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0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1
作者 丁道奎 袁宇航 +1 位作者 李延安 杨合英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 目的研究分析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41-3p(miR-141-3p)、miR-223-3p水平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病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患有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患病组),根据患儿疾病分期分为Ⅱ期组(n=43)和Ⅲ期组(n=37),选取同期出生的健康新生儿80例为对照组。收集分析一般临床资料,qRT-PCR检测miR-141-3p、miR-223-3p的表达水平;Spearman法分析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iR-141-3p、miR-223-3p对患儿病情程度的诊断价值。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患病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与Ⅱ期组相比,Ⅲ期组的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miR-141-3p、miR-223-3p与病情程度均呈负相关(r=-0.489、-0.496,P<0.05);患儿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升高为影响患儿病情程度的保护因素(P<0.05);miR-141-3p、miR-223-3p以及两者联合诊断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病情程度的AUC分别为0.806、0.783、0.885,联合诊断显著优于miR-141-3p(Z=2.050,P=0.040)、miR-223-3p(Z=2.184,P=0.029)单独诊断。结论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中,血清miR-141-3p、miR-223-3p相对表达量显著降低,与病情具有密切联系,对病情程度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核糖核酸-141-3p 微小核糖核酸-223-3p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 病情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患儿术前血清IL-1β、I-FABP和PRDX1水平对于术后小肠结肠炎的预测价值研究
2
作者 张海生 门楠 李雪群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4-770,共7页
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及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1,PRDX1)水平对于... 目的探究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D)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小肠脂肪酸结合蛋白(intestinal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I-FABP)及过氧化物氧化还原酶-1(peroxiredoxin-1,PRDX1)水平对于术后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 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择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在唐山市妇幼保健院接受诊治的178例HD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发生HAEC分为HAEC组(52例)和非HAEC组(126例)。另外选择150例同期在本院体检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采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IL-1β、I-FABP、PRDX1水平;采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IL-1β、I-FABP及PRDX1水平与病变痉挛段长度、肠炎史、术后伤口感染、术后肠梗阻以及CRP、TNF-α水平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IL-1β、I-FABP、PRDX1水平对于HD患儿术后HAEC的诊断价值,采用Z检验比较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D组IL-1β、I-FABP、PRDX1水平较高(P<0.05);与非HAEC组相比,HAEC组病变痉挛段长度(42.31%比24.60%),肠炎史(48.08%比30.16%)、术后伤口感染(9.62%比1.59%)及术后肠梗阻(11.54%比1.59%)占比,血清CRP、TNF-α、L-1β、I-FABP、PRDX1水平均较高(P<0.05);HAEC组IL-1β、I-FABP、PRDX1水平与患儿病变痉挛段长度(r=0.421、0.423、0.408)、肠炎史(r=0.417、0.426、0.415)、术后伤口感染(r=0.402、0.425、0.414)、术后肠梗阻(r=0.432、0.428、0.434)、CRP(r=0.411、0.416、0.415)以及TNF-α(r=0.409、0.403、0.407)水平呈正相关(P<0.05);血清IL-1β、I-FABP、PRDX1单独诊断HD患儿术后HAEC的AUC分别为0.811(95%CI:0.746~0.866)、0.803(95%CI:0.737~0.859)、0.816(95%CI:0.752~0.870),联合诊断的AUC为0.946(95%CI:0.902~0.974),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_(三者联合-IL-1β)=4.170、Z_(三者联合-I-FABP)=4.602、Z_(三者联合-PRDX1)=3.487,P<0.05)。结论与健康儿童相比,HD患儿血清IL-1β、I-FABP、PRDX1水平升高。HD患儿术前血清IL-1β、I-FABP、PRDX1水平越高,预示其术后发生HAEC的风险越大。与单独诊断相比,IL-1β、I-FABP、PRDX1联合诊断HD患儿术后HAEC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RSCHSPRUNG病 小肠结肠 白细胞介素1 脂肪酸结合蛋白质类 小肠 氧化还原酶类 过氧化物酶类 数据相关性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市某区腹泻患者感染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病原特征分析
3
作者 刘雨薇 王海瑞 +6 位作者 张彦春 李首飞 王洛桐 王苗 闫爱霞 李颖 张茂俊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09-616,共8页
目的对北京市某区监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病原特征分析,为Ye感染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北京市某区腹泻患者信息和粪便标... 目的对北京市某区监测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分离培养并对分离菌株进行病原特征分析,为Ye感染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4年6月期间北京市某区腹泻患者信息和粪便标本。对粪便标本进行基于荧光PCR初筛下的增菌培养;对分离株完成菌种鉴定及抗生素敏感性检测。通过荧光PCR以及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分布及其它遗传特征分析。结果1439例腹泻患者共分离到Ye菌株11株,检出率为0.76%(11/1439)。加上既往1例阳性患者,12例Ye阳性患者年龄介于6~41岁;患者粪便性状构成比为水样便66.67%(8/12)、稀便33.33%(4/12);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发热的频率分别为41.67%(5/12)、41.67%(5/12)、8.33%(1/12)。12株Ye对TET、AMP和NAL三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分别为50.00%(6/12)、33.33%(4/12)和25.00%(3/12),1株Ye菌为多重耐药菌株,耐药谱为ETP+MEM+TET+CIP+NAL+AMP。5种Ye毒力基因荧光PCR检测结果显示2株Ye为ystA+/ystB-型(ystA+/ystB-/ail+/yadA+/virF+),10株Ye为ystA-/ystB+型(ystA-/ystB+/ail-/yadA-/virF-)。基于基因组序列的VFDB数据库比对分析发现12株YE共预测出106个毒力基因和12种毒力基因谱,所有菌株均普遍携带11个关键毒力基因,包括黏附、入侵、蛋白酶及鞭毛运动相关基因。仅在2株ystA+/ystB-Ye预测到含有与TTSS分泌系统、ABC转运蛋白功能紧密关联的遗传元件。结论腹泻病例粪便分离培养ystA-/ystB+型Ye存在漏检的可能,粪便增菌液荧光PCR筛查对ystA-/ystB+型Ye分离率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腹泻病例分离Ye呈现遗传特征多样性,且含有多种类型毒力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腹泻 耐药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生率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4
作者 游森保 杨秋萍 +1 位作者 蔡尧 李思涛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背景既往关于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结论不一。目的系统检索文献,更新Meta分析,探讨口咽初乳能否有效降低NEC发生率。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 背景既往关于口咽初乳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发生率影响的文献结论不一。目的系统检索文献,更新Meta分析,探讨口咽初乳能否有效降低NEC发生率。设计系统评价/Meta分析。方法检索英文数据库(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和中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时间为建库至2025年1月8日。纳入研究对象为胎龄<37周的新生儿(不限制出生体重),试验组采用口咽初乳、初乳涂抹或初乳滴注,对照组采用等量无菌水、生理盐水进行相同操作或常规护理,结局指标包含NEC的中英文RCT文献。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并根据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6.1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文献进行偏倚风险评估。主要结局指标NEC(Ⅱ期或以上)发生率。结果27篇RCT(英文18篇,中文9篇)共纳入2950例早产儿,干预组1462例,对照组1488例。口咽初乳的剂量以0.2 mL为主(89%),间隔时间以2~4 h为主(85%),持续时间以3~7 d为主(70%)。Meta分析显示,干预组NECⅡ期或以上的发生率(65/1462)与对照组(147/14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4,95%CI:0.32~0.61,P<0.01),漏斗图分析显示文献发表偏倚不明显。次要结局指标:口咽初乳可降低新生儿败血症(OR=0.55,95%CI:0.42~0.72)、喂养不耐受(OR=0.46,95%CI:0.27~0.78)、新生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OR=0.51,95%CI:0.29~0.92)发生率,缩短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2.50(-4.08~-0.91)d]、住院时间[-4.43(-6.32~-2.54)d]、抗生素使用时间[-2.56(-4.12~-1.01)d]。干预组和对照组的全因死亡率以及脑室内出血(IVH)、慢性肺病(CLD)、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口咽初乳可以降低早产儿NEC、新生儿败血症、喂养不耐受、VAP的发生率,缩短早产儿完全肠内营养时间、住院时间及抗生素使用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咽初乳 坏死性小肠结肠 新生儿败血症 早产儿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炎活性物质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
5
作者 梁粱 李樱子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700,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NEC的保护机制与维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增加肠道血流灌注和促进粘蛋白分泌等抗炎机制有关。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动物模型和...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疾病之一。NEC的保护机制与维护肠上皮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反应、增加肠道血流灌注和促进粘蛋白分泌等抗炎机制有关。其中,胰岛素生长因子-1在动物模型和初步临床试验中证实其对NEC的预防作用;表皮生长因子则通过降低肠道通透性和抑制肠道细菌易位等机制维护肠道屏障功能;近年来有关褪黑素、肠道三叶因子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护机制的研究也在陆续开展。本文就抗炎活性物质对NEC保护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其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 坏死性 炎症介导素类 防御机制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患儿外周血MDSCs数量变化及生物学特性分析:基于GEO数据库
6
作者 乐慧娟 吴瑾 《临床儿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2-119,共8页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并分析患儿MDS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NEC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并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及细胞类群注释,... 目的 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患儿外周血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s)数量变化与疾病进程的关系并分析患儿MDSCs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下载GEO数据库NEC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细胞测序数据集并进行质控、批次矫正、降维聚类及细胞类群注释,计算MDSCs在NEC各期患儿外周血中的数量和比例;提取MDSCs亚群,分析各期NEC差异表达基因及富集通路;进一步比较MDSCs抑制功能、凋亡和趋化相关分子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NEC严重程度加重,相应的MDSCs细胞数量和比例逐渐降低。与Ⅱ期NEC患者相比,Ⅲ期NEC患者MDSCs中与白细胞激活正向调控、细胞运动负向调控等通路相关的基因显著上调;Ⅱ期和Ⅲ期NEC患者MDSCs的免疫抑制功能和凋亡通路活化情况无明显差异,但Ⅲ期NEC患者MDSCs中CXC基序趋化因子受体1(CXCR1)表达显著减少。结论 NEC患儿外周血MDSCs细胞数量与NEC严重程度负相关,Ⅲ期患儿外周血MDSCs细胞数量减少可能与其趋化因子受体CXCR1表达降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 髓源性抑制细胞 CXCR1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irp2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7
作者 方娅琼 冯以勒 +8 位作者 马玉婷 冯春辉 赵猛 陆文凯 许文豪 李生强 马凯茹 冈林环树 张红见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5年第3期14-18,共5页
Irp2基因参与编码合成铁载体-耶尔森杆菌素(Ybt),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重要标志基因。为了探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irp2基因的功能、免疫原性及强毒力岛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irp2基因序列... Irp2基因参与编码合成铁载体-耶尔森杆菌素(Ybt),是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强毒力岛的重要标志基因。为了探索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irp2基因的功能、免疫原性及强毒力岛的致病机制,本研究基于GenBank数据库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irp2基因序列,设计合成了一对特异性引物,以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ZDN6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PCR技术扩增获得413 bp的irp2基因片段,并进行了测序分析;随后将其克隆至pET28a(+)载体,转化入TOP10感受态细胞,通过限制性酶切和测序对重组质粒进行验证;然后将鉴定正确的重组质粒pET28a(+)-irp2导入BL21(DE)3菌株中,通过IPTG促使融合蛋白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其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ET28a(+)-irp2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成功表达出irp2基因,该融合蛋白的大小约为15 kDa。研究结果可为后期高致病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筛选、鉴定以及强毒力岛的致病机制等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irp2基因 克隆 原核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皮石斛多糖通过激活Nrf2/HO-1通路改善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肠道损伤
8
作者 王静 吴铭 王军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84-991,共8页
目的 探究铁皮石斛多糖(DOP)对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改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7 d龄C57BL/6J小鼠分为四组:对照(CTRL)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组、DOP低剂量治疗(DOPL+NEC)组以及DOP高剂量治疗(DOPH+... 目的 探究铁皮石斛多糖(DOP)对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改善作用并初步分析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60只7 d龄C57BL/6J小鼠分为四组:对照(CTRL)组、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组、DOP低剂量治疗(DOPL+NEC)组以及DOP高剂量治疗(DOPH+NEC)组。采用低氧、冷刺激、高渗喂养以及腹腔注射脂多糖(LPS)法建立NEC模型,实验结束后取小肠组织。观察小鼠一般情况,并整理分析小鼠体质量;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小肠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小肠组织钙黏蛋白E(E-cadherin)、闭锁蛋白(Occludin)和紧密连接蛋白1(Claudin-1)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IL-10的表达水平;试剂盒检测乳酸脱氢酶(LDH)、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氧合酶1(HO-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CTRL组相比,NEC组小鼠体质量下降、HE病理评分增加(P<0.01或P<0.001);E-cadherin、Occludin和Claudin-1蛋白表达减少(P<0.01或P<0.001);TNF-α、IL-1β、IL-6浓度升高,IL-10浓度降低(P<0.01);MDA、LDH含量升高,GSH、SOD含量减少(P<0.01);Nrf2、HO-1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而DOP干预后,与NEC组相比,小鼠体质量增加、HE评分降低(P<0.05或P<0.01);E-cadherin、Occludin、Claudin-1蛋白表达增加(P<0.05或P<0.01或P<0.001);TNF-α、IL-1β、IL-6浓度降低(P<0.05或P<0.01),IL-10浓度升高(P<0.01);MDA、LDH含量减少,GSH、SOD含量增加(P<0.05或P<0.01);Nrf2、HO-1蛋白表达进一步增加(P<0.05或P<0.01)。结论 DOP可以改善NEC小鼠的肠道病理损伤和肠道黏膜屏障功能,降低NEC小鼠氧化应激损伤和肠道炎症,其作用可能与DOP激活Nrf2/HO-1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斛属 多糖 小肠结肠 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 血红素氧合酶1 紧密连接蛋白 氧化应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谢爱蓉 李毅 +4 位作者 楼辉煌 谢中必 章乐怡 胡玉琴 吴跃进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0-45,共6页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对温州市食品及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生物型、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多位点... 目的了解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的毒力基因分布及遗传多样性特征。方法对温州市食品及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进行生物型、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基于全基因组测序进行菌株的毒力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结果71株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94.4%(67/71)的分离株为生物1A型,生物血清型以1A/O∶5占比最高(29.6%,21/71)。分离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率达到95.8%以上。共获得了16种126个毒力基因,其中2株菌株携带pYV质粒和染色体相关毒力基因。分离株以ST3型最常见(31.6%,12/38),cgMLST分析显示除具有相同ST型的菌株外,菌株无明显基因型簇形成。结论温州市食源性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存在致病性菌株,菌株呈高度遗传多态性,需加强此类菌株的监测,以预防其引起食源性疾病的暴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全基因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淀粉样蛋白A在新生儿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0
作者 宋思捷 钟晓云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5-390,共6页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 新生儿早/晚发型败血症(EOS/L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新生儿期常见疾病,严重病例预后不良。因早期临床表现不特异、诊断较困难,现非特异性实验室检查(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等)尚存缺点,可能导致漏诊误诊。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是一种新型急性期反应物,其在EOS/LOS、NEC早期即明显升高、持续时间久,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且能反映治疗效果,可作为这两种疾病诊治的生物标记物。本文就SAA及其在EOS/LOS、NEC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进行综述,为该类疾病诊治提供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淀粉样蛋白A 败血症 坏死性小肠结肠 新生儿 早期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3年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研究
11
作者 李雪 孙婷婷 +2 位作者 魏彤竹 王晓丹 刁文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7-103,共7页
目的通过研究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的关联性,了解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流行趋势,为辽宁省YE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20-2023年辽宁省60株YE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 目的通过研究表型分布和分子特征的关联性,了解辽宁省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YE)的流行趋势,为辽宁省YE病的监测和防控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2020-2023年辽宁省60株YE分离株进行血清分型、生物分型、毒力基因检测和PFGE、MLST分子分型研究。结果60株YE分离株可分为4个血清型、2个生物型、8个毒力基因型和29种ST型。2023年40株YE分离株分为8组PFGE优势带型A-G,A组为2023年沈阳市地区流行分子型。PFGE的分辨力(DI)为0.954,MLST分辨力(DI)为0.948。ST3、ST252位于树状图核心位置向四周发散。PFGE较MLST方法分辨力稍高。结论2020-2023年辽宁省YE分离株流行致病血清型是O∶3,毒力基因型和ST型均呈现多样化状态。沈阳市YE污染较严重。应重点加强对于生物1A型菌株的研究工作。猪是辽宁省地区重要的宿主和传染源。PFGE和MLST对YE分离株分型均是可行的,ST分型与PFGE分型具有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血清型 生物型 基因型 分子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5-2019年江苏省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遗传学特征研究
12
作者 傅明慧 王艳 +7 位作者 朱小娟 周璐 刘静娴 徐娅雯 杨华富 崔仑标 徐勤 吴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24-1030,1041,共8页
目的了解2005-2019年江苏省分离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江苏省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以及猪、狗、牛、羊、家禽、苍蝇和食品中分离得到的11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毒力基因、生物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在全基... 目的了解2005-2019年江苏省分离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的病原学和遗传学特征。方法对江苏省食源性疾病腹泻病人以及猪、狗、牛、羊、家禽、苍蝇和食品中分离得到的11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进行毒力基因、生物血清型和耐药性分析,并在全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核心基因组多位点序列分型(cgMLST)分析。结果110株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包括致病性菌株27株(24.5%),非致病性菌株83株(75.5%)。各种来源的菌株中,非致病性菌株占比均较高,其中93.8%的病人来源菌株(15/16)为非致病性菌株。致病性菌株的生物血清型主要为3/O∶3型(26/27,96.3%);非致病性菌株鉴定出了6种不同的生物血清型(不包含未知血清型),主要为1A/O∶8型(23/83,27.7%)和1A/O∶5型(14/83,16.9%)。110株菌对19种抗生素的敏感率达到80%以上。全基因组分析结果显示,致病性菌株均为ST135型,而非致病性菌株型别较为多样和分散。HierCC聚类分析将所有菌株聚类为3簇,致病性菌株单独成簇,病人来源菌株在各簇中均有分布。结论腹泻病人来源的小肠结肠耶尔森菌以非致病性菌株为主。相较于致病性菌株,非致病性菌株表现出了更为丰富的表观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应加强此类菌株的监测,警惕其感染人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生物血清型 毒力基因 耐药性 全基因组测序 多位点序列分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对早产儿脑血流量的影响
13
作者 王彬 张晨 +4 位作者 秦璠玥 张萌 马徜徉 薛倩茹 徐发林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21-824,共4页
目的: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ASL)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对早产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7例NEC早产儿,按胎龄(±3 d)、出生体重(±300 g)1∶... 目的:基于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ASL)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对早产儿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6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37例NEC早产儿,按胎龄(±3 d)、出生体重(±300 g)1∶1匹配同期未患NEC的早产儿作为对照;所有早产儿均于纠正胎龄35~40周完善头颅常规MRI及ASL检查,获取脑血流值。应用线性回归分析NEC对不同脑功能区脑血流值的影响。2组患儿均于矫正胎龄40~44周时进行NBNA评分。结果:控制混杂因素后,NEC可升高早产儿右侧额叶、双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基底神经节及双侧丘脑的脑血流值[β′(95%CI)分别为0.281(0.267~6.117)、0.234(0.055~4.088)(左侧)、0.318(0.601~5.736)(右侧)、0.272(0.234~8.523)、0.386(1.702~8.032)(左侧)、0.377(1.690~8.755)(右侧)、0.389(2.297~10.890)(左侧)、0.318(0.919~8.884)(右侧),P<0.05]。纠正胎龄40~44周,NEC组和对照组NBNA评分分别为36(34,37)、37(35,38)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87)。结论:早产儿发生NEC后脑血流值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 动脉自旋标记成像技术 脑血流值 早产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特征预测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保守治疗后转归 被引量:1
14
作者 姜杰 王训 +2 位作者 周昕 陈俊 刘浩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772-776,共5页
目的 观察利用超声特征(肠系膜增厚、肠内容物高回声、腹壁水肿及肠壁结构不清)预测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379例婴儿NEC,根据保守治疗后转归将其分为A组(n=168,转归良好)及B组(n=211,转... 目的 观察利用超声特征(肠系膜增厚、肠内容物高回声、腹壁水肿及肠壁结构不清)预测婴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379例婴儿NEC,根据保守治疗后转归将其分为A组(n=168,转归良好)及B组(n=211,转归不良)。对比组间超声特征,并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婴儿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不良的超声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种NEC超声特征在B组均较A组更为多见(P均<0.001)。A组NEC可见3~4种超声特征者占比低于B组[20.83%(35/168) vs. 61.14%(129/211),χ^(2)=3.766,P<0.005]。肠系膜增厚(OR=4.987)、肠内容物高回声(OR=4.176)、腹壁水肿(OR=5.165)及肠壁结构不清(OR=5.021)均为婴儿NEC保守治疗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01)。结论 超声特征可用于预测婴儿NEC经保守治疗后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 坏死性 超声检查 婴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预警评分在早产儿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雪芬 杨婷 +5 位作者 高红霞 周瑞 何瑞臻 张宁 赵娜娜 丁晓华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68-1071,共4页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预警评分(NeoNEEDS)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将患儿分为NEC组(15例)与非NEC组(140例),采用NeoNE... 目的:探讨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预警评分(NeoNEEDS)在早产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12月甘肃省妇幼保健院收治的15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将患儿分为NEC组(15例)与非NEC组(140例),采用NeoNEEDS及改良新生儿早期预警评分表(MNEWS)进行评分。结果:NeoNEEDS与MNEWS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1和0.82,NeoNEEDS为3.5分时Youden指数最大,为0.75,其灵敏度为93.30%,特异度为81.40%,阳性预测值为35.02%,阴性预测值为99.12%;NEC组患儿NeoNEEDS得分高于非NEC组(P<0.05)。结论:NeoNEEDS可用于对早产儿发生NEC的早期预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 早期预警评分 早产儿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诱导因子-2激活芳香烃受体缓解新生小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损伤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灵君 芦起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87-1394,共8页
目的探讨自诱导因子-2(autoinducer-2,AI-2)缓解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 colitis,NEC)模型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7 d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n=12):对照组(Control组,由母鼠喂养)、NEC组(采用配方奶+脂多糖... 目的探讨自诱导因子-2(autoinducer-2,AI-2)缓解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 colitis,NEC)模型肠道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7 d龄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n=12):对照组(Control组,由母鼠喂养)、NEC组(采用配方奶+脂多糖灌胃、缺氧和冷应激的方法诱导新生鼠NEC模型)及NEC+AI-2组(建模的配方奶中添加AI-2溶液)。记录造模期间各组小鼠体质量及存活率。建模3 d后处死小鼠,HE染色观察末端回肠组织病理学改变;RT-qPCR检测肠组织芳香烃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细胞色素P4501A1(cytochrome P4501A1,CYP1A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基因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肠组织AHR、CYP1A1蛋白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肠组织中TNF-α、IL-6、IL-2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EC组相比,NEC+AI-2组新生鼠存活率增加(91.7%vs 66.7%,P<0.05);肠道病理损伤评分降低(1.33±0.21 vs 2.67±0.33,P<0.05);肠组织中AHR、CYP1A1在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均P<0.05);肠组织中促炎因子TNF-α、IL-6表达水平降低(均P<0.05),抑炎因子IL-22表达水平增加(均P<0.05)。肠道AHR表达及活化与肠道病理损伤评分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P<0.001)。结论AI-2可通过激活肠道中AHR调节炎症反应缓解NEC新生鼠的肠道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芳香烃受体 自诱导因子-2 坏死性小肠结肠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小肠结肠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黄圆媛 任红霞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0-433,共4页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临床资料,将术后发... 目的探讨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小肠结肠炎(Hirschsprung-associated enterocolitis,HAE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儿童医院2011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先天性巨结肠(Hirschsprung's disease,HSCR)患儿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HAEC者归入术后HAEC组,未发生HAEC者归入无术后HAEC组;从患儿性别、行根治手术年龄、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术前HAEC史、术前造瘘史、病理分型、合并低白蛋白血症等方面分析影响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HAEC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13例HSCR患儿,术后1年内发生HAEC 47例(术后HAEC组),未发生HAEC 266例(无术后HAEC组)。术后HAEC组与无术后HAEC组患儿性别、行根治手术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28/47比94/266)、术前HAEC史(21/47比60/266)、术前造瘘史(11/47比27/266)、长段型及全结肠型HSCR(16/47比45/266)、合并低白蛋白血症(38/47比176/2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OR=2.522,95%CI:1.301~4.887)、术前合并HAEC(OR=2.812,95%CI:1.415~5.589)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发生HAEC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合并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术前合并HAEC是先天性巨结肠手术后HAEC的危险因素;重视术后HAEC发生的高危因素,可以有效减少HSCR根治术后严重并发症,提高患儿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性小肠结肠 先天性巨结肠 危险因素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病因与诊治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8
作者 吕志宝 盛庆丰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52-355,共4页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导致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的早期识别及严重程度的判断较为困难。随着分子医学研究的进展,采用组学数据分析技术等新的研究手段可以更全面、精准地研究NEC的发病机制,寻找更为理想的生...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导致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该病的早期识别及严重程度的判断较为困难。随着分子医学研究的进展,采用组学数据分析技术等新的研究手段可以更全面、精准地研究NEC的发病机制,寻找更为理想的生物标志物。单独应用某个指标常常很难在疾病早期准确预测肠坏死,而多种指标联合应用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手术时机。另外,采取母乳喂养等多种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NEC的发病率。本文旨在针对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前期预防策略及分子医学研究进展进行浅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 坏死性/病因学 小肠结肠 坏死性/预防和控制 小肠结肠 坏死性/治疗 基因组学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17
19
作者 汪健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4期301-305,共5页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具破坏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NEC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单一或多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NEC的预测与早期诊断,肠道超声在...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是新生儿最具破坏性的肠道炎症性疾病之一,目前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本文总结近年来关于NEC诊治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单一或多组学研究可能有助于NEC的预测与早期诊断,肠道超声在提高NEC的诊断准确性方面显示出新希望;强调要重视NEC小肠造瘘术后的营养支持;羊水干细胞(amniotic fluid-derived stem cells,AFSCs)治疗有望成为预防新生儿NEC的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肠结肠 坏死性/诊断 小肠结肠 坏死性/外科学 小肠结肠 坏死性/膳食疗法 代谢组学 超声检查 羊水干细胞 婴儿 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麝香草酚破坏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细胞膜并抑制其生物被膜的形成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畅 田露 +1 位作者 卢家兴 龚国利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58,共8页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致病菌,其生物被膜是主要的污染源.为了阐明麝香草酚对Y.enterocolitica的抑制机制,本研究首先测定了最小抑制浓度(MIC)、最小抑制生物被膜浓度(MBIC)和最小清除生物...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是食品工业中常见的致病菌,其生物被膜是主要的污染源.为了阐明麝香草酚对Y.enterocolitica的抑制机制,本研究首先测定了最小抑制浓度(MIC)、最小抑制生物被膜浓度(MBIC)和最小清除生物被膜浓度(MBEC),随后检测了细胞膜电位以及细胞内ATP和pH值的变化,最后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GSEM)和光学显微镜下,直接观察了麝香草酚引起的细胞膜损伤及其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麝香草酚对Y.enterocolitica的MIC为0.156 25 mg/mL,MBIC仅为1/16 MIC,改变了细胞形态并导致胞内ATP降低、膜去极化和pH下降.旨在探索麝香草酚抑制Y.enterocolitica及其生物被膜的机理,从而为麝香草酚能否作为植物源天然防腐剂提供更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麝香草酚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氏菌 生物被膜 细胞膜完整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