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疯狂世界中的“边缘人”──论索尔·贝娄小说主人公心理模式的形成机制 |
苏晖
|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5 |
7
|
|
2
|
美国50年代的学生叛逆形象——试评《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 |
陈辉
王万兵
|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
1999 |
3
|
|
3
|
基于种族歧视问题而又高于种族歧视问题——电影《撞车》与小说《看不见的人》的异曲同工之妙 |
米保富
袁平华
|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
2008 |
1
|
|
4
|
背景与象征──论菲兹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兹比》 |
郭张娜
|
《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1994 |
0 |
|
5
|
寓言:在现实与理想中穿行——解读叶弥的短篇小说 |
齐红
蔡斌
|
《扬子江(评论)》
|
2007 |
2
|
|
6
|
论毛姆小说的三种爱欲模式 |
陶萍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4
|
|
7
|
试论鲁迅小说中的“复仇”主题──从《孤独者》到《铸剑》 |
钱理群
|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
1995 |
35
|
|
8
|
张承志小说中的感悟 |
南帆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6 |
11
|
|
9
|
理解·感情·技巧——谈谈小说播讲 |
关山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1980 |
2
|
|
10
|
海明威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思想——兼论海明威的人生哲学 |
戎林海
|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11
|
|
11
|
张承志的困惑和矛盾 |
李以建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8 |
5
|
|
12
|
异化理论与文艺批评 |
石文年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2 |
2
|
|
13
|
从《变色龙》谈重复手法的运用 |
曾恬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8 |
1
|
|
14
|
卡门简论 |
陈伯通
|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92 |
1
|
|
15
|
天凉未必秋——也评《无主题变奏》兼与何新商榷 |
许振强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6 |
1
|
|
16
|
一个“空明纯净”的心灵——《寂寞绿葱岭》读后 |
石绍文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7
|
超越世俗——鲁羊论 |
吴义勤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5 |
0 |
|
18
|
读《一个长跑运动员的孤独》 |
罗雅伦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1986 |
0 |
|
19
|
关于《正常人》的通信 |
李劼
沈善增
|
《当代作家评论》
|
1988 |
0 |
|
20
|
巴尔扎克的中期创作 |
李忠玉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1983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