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碳、氮源组合对小麦全蚀病菌产生胞外β-1,3-葡聚糖酶的影响 被引量:26
1
作者 余永廷 谢媛媛 +1 位作者 黄丽丽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10-114,共5页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 利用改进的MS液体培养基,通过改变碳、氮源组合,分别在振荡培养小麦全蚀病菌7,14,21 d时(26℃,150 r/min),用3,5-二硝基水杨酸(DNS)比色法测定培养滤液中的β-1,3-葡聚糖酶活性。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分别以小麦茎秆、叶片,玉米茎秆、叶片和根系为碳源与不同氮源组合,培养滤液中β-1,3-葡聚糖酶活性有明显差异,其中以小麦叶片为碳源时酶活性最高,以玉米根系为碳源时酶活性较低,但两者之间酶活性无明显差异。培养基中加入有机氮时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加入无机氮,但两种有机氮培养基中的酶活性变化趋势完全不同。以牛肉膏为氮源时,在小麦全蚀病菌培养7 d时培养滤液中的酶活性最高,且酶活性随病菌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以蛋白胨为氮源时酶活性则呈上升趋势,在病菌培养21 d时最高。以上结果表明,供试各组合中以牛肉膏为氮源、小麦叶片为碳源的组合为最佳组合,7 d时有相对较高的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禾顶囊壳小麦变种β—1 3-葡聚糖酶 MS培养基 碳源 氮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菌的致病力及寄主范围测定 被引量:22
2
作者 陈怀谷 王裕中 +1 位作者 史建荣 沈素文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2-24,共3页
用从江苏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区分离到的 13个代表性菌株 ,接种小麦、水稻、燕麦 ,对其进行致病力强弱测定 ,结果显示 :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生活力存在差异 ,表明江苏省小麦全蚀病病菌存在致病力分化 ;供试菌株对不同寄主作物的致病力也... 用从江苏省小麦全蚀病发生地区分离到的 13个代表性菌株 ,接种小麦、水稻、燕麦 ,对其进行致病力强弱测定 ,结果显示 :不同菌株的致病力和生活力存在差异 ,表明江苏省小麦全蚀病病菌存在致病力分化 ;供试菌株对不同寄主作物的致病力也不相同 ,播种后第 3 5d调查发现 ,参试菌株对小麦的致病力最强 ,对燕麦的致病力最弱 ,对水稻的致病力居中。由此确认江苏省小麦全蚀病病原菌为全蚀病菌小麦变种。通过接种鉴定 ,明确了病菌的寄主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致病力 寄主范围 禾顶囊壳 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胞内酶活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孙润红 徐俊蕾 +5 位作者 杨丽荣 张洁 夏明聪 武超 薛保国 吴坤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56-162,共7页
小麦全蚀病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试验拟通过研究该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关酶系的诱导变化情况,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小... 小麦全蚀病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试验拟通过研究该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关酶系的诱导变化情况,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acc.)Arx et Oliver var.tritici(Sacc.)Walker为靶标菌,加入终浓度为MIC50枯草芽胞杆菌YB-05发酵液,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结构和形态的影响,通过酶活力测定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御酶活的影响,同时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在离体/活体条件下对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Ⅲ活力的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经菌株YB-05发酵液处理后,显微镜观察到其菌丝变粗、断裂,顶端膨大,分枝增多;处理8 d后,胞内的PAL、POD、CAT、PPO和SOD活性比对照依次高24.52%、72.67%、81.81%、80.36%和112.48%;离体条件处理,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活体条件处理下差异显著,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分别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3.95%和55.87%。菌株YB-05发酵液通过结合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相关基因,从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力,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呼吸,进而导致抑制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畸变,从而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枯草芽胞杆菌 发酵液 小麦全蚀病菌 防御酶活性 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康萍芝 白小军 +1 位作者 沈瑞清 张丽荣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年第4期37-38,共2页
通过室内进行小麦、玉米、油用向日葵、胡麻、大蒜、蚕豆、油菜7种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蒜、蚕豆、玉米的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抑菌作用最为显著,其抑... 通过室内进行小麦、玉米、油用向日葵、胡麻、大蒜、蚕豆、油菜7种不同作物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蒜、蚕豆、玉米的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尤其大蒜根系分泌物的抑菌作用最为显著,其抑菌率高达32.8%;胡麻、小麦的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油菜和油用向日葵的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可能会有抑制作用,但并未呈现出规律性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系分泌物 小麦全蚀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HNNK-1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及防治效果
5
作者 杨党伟 郭梅燕 +1 位作者 蒋水萍 马毅辉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58-362,共5页
为了研究新型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HNNK-1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拌种处理在温室和田间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同时观察了HNNK-1拌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速率... 为了研究新型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HNNK-1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并通过拌种处理在温室和田间测定了其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同时观察了HNNK-1拌种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结果表明,HNNK-1对小麦全蚀病菌的EC_(50)为0.28 mg/L,低于硅噻菌胺的EC_(50)(0.58 mg/L);盆栽试验结果表明,用50 g/L HNNK-1 SC拌种(药种质量比1∶3000)后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60.10%;对小麦株高、根长等生长指标无显著影响。田间药效试验表明,用50 g/L HNNK-1 SC拌种(药种质量比1∶3000)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效为73.13%(开封)和71.15%(周口)。HNNK-1可以有效控制田间小麦全蚀病发生和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唑-3-甲酸酯类化合物 HNNK-1 小麦全蚀病菌 毒力测定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离子注入枯草芽孢杆菌选育小麦全蚀病菌高效拮抗菌 被引量:8
6
作者 梅玉云 齐永霞 +3 位作者 张强 陈莉 陈海中 丁克坚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22-628,共7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Z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枯草芽孢杆菌AZ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获得AZ20-14、AZ40-13和AZ60-1... 为了进一步提高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AZ菌株的拮抗性能,获得生防效果更好的菌株,利用低能N+离子束注入枯草芽孢杆菌AZ菌株进行诱变,并通过平板对峙培养等方法对诱变处理后的菌株进行筛选。结果获得AZ20-14、AZ40-13和AZ60-10三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正突变菌株。对峙培养结果表明,AZ20-14、AZ40-13和AZ60-10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均高于AZ菌株,菌丝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9.11%、71.71%和72.74%。经传代实验证明,AZ20-14、AZ40-13和AZ60-10的遗传性较为稳定。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3个诱变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小麦种子经枯草芽孢杆菌AZ、AZ20-14、AZ40-13和AZ60-10的菌液浸种处理后,对小麦全蚀病防治效果依次为49.76%、58.52%、31.19%和51.66%。综合分析认为,经低能N+离子束注入后筛选获得的AZ20-14菌株不仅对小麦全蚀病菌的菌丝生长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且能降低全蚀病的发病程度和促进麦苗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拮抗作用 低能离子束 防治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菌重组酶聚合酶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被引量:2
7
作者 鞠玉亮 沈鹏飞 +4 位作者 范志朋 羊国根 吴迅 宛宁 潘月敏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50-155,180,共7页
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的小麦全蚀病是危害极大的小麦土传真菌病害。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β-tubulin为靶标基因设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引物Gg-RPA-F... 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的小麦全蚀病是危害极大的小麦土传真菌病害。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β-tubulin为靶标基因设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引物Gg-RPA-F/Gg-RPA-R和RPA探针Gg-LF-Probe,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建立了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8℃恒温条件下30 min内完成可视化检测,摆脱PCR仪等仪器设备的限制。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其检测极限为10 pg/μL,与普通PCR一致。此外,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可从土壤中快速检测到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具备简便高效、实用性强的特点,为小麦全蚀病菌的快速检测和病害早期诊断提供新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重组酶聚合酶技术 特异性 灵敏度 实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荞麦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及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观察 被引量:21
8
作者 张庆平 刘中兴 《内蒙古农业科技》 1994年第1期8-9,共2页
荞麦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及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观察张庆平,刘中兴(内蒙古农科院植保所)小麦全蚀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1992年试验,用连作小麦重病田复种荞麦,每亩可以收到50~100公斤的产量,翌年还可明显的... 荞麦根系分泌物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及根际微生物种群数量观察张庆平,刘中兴(内蒙古农科院植保所)小麦全蚀病是以土传为主的病害。1992年试验,用连作小麦重病田复种荞麦,每亩可以收到50~100公斤的产量,翌年还可明显的降低小麦全蚀病的发生危害,为了进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荞麦 根系 分泌物 小麦全蚀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生防放线菌的分离与筛选 被引量:7
9
作者 乔宏萍 黄丽丽 +2 位作者 王伟伟 高小宁 康振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8期1-4,共4页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和棉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结果发现,7个土样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有明显的差异,菌株数从1.0×10^4~1.0×10^5cfu/g。测定纯化得到的30株不同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 从新疆保护地蔬菜和棉田采集的土样中分离筛选对小麦全蚀病具有拮抗作用的放线菌,结果发现,7个土样中分离到的放线菌菌株数有明显的差异,菌株数从1.0×10^4~1.0×10^5cfu/g。测定纯化得到的30株不同菌株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试验,有12株表现出不同的抑制效果,其中XG1的抑菌圈达到8.84mm。12株放线菌中有8株的发酵滤液对小麦全蚀菌的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其中XC2,XA5和XF5的抑制效果达到80%以上。盆栽试验结果表明,菌株XA5对小麦全蚀病在幼苗茎基部症状的控制作用达到59.2%,且幼苗的根长、株高以及株鲜重、干重与发病对照相比都有所增长,其中XC2处理的幼苗最明显,根长、株高、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20.3%,38%,36.8%和44%,地上部鲜重和干重分别比对照增加57.4%和38.5%,说明这几株放线菌对小麦全蚀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皿内对峙培养 盆栽试验 抑菌圈 病情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北省潜江市发生的小麦全蚀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明祖 韩群营 +1 位作者 付艳平 肖炎农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2-114,共3页
1998年从湖北省潜江市采集小麦全蚀病株 ,分离获致病菌。根据对病菌形态、生理特性和对不同寄主致病力研究结果 ,认为潜江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 (Gaeumannomycesgraminisvar .tritici)。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禾顶囊壳菌小麦变种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朴内生真菌HPFJ3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作用 被引量:4
11
作者 姜华年 丁婷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85-292,共8页
为了研究厚朴内生真菌HPFJ3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作用,以厚朴内生真菌HPFJ3为试验菌株,小麦全蚀病菌为指示菌,通过离体平板对峙培养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厚朴内生真菌HPFJ3与小麦全蚀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盆栽接种试验,研究厚朴... 为了研究厚朴内生真菌HPFJ3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作用,以厚朴内生真菌HPFJ3为试验菌株,小麦全蚀病菌为指示菌,通过离体平板对峙培养检测、光学显微镜观察,分析厚朴内生真菌HPFJ3与小麦全蚀病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盆栽接种试验,研究厚朴内生真菌HPFJ3对小麦全蚀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不同生育期的小麦植株根部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厚朴内生真菌HPFJ3能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造成小麦全蚀病菌菌丝节间缩短、变粗等畸形现象;接种至小麦根际土壤中的厚朴内生真菌HPFJ3能增强小麦对全蚀病的抗性,其苗期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为15.95%,显著低于未经厚朴内生真菌HPFJ3处理的小麦全蚀病的发病率(88.07%);且经HPFJ3单独接种处理的小麦植株根部PPO、POD和PAL 3种防御酶活性在小麦5个生长时期均有所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厚朴内生真菌 小麦全蚀 小麦全蚀病菌 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有机肥控制小麦全蚀病及作用机理初探 被引量:14
12
作者 崔仕春 杨秀芬 +1 位作者 郑兴耘 杨怀文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12-118,共7页
以和阳生物肥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平板对峙培养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可达53.44%,叶面喷雾和浸根后7 d,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是... 以和阳生物肥为试验材料,采用室内盆栽、平板对峙培养和生理生化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生物有机肥对小麦全蚀病的控制效果可达53.44%,叶面喷雾和浸根后7 d,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是对照的1.08和1.15倍;须根数分别是对照的1.25和1.22倍,根系活力分别是对照的1.2和1.4倍。此外,生物有机肥能提高小麦叶片PAL、POD和PPO防御酶的活性;研究还发现,生物有机肥浸出液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拮抗作用且具有耐高温性;从生物有机肥中分离出的一株芽孢杆菌及代谢物能强烈抑制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使用生物有机肥后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明显增加,土壤中有机质、速效钾、有效磷和水解氮含量比对照土壤分别提高了12.6%、16.3%、52.1%和6.9%。本研究结果表明,该生物有机肥能有效控制小麦全蚀病并通过多种机制调控小麦生长和防御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和阳复合生物肥 防治效果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全蚀病的控制对策与防治措施
13
作者 陈艳玲 孙凯 +1 位作者 周淑芳 张利宾 《中国种业》 2011年第S2期83-84,共2页
小麦全蚀病是河南省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其病不仅危害重、蔓延速度快,而且控制难度大。小麦受害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发病地块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通常仅需3年时间,是... 小麦全蚀病是河南省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其病不仅危害重、蔓延速度快,而且控制难度大。小麦受害后分蘖减少,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一般发病地块减产10%~20%,重者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小麦从零星发病到成片死亡,通常仅需3年时间,是小麦上一种毁灭性病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全蚀病菌 控制对策 防治措施 发病 植物检疫 千粒重 蔓延速度 症状表现 拔节期 普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抗病性相关防御酶系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17
14
作者 孙润红 徐俊蕾 +5 位作者 杨丽荣 张洁 夏明聪 武超 薛保国 吴坤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99-104,共6页
本文研究了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病原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小麦抗病性机理。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作... 本文研究了生防菌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病原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影响,探讨其诱导小麦抗病性机理。以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多酚氧化酶(PPO)5种防御酶作为小麦抗病性反应指标,于不同时段测定各防御酶活性;以PD培养基为对照,测定生防菌YB-05及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对小麦叶片和根部抗性相关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经生防菌与病原菌混合处理、病原菌处理、生防菌处理后,叶片和根部与植物防御抗病相关的PPO、POD、SOD、PAL、CAT防御酶活性均比对照组高,其中生防菌与病原菌混合处理后抗性相关酶活最高,叶片中PAL、POD、SOD、PPO、CAT酶活峰值达到46.705、16 829.274、104.687、97.44和1 259.565U/g,为对照组的1.74、2.44、2.27、2.40和2.42倍。根部PAL、POD、SOD、PPO、CAT酶活峰值达到131.536、56 424.79、1 977.04、22.564和206.241U/g,为对照组的1.65、1.52、2.57、2.07、1.74倍。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均能诱导小麦叶片和根部的防御酶活性增强,两者共同处理后小麦叶片和根部5种防御酶活性高于单独处理,说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和小麦全蚀病菌GGT007共同诱导具有协同增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生防菌YB-05 小麦全蚀病菌GGT007 防御酶系 诱导抗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醛肟酯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抑菌活性
15
作者 刘夷宁 袁含笑 +3 位作者 胡钰歌 林涵 李秀环 雷鹏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53-1060,共8页
天然产物肉桂醛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丰富其结构并发现高抑菌活性化合物,设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肉桂醛肟酯衍生物27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 天然产物肉桂醛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为丰富其结构并发现高抑菌活性化合物,设计、合成了未见文献报道的肉桂醛肟酯衍生物27个,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及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的抑制活性。目标化合物在50μg/m L下对供试病原菌均表现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II-18和II-19对水稻纹枯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4.62和4.19μg/m L,化合物II-18、II-19和II-22对小麦全蚀病菌的EC50值分别为3.49、3.28和6.75μg/m L,均表现出比对照药剂对氯肉桂醛和肟菌酯更优或相似的抑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醛 肟酯 杀菌活性 水稻纹枯病菌 小麦全蚀病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类粮食3种检疫性病原真菌三重荧光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16
作者 李金庆 季蕾 +5 位作者 郭骁驹 邵秀玲 杨斌 孙民琴 张静 王云霞 《河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4期99-108,共10页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小麦基腐病菌(Oculimacula yallund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是麦类作物上的重要检疫性病原真菌。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Parastagonospora pseudonodorum)、小麦基腐病菌(Oculimacula yallundae)、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是麦类作物上的重要检疫性病原真菌。建立一种可以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重荧光PCR方法,可以实现进境麦类粮食中这3种病原真菌的快速准确检疫鉴定。在对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TUB2基因、小麦基腐病菌ITS1基因、小麦全蚀病菌EF1-α基因单重荧光PCR扩增引物与探针浓度优化的基础上,对三重荧光PCR扩增的引物与探针浓度进行优化,据此进一步对三重荧光PCR扩增程序的退火温度进行优化,建立了可同时检测上述3种植物病原真菌的三重荧光PCR方法,并对该方法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分别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三重荧光PCR扩增时,TUB2基因、ITS1基因、EF1-α基因的引物与探针最优添加量分别为0.5、0.6和0.6μL,最优退火温度为60℃。特异性验证结果显示,3种靶标菌株均出现了显著扩增;而10株非靶标菌株均未出现扩增,结果为阴性。灵敏度验证结果显示,3种靶标病菌的检测灵敏度分别为41、39、45 fg/μL。本研究建立的三重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能够同时快速准确鉴定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小麦基腐病菌、小麦全蚀病菌,适用于口岸进境粮食这3种病原真菌的快速准确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重荧光PCR 麦类壳多胞斑点病菌 小麦基腐病菌 小麦全蚀病菌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霉菌对土传病害病原真菌的拮抗作用 被引量:21
17
作者 张丽荣 康萍芝 沈瑞清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7年第5期48-50,共3页
对采自宁夏14个市、县的170份土样及其它材料进行分离,得到96个木霉菌株,采用形态分类方法鉴定出9种木霉菌以及2种未知名菌种,竞争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11种木霉菌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豌豆根腐病菌(Fu... 对采自宁夏14个市、县的170份土样及其它材料进行分离,得到96个木霉菌株,采用形态分类方法鉴定出9种木霉菌以及2种未知名菌种,竞争及对峙培养结果表明:11种木霉菌对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豌豆根腐病菌(Fusarium solani f.sp.pisi)和小麦根腐病菌(Bipolarissorokiniana)均有不同程度的拮抗作用,其中哈茨木霉、黄绿木霉、康氏木霉、绿色木霉、拟康氏木霉和待鉴定种T.sp2)对3种病原菌的竞争作用及抑菌作用均很显著,其生长速度比病原菌平均快1.5~12.8倍;在对峙培养中拮抗系数达Ⅰ~Ⅲ,抑菌率高达84.85%;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木霉菌丝缠绕病原菌菌丝生长,致使其菌丝发生断裂、消解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霉菌 小麦全蚀病菌 豌豆根腐病菌 小麦根腐病菌 拮抗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朴内生真菌HPFJ3菌丝体中抑菌活性物质的分离纯化及结构鉴定 被引量:3
18
作者 姜华年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82-88,共7页
为了促进厚朴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一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厚朴内生真菌黑孢霉HPFJ3菌株(Nigrospora sp.HPFJ3)为研究材料,对发酵菌丝体甲醇粗提物中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活性物质进行分析。通过活性指导下的色... 为了促进厚朴内生真菌资源的开发利用,以一株对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高抑菌活性的厚朴内生真菌黑孢霉HPFJ3菌株(Nigrospora sp.HPFJ3)为研究材料,对发酵菌丝体甲醇粗提物中能够抑制植物病原菌生长的活性物质进行分析。通过活性指导下的色谱分离,从甲醇提取物中得到3种化合物,质谱(MS)和核磁共振波谱(NMR)鉴定结果表明,3种化合物分别为麦角甾醇、对羟基苯甲酸以及4-羟基-18碳酸。活性检测试验显示,麦角甾醇和对羟基苯甲酸2种化合物对小麦全蚀病菌均具有生长抑制作用,且麦角甾醇的抑菌活性较强,抑菌率达到66.70%;而4-羟基-18碳酸对小麦全蚀病菌无生长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真菌 黑孢霉 小麦全蚀病菌 化学成分 结构鉴定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应施检疫的有害生物、植物及植物产品 被引量:2
19
作者 龚伟荣 《农家致富》 2010年第3期39-39,共1页
一、应施检疫的有害生物甘薯小象甲、柑桔瘤壁虱、苹果绵蚜、桔小实蝇、小麦全蚀病菌、马铃薯环腐病菌、大瓶螺(俗名: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
关键词 有害生物 植物产品 检疫 江苏省 马铃薯环腐病菌 加拿大一枝黄花 小麦全蚀病菌 苹果绵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名精内酯酮的抑菌活性 被引量:4
20
作者 韩兴帅 许丹 +1 位作者 冯俊涛 张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8-184,共7页
【目的】明确天名精内酯酮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为天名精内酯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小麦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南瓜枯萎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苹... 【目的】明确天名精内酯酮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杀菌活性,为天名精内酯酮的开发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以小麦纹枯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南瓜枯萎病菌、黄瓜炭疽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苹果干腐病菌、小麦条锈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11种病菌为供试病原菌,采用生长速率法、孢子萌发法、盆栽药效试验和组织法,从离体和活体2个方面评价天名精内酯酮的杀菌活性。【结果】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纹枯病菌、小麦全蚀病菌、小麦赤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苹果炭疽病菌、黄瓜炭疽病菌、苹果干腐病菌、南瓜枯萎病菌、番茄灰霉病菌和番茄叶霉病菌菌丝生长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EC50在4.894 7~43.856 9mg/L,其中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毒力最高,EC50为4.894 7mg/L;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炭疽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番茄叶霉病菌和辣椒疫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差异较大,其中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最高,EC50为6.876 5mg/L;盆栽药效试验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对小麦全蚀病、小麦条锈病、黄瓜炭疽病和辣椒疫霉病均具有较好的保护效果和一定的治疗效果,其中对小麦全蚀病的药效相对较好,1 000mg/L剂量下保护效果和治疗效果分别为85.48%和64.98%;活体组织法结果表明,天名精内酯酮对番茄灰霉病控制效果较低,1 000mg/L剂量下的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45.5%和19.9%。【结论】天名精内酯酮对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表现出一定的广谱性,尤其对小麦全蚀病的药效最佳,具有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为植物源杀菌剂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名精内酯酮 小麦全蚀病菌 抑菌作用 植物源杀菌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