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亚临床型小脑幕切迹疝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3
- 1
-
-
作者
韩国强
刘窗溪
熊云彪
高方友
王俊
宋伟正
-
机构
贵州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出处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66-867,共2页
-
文摘
亚临床型小脑幕切迹疝(subclinical 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SCTH)病例临床并不少见,但尚少见相关研究报道。我院对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有完整影像资料的2 365例患者进行了回顾性研究,发现42例SCTH。现分析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 365例患者中发现SCTH共42例(1.8%)。男性25例,
-
关键词
小脑幕切迹疝
颅脑损伤
颅内出血
-
分类号
R651.1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术中复位的体会
被引量:8
- 2
-
-
作者
邱峰松
陈宏颉
郑兆聪
王如密
王守森
-
机构
福建省连江县医院神经外科
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
-
出处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1380-1381,共2页
-
文摘
目的探讨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手术中采用不切开小脑幕、直视下进行脑疝复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8例额颞(顶)部开颅颅内血肿及脑挫裂伤合并脑疝患者,在常规开颅手术中注重精细操作,清除血肿、挫裂伤灶及廓清蛛网膜、脑池出血后,在保持小脑幕结构完整的前提下,进一步在镜下直视复位脑疝组织;并与同期另一组术中额颞部开颅但未行脑疝复位的116例患者进行术后CT、神志改善、瞳孔恢复、颅内压情况及脑梗死、脑积水并发症等比较。结果采用直视下脑疝组织复位术式的病例组,其术后CT特征、神志改善、瞳孔恢复等临床疗效均优于常规手术组。结论采用术中直视下复位治疗部分脑外伤合并小脑幕切迹疝可取得一定疗效。
-
关键词
脑外伤
小脑幕切迹疝
外科手术
复位
-
分类号
R651.1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R诊断
被引量:2
- 3
-
-
作者
姜玉玲
张荃
杨志强
葛海兰
-
机构
兰州铁路局中心医院影像中心
-
出处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1年第11期1036-1037,共2页
-
文摘
目的 描述幕上脑部病变所致小脑幕切迹下疝 (DTH)的MR表现 ,探讨MR对该病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继发性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R表现。结果 47例小脑幕切迹下疝的MR表现如下 :①中线移位 45例 ,7~ 2 3mm ,另 2例为双侧DTH ;② 39例矢状位扫描者脑干受压移位 34例 ;③所有病例均可见颞叶向中线移位 ,2 5例于环池内见孤立的脑组织影 ;④幕上脑组织疝出 5~ 2 5mm ;⑤弥漫性脑肿胀 41例。结论 MRI清晰直观的显示DTH ,可准确诊断DTH。
-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小脑幕切迹疝
诊断
-
Keywords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scending 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
Diagnosis.
-
分类号
R651.104
[医药卫生—外科学]
R445.2
[医药卫生—影像医学与核医学]
-
-
题名慢性硬膜下血肿致脑疝的手术治疗
被引量:1
- 4
-
-
作者
刘波
-
机构
河南省范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出处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393-394,共2页
-
-
关键词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疝
手术治疗
钻孔冲洗引流术
CSH
小脑幕切迹疝
患者
效果
发生
-
分类号
R651.1
[医药卫生—外科学]
-
-
题名外伤后脑血肿对颅内压分布的力学分析研究
被引量:1
- 5
-
-
作者
李娜
柳茵
熊鲲
宾时珍
-
机构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放射科
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生物
-
出处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73-679,共7页
-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571939,81772134)
-
文摘
目的根据患者CT和颅内压数据,建立外伤性脑损伤的有限元模型,分析脑血肿对颅内压产生的压力响应。方法采用成人头部有限元模型(GHBMC)与气体分子动力学分析脑血肿膨胀与颅内压增高的关系,提取并折叠血肿,置入有限元模型中相对应的位置,根据CT图像和颅内压值,加入肿胀曲线,进行模拟计算,得到各个部分的脑组织压力分布云图、脑组织应变的分布云图,计算脑疝多发区域的脑组织压力差。结果有限元模型中的压力值、中线偏离量与临床病人脑室型探头压力、CT图像中线的吻合度较好,误差率分别为4%和2%。模拟结果显示,在左侧颞枕叶矢状位上,左侧基底节区血肿病例大脑镰下方、小脑幕切迹后部压力差不显著,分别为1400 Pa和1320 Pa。但幕上颞叶压力明显大于小脑小叶的压力,分别为2504 Pa和1360 Pa。小脑前叶与后环池的压力无明显差异。左侧脑血肿患者小脑幕比右侧脑血肿患者具有更大的等效应变。结论左侧患者额颞基底节区的血肿更有可能导致小脑幕切迹疝。而右侧患者的脑血肿导致的压力被小脑幕的应变代偿,脑疝风险因此下降。通过本研究计算脑疝易形成区域的压力差,可更好地理解血肿造成的颅内压分布对激发脑损伤的影响,为损伤的预后提供力学依据。
-
关键词
脑外伤
损伤生物力学
颅内压
小脑幕切迹疝
-
Keywords
Brain injury
Impact biomechanics
Intracranial pressure
Transtentorial herniation
-
分类号
R322
[医药卫生—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
R45
[医药卫生—治疗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