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98份小麦种质成株期抗叶锈病鉴定与分析
1
作者 罗永露 隋建枢 +3 位作者 陈定崑 陈天青 吴文强 王伟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36-145,共10页
运用PHT、THT这2个混合流行小种,在成株期鉴定198份小麦种质表型叶锈病抗性,并进一步利用与特定Lr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50份小麦种质在田间表现出稳定成株期抗性,48份感病种质均为国内选育品种(系)。经分... 运用PHT、THT这2个混合流行小种,在成株期鉴定198份小麦种质表型叶锈病抗性,并进一步利用与特定Lr基因紧密连锁的特异性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150份小麦种质在田间表现出稳定成株期抗性,48份感病种质均为国内选育品种(系)。经分子标记检测分析,分别有15份种质含有抗病基因Lr19,5份种质含有抗病基因Lr38,17份种质含有抗病基因Lr68,所有供试种质均不含有Lr9、Lr24、Lr67抗病基因。3份种质携带2个Lr基因。材料中含有的抗病基因数增加,对应供试种质的感病率下降。Lr19、Lr38、Lr68等基因与田间抗性相关性较明显。共计筛选含有目标基因的高抗种质24份,其中表现高抗以上且含有Lr19基因的有黔13夏245F_(8)-5、黔1597F_(6)-3、黔16夏370F_(6)-2等9份材料;表现高抗以上且含有Lr38基因的有黔贵AF_(5)、黔16389F_(6)-1-1-2-1、黔15317F_(7)-3-2-3-1等3份材料;表现高抗以上且含有Lr68基因的有2-56F_(6)-2-1-2、2-316F_(9)-2-3夏-1、黔18243F_(5)-3夏-5等9份材料;表现高抗以上且含有Lr19+Lr68基因的有2-164F_(6)-1-2-3、2-316F_(9)-2-4夏-1、绵麦1302等3份材料。研究结果表示,具有目标抗性基因的种质感病率较低,聚合抗病基因可大大降低感病率;国外种质资源或含有国外亲本血缘的种质抗性表现较好;抗病育种环节需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推测供试种质可能还含有其他抗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抗性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唑菌酰羟胺与丙环唑混配对小麦白粉病与叶锈病的防效
2
作者 陆志杰 阮赞誉 +2 位作者 胡振海 居梦婷 林蔚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51-53,64,共4页
为了研究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与三唑类杀菌剂丙环唑混配组合对于田间小麦叶部病害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植保无人机对田间小麦进行了不同药剂及用量的喷雾处理,并于药后进行防效和产量调查,评价使用植保无... 为了研究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氟唑菌酰羟胺与三唑类杀菌剂丙环唑混配组合对于田间小麦叶部病害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通过植保无人机对田间小麦进行了不同药剂及用量的喷雾处理,并于药后进行防效和产量调查,评价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氟唑菌酰羟胺及丙环唑混配组合对于小麦叶部病害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900mL/hm^(2)+25%丙环唑乳油600mL/hm^(2)混配组合,对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的防效均最佳。其中:该处理对小麦白粉病的病指防效为85.75%,优于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减量施用处理和使用担架式喷雾器喷施处理;对小麦叶锈病的病指防效为93.12%,显著优于使用担架式喷雾器喷施处理,优于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减量施用处理。同时,该处理相对于清水对照可使小麦增产23.80%。因此,生产中可使用植保无人机喷施20%氟唑菌酰羟胺悬浮剂与25%丙环唑乳油混配组合,在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同时,可有效兼治小麦白粉病和叶锈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唑菌酰羟胺 丙环唑 植保无人机 小麦白粉病 小麦叶锈病 防效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Hussar衍生品系抗叶锈病基因分析
3
作者 赵欣雨 王羽 +3 位作者 李艳艳 高维芳 李星 康占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2-628,共7页
以抗叶锈病小麦品系Hussar的衍生品系H103P为抗病亲本,郑州5389为感病亲本杂交得到的234个F4家系群体为材料,进行抗叶锈病基因定位分析。利用带有不同毒力的16个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苗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周麦22及携带Lr13、Lr23和L... 以抗叶锈病小麦品系Hussar的衍生品系H103P为抗病亲本,郑州5389为感病亲本杂交得到的234个F4家系群体为材料,进行抗叶锈病基因定位分析。利用带有不同毒力的16个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苗期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周麦22及携带Lr13、Lr23和Lr16单基因的载体品种对16个叶锈菌生理小种均表现感病,H103P对除PHKT外的所有小种表现抗病,表明H103P抗叶锈性与携带Lr13、Lr23和Lr16单基因的载体品种不同。利用5种强毒力混合菌种(THTT、PHTT^(②)、FHJS^(②)、PHKS、PHTT^(①))进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H103P、SAAR、周麦22以及Lr13载体品种田间表现均为高抗,234个F4家系群体抗性呈连续性分布,在田间表现出良好的成株期抗性。抗叶锈病基因定位分析结果表明,在小麦品系H103P中定位到1个位于小麦2BS染色体上的抗叶锈病基因,暂命名为LrHu。利用含有Lr13的特异性引物对H103P和郑州5389的扩增产物进行特异性酶切,结果发现小麦品系H103P含有抗叶锈病基因Lr13。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Hu与Lr13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主效基因定位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2精细定位
4
作者 刘志杰 王新海 +5 位作者 高璞 董瑞 李帅杰 张培培 刘大群 李在峰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9-185,共7页
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2在生产上具有良好抗性,为Lr12进行精细定位并开发可靠的分子标记,以感病材料Thatcher和含Lr12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RL6011为亲本杂交产生F_(1),进一步自交产生F_(2)单株和F_(2∶3)家系。在田间利用5种强毒力叶锈... 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2在生产上具有良好抗性,为Lr12进行精细定位并开发可靠的分子标记,以感病材料Thatcher和含Lr12抗性基因的近等基因系RL6011为亲本杂交产生F_(1),进一步自交产生F_(2)单株和F_(2∶3)家系。在田间利用5种强毒力叶锈菌混合小种(PHTT、THKS、THTT、PHTS和PHKS)接种F_(2)单株和F_(2∶3)家系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和抗性遗传分析。随后利用16K液相芯片对F_(2)的10个抗病单株和10个感病单株进行基因分型,获得与Lr12紧密连锁的SNP位点,确定抗病基因所在的染色体物理区间,开发SSR分子标记并构建遗传连锁图谱。结果表明,对RL6011(Lr12)/Thatcher的3494个F_(2)单株进行抗叶锈性鉴定,抗病单株与感病单株之间的分离比符合3∶1(χ^(2)_(3∶1)=0.14;P=0.71)。对685个F_(2∶3)家系进行抗叶锈性鉴定,抗病单株、抗病杂合单株与感病单株之间的分离比符合1∶2∶1(χ^(2)_(1∶2∶1)=2.01;P=0.37),表明Lr12为显性基因且群体分离符合单基因遗传规律。通过遗传连锁图谱分析成株期抗叶锈病基因Lr12基因位于SSR分子标记YK12817和YK12928之间,遗传区间为0.38 cM,对应中国春参考基因组(IWGSC.Ref.V1.0)中4BL染色体579.44~581.53 Mb物理范围内共2.09 Mb的物理区间。上述结果为预测候选基因提供了确定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基因定位 连锁标记 Lr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轻量级密集多尺度注意力网络的小麦叶部锈病识别方法 被引量:1
5
作者 鲍文霞 赵诗意 +2 位作者 黄林生 梁栋 胡根生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21-31,共11页
人工诊断小麦锈病成本高、效率低,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轻量级密集多尺度注意力网络模型(Mobile-Dense multi-scale attention net,Mobile-DMSANet),用于自动识别田间自然场景中的小麦叶部锈病(条锈病和叶锈病... 人工诊断小麦锈病成本高、效率低,已无法满足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种轻量级密集多尺度注意力网络模型(Mobile-Dense multi-scale attention net,Mobile-DMSANet),用于自动识别田间自然场景中的小麦叶部锈病(条锈病和叶锈病)。该模型在输入层设计了一个快速下采样模块(Fast subsampling block,FSB),它在不增加计算成本的前提下提高模型的特征表达能力。模型的特征提取层使用3个轻量级特征提取模块(Dense multiscale attention,DMS A)来提取小麦叶部锈病的特征。DMS A模块设计了一个多尺度的3路卷积层(Multi-scale threeway convolution,MSTC)用于获得不同尺度感受野,以提高模型的表达能力和对不同尺寸锈病的感知能力。DMSA模块中6个MSTC层通过密集连接实现特征重用,不仅大大减少了模型的参数量,而且提高了对这两种相似的小麦叶部锈病的特征提取能力。在DMSA模块中还引入了协调注意力机制(Coordinated attention,CA),来提高对病害信息的敏感性,并抑制图像中的背景信息。模型的输出层使用Softmax函数实现小麦叶部锈病识别。结果表明,Mobile-DMSANet模型在测试数据集上的识别准确率为96.4%,高于经典CNN模型(如ResNet50、AlexNet)和轻量级CNN模型(如ShufflenetV2、DenseNet系列)。Mobile-DMSANet参数量为4.54×10^(5),与其他轻量级模型相比大幅下降。本文所设计模型可用于移动端小麦叶部锈病的自动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锈病 小麦叶锈病 病害识别 轻量级卷积神经网络 Molile-DMSAN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杀菌剂对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防治效果 被引量:21
6
作者 孙海燕 原征 +3 位作者 疏燕 张兴 张爱香 陈怀谷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73-276,共4页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 为明确不同杀菌剂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的效果,在大田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杀菌剂对这两种病害的防治试验。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25%氰烯菌酯SC、20%叶菌唑SC、48%氰烯·戊唑醇SC和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3.54%~88.92%;其次为400 g/L戊唑·咪鲜胺EW和430 g/L戊唑醇SC,防效为71.87%和73.31%;50%多菌灵WP的防效仅为58.05%。对小麦叶锈病的防效调查结果表明:30%丙硫菌唑SC、40%丙硫·戊唑醇SC和430 g/L戊唑醇SC的防效较好,防效为84.78%~88.33%;其次275 g/L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SE、48%氰烯·戊唑醇SC、40%叶菌·戊唑醇SC和400 g/L戊唑·咪鲜胺EW,防效范围为79.66%~81.56%;200 g/L氟唑菌酰羟胺SC和50%多菌灵WP的防效为69.36%和39.33%。从防治效果、两种病害兼防以及延缓抗药性等方面综合考虑,氰烯·戊唑醇、氟唑菌酰羟胺·丙环唑、丙硫·戊唑醇、叶菌·戊唑醇等交替使用是防治小麦赤霉病和叶锈病比较好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小麦叶锈病 杀菌剂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MMYT小麦材料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病鉴定 被引量:17
7
作者 韩烨 何中虎 +3 位作者 夏先春 李星 李在峰 刘大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125-1133,共9页
选择来自CIMMYT的103个小麦品种(系)及35个含有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对照品种,苗期接种17个中国小麦叶锈菌小种以鉴定这些品种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并于2008—2009和2009—2010连续2年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病鉴定。通过苗期鉴定结... 选择来自CIMMYT的103个小麦品种(系)及35个含有已知抗叶锈基因的对照品种,苗期接种17个中国小麦叶锈菌小种以鉴定这些品种中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并于2008—2009和2009—2010连续2年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病鉴定。通过苗期鉴定结合系谱分析和分子检测,在46个品种中鉴定出Lr26、Lr34、Lr42和Lr47共4个抗叶锈病基因,其中9个品种携带Lr26基因,28个品种含有成株抗叶锈病基因Lr34基因,Lr42可能存在于11个品种中,还有2个材料可能含有Lr47,其他57个品种(系)对供试的15个小种多数表现为高抗,没有鉴定出已知的抗叶锈病基因。通过2年的田间抗叶锈病鉴定共筛选出46个表现慢锈的品种。苗期和田间结果表明,CIMMYT材料中含有丰富的对我国叶锈菌小种有效的苗期和成株抗叶锈基因,这些材料均可应用于我国小麦的抗叶锈病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MMYT小麦 叶锈病 基因鉴定 慢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锈病新抗源筛选 被引量:23
8
作者 刘成 闫红飞 +3 位作者 宫文萍 李光蓉 刘大群 杨足君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36-944,共9页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往往导致大幅度减产。叶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易导致抗病基因抗性的丧失,因此不断获得新抗源对小麦抗病育种至关重要。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小麦育种所需的抗病基因。本研究从小麦-近... 小麦叶锈病是小麦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往往导致大幅度减产。叶锈菌生理小种的变异易导致抗病基因抗性的丧失,因此不断获得新抗源对小麦抗病育种至关重要。小麦近缘植物中含有丰富的小麦育种所需的抗病基因。本研究从小麦-近缘植物双二倍体、附加系、代换系或易位系等创新种质中筛选出小麦叶锈病新抗源,为利用这些新抗源打下基础。苗期对116份供试材料人工接种美国堪萨斯州流行的小麦叶锈菌混合生理小种(Lrcomp),其中部分材料人工接种09-9-1441-1等5个中国当前流行的叶锈菌生理小种进行抗性鉴定,筛选获得新抗源。116份种质中,31份免疫、近免疫或高抗Lrcomp。含有希尔斯山羊草、尾状山羊草、拟斯卑尔脱山羊草、两芒山羊草、卵穗山羊草、沙融山羊草、柱穗山羊草、顶芒山羊草、小伞山羊草、偏凸山羊草、中间偃麦草、茸毛偃麦草、长穗偃麦草、粗穗披碱草、栽培黑麦、非洲黑麦、提莫菲维小麦染色质的部分种质免疫或高抗Lrcomp,而含二角山羊草、无芒山羊草、沙生冰草、多年生簇毛麦和1年生簇毛麦染色质的种质表现中感至高感Lrcomp。希尔斯山羊草4S染色体、尾状山羊草C#1和D#1染色体和两芒山羊草、顶芒山羊草中可能含有未被报道的抗Lrcomp的新基因,值得进一步向小麦转育。小麦-粗穗披碱草1HtS.1BL罗伯逊易位系对Lrcomp及09-9-1441-1和09-9-1426-1等5个中国当前流行叶锈菌生理小种近免疫,值得利用染色体工程等方法获得小片段抗病易位系应用于我国小麦抗叶锈育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山羊草 簇毛麦 披碱草 新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的SSR分子标记 被引量:11
9
作者 张娜 杨文香 +2 位作者 李亚宁 张汀 刘大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57-662,共6页
用定位于2A染色体的59对SSR、EST-SSR引物,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进行分子标记,共筛选出11对揭示TcLr45多态性的引物。用157株F2抗感群体对这11对引物进一步检测,得到4个与Lr45共分离的SSR标记(Xgwm95、Xgwm47、Xgwm372和Xgwm122)。将... 用定位于2A染色体的59对SSR、EST-SSR引物,对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45进行分子标记,共筛选出11对揭示TcLr45多态性的引物。用157株F2抗感群体对这11对引物进一步检测,得到4个与Lr45共分离的SSR标记(Xgwm95、Xgwm47、Xgwm372和Xgwm122)。将经PAGE检测的标记Xgwm95的抗感差异带及Xgwm47的抗性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发现其中含有微卫星序列,且均为二核苷酸重复。Xgwm372和Xgwm122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发现,与Lr45的供体黑麦有共同的标记片段,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SR 小麦叶锈病 抗病基因 Lr4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SRAP标记 被引量:22
10
作者 刘雅辉 闫红飞 +3 位作者 杨文香 孟庆芳 张汀 刘大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93-196,共4页
以Thatcher和23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的F2植株为材料,首次应用SRAP技术开展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SRAP分子标记研究,获得一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命名为M73,与目的基... 以Thatcher和23个以Thatcher为遗传背景的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及TcLr19与Thatcher杂交的F2植株为材料,首次应用SRAP技术开展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19的SRAP分子标记研究,获得一个与小麦抗叶锈病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命名为M73,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距离为2.6 cM,为分子辅助育种、构建密集的遗传图谱和最终实现Lr19基因的克隆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抗病基因 分子标记 SRAP LR1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MS诱导小麦TcLr19感叶锈病突变体的筛选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维宏 安哲 +3 位作者 范学锋 冯月琪 杨文香 刘大群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8-93,共6页
为了利用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进行抗病基因功能和机制研究,用EMS处理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Lr19的种子,对获得的M2、M3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种子共获得367个M1单株,处理浓度为1.0... 为了利用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进行抗病基因功能和机制研究,用EMS处理小麦抗叶锈病近等基因系Tc Lr19的种子,对获得的M2、M3植株进行农艺性状观察和田间抗叶锈性鉴定。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EMS溶液处理种子共获得367个M1单株,处理浓度为1.0%时,接近半致死剂量,且M2表型突变频率最高,适宜突变筛选。在2 359个M2突变群体中,共筛选到表型突变体38个,表型突变频率1.61%;筛选出感叶锈病突变体53个,感病突变频率2.25%。在459个M3感病突变群体中,共鉴定出146个感病突变体,其中M36-2、M333-8、M333-9、M333-11、M344-4、M396-8这6个M3感病突变材料,遗传稳定率较高,达70%以上。为保证结果的可靠性,试验中还利用Lr19的分子标记对突变体进行分子辅助筛选。结果表明,EMS诱变是获得小麦感叶锈病突变体的有效手段,不仅为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材料,还为小麦育种提供了新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甲基磺酸乙酯 突变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早期诊断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小龙 马占鸿 +2 位作者 赵龙莲 李军会 王海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661-2665,共5页
为实现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早期诊断,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DPLS)建立了一种鉴别这两种病害的方法。试验将150片小麦叶片(健康叶片、条锈病潜育叶片、条锈病发病叶片、叶锈病潜育叶片、叶锈病发病叶片各30片)分为5类... 为实现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的早期诊断,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定性偏最小二乘法(DPLS)建立了一种鉴别这两种病害的方法。试验将150片小麦叶片(健康叶片、条锈病潜育叶片、条锈病发病叶片、叶锈病潜育叶片、叶锈病发病叶片各30片)分为5类,扫描获得近红外光谱,建立小麦叶片DPLS近红外光谱鉴别模型。原始光谱数据经二阶导数处理后,在4 000~8 000cm-1范围内,当利用不同建模比建模时,建模集的平均识别率为96.56%,检验集的平均识别率为91.85%,证明了模型的稳定性。当建模比为2∶1、主成分数为10时,模型识别效果较好,建模集的识别准确率为97.00%,检验集的识别准确率为96.00%。表明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的小麦条锈病和叶锈病早期诊断的定性鉴别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光谱 小麦锈病 小麦叶锈病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抗叶锈病基因Lr24的一个新STS标记 被引量:12
13
作者 张娜 陈玉婷 +5 位作者 李亚宁 张立荣 孟庆芳 张汀 杨文香 刘大群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12-216,共5页
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基因Lr24对小麦叶锈病具有很高的抗性,本研究旨在开发用于Lr24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新的分子标记。从定位于小麦3D染色体的22对SSR、EST-SSR引物中筛选出4对揭示TcLr24多态性的引物,用468株F2抗感群体对这4对引物... 来源于长穗偃麦草的基因Lr24对小麦叶锈病具有很高的抗性,本研究旨在开发用于Lr24基因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新的分子标记。从定位于小麦3D染色体的22对SSR、EST-SSR引物中筛选出4对揭示TcLr24多态性的引物,用468株F2抗感群体对这4对引物进一步检测,得到1个与Lr24共分离的EST-SSR标记Xcwem17。对该标记进行测序,并设计了STS引物。用该STS引物及已知的Lr24SCAR引物对试验群体进行验证,两对引物在该F2群体中均表现共分离,且Xcwem17可在TcLr24单基因系和已知含Lr24的农家品种泰山1号中可扩增出180bp单一条带,感病对照及其余7个近等基因系无扩增。该EST-SSR标记可直接用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抗病基因 Lr2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小麦主栽品种抗叶锈病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原宗英 陈万权 +2 位作者 武英鹏 李艳芳 曾卫芳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7-110,共4页
选用14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山西省6个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24个重要小麦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44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3,Lr13,Lr23,Lr26,Lr30等6个抗叶锈病基... 选用14个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山西省6个育种单位和种子部门的24个重要小麦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44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3,Lr13,Lr23,Lr26,Lr30等6个抗叶锈病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别分布在19个小麦品种中,其中Lr1,Lr3,Lr26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在24个供试品种中,仅有晋麦62号和鲁麦14号两个品种表现出对叶锈病良好的抗性,晋麦31号、晋麦56号和晋麦61号3个品种表现为中抗至中感(杂合类型),晋春9号、晋春13号、晋偃746-9等12个品种具有慢叶锈病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西 小麦 主栽品种 叶锈病 基因组合 基因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热成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小麦叶锈病分级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朱文静 陈华 +3 位作者 李林 魏新华 毛罕平 SPANER D 《农业机械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6-41,48,共7页
小麦叶锈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巨大,实现小麦叶锈病的监测和快速分级是进行科学生产管理的基础。针对常规图像检测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快速检测和分级方法。首先,采集整株小麦样本的红外热成像图像,分别计算健康植... 小麦叶锈病对我国小麦生产危害巨大,实现小麦叶锈病的监测和快速分级是进行科学生产管理的基础。针对常规图像检测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快速检测和分级方法。首先,采集整株小麦样本的红外热成像图像,分别计算健康植株、潜伏期植株和显症植株的平均叶温,探明真菌入侵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然后,将经过直方图均衡化和中值滤波预处理的红外热成像中低于显症植株温度阈值的区域提取出来;通过温度区域划分、低温区域提取和阈值分割,计算病斑面积在整体植株热成像总面积中的百分比;最后,对病情指数进行相关分析,获得相关系数为0. 975 5,预测均方根误差为9. 79%,总识别正确率为90%。结果表明,基于红外热成像边缘检测算法的小麦叶锈病分级方法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红外热成像 边缘检测 快速分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混合为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马奇祥 张忠山 +2 位作者 何家泌 董金琢 曾士迈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0年第3期340-345,共6页
1986~1988年在田间以人工接种小区发病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混合浸染与小麦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这3种病害在小麦拔节后混生主要导致千粒重下降,其次为穗粒数减少,对成穗率没有明显影响。病害混生时各生育阶段的总病... 1986~1988年在田间以人工接种小区发病的方法研究了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白粉病混合浸染与小麦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这3种病害在小麦拔节后混生主要导致千粒重下降,其次为穗粒数减少,对成穗率没有明显影响。病害混生时各生育阶段的总病情(各种病害病情指数之和)与产量损失之间的相关性此同期各种病害单独发生时的相关性偏低,但病情与产量损失最密切的生育期都在灌浆期。灌浆中期3种病害病情发展均趋于稳定,此时,它们的损失当量最具有代表性和可比性。用3种病害各自的损失当量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一步分析表明,3种病害混合发生引致的总产量损失可视为各种病害单独发生所引致产量损失之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锈病 叶锈病 白粉病 病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 被引量:6
17
作者 王奎荣 陈万权 +3 位作者 冯国华 陈荣振 刘世来 夏善保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67-170,共4页
选择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采用基因推导方法分析黄淮麦区21个小麦新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0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7个抗性基因:Lr1、Lr3a、Lr3ka、Lr16、Lr26、... 选择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菌系,采用基因推导方法分析黄淮麦区21个小麦新品种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的30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推导出了7个抗性基因:Lr1、Lr3a、Lr3ka、Lr16、Lr26、Lr30和Lr32。它们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形式分布在14个小麦品种中,其中Lr26是供试材料的主要已知抗叶锈病基因。还有一些品种具有不同于上述已知基因的未知基因,其余品种则不含任何抗叶锈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 抗病基因 单基因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评价 被引量:25
18
作者 袁军海 陈万权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994-999,共6页
为了给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对目前我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Lr1、Lr3、Lr3bg、Lr10、Lr11、Lr14a、Lr16和Lr26等基因单独应用已基本失效,但与Lr13和Lr34等合适的基因组合起来能够表现出残... 为了给小麦抗叶锈基因的发掘和利用提供理论指导,对目前我国小麦主要抗叶锈病基因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价。认为Lr1、Lr3、Lr3bg、Lr10、Lr11、Lr14a、Lr16和Lr26等基因单独应用已基本失效,但与Lr13和Lr34等合适的基因组合起来能够表现出残余的抗病作用;Lr9、Lr19、Lr24和Lr38等是典型的垂直抗病性基因,应慎重应用;虽然Lr13具有慢锈性、Lr23表现免疫,但这两个基因均对致病类型有专化性,遇到毒性致病类型时慢锈性或免疫特性均会失效。认为目前我国小麦中对叶锈病起抵抗作用的主要是Lr12、Lr13、Lr23、Lr34和Lr35等成株抗病基因、某些未知基因和水平抗病性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锈病基因 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品系5R618抗叶锈病基因的初步定位 被引量:10
19
作者 王佳真 李在峰 +1 位作者 李星 刘大群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348-1351,共4页
5R618是高抗叶锈病小麦品系。为了确定该品系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以5R618与感病小麦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用叶锈菌生理小种THJP对亲本、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进行叶锈抗性鉴定,然后进行分子标记... 5R618是高抗叶锈病小麦品系。为了确定该品系所携带的抗叶锈基因,以5R618与感病小麦品种郑州5389杂交获得F1,自交获得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用叶锈菌生理小种THJP对亲本、F2分离群体以及F2∶3家系进行叶锈抗性鉴定,然后进行分子标记分析。结果显示,5R618对生理小种THJP的抗病性由1对显性基因控制,该基因暂命名为Lr5R。经过亲本和抗感池间分子标记筛选以及F2∶3家系的标记检测,Lr5R定位于染色体3DL上,barc71和STS24-16是Lr5R最近的2个标记,遗传距离分别为0.9 c M和2.1 c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基因 遗传分析 分子标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36个小麦生产品种抗叶锈病基因分析及成株期抗性评价 被引量:4
20
作者 黄瑾 金社林 +5 位作者 曹世勤 贾秋珍 骆惠生 张勃 孙振宇 王晓明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1-177,188,共8页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 为明确甘肃省主要小麦品种可能含有的抗叶锈病基因状况,用来自甘肃不同地区的22个小麦叶锈菌生理小种,在苗期对测试品种进行抗叶锈基因推导,并对这些材料进行成株抗叶锈性鉴定。结果表明,在已知抗叶锈病基因中,Lr2B、Lr13、Lr16、Lr22A、Lr30和Lr14B等基因以单基因或基因组合的形式分别分布在‘灵选6号’‘会宁15’‘兰天37’‘陇鉴113’‘兰天151’‘兰天134’和‘兰天40’等7个小麦品种中。‘陇鉴111’‘兰天31’‘陇鉴9343’‘天选67’和‘天选65’等14个品种可能含有与供试已知基因不同的抗性基因,‘中梁35’‘陇鉴110’‘陇原931’和‘天选57’等15个小麦品种推导其不含有供试的抗叶锈病基因。成株期抗叶锈性鉴定表明:‘陇原931’‘陇鉴9343’‘天选57’‘天选67’‘兰天31’‘临麦22’‘兰天134’‘兰天151’‘陇鉴113’‘陇麦838’和‘中梁35’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具有抗叶锈病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叶锈病 基因推导 抗病基因 小麦叶锈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