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莫言的小说本体观与新散文观及其关联性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洪岳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38-142,共5页
莫言文艺观是莫言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注解和关于文学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其小说本体观和新散文观,是莫言对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技巧形式方面的深度思考,主要体现为"结构即视角""盯着人物写作"以及"散文小说化"... 莫言文艺观是莫言对自己文学创作的注解和关于文学的理性思考。尤其是其小说本体观和新散文观,是莫言对文学这种语言艺术的技巧形式方面的深度思考,主要体现为"结构即视角""盯着人物写作"以及"散文小说化"等方面。这些观点之间还存在着深层的联系,即小说和散文在莫言看来都要符合情感的逻辑和艺术的逻辑,并由此建立起了莫言关于文学的真实性的基本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文艺观 小说本体 散文小说 文学真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小说理论的小说本体观念
2
作者 李兴阳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82-188,共7页
晚清小说理论在界别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同时,对小说的本体特征作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揭示,而以“美的制作”、“虚构性”、“繁言如画”和“近世性”等提法最有理论代表性。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已从传统中突... 晚清小说理论在界别小说与历史小说与其它文学门类的同时,对小说的本体特征作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揭示,而以“美的制作”、“虚构性”、“繁言如画”和“近世性”等提法最有理论代表性。晚清小说理论批评对小说本体的认识,已从传统中突围出来,在对西方哲学、美学和文学思想的融会中,达到了一个新的理论境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小说理论 小说本体观念 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小说本体流变论
3
作者 赵章超 《江淮论坛》 2002年第2期99-103,共5页
今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其本体发生了三次大的流变。本文从创作主体、文本和读者三个纬度辨析了其流变过程,指出第一阶段为六朝至唐代,小说以真人真事为本体,其肇因于把小说等同历史书写;第二阶段为宋以后,小说以性理为本体,则... 今人眼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其本体发生了三次大的流变。本文从创作主体、文本和读者三个纬度辨析了其流变过程,指出第一阶段为六朝至唐代,小说以真人真事为本体,其肇因于把小说等同历史书写;第二阶段为宋以后,小说以性理为本体,则导源于新儒学的崛起;第三阶段为明中后期和清初,情欲本体观一时成为主导潮流,外因在于社会的黑暗,内因在于心学的流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本体 实录 性理 情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近代小说本体论
4
作者 王旭川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4期135-139,共5页
近代小说理论对小说本体的研究是其理论批评结构中极为重要的主要组成部分。虽然与近代的小说价值论相比,近代小说本体论显得并不那么煊赫一时,但其重要性却并非如此,可以说,本体论与价值论互为依赖,形成了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核心与基石。
关键词 古代小说 近代小说理论 小说本体 本体 小说批评 王国维 小说 白话小说 梁启超 文学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时期抗战小说的本体美学意识及其表现 被引量:1
5
作者 房福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12-14,共3页
本体美学意识是战争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战争小说本体美学意识之成立,来源于战争的相对独立的文化意义和战争与人类潜在意识的契合。战争小说本体美学意识的实现,则必须在战争本体的价值观念和美学价值观念上加以更新。新... 本体美学意识是战争小说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畴。战争小说本体美学意识之成立,来源于战争的相对独立的文化意义和战争与人类潜在意识的契合。战争小说本体美学意识的实现,则必须在战争本体的价值观念和美学价值观念上加以更新。新时期抗战小说本体美的表现主要体现在战争艺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小说 抗战小说 美学意识 新时期 小说本体 人的本质力量 美学价值 审美意识 《三国演义》 文化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语创世和它的时间奇遇——评王跃文的长篇小说《家山》 被引量:1
6
作者 叶立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05-211,共7页
在《家山》这部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经验的乡土小说中,王跃文用“静水流深”的细腻笔法,再现了乡土中国的宗法制度、伦理秩序和世相人心。与此同时,这部作品的小说本体,更是“一个词语在时间中的奇遇”。对王跃文来说,“家山”便是... 在《家山》这部讲述中国故事、表达中国经验的乡土小说中,王跃文用“静水流深”的细腻笔法,再现了乡土中国的宗法制度、伦理秩序和世相人心。与此同时,这部作品的小说本体,更是“一个词语在时间中的奇遇”。对王跃文来说,“家山”便是那个最初的词语。童年的乡村生活、祖辈的生命历史,以及挥之不去的乡愁情愫,全都沉淀在这个词语之内。在经历了时间的淬炼后,王跃文借由打虎匠、太极剑、四六八句和书信这些词语,不仅生动叙写了乡土中国的侠义文化和乡绅文化,而且还在“文”的传统与“士”的传统中,再现了乡村文明的恒久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本体 词语 时间 乡土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命运与艺术的取舍——金圣叹、梁启超、詹姆斯小说理论的“对话”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勇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84-88,共5页
本文通过对金圣叹、梁启超和詹姆斯小说理论异同的考察,在历史进步和中西文学比较的框架上进一步深入清理了小说价值的认识系统,并对这些认识系统对小说创作的影响做出简略的说明和判断,本文可以引发有关叙事文学问题的深层思考。
关键词 道德评价 合法性地位 小说本体 艺术性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佛教文化的输入对中古小说创作的影响
8
作者 王青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9-123,共5页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 佛教,主要是佛教文献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因此,近代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问题,受到了中、外学术界的普遍重视。2006年11月25日-27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与黄石东方山弘化禅寺共同举办了一次"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学术研讨会,近40名来自海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从宏观和微观等不同的角度,就"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关系,展开了多方面的深入讨论。我们这里编辑了一组相关的论文,希望引起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更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佛教文献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佛教文化 小说创作 输入 中古 小说本体 宗教组织 宗教传播 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胡怀琛的中国小说史研究
9
作者 庄逸云 《江淮论坛》 CSSCI 2004年第2期147-151,共5页
本文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一书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对胡氏关于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得失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胡氏注重小说的演变规律和内部研究、具有沟通古今的整体意识,其小说史观颇具启示性。本文还对胡氏关于中国小说... 本文以胡怀琛的《中国小说的起源及其演变》一书为主要的考察对象,对胡氏关于中国小说史研究的得失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胡氏注重小说的演变规律和内部研究、具有沟通古今的整体意识,其小说史观颇具启示性。本文还对胡氏关于中国小说“形”与“质”的演变的论述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胡氏提出了不少富于学术生命力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怀琛 小说史观 小说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研究的新收获——读冯光廉著《鲁迅小说研究》
10
作者 邵伯周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1990年第4期42-46,共5页
近几年来,“鲁迅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无论是就整体来说还是就其某一组成部分来说,无论是就宏观研究来说还是就微观研究来说,都可用得上“辉煌”二字。但这并不是说研究工作不可能再深入一步了。“鲁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小说的... 近几年来,“鲁迅学”的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无论是就整体来说还是就其某一组成部分来说,无论是就宏观研究来说还是就微观研究来说,都可用得上“辉煌”二字。但这并不是说研究工作不可能再深入一步了。“鲁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小说的研究,也是这样。由于鲁迅小说本体意蕴的复杂性和多义性,又由于研究者们思想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小说本体 宏观研究 微观研究 多义性 研究者 研究所 复杂性 《呐喊》 研究工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叙述:建构小说世界的基本方式
11
作者 李庆信 《当代文坛》 1988年第3期16-20,共5页
如果说在一般写作学中,叙述只是区别于描写的一种写作方法,那么,在小说叙述学中,叙述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不仅涵盖了作为一般写作方法的“叙述”和“描写”,而且具有小说本体上的特殊意义。没有叙述,便没有小说。叙述,是建构小说世界的基... 如果说在一般写作学中,叙述只是区别于描写的一种写作方法,那么,在小说叙述学中,叙述作为一种言语行为,不仅涵盖了作为一般写作方法的“叙述”和“描写”,而且具有小说本体上的特殊意义。没有叙述,便没有小说。叙述,是建构小说世界的基本方式。 小说世界是“叙述”出来的 一部小说,一个世界。小说世界,作为小说家创造的“第二自然”,既有“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 (或是以经验形式出现的“重合”,或是以超验形式出现的“重合”),“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这个世界,亦真亦幻,似有若无,然而它比真实的“经验世界”似乎更有魅力,更有“意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世界 基本方式 写作方法 小说叙述学 经验世界 小说本体 写作学 “意味” 第二自然 特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章回体的衰变与困扰——《红楼梦》叙事体制上的变革与折衷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庆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97-105,共9页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无疑对传统最富有变革精神,其叙事形态、叙事文本也更近于现代意义的小说。但就小说形式而言,《红楼梦》对传统仍是变革中有折衷,并未脱掉传统小说模式的外衣(尽管这外衣穿起来已不太合身),跨进现代形态小...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红楼梦》无疑对传统最富有变革精神,其叙事形态、叙事文本也更近于现代意义的小说。但就小说形式而言,《红楼梦》对传统仍是变革中有折衷,并未脱掉传统小说模式的外衣(尽管这外衣穿起来已不太合身),跨进现代形态小说的门槛。《红楼梦》对中国传统小说模式的变革与折衷,不只表现在叙述方式上,也表现在叙事体制上。《红楼梦》是一部章回小说,然而,与《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典型的章回小说相比,其章回体制既不完全合榫,也不规范统一,还留下种种勉强凑泊的痕迹或破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 叙事形态 叙事文本 水浒传 小说模式 变革精神 中国古典小说 小说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弼的史评与《效颦集》的史学特色 被引量:1
13
作者 乔光辉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6期86-91,共6页
从赵弼“邃于史学”的治学特点入手,剖析了《效颦集》题材内容与史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效颦集》卷上诸篇可视为严格的史学作品,而卷中、卷下诸篇则以小说的形式抒发其史学感慨,虽为虚构,但也有深深的史学烙痕。《效颦集》中史学意识的... 从赵弼“邃于史学”的治学特点入手,剖析了《效颦集》题材内容与史实之间的对应关系。《效颦集》卷上诸篇可视为严格的史学作品,而卷中、卷下诸篇则以小说的形式抒发其史学感慨,虽为虚构,但也有深深的史学烙痕。《效颦集》中史学意识的张扬,混淆了小说与史学作品的区别,背离了小说本体,导致剪灯系列小说的变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赵弼 《雪航肤见》 《效颦集》 史学意识 剪灯系列 小说本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话本研究二题
14
作者 萧欣桥 《浙江学刊》 CSSCI 2000年第5期114-117,共4页
:本文对近年来话本研究两个有争议的问题 ,即关于话本的定义和拟话本的名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鲁迅所谓宋元说话“仍有底本以作凭依 ,是为话本”的话是能够成立的。但现在人们看到的已不是话本而是话本小说。
关键词 话本 话本小说 拟话本小说 本体小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