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开采价值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探讨 被引量:2
1
作者 林亲 王超 姚伟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9-97,共9页
随着全球金属消费量不断攀升和地球能源日渐紧缺,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已成为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问题的主要探索途径之一。首先根据小行星自身价值、开采利润和成本效益等,从众多小行星中筛选出高开采价值的目标范围;再综合分析... 随着全球金属消费量不断攀升和地球能源日渐紧缺,开发利用小行星资源已成为有效解决矿产资源和能源储备问题的主要探索途径之一。首先根据小行星自身价值、开采利润和成本效益等,从众多小行星中筛选出高开采价值的目标范围;再综合分析轨道特性、尺寸大小和自转周期等约束因素对小行星探测可行性的影响,从技术限制角度筛选出未来几十年能实现开采的目标范围;最后,融合高开采价值和特定时间下低技术限制的初选目标,并从发射窗口、目标资源、成本效益和最小速度增量等方面对各目标进行更为详细的比对分析,优选出适合不同时间段探测任务的空间探测对象,从而为未来几十年高开采价值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近地小行星 目标选择 高开采价值 成本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器轨道计算的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宏 鄢建国 +1 位作者 樊敏 李海涛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118,共8页
针对中国即将开展的小行星探测活动中面临的轨道计算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行星探测器轨道计算的需求,并对小行星轨道计算中涉及的时空参考系进行了描述,然后对轨道计算所需考虑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各类摄动加速度... 针对中国即将开展的小行星探测活动中面临的轨道计算动力学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了小行星探测器轨道计算的需求,并对小行星轨道计算中涉及的时空参考系进行了描述,然后对轨道计算所需考虑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讨论,并给出了各类摄动加速度的计算公式。最大的是太阳引力加速度,约为10^(-6)km/s^(2);最小的是小行星本体摄动加速度,约为10^(-12)~10^(-13)km/s^(2)。利用欧空局Rosetta探测器的实测数据对动力学模型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4天弧段位置互差约15 m,速度互差约0.44 mm/s,动力学模型精度可靠。本研究可以为中国小行星探测活动轨道计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时空参考系 轨道计算 动力学模型 引力场 轨道摄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小行星探测发展思路及关键技术探讨 被引量:11
3
作者 朱恩涌 孙国江 +2 位作者 果琳丽 左光 陈冲 《航天器工程》 2012年第3期96-100,共5页
介绍了国外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状况,指出小行星探测正从飞越和伴飞探测向表面软着陆取样返回探测发展,从无人探测向载人探测发展,向多目标探测以及与新技术验证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我国小行星探测应分4步走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 介绍了国外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状况,指出小行星探测正从飞越和伴飞探测向表面软着陆取样返回探测发展,从无人探测向载人探测发展,向多目标探测以及与新技术验证相结合的发展趋势和特点。提出我国小行星探测应分4步走的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建议,并论述了小行星探测包括载人小行星探测需要解决的轨道设计、自主采样等关键技术。以上建议和研究可为我国制定小行星深空探测战略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发展态势 发展思路 关键技术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嫦娥二号”小行星探测试验定轨计算与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曹建峰 胡松杰 +3 位作者 刘磊 刘勇 黄勇 李培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95-1101,共7页
嫦娥二号于2012-04-15开展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探测试验,至2012-12-13与图塔蒂斯交会,共飞行243 d,这是我国对小行星的首次探测.因为未安装星载导航设备,CE-2在小行星探测试验的全过程均基于地基USB(Unified S-Band)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 嫦娥二号于2012-04-15开展对图塔蒂斯小行星的探测试验,至2012-12-13与图塔蒂斯交会,共飞行243 d,这是我国对小行星的首次探测.因为未安装星载导航设备,CE-2在小行星探测试验的全过程均基于地基USB(Unified S-Band)与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VLBI,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测量实现导航.对小行星探测期间的定轨计算及精度分析进行了讨论,对我国新建深空站的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针对交会前最后一次轨道机动后,仅有13d控后数据的现状,提出了快速轨道重建策略.计算结果表明该策略不仅可以有效改进定轨计算精度,还可以实现轨控速度增量的标定.基于重叠弧段的轨道分析比较表明,单独使用USB长弧数据计算可以获得10km的定轨精度,综合USB与VLBI数据联合定轨,定轨精度可以提高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嫦娥二号 小行星探测 快速轨道重建 精度分析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最优两脉冲交会轨道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3
5
作者 乔栋 崔祜涛 崔平远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62-367,共6页
小行星探测已经成为新世纪深空探测的一个新热点和未来世界航天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转移轨道的设计和探测目标可接近性的分析是小行星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利用了任意两个非共面非共轴椭圆轨道之间的最优两脉冲转移方法,对我国提出的探... 小行星探测已经成为新世纪深空探测的一个新热点和未来世界航天发展的一个新方向。转移轨道的设计和探测目标可接近性的分析是小行星探测的关键技术之一。现利用了任意两个非共面非共轴椭圆轨道之间的最优两脉冲转移方法,对我国提出的探测Ivar小行星的交会转移轨道进行了设计与分析,给出了全局最优两脉冲交会轨道的设计参数,并利用此方法对近地小行星的可接近性进行了分析和排序,给出了可接近性较好的40颗近地小行星的转移轨道设计参数。这些研究结果对于近地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目标选择和发射机会的预测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最优两脉冲转移 可接近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多脉冲交会轨道多目标优化 被引量:6
6
作者 李九天 罗亚中 唐国金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9,共5页
现有的小行星探测交会轨道研究多集中于二脉冲最优燃料研究,本文则研究了小行星探测多脉冲交会轨道多目标优化问题。基于Lambert交会算法建立了包含地球逃逸轨道和日心转移轨道的多脉冲交会轨道优化模型,以燃料消耗最小和转移时间最短... 现有的小行星探测交会轨道研究多集中于二脉冲最优燃料研究,本文则研究了小行星探测多脉冲交会轨道多目标优化问题。基于Lambert交会算法建立了包含地球逃逸轨道和日心转移轨道的多脉冲交会轨道优化模型,以燃料消耗最小和转移时间最短为两个优化目标函数。采用一类典型的多目标进化算法———NSGA-Ⅱ用于Pareto最优解的确定。求解了2个小行星探测任务用于验证模型与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快捷有效地揭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出发时刻、转移时间和燃料消耗等特征参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不同脉冲数目对最优轨道的影响,以及评价对比不同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征。所提出方法在小行星探测任务概念设计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多脉冲交会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与实施途径探讨 被引量:5
7
作者 王开强 张柏楠 +3 位作者 王悦 刘欢 武江凯 李志海 《航天器工程》 2014年第3期105-111,共7页
介绍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美国基于"猎户座"飞船的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概要方案进行了描述,包括探测器系统组成、运载火箭和飞行方案等内容。从速度增量、目标星引力等方面,分析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并与载... 介绍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发展现状,对目前美国基于"猎户座"飞船的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概要方案进行了描述,包括探测器系统组成、运载火箭和飞行方案等内容。从速度增量、目标星引力等方面,分析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并与载人火星探测、载人月球探测以及无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进行了比较。给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实施途径建议,包括目标星选择、载人飞船系统设计等。讨论了其所涉及的推进、星际飞行安全保障、小行星表面行走等关键技术。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开展载人深空探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小行星探测 任务特点 实施途径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探测转移轨道方案设计与优化 被引量:4
8
作者 乔栋 崔祜涛 崔平远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33-836,共4页
探测小行星转移轨道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飞行器轨道设计,由于需要更多的能量,仅依靠冲量轨道转移难于实现,针对此问题,以近地小行星3288 Seleucus为例,采用了先将飞行器递推至以2 a为周期的日心大椭圆轨道的远日点,加深空机动使之再次与... 探测小行星转移轨道的设计不同于传统的飞行器轨道设计,由于需要更多的能量,仅依靠冲量轨道转移难于实现,针对此问题,以近地小行星3288 Seleucus为例,采用了先将飞行器递推至以2 a为周期的日心大椭圆轨道的远日点,加深空机动使之再次与地球相遇,进行借力飞行的轨道转移技术,设计了其转移轨道.为了进一步减少此探测任务在轨道转移方面所需的总的能量,采用了变分与主矢量原理推导出了总的速度增量对自由变量的偏导数,把复杂的多维非线性轨道优化问题归结为一个多维参数优化问题,并利用梯度下降法,对所设计的探测3288 Seleucus小行星的转移轨道方案进行了优化.数学仿真结果表明:这种地球借力飞行的轨道转移技术可有效的降低完成任务所需的总能量,特别是发射时所需的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轨道设计 轨道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的飞行模式 被引量:4
9
作者 王开强 李志海 张柏楠 《载人航天》 CSCD 2014年第1期89-94,共6页
基于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背景,根据其基本的飞行阶段及任务特点,对其探测任务的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探测器逃逸地球的飞行方式、小行星表面探测方式、返回与再入的飞行方式,重点研究小行星表面探测方式。对运载能力、技术难度、... 基于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背景,根据其基本的飞行阶段及任务特点,对其探测任务的飞行模式进行分析,其中包括探测器逃逸地球的飞行方式、小行星表面探测方式、返回与再入的飞行方式,重点研究小行星表面探测方式。对运载能力、技术难度、探测器质量规模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得出基于着陆对接口概念的近地+对接着陆+直接再入的较优的飞行模式,并将该模式进一步划分为9个飞行节点及6个主要飞行阶段,对其飞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探测 小行星探测 飞行模式 对接着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器系统方案概念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开强 张柏楠 李志海 《载人航天》 CSCD 2015年第4期329-334,共6页
根据载人小行星探测的飞行任务模式,提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组成方案,探测器由乘员舱、登陆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描述了各舱段的主要功能及指标。对乘员舱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并基于不同的乘员舱配置,提出了4种探测器系统方案... 根据载人小行星探测的飞行任务模式,提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器的系统组成方案,探测器由乘员舱、登陆舱、返回舱、推进舱组成,描述了各舱段的主要功能及指标。对乘员舱进行了系列化的设计,并基于不同的乘员舱配置,提出了4种探测器系统方案。依照探测器总质量最小的原则,提出了探测器系统方案选择的流程,并举例对系统方案的选择进行了说明,对乘员舱系列化设计的优势进行了讨论。最后,给出了对部分小行星实施载人探测的探测器系统方案和总质量估计。研究结果可为我国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方案设计与论证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探测 小行星探测 系统方案 舱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科学目标进展与展望 被引量:26
11
作者 李春来 刘建军 +3 位作者 严韦 封剑青 任鑫 刘斌 《深空探测学报》 2019年第5期424-436,共13页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 由于较好地保留了太阳系早期形成和演化历史的遗迹,小行星,尤其是近地小行星,已成为国际深空探测领域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小行星的定义、分类和主要探测方式,指出目前小行星探测已进入空间探测的新时代;总结了国际小行星探测的现状,包括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科学载荷配置,以及获取的主要科学数据等;探讨了未来小行星探测的发展趋势和主要科学问题,并对我国未来自主小行星探测任务科学目标的制定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深空探测 科学目标 有效载荷 采样返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最优两脉冲转移轨道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2
作者 郑博 张泽旭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24-30,共7页
为实现对目标小行星的载人探测,提出一种时间严格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两脉冲往返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针对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特点,建立了两脉冲转移轨道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了两脉冲往返转移轨道,并且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了轨道优... 为实现对目标小行星的载人探测,提出一种时间严格约束条件下的最优两脉冲往返转移轨道设计与优化方法.针对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的特点,建立了两脉冲转移轨道设计方案,初步设计了两脉冲往返转移轨道,并且利用序列二次规划算法进行了轨道优化,得到了各转移阶段的发射、到达窗口和最优往返转移轨道.仿真结果表明,给出的最优两脉冲往返转移轨道单次施加脉冲能够控制在5 km/s以内,可以满足未来300 d内的能量较小的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小行星探测 星际转移轨道 轨道设计与优化 两脉冲轨道 发射窗口搜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电推进系统方案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李宗良 高俊 +3 位作者 刘国西 周成 汤章阳 邹达人 《深空探测学报》 2018年第4期347-353,共7页
小行星探测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国家抢占深空探测主动权和制高点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电推进具有高比冲、长寿命和高度自主巡航等特点,小行星探测器采用电推进执行巡航阶段轨道机动任务,将大幅减少推进剂重量和提高载重比。调研了... 小行星探测以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对国家抢占深空探测主动权和制高点有着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电推进具有高比冲、长寿命和高度自主巡航等特点,小行星探测器采用电推进执行巡航阶段轨道机动任务,将大幅减少推进剂重量和提高载重比。调研了国外小行星探测的电推进系统方案,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对电推进系统的任务需求及现有电推力器的技术基础,提出了5种电推进系统方案,并进行多维度对比,对最优方案进行了设计和关键技术梳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电推进系统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地小行星探测和危险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赵海斌 《天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4-325,共2页
1994年7月,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的21个碎片以约60km/s的速度撞击木星,这是人类第1次直接观测到的大规模天体相撞.这次事件表明地球面临着天体碰撞的现实威胁.1995年在纽约联合国大厦召开的预防近地天体撞击地球的国际科学会议上,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危险评估 天体撞击地球 天体碰撞 联合国 木星 彗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于小行星探测的离子推力器技术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郑茂繁 耿海 +3 位作者 梁凯 唐福俊 黄永杰 柯于俊 《深空探测学报》 2015年第3期236-240,共5页
随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已列入实施计划,后续的深空探测活动也在规划中。研究基于国外深空探测技术对离子推力器的技术需求以及应用情况,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离子推进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着重阐述了满足... 随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近地小行星的探测已列入实施计划,后续的深空探测活动也在规划中。研究基于国外深空探测技术对离子推力器的技术需求以及应用情况,针对我国小行星探测离子推进技术的应用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着重阐述了满足我国首颗近地小行星探测使命的离子推力器研究,以现有成熟离子推力器为基础,对其进行性能提升研究。性能改进后的离子推力器,能够实现40和60mN两种工作模式,通过组合应用,可实现40、60、80、100和120mN共5种推力模式,以满足小行星探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空探测 小行星探测 离子推进 离子推力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 被引量:4
16
作者 尚海滨 崔平远 +1 位作者 熊旭 武小宇 《深空探测学报》 2014年第1期36-43,共8页
针对2020-2040年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研究了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已编目的近地小行星,综合考虑绝对星等、燃料消耗等多方面因素与约束,给出了适合载人探测任务的候选小行星序列;然后,构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轨... 针对2020-2040年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研究了探测目标选择与轨道优化设计问题。首先,针对已编目的近地小行星,综合考虑绝对星等、燃料消耗等多方面因素与约束,给出了适合载人探测任务的候选小行星序列;然后,构建了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轨道的设计模型,采用参数优化算法对探测轨道进行了设计;进一步,为了获得最优探测轨道,利用主矢量原理对探测轨道进行了优化。该研究可为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设计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小行星 小行星探测 载人探测 目标选择 轨道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总体方案设想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必磊 陆希 尤伟 《深空探测学报》 2015年第1期43-47,共5页
载人探测近地小行星的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介于载人探月和载人火星探测之间,是人类开展载人火星探测和飞向更遥远深空的跳板,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科学问题的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调研国外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设想的基础上,结合我... 载人探测近地小行星的工程规模和技术难度介于载人探月和载人火星探测之间,是人类开展载人火星探测和飞向更遥远深空的跳板,对于航天技术的发展和科学问题的探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调研国外载人小行星探测方案设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航天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提出了一种载人小行星探测的总体方案设想,并梳理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关键技术。研究成果可以作为我国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论证和设计的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 小行星探测 总体方案 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载人小行星探测飞行模式研究
18
作者 李志杰 王平 +1 位作者 黄震 张小琳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5-121,共7页
小行星是载人深空探测的重要可选目的地之一,其丰富的探测与利用价值近年来备受各国的广泛关注。分析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开展了近地组装发射、日地L2点停泊、地月平动点停泊的载人小行星探测飞行模式研究。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 小行星是载人深空探测的重要可选目的地之一,其丰富的探测与利用价值近年来备受各国的广泛关注。分析了载人小行星探测的任务特点,开展了近地组装发射、日地L2点停泊、地月平动点停泊的载人小行星探测飞行模式研究。载人小行星探测任务可选目标星多、任务周期长、飞行距离远,选择具有较好适应性的飞行模式是任务实施的先决条件。文章对不同飞行模式下的速度增量、任务时间、飞行器系统规模和推进剂选择进行了分析,最后进行了最优飞行模式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载人航天 小行星探测 飞行模式 轨道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行星探测器附着碎石层的稳定性分析方法
19
作者 王辉 董洋 +2 位作者 丁建中 刘学翱 王春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3期129-139,共11页
小行星探测器在星体表面的稳固附着是探测任务的关键所在。以某型小行星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将离散元方法和多体动力学仿真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同时考虑缓冲机构作用和碎石层碰撞作用的耦合仿真模型,用来分析小行星探测器在碎石层的附着稳... 小行星探测器在星体表面的稳固附着是探测任务的关键所在。以某型小行星探测器为研究对象,将离散元方法和多体动力学仿真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同时考虑缓冲机构作用和碎石层碰撞作用的耦合仿真模型,用来分析小行星探测器在碎石层的附着稳定性。而后,给出了探测器附着稳定性的综合评价参数,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典型附着工况,采用耦合仿真模型分析了探测器的附着稳定性。在特定的竖直速度下,通过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选取样本点,基于耦合仿真模型的计算结果,利用三阶多项式建立性能评价参数关于不同碎石层坡度、探测器水平速度和偏航角的代理模型,并利用代理模型确定了探测器的附着稳定性边界,分析了不同工况参数下的稳定性边界变化趋势。最后,根据稳定性边界分析结果,确定了三组恶劣附着工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竖直速度对附着稳定性的影响。该研究方法对于我国未来小行星附着探测任务的顺利开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多体动力学 离散元 耦合仿真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腿式小行星探测器附着稳定性分析
20
作者 王辉 王春洁 《机械设计》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17,共7页
在以小行星为目标的深空探测活动中,探测器承担了附着及采样探测的重要任务。文中以附着为研究目标,首先建立腿式小行星探测器在星体表面附着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小行星星表环境特点,提出3项表征探测器附着性能的评价指标,基于多... 在以小行星为目标的深空探测活动中,探测器承担了附着及采样探测的重要任务。文中以附着为研究目标,首先建立腿式小行星探测器在星体表面附着的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考虑小行星星表环境特点,提出3项表征探测器附着性能的评价指标,基于多体动力学仿真模型对典型1-2模式下的附着性能进行分析,验证其附着性能。采用全因子试验设计方法选取地形及速度参数的样本点,代入至多刚体动力学模型进行计算,基于动力学仿真结果,建立了不同地形及速度参数同附着性能评价指标之间的代理模型,并利用代理模型对探测器的各项附着性能的稳定边界、综合稳定边界及变化趋势进行研究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行星探测 多体动力学 代理模型 稳定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