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脑下前动脉显微外科应用解剖的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陈立华 陈凌 +4 位作者 A.Samii 凌锋 M.Samii 吴浩 张智萍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10期445-449,共5页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 目的 探讨小脑下前动脉(AICA)的显微解剖结构,为桥小脑角区手术提供相关的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 采用10例成人头颅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20支AICA及其分支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 AICA出现率为95%,其分支迷路动脉、回返穿动脉、弓下动脉和小脑弓下动脉,出现率分别为95%、80%、70%及5%.AICA在面神经根附近形成AICA袢,出现率为90%.AICA直径为0.56~1.87mm,平均(1.29±0.43)mm.AICA袢与内耳门关系密切,80%穿过面、蜗神经.结论 熟悉AICA的显微解剖,在桥小脑角区手术中,可避免损伤相关动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微外科手术 神经解剖学 小脑 小脑下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马超 王紫兰 +3 位作者 朱昀 尤万春 陈周青 王中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831-840,共10页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 目的探讨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09年9月至2022年9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治疗的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既往史、临床症状、Hunt-Hess分级、影像学资料等)、治疗方式(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治疗安全性(术前或术中动脉瘤有无再次破裂出血,术后有无新发颅内出血、梗死以及新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疗效(动脉瘤是否完全夹闭或栓塞完全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栓塞效果采用改良Raymond-Roy分级评估)及随访情况(影像学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共计纳入17例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12例;年龄24~77岁,平均(52±14)岁;4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病史,1例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1例既往有系统性血管炎病史。5例患者动脉瘤位于脑桥前段,7例位于脑桥外侧段,1例位于绒球段,4例位于皮质段。入院Hunt-Hess分级:Ⅱ级13例,Ⅲ级3例,Ⅴ级1例。显微手术治疗10例,血管内治疗7例。所有显微手术治疗患者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血管内治疗患者术后即刻DSA评估动脉瘤改良Raymond-Roy分级均为Ⅰ级栓塞。安全性事件包括术前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1例,术中发生动脉瘤破裂1例,术后面瘫1例。术后6个月随访,6例患者完成影像学随访,动脉瘤均未见复发;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0分14例,1分1例,3分1例,4分1例。结论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多见于中年、女性患者,且动脉瘤多数位于小脑下前动脉近端。针对破裂小脑下前动脉瘤,显微手术治疗和血管内治疗各有利弊,但两种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满意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动脉 手术夹闭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下前动脉的应用解剖
3
作者 魏锡云 林元问 +3 位作者 张郢华 罗克忱 曾水林 黄国海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1986年第2期93-95,126-127,共5页
在63个成人脑上,应用手术显微镜观测了小脑下前动脉的起始、分支、外径和该动脉在脑桥小脑角区的形态特征及其与Ⅵ、Ⅶ、Ⅷ对脑神经的局部位置关系,为临床分析脑桥小脑角综合症、血管造影及肿瘤切除等提供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性聋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形态学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杨静雅 田广永 徐飘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77-380,共4页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 目的探讨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及颈静脉球的形态特点与突发性聋的关系。方法选取单侧起病突发性聋患者80例(80耳),36例健康成人(72耳),分别设为突聋组(80耳)和对照组(72耳),回顾分析其内耳MRI扫描及三维重建图像,观察以下指标:(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3)颈静脉球与周围结构的位置关系。结果(1)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突入内听道:突聋组35耳(43.8%)、对照组29耳(40.3%),P=0.6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关系分型:突聋组上位型9耳(11.3%)、中间型53耳(66.3%)、下位型11耳(13.8%)、前位型7耳(8.8%)、后位型0耳,对照组上位型8耳(11.1%)、中间型46耳(63.9%)、下位型11耳(15.3%)、前位型7耳(9.7%)、后位型0耳。P=0.7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颈静脉球位置分型:突聋组I型2耳(2.5%)、Ⅱ型40耳(50.0%)、Ⅲ型36耳(45.0%)、Ⅳ型2耳(2.5%),对照组I型0耳、Ⅱ型19耳(26.4%)、Ⅲ型46耳(63.9%)、Ⅳ型7耳(9.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突发性聋与颈静脉球的位置相关,与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是否突入内听道无关,与面神经及前庭蜗神经的位置无关。颈静脉球Ⅱ型(后上型)较其它类型人群患突发性聋的比例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性聋 小脑下前动脉血管袢 颈静脉球 MR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脑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毗邻关系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2
5
作者 田维东 彭龙锋 +1 位作者 祝绍磊 王孝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5-628,共4页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 目的观察小脑动脉的起始位置、行程特点及其与三叉神经根的毗邻关系,为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2个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分别解剖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下后动脉及三叉神经等结构。观察相关动脉、神经的位置、走行特点,测量上述动脉的起始段外径及其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等相关数据。结果共发现小脑上动脉27支,2支压迫三叉神经根,5支与神经根接触,其余无接触压迫者与三叉神经的最近距离为(3.87±1.58)mm(0.55~6.30 mm);小脑下前动脉23支,压迫神经根1例,与之接触者2例,其余20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4.67±1.77)mm(2.65~9.50 mm);小脑下后动脉21支,与三叉神经根最近距离为(17.12±3.86)mm(10.45~25.70 mm),未发现与之接触或压迫者。结论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关系密切,常与三叉神经接触并压迫神经,成为三叉神经痛发生的主要结构。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稍远,也可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神经。小脑下后动脉与三叉神经相距较远,但偶尔也会压迫三叉神经根导致三叉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动脉 三叉神经 应用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耳门周结构对内镜下脑桥小脑三角区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廖建春 朱杭军 +2 位作者 丁学华 秦时强 王志潮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43-444,共2页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 目的 :研究内耳门周结构对颞骨径路内镜下处理脑桥小脑三角区病变手术的影响 ,为临床开展相应手术提供参考。方法 :在 2 0例 40侧成人尸头上模拟颞骨径路内窥镜手术 ,观察小脑下前动脉及内耳门后唇的变异 ,了解其对内窥镜导入及其手术的影响。结果 :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以上者占 2 7.5 % (11侧 )。小脑下前动脉在Ⅶ、Ⅷ脑神经外侧成袢者占 2 2 .5 % (9侧 )。内耳门后唇隆起合并小脑下前动脉袢在Ⅶ、Ⅷ脑神经之外侧者占 7.5 % (3侧 )。结论 :当内耳门后唇隆起超过面神经脑桥小脑角段 1/3或小脑下前动脉弓在Ⅶ、Ⅷ脑神经之前时将对内窥镜导入有阻碍 ,当两种情况合并存在时要将内窥镜导入脑桥小脑三角区相当困难 ,不宜采用此种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脑下前动脉 内耳门后唇 内窥镜 脑桥小脑三角病变 手术 内耳门周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叉神经根与周围血管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2
7
作者 朱亚文 乔威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00-604,共5页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与小脑动脉、岩静脉等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三叉神经痛诊治提供解剖学资基础。方法:解剖20例(40侧)湿整颅标本,打开颅盖,去除硬脑膜后,小心切除大脑组织保留小脑及脑干,打开小脑幕,观察三叉神经根和小脑动脉、岩静脉间的关系,并拍照,最后测量它们之间的距离。结果:有17.4%(8支)岩静脉主干或属支与三叉神经根接触,6.5%(3支)主干或属支压迫神经根,42.5%(17支)小脑上动脉与三叉神经根接触,12.5%(5支)压迫神经根,27.5%(11支)小脑下前动脉与三叉神经接触或压迫。结论:小脑上动脉、小脑下前动脉为造成三叉神经痛的主要责任动脉,而岩静脉不仅是造成三叉神经痛原因之一而且与临床手术关系密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 岩静脉 小脑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朱亚文 王渭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9期779-781,共3页
目的 :研究面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剖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剖开小脑幕 ,观察面神经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 ,并测量其与最近血管之间的距离。 结果 :6 0 % (2 4 / 4 0 )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 目的 :研究面神经与邻近血管之间的关系。 方法 :解剖尸体头颅 2 0例 4 0侧 :剖开颅盖 ,去除大脑组织并剖开小脑幕 ,观察面神经和周围血管之间的关系 ,并测量其与最近血管之间的距离。 结果 :6 0 % (2 4 / 4 0 )的面神经与周围血管相交 ,距离面神经最近的血管 87.5 % (35 / 4 0 )是小脑下前动脉 ,12 .5 % (5 / 4 0 )是小脑下后动脉 ;面神经与最近血管的距离为 0~ 5 .78(平均为 1.14 )mm ;94 .3% (33/ 35 )的小脑下前动脉由基底动脉中下 2 / 3部分发出。 结论 :距离面神经最近的脑血管多数为小脑下前动脉 ,其次为小脑下后动脉 ;小脑下前动脉绝大多数自基底动脉中下2 / 3部分发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小脑下前动脉 小脑下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