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效果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赵心同 张子焕 +3 位作者 刘佳强 秦飞云 方兴根 李真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4-239,共6页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 目的评价血管内介入治疗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39例破裂小脑后下动脉瘤患者,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应用Raymond-Roy分级(R-R分级)评价即刻栓塞程度(Ⅰ级为动脉瘤完全栓塞,Ⅱ级为瘤颈残留,Ⅲ级为动脉瘤瘤体显影),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采用DSA进行影像学随访,出院时及随访期间采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评估患者临床预后(GOS评分4~5分为预后良好,1~3分为预后较差)。结果16例小脑后下动脉远端动脉瘤和1例近端动脉瘤行载瘤动脉闭塞术,3例远端动脉瘤和11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弹簧圈栓塞术,6例近端动脉瘤行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2例近端动脉瘤行单纯支架置入术。17例行载瘤动脉闭塞的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及血管闭塞成功,其余22例患者术后即刻造影显示R-RⅠ级栓塞12例(54.5%),R-RⅡ级栓塞6例(27.3%),R-RⅢ级栓塞4例(18.2%)。围手术期病死率为10.3%(4/39),均发生于入院Hunt-Hess分级Ⅳ~Ⅴ级的患者(8例)中。出院时预后良好率为76.9%(30/39)。除4例患者出院前死亡,3例患者失访外,32例患者经过2~49个月(中位数6个月)的临床随访,随访期间无再出血发生,30例(93.8%)随访时预后良好。载瘤动脉闭塞术及单纯弹簧圈栓塞术后复发占比分别为2/11、3/9,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患者均无复发。结论血管介入治疗是治疗小脑后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策略的制定应根据动脉瘤的位置、载瘤动脉的走向而定,术后应定期行血管造影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血管内治疗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 载瘤动脉闭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瘤5例报告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中 周岱 +2 位作者 崔岗 张世明 朱风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90-390,共1页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瘤 脑诊断 治疗 外科手术 病例报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枚支架治疗双侧椎动脉夹层伴小脑后下动脉起始处动脉瘤一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李静伟 吕超 +2 位作者 杨帆 李桂林 张鸿祺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656-658,共3页
患者 男,50岁,2014年8月4日因头痛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间断后枕部疼痛20余年,口服止痛药物后可缓解。入院前1个月头痛再次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血管成像( CTA)检查提示:双... 患者 男,50岁,2014年8月4日因头痛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患者间断后枕部疼痛20余年,口服止痛药物后可缓解。入院前1个月头痛再次发作,程度较前明显加重,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部CT 血管成像( CTA)检查提示:双侧椎动脉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图1),未予治疗。为进一步诊治收住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患者既往无明确颅内出血及缺血病史,有高血压病史9年(血压最高160/110 mmHg,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5 mg / d,血压控制为140/90 mmHg)。入院体格检查:意识清楚,发音略模糊,其余未见明显异常。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行全脑DSA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合并多发动脉瘤样改变,累及基底动脉起始部;右侧小脑后下动脉( 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PICA)起始处动脉瘤。考虑患者病史较长、症状较轻、病变累及范围广及治疗风险较大等因素,暂予以严格控制血压及口服双抗(阿司匹林100 mg +氯吡格雷75 mg/ d,1次/ d)等3个月保守治疗。3个月后行高分辨MRI提示:双侧椎动脉假腔形成,周径增粗,对脑干形成明显压迫,并且管壁强化明显,提示管壁结构不稳定(图2)。DSA复查提示:双侧椎动脉V4段夹层及多发动脉瘤较前有增大趋势(图3,4),存在破裂出血及脑干缺血等风险,遂决定予以血管内介入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辅助栓塞 动脉夹层 小脑后下动脉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后下动脉串珠样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畸形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2
4
作者 邬幼萍 李光旭 +4 位作者 吴艳 吴熙 钟春连 王玉海 刘其芹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7年第22期64-66,共3页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 ararlery aneurysm,PICAA)在人群中发病率低,仅占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的0.5%~3%[1],其位于脑干和岩骨及枕骨构成的狭窄通路区域,占据小脑延髓池和桥小脑池,与后组颅神经...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 ararlery aneurysm,PICAA)在人群中发病率低,仅占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的0.5%~3%[1],其位于脑干和岩骨及枕骨构成的狭窄通路区域,占据小脑延髓池和桥小脑池,与后组颅神经关系密切,在所有后循环动脉中具有最复杂多变的路线,其治疗亦一直是神经外科的难题之一[24]。动脉瘤合并血管畸形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动脉瘤,约占全部动脉瘤的2.7%~9.3%[5],而关于PICAA合并脑血管畸形的报道少见,其手术难度大、风险高,术后常发生严重并发症。因该类患者围术期易发生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急性梗阻性脑积水、脑干功能障碍以及后组颅神经麻痹导致的误吸等因素都对患者的康复形成挑战,若观察处置不及时、不准确,易导致患者短期内病死。2016年7月我科收治1例小脑后下动脉串珠样动脉瘤合并脑血管畸形的患者,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脑血管畸形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