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效及产量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郭明明 张广旭 +5 位作者 赵雪君 王康君 谭一罗 师毅君 何茂盛 樊继伟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5年第4期47-52,共6页
为探明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效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赤霉病高感小麦品种华伟305、中感小麦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小麦品种连麦12作为供试品种,采用平移式喷灌设备进行喷灌,建立赤霉病充分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喷施丙硫菌唑... 为探明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赤霉病防控效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选用赤霉病高感小麦品种华伟305、中感小麦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小麦品种连麦12作为供试品种,采用平移式喷灌设备进行喷灌,建立赤霉病充分发病条件。结果表明:喷施丙硫菌唑能够显著降低小麦赤霉病发生,其中病穗率防效和病情指数防效分别达38.97%~71.88%和29.36%~63.60%,随喷施次数增加防治效果进一步得到增强;同时,丙硫菌唑对华伟305的赤霉病防效要好于连麦186和连麦12。施药处理能够增加千粒质量,进而提高籽粒产量,还能够改善小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容重、沉降值、粉质参数等加工品质,喷施2次效果最佳。综合分析赤霉病防效、籽粒产量和品质性状,使用丙硫菌唑对不同小麦品种抗病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赤霉病高感品种华伟305的提升作用明显大于中感品种连麦186和中抗品种连麦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丙硫 赤霉病 防效 产量 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2
作者 张意巧 刘美玲 +6 位作者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74-781,共8页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行测序,对不同种镰孢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室内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样品中共分离到95株镰孢菌,分属于7个种,其中33株为南方镰孢菌(Fusarium meridionale),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4.7%,为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其次为22株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和22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均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2%;再次为9株布氏镰孢菌(F.boothii),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5%;检测到6株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株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和1株为蒲苇镰孢菌(F.cortaderiae)。不同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燕麦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最低,但产孢量最高;南方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弱;同种镰孢菌的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亦存在差异。由此说明南方镰孢菌为云贵麦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存在高比例的布氏镰孢菌(9.5%),均属国内首次报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优势种 南方镰孢 致病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药频次和间隔期对小麦赤霉病防效及病菌消长动态的影响
3
作者 黄慧 张曼玉 +1 位作者 张承启 陈莉 《植物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11-318,共8页
为提高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的控制效果,采用2种杀菌剂研究了施药频次和施药间隔期对赤霉病防效、籽粒DON含量、病菌消长和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的控制... 为提高药剂对小麦赤霉病及其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DON)毒素的控制效果,采用2种杀菌剂研究了施药频次和施药间隔期对赤霉病防效、籽粒DON含量、病菌消长和农药残留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次防治对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的控制效果显著高于1次防治,且与3次防治间无显著差异;扬花初期第1次防治后第5~7天进行第2次施药,防治效果显著高于间隔更长时间的处理;第3次防治的实施时间对防效无显著影响。第1次防治后10 d内麦穗中菌量的增长受到显著抑制,10 d后抑制作用减弱;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第1次防治后的第5天进行第2次防治,第2次防治后30 d时麦穗中赤霉病菌的含量分别为16.61μg/100 mg和15.56μg/100 mg,显著低于1次防治处理;随着第2次防治时间的后移,小麦穗部菌量增长呈逐渐增加趋势;第2次防治后第5、10、15、20天进行第3次防治,麦穗最终带菌量无显著差异。氰烯菌酯和氟唑菌酰羟胺不同频次及间隔期施药处理下,麦穗中农药含量变化动态基本一致,以施药当天最高,随后快速降低;各处理收获时小麦籽粒中农药残留均在安全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施药频次 间隔期 防效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拮抗菌JB7的生防特性
4
作者 张越 毕钰 +3 位作者 慕雪男 郑子薇 王志刚 徐伟慧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61-271,共11页
【目的】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可以抑制Fusarium graminearum(Fg)的生长并能控制小麦赤霉病,但其抑菌及控病机制并不明确,探究其抑菌及控病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抑菌能力和抗氧化酶... 【目的】Bacillus methylotrophicus JB7可以抑制Fusarium graminearum(Fg)的生长并能控制小麦赤霉病,但其抑菌及控病机制并不明确,探究其抑菌及控病机制,为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禾谷镰刀菌孢子萌发、抑菌能力和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等方法,研究JB7无菌上清液(cell-free supernatants,CFS)对Fg孢子数量、菌丝生长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利用转录组学测序技术分析差异表达基因(DEGs),扩增子测序技术评估喷施JB7后对麦穗毒素含量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菌株JB7的CFS对Fg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同时CFS引起Fg菌丝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上升,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谷胱甘肽还原酶(glutathione reductase,GR)活性下降。转录组学分析表明,菌株JB7 CFS影响了与氧化应激和毒素有关基因的表达,喷施JB7改变了麦穗中微生物的群落结构,降低了麦穗中Fg的密度和毒素含量。【结论】菌株JB7的CFS通过触发氧化应激和降低毒素水平展现出对Fg的抗真菌作用,且菌株JB7能改变麦穗微生物群落结构,降低Fg的密度和毒素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刀 甲基营养型芽胞杆 转录组学 扩增子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检测及抗性群体的生物学特性
5
作者 杨家伟 刘楚楚 +2 位作者 陈星 孙扬 陈雨 《农药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25-532,共8页
为明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现状,以5μg/mL的氟唑菌酰羟胺为抗性检测的区分剂量,对2024年采自安徽省10个地市的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抗性检测,... 为明确安徽省小麦赤霉病菌主要致病菌禾谷镰孢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现状,以5μg/mL的氟唑菌酰羟胺为抗性检测的区分剂量,对2024年采自安徽省10个地市的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进行抗性检测,并检测抗性菌株的突变基因型和产毒化学型,比较抗、感菌株群体的生存适合度及其对其他常用杀菌剂(氟吡菌酰胺、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的敏感性。结果表明:6900株小麦赤霉病菌中共检测出30株氟唑菌酰羟胺抗性菌株,总抗性频率为0.43%,所有抗性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C_(1)亚基(SdhC_(1))发生了A83V的氨基酸突变;田间抗性菌株的产毒化学型均为雪腐镰孢菌烯醇(NIV)型;田间敏感群体较田间抗性群体致病性强,但两者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能力无显著差异;氟唑菌酰羟胺与同作用机制杀菌剂氟吡菌酰胺间存在交互抗性,与多菌灵、戊唑醇和氰烯菌酯等其他类型杀菌剂间均不存在交互抗性。研究表明,安徽省部分小麦产区已出现赤霉病菌对氟唑菌酰羟胺的抗性群体,预测长期单一使用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具有较高的抗性风险。研究结果可为该药剂的抗性风险治理及在生产中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氟唑酰羟胺 抗药性 产毒化学型 生物适合度 交互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及增产效果评价
6
作者 杨传邦 远晓 《湖北植保》 2025年第4期30-32,共3页
小麦赤霉病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为明确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2024年在江苏射阳地区开展田间试验,比较氰烯菌酯单剂、氟唑酰羟胺单剂、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和目前市面尚未登记的氰烯菌酯与氟... 小麦赤霉病严重威胁小麦安全生产。为明确氰烯菌酯及其复配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2024年在江苏射阳地区开展田间试验,比较氰烯菌酯单剂、氟唑酰羟胺单剂、丙硫菌唑与戊唑醇复配、氰烯菌酯与戊唑醇复配和目前市面尚未登记的氰烯菌酯与氟环唑复配的田间药效和增产作用。结果表明,30%氟环唑SC 30 mL/667m^(2)+25%氰烯菌酯SC 24 mL/667m^(2)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和增产效果最好,病指防效达94.1%,产量439.3 kg/667m^(2),显著高于单剂处理;480 g/L氰烯·戊唑醇SC(病指防效91.2%,产量438.1 kg/667m^(2))和40%丙硫菌唑·戊唑醇SC(病指防效89.8%,产量421.7 kg/667m^(2))次之;氰烯菌酯SC单剂防效仅83.9%,表明其需与戊唑醇或氟环唑复配以提升效果。综上,建议氰烯菌酯与氟环唑或戊唑醇复配,与丙硫菌唑·戊唑醇轮换使用,以减缓小麦赤霉病的抗药性,保证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氰烯 小麦赤霉病 防效 田间试验 增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叶菌唑·噻霉酮SC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评价
7
作者 郭志锋 冯贺奎 +1 位作者 吴卫华 王鹏 《湖北植保》 2025年第4期36-38,共3页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对黄淮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而抗病品种的缺乏使得化学防治成为关键手段。当前防治药剂以多菌灵等老旧种类为主,亟需新型高效药剂。为此,本研究评估了18%叶菌唑·噻霉酮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对黄淮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而抗病品种的缺乏使得化学防治成为关键手段。当前防治药剂以多菌灵等老旧种类为主,亟需新型高效药剂。为此,本研究评估了18%叶菌唑·噻霉酮SC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及增产作用。结果表明,18%叶菌唑·噻霉酮SC对小麦生长安全,对小麦赤霉病防治效果达到91.01%~93.26%,增产率达到9.78%~11.02%,其中复配12.5%戊唑醇EW效果最好。推荐用量为25 mL/667m^(2)~35 mL/667m^(2),结合戊唑醇可进一步提升防效。本研究为小麦赤霉病防治提供了高效复配方案,对减缓病菌抗药性、保障小麦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唑·噻霉酮 防治效果 增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研究
8
作者 曹超杰 刘元兵 +2 位作者 刘庆举 李民 高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9期76-79,共4页
为明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设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和清水对照处理(CK)5个处理,利用无人机进行... 为明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赤霉病的飞防效果,设置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48%氰烯菌酯·戊唑醇悬浮剂、30%丙硫菌唑可分散油悬浮剂、30%唑醚·氟环唑悬浮剂和清水对照处理(CK)5个处理,利用无人机进行田间飞防试验,观察各组药剂的安全性和小麦的表型性状,计算其防效并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对小麦生长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处理后小麦叶呈蜡黄至浅黄色,穗、秸秆蜡黄色,熟相较好;第二次药后7d,其防治效果较佳,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分别为0.20%、95.45%、0.03和95.65%;第二次药后28d,其病穗率、病穗防效、病情指数和病指防效分别为6.00%、80.52%、2.91和82.50%,均高于其他处理组。产量结果表明,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处理小麦的产量为7146.60kg/hm2均高于其他处理,与CK相比,增产率为11.39%。综合结果表明,在植保无人机飞防条件下,施用19%啶氧菌酯·丙环唑微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其防治效果好,持效期长,并有一定的增产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啶氧酯·丙环唑微乳剂 小麦赤霉病 植保无人机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9
作者 李庆林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期64-64,71,共2页
小麦赤霉病为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是严重威胁河南省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同时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就极易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产量下降,籽粒... 小麦赤霉病为国家一类农作物病虫害,是严重威胁河南省小麦生产安全的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是由禾谷镰刀菌引起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同时也是典型的气候型病害。若小麦抽穗扬花期遇连阴雨天气,就极易暴发流行,不仅造成小麦产量下降,籽粒品质恶化,还会导致真菌毒素污染,直接影响人民身体健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抽穗扬花期 农作物病虫害 禾谷镰刀 连阴雨天气 籽粒品质 气候型 田间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毒素污染程度影响
10
作者 代程程 何灿 +2 位作者 董飞 白青云 徐剑宏 《麦类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27,共7页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 为提高小麦赤霉病预测预报精准度,在江苏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等6个地区试验田开展抽穗扬花期间田间孢子捕捉及鉴定,调查不同田块赤霉病病情指数(disease index,DI),测定收获的小麦籽粒中镰刀菌毒素污染水平,分析孢子组成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及其镰刀菌毒素污染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20年6个地区试验田共捕捉镰刀菌孢子650株,其中禾谷镰刀菌复合种(Fusarium graminearum species complex,FGSC)占总孢子数的35.5%。淮南地区(宜兴市、句容市、姜堰区、盐都区)捕捉到的FGSC占当地捕捉总孢子数量的比例均在35%以上,但淮北地区(宿豫区、铜山区)均在27%以下,淮南地区试验田小麦赤霉病DI及镰刀菌毒素含量均显著高于淮北地区(P<0.05)。6个地区DI与镰刀菌毒素含量均与FGSC孢子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但与当地总孢子数量没有相关性。采用子囊孢子飞散数量法预测赤霉病时,应对捕捉孢子中FGSC数量予以明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抽穗扬花期 孢子 小麦 赤霉病 镰刀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雨山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 被引量:1
11
作者 陶敏 夏武华 吴翠翠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2期86-91,共6页
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该作物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地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 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小麦生产实践出发,总结分析了该作物赤霉病的形成原因、主要病症和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小麦赤霉病是由镰刀菌属引起的为害小麦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是典型的气候性病害。研究区地属北亚热带季风过渡区,气候条件有利于赤霉病菌侵染;同时田间菌源量高、种植品种抗性不强、耕作方式和管理不当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该病害的发生和流行。该病害会造成小麦大面积减产,病穗中的毒素还会对人和牲畜造成危害。基于此,提出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及时掌握病害发生动态;完善适时、适量播种,科学施肥和田间管理等栽培管理技术;规范秸秆还田、施用基肥和引入生物防治菌,降低田间病原基数;采用分子标记等技术选育并种植抗病品种;采取药剂拌种、适期用药、交替轮换用药和选择合适施药机械等措施,进行科学的化学防治;适时收获、晾晒和储藏,加强收储管理等防治小麦赤霉病的策略,为相关地区小麦生产中赤霉病综合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镰刀 秸秆还田 化学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灭菌唑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被引量:1
12
作者 殷铭灿 高续恒 +3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张承启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74-982,共9页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 由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引起的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之一。为明确三唑类杀菌剂灭菌唑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室内测定了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发现其敏感性由低到高依次为:孢子萌发<芽管伸长<菌丝生长,EC_(50)值分别为18.16、1.332和0.4613μg/mL。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从河南省9个地市采集分离的101株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_(50)值范围在0.0586~0.9183μg/mL之间,平均值为(0.3866±0.1969)μg/mL,且敏感性频率分布呈连续单峰曲线,该平均EC_(50)值可作为河南省禾谷镰孢菌对灭菌唑的敏感性基线。灭菌唑分别与氟唑菌酰羟胺、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5种杀菌剂复配后,对禾谷镰孢菌的联合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增效系数(SR)在0.53~3.76之间,不同组合、不同比例的复配剂均表现为相加或增效作用,其中咪鲜胺与灭菌唑按质量比1:3复配时,增效作用最明显(SR=3.76)。室内离体防治效果测定显示,在有效成分400μg/mL剂量下,咪鲜胺与灭菌唑质量比1:3复配剂的治疗作用防效最高,为82.63%。研究结果有助于指导灭菌唑的科学合理使用,并为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禾谷镰孢 敏感性 咪鲜胺 复配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的表现症状及防治方法
13
作者 李晓东 盛兴平 《河南农业》 2025年第13期66-66,共1页
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孢菌等多种镰刀菌引起。该病为害非常严重,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会污染麦粒,影响小麦的质量安全。一、为害症状(一)穗腐湿度较大时,病穗小穗基部或颖片内侧会出现粉红色霉... 赤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由禾谷镰孢菌等多种镰刀菌引起。该病为害非常严重,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绝收。发病后产生的真菌毒素会污染麦粒,影响小麦的质量安全。一、为害症状(一)穗腐湿度较大时,病穗小穗基部或颖片内侧会出现粉红色霉层(镰刀菌分生孢子),随后麦穗逐渐变为红褐色;发病后期,病部可见黑色小颗粒(子囊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镰刀 小麦 赤霉病 禾谷镰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药剂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评价
14
作者 张顾旭 徐润兰 +4 位作者 万玉杰 董金希 李程 唐泽庚 史善权 《上海农业科技》 2025年第1期180-181,190,共3页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减少赤霉病造成的损失、降低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带来的威胁,特选用5种不同药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施药1次,每667 m^(2)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减少赤霉病造成的损失、降低赤霉病对人畜健康带来的威胁,特选用5种不同药剂,开展了小麦赤霉病的田间防治效果对比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抽穗扬花初期施药1次,每667 m^(2)施用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60 mL或35%丙硫菌唑·肟菌酯悬浮剂45 mL,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均较好;在第1次施药后10d再施药1次,可有效提高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剂 小麦赤霉病 防效 200 g/L氟唑酰羟胺悬浮剂 35%丙硫唑·肟酯悬浮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唑醇及其复配剂对河南省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及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
15
作者 李梦雨 高续恒 +2 位作者 钱乐 姜佳 刘圣明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0-548,共9页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的205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 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是河南省小麦赤霉病的优势致病菌。为明确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测定了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毒力,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己唑醇对采自河南省6个地区的205株禾谷镰孢菌的抑制活性,最后采用胚芽鞘接种法测定了己唑醇对小麦赤霉病的室内防效。结果表明:己唑醇对禾谷镰孢菌不同发育阶段的抑制活性存在较大差异,EC_(50)值(μg/mL)从大到小依次为孢子萌发(22.5750)>分生孢子产量(2.1686)>芽管伸长(0.8922)>菌丝生长(0.3862)。己唑醇对205株禾谷镰孢菌的EC_(50)值在0.0345~0.9439μg/mL之间,平均EC_(50)值为(0.3578±0.1928)μg/mL;敏感性频率分布均呈连续单峰曲线,表明田间不存在对己唑醇敏感性下降的抗性亚群体。己唑醇与多菌灵、咯菌腈、氰烯菌酯、咪鲜胺及氟唑菌酰羟胺复配,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相加或增效作用,增效系数(SR)范围在0.5042~3.7293之间。其中,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1:5复配时,SR最大,为3.7293,实际EC_(50)值为0.0133μg/mL。室内防效测定结果显示,复配剂的防治效果显著高于单一药剂多菌灵、己唑醇和氟唑菌酰羟胺。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按质量比1:5复配后在9μg/mL下,对小麦胚芽鞘的防效为93.93%。生产中可将己唑醇与氟唑菌酰羟胺或咯菌腈进行复配或轮换使用,以延缓田间抗药性的产生。该研究结果可为己唑醇的科学使用以及小麦赤霉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与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己唑醇 剂复配 禾谷镰孢 抑制活性 小麦赤霉病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疑似赤霉病小麦籽粒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和玉米赤霉烯酮含量监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孟晶 魏祎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8-162,共5页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的方法。以疑似赤霉病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储藏条件下DON和ZE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乙腈与水(体积比90∶... 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建立同时测定小麦中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和玉米赤霉烯酮(ZEN)含量的方法。以疑似赤霉病小麦籽粒为研究对象,考察在不同储藏条件下DON和ZEN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乙腈与水(体积比90∶10)作为提取溶剂,样品振荡提取20 min,以乙腈-体积分数0.1%甲酸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时,DON和ZEN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5.0μg/kg,定量限为15.0μg/kg,回收率为90.6%~94.6%,变异系数为1.72%~3.45%。储藏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分别在高温高湿和常温条件下储藏一段时间,其DON和ZEN含量均未发生显著变化,说明DON和ZEN可能主要来源于小麦生长环境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脱氧雪腐镰刀烯醇 玉米赤霉烯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复配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毒力 被引量:4
17
作者 祁月月 邵宇 +4 位作者 张平 胡宗林 钮建国 冯星凯 胡永阳 《浙江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667-671,共5页
为探明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联合毒力。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丙硫唑菌和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确定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丙硫... 为探明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引起的小麦赤霉病的联合毒力。本研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丙硫唑菌和氟唑菌酰羟胺对禾谷镰刀菌的室内生物活性,确定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防治小麦赤霉病的最佳复配比例。结果表明,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对小麦赤霉病菌的EC_(50)分别为22.44、0.33 mg·L^(-1)。在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的3个不同配比中,2∶3配比时EC_(50)最小,为0.19 mg·L^(-1);1∶1配比时EC_(50)值最大,为0.47 mg·L^(-1)。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质量比为1∶1、2∶3和1∶2的共毒系数分别为137.54、285.91、175.36。综合增效作用考虑,丙硫菌唑和氟唑菌酰羟胺以2∶3混配效果最佳。结果表明,50%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300、400、500 mL·hm^(-2)施药25 d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为91.76%、97.03%、99.77%,防治效果突出。50%丙硫菌唑·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可以防治小麦赤霉病,在小麦赤霉病发生初期使用,施药2次,2次施药间隔10~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硫 氟唑酰羟胺 小麦赤霉病 联合毒力测定 田间药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与拮抗细菌拮抗作用初探
18
作者 戴富明 周世明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2年第4期89-91,共3页
对自广东、福建、云南、黑龙江、江苏和上海6个省市材料中筛选到的14个细菌菌株与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1型,细菌对赤霉病菌分生孢子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率仍在90... 对自广东、福建、云南、黑龙江、江苏和上海6个省市材料中筛选到的14个细菌菌株与小麦赤霉病菌(F.graminearum)的拮抗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菌株可分为3种类型:1型,细菌对赤霉病菌分生孢子几乎没有抑制作用(分生孢子萌发率仍在90%以上)芽管正常;2型,分生孢子萌发率高于90%,但芽管顶端膨大成球形;3型,分生孢子萌发率低于5%或不萌发。平板拮抗试验表明:1型、2型的拮抗圈较小。边缘不清;3型的拮抗圈大,边缘清晰而光滑。细菌间拮抗试验表明,拮抗菌间存在着相互拮抗现象,且只发生于不同拮抗类型的拮抗细菌间。另外,每一种拮抗细菌拮抗谱宽窄和受到其它细菌拮抗的数量也有很大不同,这为拮抗菌的选择和混配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拮抗细 小麦赤霉病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唑菌酰羟胺等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药效试验
19
作者 季岩 王永勤 +1 位作者 梁红娟 周建 《农业装备技术》 2024年第5期42-44,共3页
为了解几种新型杀菌剂对镇江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或40%环丙唑醇悬浮剂防效最好,病穗防效达90%,病指防效达95%。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48%氰... 为了解几种新型杀菌剂对镇江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00 g/L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250 g/L丙环唑乳油或40%环丙唑醇悬浮剂防效最好,病穗防效达90%,病指防效达95%。40%丙硫菌唑·戊唑醇悬浮剂和48%氰烯·戊唑醇防效也较好,病指防效达到8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赤霉病 氟唑酰羟胺 丙硫 氰烯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防治小麦赤霉病效果分析
20
作者 尤海 吴峰 《种子科技》 2024年第24期21-23,共3页
为研究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在小麦赤霉病飞防中的使用效果,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虞姬镇开展田间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始期间隔5 d共喷施2次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1 2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穗防效为91.4%,病... 为研究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在小麦赤霉病飞防中的使用效果,在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虞姬镇开展田间施药试验。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始期间隔5 d共喷施2次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1 200 mL/hm^(2),对小麦赤霉病穗防效为91.4%,病指防效为96.1%,明显优于使用常规药剂75%肟菌·戊唑醇WG 300 mL/hm^(2)处理的病穗防效84.1%和病指防效89.4%,也优于40%戊唑·咪鲜胺SE 600 mL/hm^(2)处理的病穗防效63.2%和病指防效74.9%。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减量增效明显,2次施药后分别比空白对照增产8.27%,比75%肟菌·戊唑醇处理增产1.97%,比40%戊唑·咪鲜胺处理增产6.02%。建议防治小麦赤霉病在小麦扬花初期第1次用药后5 d分别喷施15%肟菌·戊唑醇纳米乳剂1 200 mL/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戊唑醇 小麦赤霉病 纳米乳剂 防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