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分有《水浒传》的“灵韵”:赵焕亭小说母题探析 被引量:6
1
作者 王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1-89,共9页
1920年代,伴随着“水浒续书热”,河北旗人作家赵焕亭“重更名”式的仿拟、补白,丰富并强化了水浒精神的民间性和时代色彩。如仿拟酒店内解救灾民,被解救者比之《水浒传》更加危苦,或有时解救是误会;仿拟生辰纲被劫,更因有旧怨与用人方... 1920年代,伴随着“水浒续书热”,河北旗人作家赵焕亭“重更名”式的仿拟、补白,丰富并强化了水浒精神的民间性和时代色彩。如仿拟酒店内解救灾民,被解救者比之《水浒传》更加危苦,或有时解救是误会;仿拟生辰纲被劫,更因有旧怨与用人方针等问题;仿拟武松打虎,却纠正了《水浒传》失真之误;仿拟劫法场而突出卖解女,成功后男女两个获救者都发生了巨大心理变化等。在分有《水浒传》原创“灵韵”的同时,更强化了故事的真实性,尊重接受主体对故事可信度的知情权、女性男性化的性别错位等。赵焕亭为此提供了早已被无数读者熟悉的先验参照,从借助仿拟故事母题契合读者的接受心理、心理暗示与联类取向,使报载小说得以连载扩散。其故事构思、审美营销的成功经验值得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焕亭 民国武侠小说 《水浒传》 小说母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小说中的宝失家败母题及渊源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立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74-80,共7页
宝贝兵器失则主人败亡,是明清通俗小说常见情节,体现了宝物与人物主体的双向互动关系。首先,宝物失则人亡国失,产生在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汉末魏晋。其次,宝失人亡,往往连带着拥有者家道败落。其三,某一异物的出现与消失,也与物因宝失家... 宝贝兵器失则主人败亡,是明清通俗小说常见情节,体现了宝物与人物主体的双向互动关系。首先,宝物失则人亡国失,产生在关注个体生命价值的汉末魏晋。其次,宝失人亡,往往连带着拥有者家道败落。其三,某一异物的出现与消失,也与物因宝失家贫。而掘墓宝毁运败,则体现了母题与丧悼文化的结合。其还与古代的人体崇拜结合,衍生出人身体异征失则人亡的信奉。还由人体上的某种器官,延展到人某些近身的佩饰之物上。可以说,既是构成明清小说中的那些神秘的宝贝兵器描写层出不穷、花样翻新的深层观念成因,又时时催奋和印证着宝贝兵器文学描写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奇物崇拜 物我关系 小说母题 互文性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福克纳家族母题小说中的自主情结 被引量:1
3
作者 朱振武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2年第5期16-20,共5页
福克纳在其家族小说创作中有一种不为创作者的自觉意识所完全控制的直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正是这种自主情结引导作者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反映了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作... 福克纳在其家族小说创作中有一种不为创作者的自觉意识所完全控制的直觉领悟的心理倾向。正是这种自主情结引导作者超越个人的局限,遨游于个人利害的范围之外,反映了超个人的、更为深邃的集体无意识,从而创作出了具有永恒艺术生命的作品和崇高的美学景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克纳 家族小说 自主情结 集体无意识 本我 文学评论 小说 《沙多里斯》 《押沙龙 押沙龙》 美国 《下去吧 摩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痴婆子传》的口传文学特质、来源及叙事先导 被引量:1
4
作者 王立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1期86-90,共5页
《痴婆子传》的女性私情自述性叙事,直接取法于元代散曲。唐人的“田野作业”和小说中也早载录了女性自夸性自述。这一“倒叙式”机杼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独创,而有着文学史渊源。痴婆子的自叙,除了做世劝善的伦理说教,仍不免带有口传... 《痴婆子传》的女性私情自述性叙事,直接取法于元代散曲。唐人的“田野作业”和小说中也早载录了女性自夸性自述。这一“倒叙式”机杼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独创,而有着文学史渊源。痴婆子的自叙,除了做世劝善的伦理说教,仍不免带有口传文学的诸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口传文学 女性自传 隐秘心理 小说母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七岁:个人切片与历史还原——田中禾《十七岁》阅读札记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军 《扬子江(评论)》 2011年第4期64-68,共5页
对于许多小说家来说,寻找家园是一个重要的小说母题。寻找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种回归的过程,至于回归的目的地,可以指称为“家园”,也可以指称为“童年”、“回家”、“精神故乡”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家在内在的旅途上跋涉地愈深... 对于许多小说家来说,寻找家园是一个重要的小说母题。寻找的过程本质上也是种回归的过程,至于回归的目的地,可以指称为“家园”,也可以指称为“童年”、“回家”、“精神故乡”等等。从某种程度上说,作家在内在的旅途上跋涉地愈深广,那么,所观照出的家园特性(即个体与亲人、社会、大地的本真联系)就会愈发纹理清晰,诗性葱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岁》 历史还原 田中禾 札记 阅读 切片 个人 小说母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