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春小麦秸秆还田对后茬玉米干物质积累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33
1
作者 殷文 陈桂平 +6 位作者 郭瑶 樊志龙 胡发龙 范虹 于爱忠 赵财 柴强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10-1218,共9页
干物质是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最高形式,其积累动态特性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研究前茬作物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后茬地膜覆盖作物地上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对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 干物质是作物光合作用产物的最高形式,其积累动态特性与籽粒产量有密切关系,研究前茬作物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对后茬地膜覆盖作物地上干物质积累特性与产量形成的影响,对优化作物高产高效栽培理论和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在干旱内陆灌区研究了前茬春小麦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秸秆覆盖还田,NTM;免耕秸秆立茬还田,NTS;传统翻耕秸秆还田,C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对后茬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规律及产量形成的调控效应。结果表明:前茬春小麦免耕秸秆还田(NTM,NTS)提高了后茬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延迟了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的时间,以NTM处理作用效果最明显,较CT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和干物质平均增长速率分别提高5.7%、11.2%,玉米地上干物质最大增长速率出现时间延迟3.4d,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NTM、NTS处理可长时间保持后茬玉米相对较高的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有效延缓吐丝至灌浆期后茬玉米地上干物质积累速率的降低,维持较长的地上干物质积累期,提高完熟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NTM和NTS较CT处理玉米收获期地上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提高11.3%和9.9%(P<0.05)。NTM、NTS和CTS比CT处理分别增产15.6%、13.0%和7.8%,以NTM处理增产幅度较大,较CTS增产7.3%(P<0.05),增产的主要原因为穗数、穗粒数及粒重的协同提高。通过关联矩阵分析表明,通过优化前茬春小麦秸秆还田方式影响后茬玉米穗数来调控群体大小,进而协调穗粒数与粒重,通过三者相互协调发展可实现增产。因此,前茬春小麦免耕25~30cm覆盖秸秆还田(NTM)是典型干旱内陆灌区优化后茬玉米干物质积累特性及获得高产的理想耕作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地膜覆盖 玉米 干物质积累 产量形成 绿洲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量对土壤Cd有效性及水稻Cd亚细胞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8
2
作者 黄界颍 武修远 +3 位作者 佟影影 曹森 高越 杨卉艳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03-1511,共9页
为研究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镉(Cadmium,Cd)亚细胞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半量(Half dose wheat straw,HDWS)、全量(Full dose wheat straw,FDWS)还田对土壤有效态Cd及水稻Cd亚细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 为研究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水稻镉(Cadmium,Cd)亚细胞分布的影响,本文采用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小麦秸秆半量(Half dose wheat straw,HDWS)、全量(Full dose wheat straw,FDWS)还田对土壤有效态Cd及水稻Cd亚细胞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秸秆还田降低了水稻苗期与分蘖期根部细胞壁(F1)、细胞器(F2)和可溶性物质(F3)中的Cd含量(比对照降低11.0%~51.1%),但提高了灌浆期和成熟期根部F1、F2和F3中的Cd含量(10.1%~35.5%)。同时,小麦秸秆还田显著降低了灌浆期和成熟期水稻茎部F1、F2中的Cd含量(31.3%~47.4%),亦显著降低了分蘖期和灌浆期茎部F3中的Cd含量(49.4%~51.1%);HDWS和FDWS较CK均显著降低了水稻地上部分的Cd总积累量(P<0.05)。小麦秸秆还田通过提高水稻根系细胞壁固定及液泡区隔化作用,显著降低了水稻稻谷中Cd含量,降低了Cd的食品安全风险。根据研究结果,小麦秸秆全量还田更有利于Cd污染土壤上水稻安全生产,且DGT法评估水稻Cd有效性优于化学提取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 亚细胞分布 小麦秸秆还田 水稻 DG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及夏大豆播种技术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兴于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7期61-61,64,共2页
详细介绍了在小麦秸秆还田作业的基础上夏玉米和夏大豆播种技术,以为小麦秸秆还田后的夏种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夏玉米 夏大豆 播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后茬棉田土壤NO_(3)^(−)-N和酚酸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李佳男 杨长琴 +6 位作者 束红梅 张国伟 王晓婧 刘瑞显 陈嘉敏 王飞兵 陈新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68-876,共9页
揭示前茬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后,后茬棉田土壤硝态氮(NO_(3)^(-)-N)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可为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于2021年与2022年在小麦长期秸秆定位还田地块进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 揭示前茬小麦长期秸秆还田后,后茬棉田土壤硝态氮(NO_(3)^(-)-N)与酚酸含量的时空变化对棉苗根系生长影响的生理机制,可为完善秸秆还田技术提供理论支撑。试验于2021年与2022年在小麦长期秸秆定位还田地块进行。以棉花品种‘中棉所425’为材料,设置小麦秸秆不还田(CK)与小麦秸秆还田(S)2个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NO_(3)^(-)-N与酚酸含量,对0~20 cm土层的影响大于20~40 cm;随秸秆还田后时间推移,土壤NO_(3)^(-)-N与酚酸含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且在秸秆还田后24~31 d达到峰值。秸秆还田后31 d前,秸秆还田处理棉株根系活力、根系NO_(3)^(-)-N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根系生物量和形态指标均显著低于CK处理,31 d后则呈相反趋势。相关分析表明,0~20 cm土壤酚酸含量与根系活力、根系NO_(3)^(-)-N含量、棉花根系长度、直径、表面积和地上部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土层NO_(3)^(-)-N含量与棉苗形态、生理指标及生物量之间呈正相关但未达显著水平。秸秆还田对棉花幼苗生长影响呈“先抑后促”的趋势,秸秆还田后31 d内,酚酸含量的增加降低了棉苗根系活力,阻碍了根系生长,抑制了棉苗对NO_(3)^(-)-N的吸收利用,表明秸秆还田前期对棉株生长的“抑制效应”大于秸秆的“肥料效应”,秸秆还田31 d后,秸秆的“肥料效应”大于酚酸的“抑制效应”,促进棉株根系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NO_(3)^(-)-N 酚酸 根系活力 硝酸还原酶 后茬棉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田的施用剂量评价 被引量:3
5
作者 李磊 陈守保 +9 位作者 孙小玉 甄静 李冠杰 岳丹丹 宁萌 慕琦 杨金星 陈国参 高丁石 王继雯 《农学学报》 2021年第11期1-5,共5页
为了探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田的施用剂量和促生效果,进行了相关的大田试验。本试验在常规施肥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了M1(CK),M2 (30 kg/hm^(2)),M3 (75 kg/hm^(2))和M4 (120 kg/hm^(2))4个梯度的... 为了探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还田在水稻田的施用剂量和促生效果,进行了相关的大田试验。本试验在常规施肥和小麦秸秆粉碎还田的基础上设置了M1(CK),M2 (30 kg/hm^(2)),M3 (75 kg/hm^(2))和M4 (120 kg/hm^(2))4个梯度的促腐菌剂施用剂量,研究了不同施用剂量对水稻成产因素以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不仅可以促进秸秆降解,且对每公顷水稻的穗数、穗粒数及产量影响显著。与对照组M1相比,M3 (75 kg/hm^(2))组促产效果最好,其中每公顷穗数为466.35万穗,比对照提高了16.09%;穗粒数为86.03比对照提高了12.12%。在实际产量方面M3组为7510.35 kg/hm^(2),比对照提高了12.94%。土壤理化性质表明,促腐菌剂显著提高了土壤中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的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提高了93.33%、18.13%和46.93%。该试验评价了施用不同剂量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对小麦秸秆在水稻田降解及水稻产量的影响,为新型快速秸秆还田促腐菌剂的研发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促腐菌剂 水稻 成产因素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潘士春 郭霞旭 陈丽 《现代农村科技》 2010年第4期36-37,共2页
在我国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利用难度最大的是小麦秸秆,由于麦秸价格低,收获季节紧,同时作为水早轮作的小麦秸秆还田给稻田整地、插秧等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大多农民为了图省事,只好一把火一烧了之。小麦秸秆的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 在我国稻麦两熟地区,秸秆利用难度最大的是小麦秸秆,由于麦秸价格低,收获季节紧,同时作为水早轮作的小麦秸秆还田给稻田整地、插秧等带来很多困难,因此大多农民为了图省事,只好一把火一烧了之。小麦秸秆的焚烧不仅浪费了资源,而且影响交通安全和造成环境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土壤养分 秸秆利用 收获季节 环境污染 交通安全 稻麦 整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小麦秸秆还田下茬作物播种技术 被引量:2
7
作者 刘予 《现代农业科技》 2016年第13期69-69,71,共2页
为做好秸秆还田,提高夏播质量,根据近几年摸索,结合淮北地区的实际情况,特提出小麦秸秆还田后下茬作物播种技术,以供参考。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下茬作物 播种技术 淮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玉米方法对比 被引量:5
8
作者 杨备战 《农机科技推广》 2012年第1期42-43,共2页
陕西省铜川市农机推广站为了考察小麦茬免耕播种玉米技术在本地的适用性,进行了5种玉米播种方法对比试验,测定土壤水分、出苗情况、产量情况、作业成本、病虫草害情况,通过对测取数据的综合分析,完善技术方案和筛选配套机具,选择... 陕西省铜川市农机推广站为了考察小麦茬免耕播种玉米技术在本地的适用性,进行了5种玉米播种方法对比试验,测定土壤水分、出苗情况、产量情况、作业成本、病虫草害情况,通过对测取数据的综合分析,完善技术方案和筛选配套机具,选择最佳种植方法、技术方案和配套机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耕播种 小麦秸秆还田 玉米 配套机具 农机推广站 对比试验 播种方法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对机直播水稻田间主要杂草发生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国江 袁伟 张强 《上海农业科技》 2018年第1期117-119,共3页
为了解机直播水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及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机直播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发生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水稻田中禾本科杂草出草时间早、出草快,整个出草过程呈单峰型,播后10~15 d为出草高峰期,播后20 d出草... 为了解机直播水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及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对机直播水稻田主要杂草种群发生的影响,特进行了相关试验。结果表明,机直播水稻田中禾本科杂草出草时间早、出草快,整个出草过程呈单峰型,播后10~15 d为出草高峰期,播后20 d出草量逐渐减少;阔叶杂草推迟5 d萌发出草,有2个出草高峰期,分别在播后15~20 d和30~40 d;莎草科杂草整个出草过程呈单峰型,出草期持续较长,播后10~30 d持续萌发出草。不同小麦秸秆还田量处理之间禾本科杂草总出草量无显著差异,在水稻播后8~10d,秸秆还田4 500 kg/hm^2和9 000 kg/hm^2处理均进入快速出草期,此时应及时进行化除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水稻 机直播 杂草发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化小麦秸秆还田高茬覆盖复播技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赵永昌 《农机推广与安全》 2006年第1期40-40,共1页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机械化技术 复播 保护性耕作项目 覆盖 农业资源 污染环境 不良影响 农业生产 人民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技术推广应用及建议 被引量:1
11
作者 张绍锋 王龙 《山东农机化》 2016年第2期19-19,共1页
近年来秸秆还田已大面积推广开来,有效防治了秸秆禁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也进一步改良了土壤结构. 但由于农民对农机农艺融合知识的匮乏,只是将秸秆切碎后旋耕入地, 对下一步秸秆追氮促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力,影响了下茬作物... 近年来秸秆还田已大面积推广开来,有效防治了秸秆禁烧带来的大气污染,也进一步改良了土壤结构. 但由于农民对农机农艺融合知识的匮乏,只是将秸秆切碎后旋耕入地, 对下一步秸秆追氮促腐、病虫害防治等方面采取的措施不力,影响了下茬作物的正常生长,加之秸秆还田作业复杂,增加了农民生产成本, 影响了农民对秸秆还田的积极性.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技术推广应用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技术推广 应用 大面积推广 病虫害防治 大气污染 秸秆禁烧 有效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春燕 《现代农业科技》 2017年第10期35-36,共2页
从品种选择、播种、肥水管理、杂草防除、病虫害综合防控、及时收获等方面系统阐述了皖北地区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的夏大豆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供种植者参考。
关键词 大豆 小麦秸秆还田 高产 高效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及夏大豆播种技术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敏 《河北农机》 2022年第15期118-120,共3页
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中国人民的生存根基。而土地土壤是否肥沃,能否种出高产量的粮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小麦秸秆还田是一项对土地肥力提升具有很大帮助的技术,在提升土地肥力之前,进行夏玉米以及夏大豆的播种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 中国是农业大国,土地是中国人民的生存根基。而土地土壤是否肥沃,能否种出高产量的粮食,是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小麦秸秆还田是一项对土地肥力提升具有很大帮助的技术,在提升土地肥力之前,进行夏玉米以及夏大豆的播种工作,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播种,有助于提高夏玉米及夏大豆的产量,降低对土地肥力的破坏,有助于帮助农民更好地增加产量与收入,而在小凌秸秆还田的条件下,夏玉米及夏大豆的播种技术,也是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因此,本文对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夏玉米及夏大豆播种技术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夏玉米 夏大豆 播种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洋农场大小麦秸秆还田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14
作者 艾文安 艾兴林 《湖北农机化》 2014年第3期20-20,共1页
5月23日,在沙洋熊望台农场收割现场,联合收割机在田间穿梭,大口大口地“吞进”麦子,而被切割成碎末的秸秆从机尾均匀地洒在地里,实现了秸秆还田。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农场 联合收割机 中国 穿梭 麦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施小麦秸秆还田难在哪里?
15
作者 高照峰 《农机科技推广》 2013年第9期33-34,共2页
鱼台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已基本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机械化在提高效率、节省成本的同时,也为小麦秸秆的处理、粮食的晾晒带来了不便,这实际上是推广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盲区与延伸.小麦秸秆不进行粉碎还田,焚烧会带来空气污... 鱼台县小麦常年种植面积35万亩,已基本实现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机械化在提高效率、节省成本的同时,也为小麦秸秆的处理、粮食的晾晒带来了不便,这实际上是推广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盲区与延伸.小麦秸秆不进行粉碎还田,焚烧会带来空气污染和地表有机质的破坏,这个道理已为人们熟知.然而,在不少的地方秸秆焚烧仍呈社会性、普遍性、季节性,成为一道大煞风景的"风景".秸秆还田难,究竟难在哪里?近年来鱼台县为此做了大量调研和示范推广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全程机械化 秸秆焚烧 种植面积 粉碎还田 空气污染 推广工作 鱼台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进小麦秸秆还田 实现土壤改良
16
作者 张灵山 龚文军 《江苏农机化》 2012年第4期46-47,共2页
当前,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根本原因是可耕地土质浅、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弱。虽然中央启动了土壤深松机制,目的是为了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有效耕深,但要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得靠推广秸秆还田或有计... 当前,影响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根本原因是可耕地土质浅、有机质含量低,土壤蓄水保肥能力弱。虽然中央启动了土壤深松机制,目的是为了打破犁底层,改善土壤有效耕深,但要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还得靠推广秸秆还田或有计划地轮种绿肥项目。由于种植绿肥会直接影响到当年秋季的收益,所以,秸秆还田是当前快速推进小麦高产稳产的必然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土壤改良 有机质含量 高产稳产 蓄水保肥 土壤深松 土壤有效 土壤肥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秸秆还田注意事项
17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2年第8期49-49,共1页
在麦收过程中,用收割机将麦秆打碎,实现小麦秸秆就地粉碎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团粒结构,培肥地力。实践证明,连续进行秸秆还田2~3a后,土壤结构明显改善,保水保肥性能明显提高,作物增产潜力明显提升。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土壤团粒结构 土壤有机质 粉碎还田 培肥地力 土壤结构 保水保肥 增产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峄城力推小麦秸秆还田
18
作者 刘伟 《山东农机化》 2009年第6期6-6,共1页
“你看,今年的麦秸粉碎多细,直接还田后不用收拾,真是省时、省心、省力!”5月27日,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上郭村农民郭万新,捡拾起一把刚刚收过的麦草如是说。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改良土壤结构,杜绝群众焚烧秸秆的陋习,方便群众夏种... “你看,今年的麦秸粉碎多细,直接还田后不用收拾,真是省时、省心、省力!”5月27日,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上郭村农民郭万新,捡拾起一把刚刚收过的麦草如是说。为推广保护性耕作,改良土壤结构,杜绝群众焚烧秸秆的陋习,方便群众夏种夏管,峄城区投资70余万元,免费为全区600余台(套)大型联合收割机加装了秸秆粉碎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秸秆粉碎机 保护性耕作 联合收割机 直接还田 土壤结构 峄城区 枣庄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小麦秸秆还田上的应用效果
19
作者 刘忠怀 孙善军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12期71-71,137,共2页
为了验证"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上的应用效果,蚌埠市龙子湖区农业综合服务站2015年在省蚌埠市用网袋法进行了为期60 d的田间试验,设对照(秸秆直接还田)、尿素(+秸秆还田)、腐熟剂(+秸秆还田)和腐熟剂+尿... 为了验证"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在小麦秸秆直接还田上的应用效果,蚌埠市龙子湖区农业综合服务站2015年在省蚌埠市用网袋法进行了为期60 d的田间试验,设对照(秸秆直接还田)、尿素(+秸秆还田)、腐熟剂(+秸秆还田)和腐熟剂+尿素(+秸秆还田)4个处理,观察测定还田后小麦秸秆的颜色、拉力和失重率变化。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延长和腐解程度的加深,各处理秸秆的颜色逐渐变深、拉力逐渐变小、失重率逐渐增加;处理间也有很大差异,尿素处理可使秸秆腐解速度加快约10 d,腐熟剂处理可使腐解速度加快约20 d,效果最好的是腐熟剂+尿素处理,可使秸秆腐解速度加快20 d以上,后作水稻可以增产10%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秸秆还田 腐熟剂 尿素 腐解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湿润稻作体系中还田小麦秸秆分解及土壤活性碳变化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陶玥玥 周新伟 +3 位作者 金梅娟 施林林 陆长婴 王海候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94-101,共8页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 为探求稻田湿润灌溉对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特征、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其组分的影响,在太湖稻作区开展2年田间试验,设定秸秆还田与否(小麦秸秆不还田、小麦秸秆还田)和种植体系(常规淹水灌溉、湿润灌溉)双因素试验,采用原位模拟网袋法和土壤有机碳化学分组法测定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碳、氮、磷、钾释放率以及土壤活性有机碳库和土壤总有机碳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湿润灌溉体系下还田小麦秸秆腐解率较常规淹水灌溉体系显著增加了12.5%,小麦秸秆碳、氮、磷的释放率分别显著增加了8.9%、9.8%和13.1%。小麦秸秆中钾释放较快,不同种植体系间无显著差异。与常规淹水灌溉体系相比,湿润灌溉体系的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显著提高,并且在小麦秸秆还田条件下更为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有效性和活性有机碳有效性显著提高。与常规淹水灌溉相比,湿润灌溉可促进还田小麦秸秆养分释放以及土壤活性碳库提升,湿润灌溉可作为太湖稻作区可行的灌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湿润灌溉 小麦秸秆还田 秸秆腐解率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