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与小肠黏膜损伤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陈雪 高峰 张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810-815,共6页
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与小肠黏膜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1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评价小肠黏膜损伤情况,根据小... 目的探讨服用阿司匹林患者血浆D-乳酸浓度与小肠黏膜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2019年5月至2019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就诊的服用肠溶阿司匹林治疗1个月以上的患者106例,行磁控胶囊内镜检查评价小肠黏膜损伤情况,根据小肠病变内镜5级评分系统,将小肠黏膜正常者分入无损伤组、小肠黏膜红斑或1~4处小糜烂者分入轻度损伤组、大于4处小糜烂或发现大糜烂/溃疡者分入重度损伤组。分别采用比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D-乳酸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D-乳酸浓度预测重度小肠损伤的有效性。结果106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中,无小肠损伤组14例、轻度小肠损伤组74例、重度小肠损伤组18例,3组患者血浆中D-乳酸浓度分别为106.59(70.17,278.11)、167.19(31.81,439.57)和349.88(182.23,1442.5)nmol/m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2)。ROC曲线下面积是0.704(95%CI:0.572~0.836,P=0.006)。以约登指数最大点对应的D-乳酸浓度(754.15 nmol/mL)为临界值,当D-乳酸浓度≥754.15 nmol/mL时预测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发生严重小肠黏膜损伤的灵敏度为44.4%,特异度为90.9%,Kappa=0.370,预测效果不理想。结论服用阿司匹林患者小肠黏膜损伤程度不同,血浆中D-乳酸表达浓度也不同,但血浆D-乳酸浓度预测阿司匹林相关严重小肠损伤的效果尚不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乳酸 小肠黏膜损伤 阿司匹林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救必应对小肠黏膜损伤模型大鼠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 被引量:2
2
作者 梁欣仪 李茹柳 +3 位作者 刘乙婷 陈婉霞 曾信平 胡玲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297-1303,共7页
目的探讨岭南中药救必应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对照组(10只)和救必应小、大剂量组(8,16 g·kg^(-1),各10只);造模前,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纯水,... 目的探讨岭南中药救必应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将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模型对照组(10只)和救必应小、大剂量组(8,16 g·kg^(-1),各10只);造模前,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灌胃纯水,受试药组灌胃小、大剂量救必应,1 h后,模型对照组和受试药组每只大鼠皮下注射吲哚美辛5 mg·kg^(-1),正常对照组皮下注射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造模注射及灌胃给药均为每天1次,共4 d;末次给药后禁食不禁水24 h,第5天处死动物,计算各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大体评分,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计算小肠黏膜损伤病理评分;Amplite荧光法检测血浆D-乳酸(肠通透性指标);免疫组化法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小肠黏膜细胞连接蛋白(紧密连接蛋白ZO-1、Occludin、Claudin-1和粘附连接蛋白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及肠特异性转录因子CDX-2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大体和病理评分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对照组比较,救必应小、大剂量组小肠黏膜损伤大体和病理评分降低(P<0.05或P<0.01);小肠黏膜ZO-1、Occludin、Claudin-1、E-cadherin、α-catenin、β-catenin、CDX-2表达升高(P<0.05或P<0.01);血浆D-乳酸降低(P<0.05或P<0.01)。结论救必应对吲哚美辛所致大鼠小肠黏膜损伤具有防治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影响小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粘附连接蛋白和肠转录因子表达,降低肠道通透性而改善肠屏障结构和功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救必应 小肠黏膜损伤 肠道屏障 细胞连接蛋白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瑞巴派特对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小肠上皮屏障损伤的修复 被引量:14
3
作者 石柳 夏忠胜 +5 位作者 赖宇 王思仪 毕文婷 刘雨 于涛 陈其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669-1675,共7页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能否通过促进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的修复改善阿司匹林导致的小肠黏膜损伤。方法:本研究利用BALB/c小鼠,使用阿司匹林(200 mg·kg^(-1)·d^(-1))连续5 d灌胃的方法制作小肠损伤模型,并根据是否诱导小肠损伤... 目的:探讨瑞巴派特能否通过促进肠道上皮屏障结构和功能的修复改善阿司匹林导致的小肠黏膜损伤。方法:本研究利用BALB/c小鼠,使用阿司匹林(200 mg·kg^(-1)·d^(-1))连续5 d灌胃的方法制作小肠损伤模型,并根据是否诱导小肠损伤及接受瑞巴派特(320 mg·kg^(-1)·d^(-1))的处理将小鼠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瑞巴派特对照组及瑞巴派特治疗组。通过透射电镜、免疫组化、qPCR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在不同时点系统地观察瑞巴派特对阿司匹林所致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模型中小肠黏膜结构及屏障功能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阿司匹林所致的小肠黏膜损伤小鼠,经瑞巴派特(320 mg·kg^(-1)·d^(-1))连续5 d处理后,小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结构的损害明显减轻,小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及occludin在mRNA及蛋白质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环氧化酶2(COX-2)和增殖相关信号分子β-catenin、c-Myc的表达也高于对照组(P<0.05),组织匀浆中前列腺素E_2浓度显著增加(P<0.05),而COX-1的表达在治疗组中无明显改变。同时,治疗组血清中的D-乳酸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巴派特能够通过上调COX-2的表达,促进阿司匹林所致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的修复,改善肠屏障的结构与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瑞巴派特 阿司匹林 小肠黏膜损伤 Β-CATENIN 环氧化酶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节参总皂苷预防非甾体抗炎药引起肠黏膜损伤 被引量:4
4
作者 梅颖 肖朝朝 +4 位作者 冯进武 王婷 张长城 袁丁 刘朝奇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34-738,共5页
目的探讨竹节参总皂苷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导致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5 mg/kg双氯芬酸钠连续2 d灌胃处理,建立NSAID肠黏膜损伤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前4 d,竹节参总皂苷组小鼠给予竹节参皂苷灌胃,连续灌胃6 d。异硫氰酸荧光素... 目的探讨竹节参总皂苷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导致肠黏膜损伤的预防保护作用。方法 5 mg/kg双氯芬酸钠连续2 d灌胃处理,建立NSAID肠黏膜损伤模型。在模型建立的前4 d,竹节参总皂苷组小鼠给予竹节参皂苷灌胃,连续灌胃6 d。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ITC-DT)及Evans蓝染色法检测小肠黏膜通透性,HE染色观察小肠黏膜病变,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肠黏膜上皮细胞的内质网应激反应蛋白葡萄糖转运蛋白78(GRP7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Evans蓝染色及FITC-DT测定法检测发现模型组小肠黏膜损伤严重,小肠黏膜蓝色斑点密集,通透性显著升高;HE染色观察到模型组小鼠小肠黏膜绒毛上皮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同时观察到黏膜下炎细胞浸润,说明成功建立了肠黏膜损伤模型。不同剂量的竹节参总皂苷处理后能减轻肠黏膜损伤,免疫荧光染色发现小肠上皮细胞GRP78和TNF-α的表达明显减少。结论竹节参总皂苷可通过内质网应激途径减轻NSAID所致的小肠黏膜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 小肠黏膜损伤 竹节参总皂苷 内质网应激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6大豆油脂肪乳对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孙明立 赵海山 +1 位作者 姚维范 魏敏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742-745,共4页
目的探讨ω-6大豆油脂肪乳对番泻叶导致的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泻组和ω-6大豆油脂肪乳组,每组12只。利用番泻叶制备小鼠腹泻模型。造模后,ω-6大豆油脂肪乳组注射ω-6大豆油脂肪乳(15m L/kg,每日1... 目的探讨ω-6大豆油脂肪乳对番泻叶导致的小鼠腹泻的保护作用。方法将36只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腹泻组和ω-6大豆油脂肪乳组,每组12只。利用番泻叶制备小鼠腹泻模型。造模后,ω-6大豆油脂肪乳组注射ω-6大豆油脂肪乳(15m L/kg,每日1次),对照组与腹泻组小鼠每日尾静脉注射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给药10 d。自造模之日起动态观察小鼠一般状态并记录小鼠体质量;并于给药前及给药第1、4、7和10天分别计算小鼠腹泻指数;给药10 d后处死小鼠,采用HE染色法观察小鼠小肠黏膜形态学变化;采用生化法检测小鼠血浆白蛋白(ALB)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小肠黏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与腹泻组相比,ω-6大豆油脂肪乳组小鼠的一般状况和体质量明显改善,小鼠腹泻指数明显降低;给药10 d后,与腹泻组相比,ω-6大豆油脂肪乳组小鼠小肠黏膜损伤明显改善、血浆ALB水平显著升高,小肠黏膜中PCNA表达显著升高(P<0.05)。结论ω-6大豆油脂肪乳对番泻叶所致的小鼠腹泻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PCNA表达水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6大豆油脂肪乳 番泻叶 腹泻 小肠黏膜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