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后代(F_1)的细胞学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王鹏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72,共5页
以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和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为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期和后期)的染色体及二分体、四分体时期的小核。结果表明,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 以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和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为材料,利用细胞学方法研究了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中期和后期)的染色体及二分体、四分体时期的小核。结果表明,小麦核不育×中国春3C二体附加系杂种F1代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出现了3个单价体的染色体构型,后期出现了2个或2个以上的落后染色体,二分体、四分体时期出现了2个或2个以上的小核,在不同的核不育背景中出现的频率各不相同,说明3C染色体在小麦核不育背景中具有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但在不同的小麦核不育背景中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各不相同;在小麦核不育×普通小麦4E单体附加系杂种F1代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中期、后期、二分体和四分体时期也观察到了同样的结果,说明4E染色体同样具有诱导染色体断裂的作用;3C或4E染色体诱导染色体断裂可能是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的多个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核不育 杀配子染色体 细胞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颖和柱头外露对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的影响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宏生 李绍祥 +6 位作者 赵红 丁明亮 崔永祯 顾坚 田玉仙 刘琨 杨木军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671-1675,共5页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 为提高杂交小麦制种产量,对33个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育系的开颖率和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3个不育系的平均不育度为99.60%,天然异交结实率为79.74%,开颖率为83.40%,柱头外露率为4.85%。所有不育系开颖小花的平均异交结实率为86.13%,开颖小花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80.88%,开颖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r=0.831 4),说明开颖率是决定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素之一。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率为90.23%,其结实占总异交结实的5.39%,柱头外露率与总异交结实率呈正相关,但相关不显著,其原因与不育系的平均柱头外露率较低有关;但柱头外露小花的异交结实能力强于开颖小花,因此选育高柱头外露率小麦不育系有助于提高杂交小麦异交结实率和制种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温光敏雄性核不 开颖率 柱头外露率 异交结实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光敏核雄性不育小麦花药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13
3
作者 张建奎 宗学凤 +3 位作者 王俊义 高东迎 余国东 石有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30,共5页
为了揭示温光型核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生化机制 1,比较研究了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9S的不育和可育花药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 为了揭示温光型核雄性不育小麦花粉败育的生化机制 1,比较研究了温光型细胞核雄性不育小麦 C49S的不育和可育花药在不同发育时期的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过氧化氢酶 (CAT)、过氧化物酶 (POD)的活性和丙二醛 (MDA)、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不育花药 SOD活性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小孢子早期的下降速率是可育花药的 4.34~ 4.35倍 ,在成熟花粉期 ,可育花药的活性比不育花药高 1~ 2倍 ;不育花药的 CAT活性从花粉母细胞到小孢子中期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发育早期 ,不育花药 MDA含量极显著高于可育花药 ;在花药发育的整个过程中 ,不育花药的 POD活性一直比同一发育时期的可育花药高 ;可育花药中的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不育花药。以上结果说明 ,温光型核雄不育小麦 C49S在早播低温短日照条件下 ,花药中有机自由基酶促保护系统遭到破坏、花药中膜脂过氧化作用加剧、生化代谢出现异常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光型核不小麦 花药 保护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太谷核不育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初报 被引量:11
4
作者 董洪平 孙耀中 +1 位作者 吴学仁 秦素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S1期69-74,共6页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 以太谷核不育小麦为试材,用化学药剂诱导其孤雌生殖.试验结果表明:氯苯氧乙酸、激动素、烟酸、肌醇、2,4-D、乙烯雌酚等化学药剂均有明显的诱导效果.不同施药方法,其诱导效果不同;注射法稍好于喷施,但喷施操作简便,更易于应用.不同剪颖深度对诱导效果的影响也明显不同,适当加深剪颖能提高诱导效果.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应用大谷核不育小麦为诱导材料的可行性和优越性进行了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孤雌生殖 化学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法提高小麦品种抗赤霉病性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张绍南 叶定生 +1 位作者 张秋英 余建华 《福建省农科院学报》 CAS 1995年第2期1-4,共4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的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通过选择、杂交、重组、累加,再选择、再杂交、重组、累加,周而复始的选择,能不断有效地...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进一步推动了小麦抗赤霉病的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的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通过选择、杂交、重组、累加,再选择、再杂交、重组、累加,周而复始的选择,能不断有效地将抗赤霉病基因重组和累加起来。本研究自1985年以来,经过连续十年轮回选择和抗赤霉病性的多点鉴定,育成了抗赤霉病性超过苏麦3号的有七个新品系,抗性类型接近苏麦3号的有35个新品系,其中大部分材料比苏麦3号早熟,20多份材料丰产性比苏麦3号好,有些材料已在全国8个省的育种单位作为抗源利用。抗赤霉病性反映良好,表明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抗赤霉病性轮回选择,对提高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轮回选择 赤霉病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的遗传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王世红 周宽基 +3 位作者 张怀刚 冯毓琴 张永生 袁明璐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8-62,共5页
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 利用石蜡切片显微观察、雄性不育基因遗传分析和缺体定位等方法,对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基因进行了遗传研究,以明确该不育基因的遗传学特性。显微观察发现,兰州核不育小麦不育系257A的不育花药各壁层组织在不同发育时期没有明显的结构发育异常现象,但不育花药的绒毡层及中层组织有延迟解体的趋势。257A与中国春等小麦品种的杂交F1结实率、F2和F1BC1代育性分离比率调查结果表明,该突变体材料不育性是受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不育性遗传稳定,不受小麦品种细胞质以及光、温等生态因子变化的影响。缺体分析将不育基因定位在4B染色体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州核不小麦 花药发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太谷核不育小麦Tal基因连锁的RAPD标记的筛选 被引量:5
7
作者 隋新霞 孙兰珍 +3 位作者 李传友 姚方印 刘保申 高庆荣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5,共5页
本试验采用 5 99个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一对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稳定的特异引物OPO0 1,用该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杂交后代育性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 ,从而确定了OPO0 190 0 与Tal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7± 0 8... 本试验采用 5 99个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一对近等基因系进行RAPD分析 ,筛选到一个稳定的特异引物OPO0 1,用该引物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杂交后代育性分离群体进行RAPD分析 ,从而确定了OPO0 190 0 与Tal基因的遗传距离为 14 7± 0 87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雄性不育 太谷核不小麦 TAL基因 近等基因素 基因连锁 RAPD分子标记 遗传距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和利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隋新霞 孙兰珍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39-244,共6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在小麦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遗传分析、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小麦育种上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且对其研究和利用的前景...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我国在小麦中首次发现的显性基因型雄性不育突变体。本文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不育性遗传分析、细胞学特征、败育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其在种质资源创新和小麦育种上的利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并且对其研究和利用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雄性不育 TAL基因 遗传分析 基因定位 细胞子特征 种质资源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谷核不育基因创造小麦新种质的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陈香芝 张其鲁 张连晓 《山东农业科学》 2000年第3期8-10,共3页
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杂交选育程序和小麦目标性状群体的建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实践 ,选出了一套较为简便实用的杂交利用方案。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创新种质 杂交优质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叠氮化钠诱导太谷核不育小麦后代性状效应初探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永芳 窦有恒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7-8,共2页
叠氮化钠诱导太谷核不育小麦后代性状效应初探王永芳,窦有恒(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兰州730070)化学诱变是突变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优点是可在短期内改良作物的个别性状,叠氮化钠(NaN_3)是一种新型的效果明显的诱变剂... 叠氮化钠诱导太谷核不育小麦后代性状效应初探王永芳,窦有恒(甘肃省农科院粮作所兰州730070)化学诱变是突变育种的有效途径之一。其优点是可在短期内改良作物的个别性状,叠氮化钠(NaN_3)是一种新型的效果明显的诱变剂,80年代以来,国内外在水稻、大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核不小麦 叠氮化钠 诱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兰州核不育小麦在杂交小麦育种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忠祥 周宽基 +2 位作者 王世红 冯毓琴 张永生 《甘肃农业科技》 2004年第7期11-14,共4页
综述了国内外小麦细胞核雄性不育研究概况 ,重点对“兰州核不育小麦”的发现、鉴定和利用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兰州核不育小麦”利用中应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兰州核不小麦 蓝粒异附加系 浅蓝粒系 父本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标记性状附加的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善澄 吴会玉 李生海 《山西农业科学》 1984年第1期24-25,共2页
从1981年起,我们开始研究给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子粒附加标记性状,采用的方法是杂交加辐射处理,用小偃麦蓝粒异二体附加系与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然后辐射处理 F0干种子,迫使不育基因与蓝粒基因易位连锁。现将1982—1983年度在广西的试验以... 从1981年起,我们开始研究给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子粒附加标记性状,采用的方法是杂交加辐射处理,用小偃麦蓝粒异二体附加系与太谷核不育小麦杂交,然后辐射处理 F0干种子,迫使不育基因与蓝粒基因易位连锁。现将1982—1983年度在广西的试验以及1983年在黑龙江春繁的试验结果扼要报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以广西玉米研究所创制的小偃麦异二体附加系蓝为父本,春性太谷核不育的混合群体为母本,于1982年10月下旬在广西玉米所(邕宁)播种。父母本隔行种植,抽穗开花期拔除母本行内的可育株,以天然自由授粉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粒基因 不育基因 不育 太谷核不小麦 分离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在育种上的应用及前景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保钦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9,共2页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山西省太谷县高忠丽同志于1972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小麦天然突变体.1981年全国成立科研协作组,由邓景阳博士主持.协作组从植物学、细胞学、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育种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通过多学科、多部门... 太谷核不育小麦是山西省太谷县高忠丽同志于1972年在国内外首次发现的小麦天然突变体.1981年全国成立科研协作组,由邓景阳博士主持.协作组从植物学、细胞学、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育种学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科学研究.通过多学科、多部门的协作,对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利用现在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应用 特征特性 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诱导太谷核不育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山军建 曾宝安 王彩芬 《宁夏农林科技》 2001年第2期1-3,共3页
生物药剂诱导太谷核不育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生物药剂对诱导太谷核不育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影响很明显 ,诱导结实率为 0 .0 6 %~ 2 .2 8%。单生化因子以 10mg/L吲哚乙酸 ,复生化因子以 10 0mg/L对氯苯氧乙酸 + 50mg/... 生物药剂诱导太谷核不育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研究结果表明 :不同的生物药剂对诱导太谷核不育矮败小麦孤雌生殖的影响很明显 ,诱导结实率为 0 .0 6 %~ 2 .2 8%。单生化因子以 10mg/L吲哚乙酸 ,复生化因子以 10 0mg/L对氯苯氧乙酸 + 50mg/L肌醇 + 10mg/L 2 ,4 -D ,诱导效果最好。施药方法以喷施 3次的效果最好。通过后代纯系鉴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矮败小麦 孤雌生殖 诱导 生物药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轮回选择抗逆育种效果探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焕英 赵松山 +2 位作者 陆莉 王奉芝 张宪营 《河北农业科学》 1998年第1期39-40,共2页
小麦的抗逆性如抗干旱、耐盐碱等因受多基因控制,运用简单育种手段很难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很难把抗逆性与品种的丰产性统一起来。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材料组建抗逆性丰产优质轮回群体,采用轮回选择育种法开展... 小麦的抗逆性如抗干旱、耐盐碱等因受多基因控制,运用简单育种手段很难把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组合在一起,特别是很难把抗逆性与品种的丰产性统一起来。本研究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材料组建抗逆性丰产优质轮回群体,采用轮回选择育种法开展抗旱、耐盐小麦新品种选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小麦 轮回选择 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进行小麦回交育种技术简介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定生 张秋英 +1 位作者 张绍南 金美玉 《福建农业科技》 2005年第4期11-11,共1页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回交 技术简介 杂交组合 常规 连锁遗传 种目标 基因型 交换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3
17
作者 吴政卿 《麦类文摘》 1996年第2期3-6,共4页
前言自1972年高忠丽在大田中发现1株天然突变体不育株后,70年代,仅对该不育株的外部形态、不育性及其利用途径作了初步探索。1979年。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研究与利用 不育 轮回选择 小麦新品种 基因控制 显性雄性不育基因 利用途径 小麦 天然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太谷核不育小麦选育小麦抗赤霉病新品系的初报
18
作者 张绍南 余建华 +2 位作者 张秋英 吴泽津 张海峰 《福建农业学报》 CAS 1991年第1期92-96,共5页
选择抗赤性较好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第一代组合,组成混合选择群体,利用一批抗赤性较好的品种作为父本,通过两者间的自由杂交,使抗赤基因累加和重组,然后通过系谱选择法,进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的选育.经1989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 选择抗赤性较好的太谷核不育小麦复合杂交第一代组合,组成混合选择群体,利用一批抗赤性较好的品种作为父本,通过两者间的自由杂交,使抗赤基因累加和重组,然后通过系谱选择法,进行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系的选育.经1989年江苏省农科院植保所针注接种鉴定,结果表明:30个品系中有27个赤霉病抗性达到抗级.此外,还有16个品系同时在江苏农科院植保所针注接种鉴定,结果表明有9个品系赤霉病抗性达到抗级.本文还对选育经验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抗赤霉病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现小麦大幅度增产的新技术新方法──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利用研究
19
作者 邓景扬 《农业科技通讯》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0期4-5,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太谷核不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谷核不育小麦应用研究—两种轮回选择方案对小麦群体改良的效应
20
作者 王振富 双志福 张瑞仙 《西藏农业科技》 1992年第1期9-9,共1页
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o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听取到的进展较... 以显性雄性不育小麦为材料,采用改良半姊妹和混合轮回选择两种方案,对同一基础群体Co进行了四轮选择。结果表明,对主穗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等主要产量性状,两种方案均有较显著的改良效果。遗传进展比较,改良半姊妹方案听取到的进展较大,但两方案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准。对降低群体植株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谷核不小麦 轮回选择 群体改良 基础群体 改良效果 主穗 产量性状 粒数 遗传进展 植株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