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1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D分子标记与小麦杂种优势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1
作者 刘宏伟 刘秉华 +1 位作者 张改生 王振华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1-5,共5页
为了给杂种小麦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8个杂种小麦骨干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并结合18个亲本所组配组合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测定,研究了RAPD遗传标记与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预测之间的... 为了给杂种小麦亲本选配提供理论依据,利用RAPD标记技术对18个杂种小麦骨干亲本进行了遗传差异分析,并结合18个亲本所组配组合的杂种优势、超亲优势和特殊配合力测定,研究了RAPD遗传标记与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划分和杂种优势预测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选用的RAPD标记在小麦中的多态性较低,筛选了80对引物,只有15对引物在18个亲本中多态性较高;基于这15对引物的扩增结果分析,所选用的RAPD标记能进行杂种小麦亲本优势群的划分,但RAPD遗传距离与杂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之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和负相关关系。在超亲优势水平,RAPD遗传距离与穗粒数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RAPD遗传距离与亲本特殊配合力之间相关性不显著。笔者认为利用本文所选用的RAPD标记不能进行杂种小麦的杂种优势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杂种优势 RAPD标记 相关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两系法小麦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获得重大突破 被引量:1
2
作者 郭嘉诚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60-,共1页
四川重庆市作物研究所,承担的两系法小麦杂各优势研究,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一结论是由应巧生、周开达等著名农业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1992年7月在重庆市正式宣布的。
关键词 两系法 研究所 重庆 作物 二系法 小麦杂种优势 温光型核不育小麦 四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交小麦新品种选育和小麦常规品种选育异同
3
作者 聂迎彬 桑伟 +2 位作者 孔德真 刘鹏鹏 田笑明 《新疆农垦科技》 2025年第1期61-62,共2页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现象,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已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19年,Freeman报道了小麦杂种优势现象,发现杂种一代的株高一... 杂种优势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生物现象,利用小麦杂种优势是提高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农业生产中,杂交水稻和杂交玉米已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919年,Freeman报道了小麦杂种优势现象,发现杂种一代的株高一般都超过其高亲。1951年,日本学者木原均将普通小麦的细胞核导入尾状山羊草细胞质中从而得到核质互作的小麦雄性不育,开始了杂交小麦的研究。1962年,美国科学家Wilson和Rose发现了提莫菲维小麦细胞质的雄性不育系(简称T型)和恢复系,开始了杂交小麦的应用。1965年,我国著名学者蔡旭教授从匈牙利引进T型材料,开始了我国小麦杂种优势的利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杂种优势 杂交小麦 提莫菲维小麦 杂交玉米 雄性不育系 杂种一代 木原均 核质互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5
4
作者 张永丽 蓝岚 +1 位作者 李雁鸣 肖凯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3-117,共5页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 为确定杂种小麦合理栽培密度,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密度范围内(150~450株/m^2),杂种的群体总茎数(PS)、叶面积指数(LAI)、群体干物重(PDW)和光合势(PP)均以低密度处理(150株/m^2)最低。杂种小麦高密度处理(450株/m^2)的PS始终高于中密度处理(300株/m^2),LAI和PP则在挑旗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低于中密度处理;PDW在开花期前高于中密度处理,之后两处理间无显著差异。杂种小麦低密度处理的生长率(CGR)在拔节期前低于中、高密度处理,但在拔节期后,低密度与中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均高于高密度处理。杂种小麦中、高密度处理各生育时期PS的离中优势(Hm)均为负值,低密度处理冬前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分别为11.6%、5.9%、9.8和13.5%。除开花期PDW的Hm中密度和高密度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各时期LAI和PDW的Hm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小麦的籽粒产量以中密度处理最高,但与低密度处理间无显著差异,高密度处理最低。产量的Hm随密度增加而降低。生产中采用较低的密度有利于杂种小麦群体生长和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种植密度 群体生长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37
5
作者 张永丽 李雁鸣 +1 位作者 肖凯 李小娟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1-236,共6页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122 5~337 5kg/hm2,P2O590~270kg/hm2范围内,随肥料用量增加杂种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可溶蛋白(Pro)含量、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氮、磷用量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N122 5~337 5kg/hm2,P2O590~270kg/hm2范围内,随肥料用量增加杂种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Chl)含量、可溶蛋白(Pro)含量、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升高,光合功能期延长,叶源量增加。母本(C6-38)与杂种F1表现相同趋势,而父本(Py85-1)在中肥和高肥处理下各指标的表现与杂种小麦相反。在旗叶整个老化过程中,杂种小麦与双亲本均值相比的净光合速率和光合功能期的平均优势均随氮、磷用量的增加而增大,且各施肥水平下均以老化后期大于前、中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磷肥 杂种小麦 旗叶 光合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动态和分配 被引量:47
6
作者 高庆荣 孙兰珍 刘保申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63-170,共8页
选用两个杂种及其亲本和对照 7个材料 ,进行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叶面积大 ,生物量高 ,灌浆强度大 ,每日千粒重达 1677~ 1812 mg,超双亲平均值( MP)和对照 ( CK) 8.6%~ 2 6.1% ,灌浆持续时间长... 选用两个杂种及其亲本和对照 7个材料 ,进行了开花后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叶面积大 ,生物量高 ,灌浆强度大 ,每日千粒重达 1677~ 1812 mg,超双亲平均值( MP)和对照 ( CK) 8.6%~ 2 6.1% ,灌浆持续时间长 1.4~ 3.1d,是形成粒重优势的关键所在。与亲本相比 ,化杀杂种 CH- 1的干物质转运率 ( TR)、移动率 ( MR)高 ,对籽粒的贡献大 ,尤其是上部器官 ,各超 MP2 1.6%和 19.5%。而不育系杂种 VH- 2则低于其 MP,主要是结实率低 ,器官中存有较多的营养物质 ,致使库源关系不协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干物质积累 转运 分配 杂种优势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种植密度对杂种小麦C6-38/Py85-1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及其生理机制 被引量:61
7
作者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98-505,共8页
在低(L ,基本苗15 0株/m2 )、中(M ,30 0株/m2 )和高(H ,4 5 0株/m2 ) 3种密度下,供试杂种小麦C6 38 Py85 1及其亲本旗叶生长期间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蛋白含量(Pro)、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随旗叶生长进... 在低(L ,基本苗15 0株/m2 )、中(M ,30 0株/m2 )和高(H ,4 5 0株/m2 ) 3种密度下,供试杂种小麦C6 38 Py85 1及其亲本旗叶生长期间的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蛋白含量(Pro)、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均随旗叶生长进程和密度增加不断降低,杂种各性状对密度变化的反应较其亲本敏感。各性状的离中优势(Hm)均随测定时期的推迟和密度降低不断增大。杂种旗叶生长期间同化的CO2 总量(LSC)及其Hm 和千粒重及其Hm 均随密度增加而降低。杂种LSC在低、中密度下的优势来自净光合速率(平均Pn)、光合面积(LA)和光合功能期(RSP和PAD)较其亲本的提高,高密度下的优势仅来自较亲本LA的增加。杂种在中密度下籽粒产量最高,但与低密度下的产量差异不显著,产量的Hm以在低密度下最大(41. 7% ) ,中密度下次之(18. 4 % ) ,高密度下最低(3 8% )。低密度下的产量优势来自3个产量构成因素的共同提高;中、高密度下主要来自穗粒数的增加。研究表明,生产中可采用发挥杂种小麦个体杂种优势的技术路线,适当降低杂种小麦的种植密度(15 0~2 2 5株/m2 ) ,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充分发挥个体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促进杂种小麦籽粒产量杂种优势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杂种小麦 旗叶 光合特性 产量 生理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繁制种研究和实践 被引量:20
8
作者 刘宏伟 张改生 +1 位作者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2期345-350,共6页
用 2个偏型不育系 ms(ven) - 1 49和 ms(ven) - 690 1为供试材料 ,结合在近年来利用CMS和 CHA法进行杂种小麦研究和应用中 ,有关亲本繁殖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对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试验表明 ,用作杂种小麦制种... 用 2个偏型不育系 ms(ven) - 1 49和 ms(ven) - 690 1为供试材料 ,结合在近年来利用CMS和 CHA法进行杂种小麦研究和应用中 ,有关亲本繁殖及杂交种制种技术的研究和实践 ,对杂种小麦繁制种技术进行分析研究。试验表明 ,用作杂种小麦制种的母本柱头生活力约持续 1 5d左右 ,CMS母本较 CHA母本柱头生活力持续时间长。在进行花期调节时 ,CMS母本可比父本早 2~ 6d,CHA母本可比父本早 2~ 4d。最佳父母本行比以 1∶ 2较为适宜 ,基本播幅为 1 .6m。在花期相遇不好的情况下 ,人工辅助授粉可明显提高异交结实率。为了保证繁制种质量 ,安全隔离和彻底去杂是杂交种繁制的重要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杂交种 制种 杂交种纯度 繁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和纯系品种产量及品质性状的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刘录祥 黄铁城 +1 位作者 刘广田 张树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1期38-49,共12页
用 Eberhart & Russell 模式和 Shukla 方法,比较分析了14个 T 型冬小麦 F_1杂种和10个纯系(亲本)品种在5个不同地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性状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在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模式... 用 Eberhart & Russell 模式和 Shukla 方法,比较分析了14个 T 型冬小麦 F_1杂种和10个纯系(亲本)品种在5个不同地点的产量和品质性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所有性状都存在显著的基因型×环境互作。在基因型×环境互作的模式与性质上,杂种和纯系品种都主要表现为非线性响应。杂种小麦的产量表现比纯系品种更为稳定,但在蛋白质含量及干、湿面筋含量上,杂种对有利环境条件的响应比纯系品种敏感。稳定性好的品种之间或与稳定性一般的品种杂交,其 F_1杂种一般表现稳定。杂种湿面筋含量的高低与其稳定性表现密切相关。蛋白质产量与籽粒产量在稳定性反应上较为一致。通过研究认为,回归分析模型在测定基因型对于环境响应的稳定性方面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产量 品质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T、V、CHA型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细胞质效应 被引量:13
10
作者 高庆荣 张爱民 +2 位作者 王瑞霞 乔晓琳 张永祥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3-47,共5页
采用 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 ,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 ,其杂种的千粒重、面... 采用 2个母本基因型、4种细胞质类型的两因素实验设计 ,对T、K、V、CHA型杂种小麦的品质性状表现及其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K、V、T型细胞质对杂种小麦某些品质性状具有正向效应 ,其中K型细胞质效应较大 ,其杂种的千粒重、面粉白度、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面筋指数、沉淀值、降落值、面团形成时间、稳定时间和评价值均表现正向杂种优势 ,超MP 2 .0 8%~ 16 .82 % ,与V、T、CHA型相比有多个性状优势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容重和吸水率的杂种优势在细胞质间差异不显著 ,无细胞质优势效应 ;母本基因型与细胞质具有交互作用 ,对杂种F1 代的性状表现具有一定影响。杂种F1 的容重和评价值的互作值较大 ,分别为 2~ 34g·L- 1 和 2~ 2 8,蛋白质含量和稳定时间的互作值较小 ,分别为0 .4 2 %~ 2 .4 %和 0 .2~ 2 .2min。对优势效应大的细胞质类型 ,选择敏感的母本基因型配制杂种有利于提高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质效应 杂种小麦 雄性不育系 品质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水次数对杂种小麦冀矮1/C6-38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永丽 肖凯 李雁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410-414,共5页
在大田中研究了灌2水(底水+冬水)、3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和4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3种灌水处理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增多,杂种及其亲本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性蛋白质含... 在大田中研究了灌2水(底水+冬水)、3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和4水(底水+冬水+拔节水+开花水)3种灌水处理对杂种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次数增多,杂种及其亲本旗叶净光合速率(Pn)、叶绿素含量(Chl)、可溶性蛋白质含量(Pr)、气孔导度(gs)和叶肉导度(gm)升高,光合功能持续期(RSP和PAD)延长,叶源量(LSC)增加,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增加。杂种旗叶的Pn、Chl、Pr、gs和gm对灌水次数的反应较亲本敏感。上述性状的离中优势(Hm)也随灌水次数的增多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水次数 杂种小麦 旗叶 光合特性 籽粒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光合碳同化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肖凯 谷俊涛 +2 位作者 邹定辉 张荣铣 钱维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81-388,共8页
供试化杀型(CHA)、T型三系杂种小麦及各自亲本在旗叶一生中的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含量(Chl)和可溶蛋白含量(Sp)均在全展时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在春季生育期中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与亲... 供试化杀型(CHA)、T型三系杂种小麦及各自亲本在旗叶一生中的净光合速率(P_n)、叶绿素含量(Chl)和可溶蛋白含量(Sp)均在全展时达到最大值,以后逐渐下降.在春季生育期中群体光合速率(CAP)的变化趋势呈单峰曲线,于开花期达到最大值.与亲本和对照相比,杂种小麦在生育期间于上述性状上多表现正向优势,且优势随生育进程不断增大.杂种小麦在旗叶叶绿素含量缓降期(RSP)、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PAD)和叶源量(LSC)上的表现也优于亲本.LSC与RSP和PAD呈显著正相关.在群体水平上,杂种和亲本、对照品种单位叶面积的光合速率值(CAP/LAI)相近,表明杂种在CAP上的优势主要起因于其LAI的增大.杂种小麦较亲本具有较高的叶绿素可变荧光/最大荧光(FV/FM)比值,这可能是其开花期间午间CAP衰减值低及表现较明显光合优势的原因之一.进一步改善杂种小麦的光合性能,增加光合产物向收获器官的转运效率,对于椎动杂种小麦在生产中的早日应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净光合速率 群体光合速率 叶源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产量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许为钢 周阳 +6 位作者 胡琳 达龙珠 王根松 徐向阳 黄惠 康明辉 赵献林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1-17,共7页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应在一定群体... 以杂种小麦产量因素及产量间的现有内在关系为基础,对8250~12000kg/hm2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的产量结构进行了优化,获得了若干产量结构优化模式。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和近期目标产量水平的杂种小麦产量结构应在一定群体穗数的基础上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特别是注意穗粒数的提高。文中建立的不同产量水平条件下产量结构的最优模式既有一定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产量结构 优化模式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及亲本旗叶老化过程中CO_2导度的研究 被引量:18
14
作者 肖凯 谷俊涛 +1 位作者 邹定辉 张荣铣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03-508,共6页
在旗叶一生中,气孔导度(g_(?))、叶肉导度(g_m)、碳酸酐酶(CA)活性和净光合速率(P_n)的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于叶片全展或全展后10天达到最大值。供试CHA、T型杂种小麦较亲本和对照在上述性状上表现的杂种优势随着叶片老化进程而逐渐增... 在旗叶一生中,气孔导度(g_(?))、叶肉导度(g_m)、碳酸酐酶(CA)活性和净光合速率(P_n)的变化规律呈单峰曲线,于叶片全展或全展后10天达到最大值。供试CHA、T型杂种小麦较亲本和对照在上述性状上表现的杂种优势随着叶片老化进程而逐渐增大。胞间CO_2浓度(C_i)随着叶片老化进程不断增加,杂种小麦在该性状未表现优势。研究表明,g_m、CA活性较g_(?)对P_n的影响更大。旗叶老化期间光合作用的气孔限制小于非气孔限制。杂种小麦的光合优势与其具有较高的g_m和CA活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旗叶老化过程 气孔导度 小麦 CO2导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灰色系统理论选育优良杂种小麦品种 被引量:20
15
作者 王军卫 张改生 +3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小利 王永军 孙小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6,共4页
 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对2001~2002年度杂种小麦品比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性状对杂种小麦产量贡献的关联度顺序为千粒重>穗数>穗粒数>株高。在各参试组合中,以西杂5号表现最好,其次为2611/8727,西杂1号。
关键词 灰色系统理论 选育 杂种小麦 品种 千粒重 穗数 穗粒数 株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与常规小麦产量性状改良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蒲宗君 刘仲齐 +1 位作者 饶世达 余东梅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15-17,共3页
从 1991~ 2 0 0 0年 ,把每年参加产量鉴定的杂种小麦和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产量的平均超标优势为 8.4% ,变幅为 3.0 %~ 14.0 % ,年平均递增率为 2 .4% ;而常规小麦的平均超标率为 3.0 % ,变幅为... 从 1991~ 2 0 0 0年 ,把每年参加产量鉴定的杂种小麦和常规小麦新品种的试验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表明 :杂种小麦产量的平均超标优势为 8.4% ,变幅为 3.0 %~ 14.0 % ,年平均递增率为 2 .4% ;而常规小麦的平均超标率为 3.0 % ,变幅为 1.1%~ 5 .1% ,年平均递增率仅为 0 .75 %。就产量构成因素来看 ,杂种小麦的千粒重在不同年份均比常规品种的高 ,粒重优势显著 ;杂种小麦的穗粒数高于常规小麦 ,差异达显著水平 ;在群体条件下 ,杂种小麦的有效穗与常规小麦的变化基本一致 ;杂种小麦的株高改良已达到半矮秆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常规小麦 产量性状 改良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子房性状应用于杂种小麦的研究Ⅱ.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马守才 张改生 +1 位作者 刘宏伟 王军卫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6期1295-1299,共5页
利用 3个多子房小麦与 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 2 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 ,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 >穗粒数 >单株产量 >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 利用 3个多子房小麦与 8个普通小麦品种杂交后获得的 2 4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 ,对多子房小麦的杂种优势与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F1 各性状的杂种优势依次为株高 >穗粒数 >单株产量 >千粒重。单株产量有较强的杂种优势 ,1 8个组合超双亲均值 ,平均增产 32 .71 % ;1 2个组合有超标正优势 ,幅度为 3.41~ 42 .84%。多子房小麦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穗粒数增多 ,其生产应用还应注意加强对多子房小麦其它农艺性状的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子房性状 应用 杂种小麦 多子房小麦 杂种优势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XZ系列杂种小麦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12
18
作者 赵惠燕 李东鸿 +4 位作者 张改生 张莉 胡祖庆 胡想顺 韩春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73-75,共3页
对 XZ系列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分别进行了抗生性、耐害性和不选择性测定。在控制条件下 ,蚜虫生殖生命表测定结果表明 ,XZ13母本的抗生性比对照品种弱 ;杂种小麦的抗生性低于其父母本 ,表明杂种小麦在抗生性上无明显的杂种优势 ;控制条件... 对 XZ系列杂种小麦及其亲本分别进行了抗生性、耐害性和不选择性测定。在控制条件下 ,蚜虫生殖生命表测定结果表明 ,XZ13母本的抗生性比对照品种弱 ;杂种小麦的抗生性低于其父母本 ,表明杂种小麦在抗生性上无明显的杂种优势 ;控制条件下的试验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耐害性测定结果表明 ,无蚜害处理、有蚜害处理与未处理三者间差异显著 ;杂种小麦 XZ1的耐害性明显大于 XZ13,两者也明显大于其他品种。选择性试验结果表明 ,蚜虫对杂种小麦具有极强的喜好性 ,选择性极强 ;杂种小麦对蚜虫的抗生性虽较弱 ,但耐害性极强 ,从而以强耐害性获得高产。若在育种中加强抗生性指标和不选择性指标的选择 ,杂种小麦的产量可能还会上一个台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麦长管蚜 抗生性 耐害性 不选择性 抗性机制 抗虫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源库基本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王树安 王纪华 梁振兴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6-431,共6页
对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包括杂种小麦亲本)的比较研究表明:杂种小麦在顶部二叶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累积蒸腾量、叶片功能持续期以及光合有效叶面积上显著优于普通小麦,叶源量高出30.22%。杂种小麦籽粒中内源生长素(IAA)、玉米素(Z)... 对杂种小麦与普通小麦(包括杂种小麦亲本)的比较研究表明:杂种小麦在顶部二叶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累积蒸腾量、叶片功能持续期以及光合有效叶面积上显著优于普通小麦,叶源量高出30.22%。杂种小麦籽粒中内源生长素(IAA)、玉米素(Z)及玉米素核苷(ZR)含量在发育各时期均显著高于普通小麦。但杂种小麦的叶鞘、茎干重下降率略低于普通小麦。以上可能是杂种小麦生物产量和籽粒产量显著高于普通小麦,而经济系数却接近或略低于普通小麦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源库 叶源量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种小麦“西杂一号”高效制种技术的研究Ⅰ.行比播幅的配置 被引量:9
20
作者 周维 张改生 +5 位作者 刘宏伟 袁虎林 张慧成 亢桂丽 王军卫 王小利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1-43,共3页
通过对 1 2种行比与播幅的研究发现 ,在一定的播幅范围内 ,西杂一号母本异交结实率和行比关系不大 ,而与播幅关系密切 ,有随母本播幅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西杂一号制种田的母本播幅不超过 1 .8m时 ,两行父本提供的花粉量就可以满足需求 ,... 通过对 1 2种行比与播幅的研究发现 ,在一定的播幅范围内 ,西杂一号母本异交结实率和行比关系不大 ,而与播幅关系密切 ,有随母本播幅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西杂一号制种田的母本播幅不超过 1 .8m时 ,两行父本提供的花粉量就可以满足需求 ,在此范围内 ,父本播幅的增加对提高异交结实率作用不十分显著。通过回归分析求得“西杂一号”制种产量大于 5 2 5 0 kg/ hm2 的父母本比例范围为 0 .1~ 0 .5 ;并得出在关中灌区 ,西杂一号制种田以选择 2行父本、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种小麦 “西杂一号” 高效制种技术 行比 播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