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强度皮秒脉冲电场抑制HUVEC迁移、增殖及小管形成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李成祥 张睿哲 +3 位作者 姚陈果 米彦 吴雨桐 熊正爱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87-593,共7页
目前,国内外关于皮秒脉冲电场(pic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ps PEF)治疗肿瘤的研究多集中于ps PEF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对肿瘤所赖以生存的血管生成的研究鲜有提及。为此,采用脉冲宽度为800 ps,重复频率为3 Hz,脉冲个数为2 000,电场... 目前,国内外关于皮秒脉冲电场(picosecond pulsed electric field,ps PEF)治疗肿瘤的研究多集中于ps PEF对肿瘤的杀伤效应,对肿瘤所赖以生存的血管生成的研究鲜有提及。为此,采用脉冲宽度为800 ps,重复频率为3 Hz,脉冲个数为2 000,电场强度分别为20 MV/m、30 MV/m,40 MV/m的皮秒脉冲电场处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利用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法、cell counting kit-8(CCK-8)法及体外小管形成实验,初步探究了ps PEF对血管生成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s PEF可以有效降低HUVEC的迁移率和增殖率,且存在明显的剂量依赖关系,细胞迁移抑制率、细胞增殖抑制率均随ps PEF的增强而逐渐增大,其中细胞增殖抑制率在脉冲处理12 h后达峰值,细胞迁移和增殖抑制率最大可达73.68%,95.54%(40 MV/m);ps PEF可抑制HUVEC小管的形成,ps PEF场强越大,脉冲处理后小管形成抑制率越高,最高可达95.83%(40MV/m)。实验结果初步验证了高强度ps PEF对血管生成的抑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秒脉冲电场 肿瘤血管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迁移率 增殖率 小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层流剪应力抑制内皮细胞小管形成 被引量:1
2
作者 赵萍 刘肖 邓小燕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117-118,共2页
目的流体剪切力是由于血液流动摩擦产生的,内皮细胞可以感应剪切力并根据力的不同调节自身形状和功能,以及病生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近的研究显示,内皮细胞中至少有350种基因受剪切力调节,其中大部分与血管新生有关。血管新生是指在已... 目的流体剪切力是由于血液流动摩擦产生的,内皮细胞可以感应剪切力并根据力的不同调节自身形状和功能,以及病生理相关基因的表达。最近的研究显示,内皮细胞中至少有350种基因受剪切力调节,其中大部分与血管新生有关。血管新生是指在已有血管上形成新血管的过程,这一过程不仅在胚胎发育中起关键作用,在出生后的脏器生长中同样重要,不正常或不成熟的血管新生与多达70余种病变有关。许多证据表明血管新生与流体剪切力间可能存在密切联系,但剪切力的具体作用尚不明确。在过去,因其可以促进一氧化氮的生成,剪切力曾被认为是一种促进血管新生的因素。但近来的体外研究报道剪切力会抑制内皮细胞出芽和入侵三维胶原,这两项功能在血管生成中都具有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拟对模拟生理环境下,血管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情况进行分析,以探究剪切力在血管新生中的具体作用。方法应用平行平板流动腔向接种于Matrigel胶原上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加载剪切力,并观察内皮细胞小管形成的过程。内皮细胞小管形成是研究血管新生的经典实验之一,主要用于研究血管新生中内皮细胞分化这一过程。整个过程根据基底膜成分的不同,一般持续4~24 h。小管形成实验常用四种变量评估,平均小管长度、小管数量、小管面积和分支点数量。本研究中,采用平均小管长度作为评估指标,因其最易准确测量。结果内皮细胞单层以15 dyn/cm2剪切4 h后,固定细胞并统计小管长度。结果发现层流组的平均小管长度小于静息对照组,表明层流剪切力抑制内皮细胞小管形成。结论应用自主设计的新型流动腔,可以直接对接种于Matrigel胶原上的内皮细胞加载剪切力,使其更接近体内生理环境。研究结果显示剪切环境下的平均小管长度低于静止环境下,说明生理环境下层流剪切力可能对血管新生起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 MATRIGEL 小管形成 层流剪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巴戟天糖链对缺氧复氧损伤内皮细胞的血管形成作用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宁 周鹏 +5 位作者 冯国清 刘心玉 张培君 吴斌 胡香杰 乔鹏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81-284,共4页
目的探讨巴戟天糖链(MOO)对缺氧复氧损伤内皮细胞的促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复氧损伤(H/R)模型,实验分为6组:正常细胞组、H/R模型组、H/R+阳性对照组、H/R+MOO大、中、小剂量组。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 目的探讨巴戟天糖链(MOO)对缺氧复氧损伤内皮细胞的促血管形成作用。方法建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缺氧复氧损伤(H/R)模型,实验分为6组:正常细胞组、H/R模型组、H/R+阳性对照组、H/R+MOO大、中、小剂量组。用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测量在H/R条件下的细胞周期;采用transwell小室迁移实验和小管形成实验检测MOO对体外内皮细胞血管形成的作用。结果①与正常组相比,H/R模型组增加了G2+S期的细胞(P<0.05),与模型组相比,MOO大、中剂量减弱了这种趋势(P<0.05),使细胞状态更接近于正常细胞;②MOO各剂量组细胞迁移数量高于模型对照组(P<0.05);③MOO各剂量组小管形成的面积较模型对照组亦增多(P<0.05)。结论 MOO可以减轻H/R对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抑制细胞凋亡,有效促进H/R损伤的内皮细胞迁移和形成血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戟天糖链 内皮细胞 缺氧复氧损伤 流式细胞检测 细胞迁移 小管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西紫杉醇体外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 被引量:19
4
作者 郭学良 王杰军 +4 位作者 高勇 傅丽娜 钱立平 许青 林庚金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59-62,共4页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 目的 探讨多西紫杉醇在细胞和器官水平抗血管生成的作用和机制。方法 采用四唑盐比色实验(MTT)、内皮细胞迁移和小管形成实验、大鼠动脉环培养等方法检测药物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VEC)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大鼠动脉环血管生成的作用。以上实验均分为空白对照组和多西紫杉醇的溶剂对照、0 .0 5、0 .1、0 .2、0 .5、1.0ng/mL 7个组。 结果 ①各组MTT的平均吸光度值分别为 0 .3 0 7± 0 .0 7、0 .3 0 5±0 .0 8、0 .3 0 1± 0 .0 5、0 .2 98± 0 .0 6、0 .2 5 1± 0 .0 4、0 .2 2 4± 0 .0 5、0 .2 0 5± 0 .0 2 ;②每高倍镜下发生迁移的细胞数量各自为 44 .3 6± 4.8、42 .2 8± 5 .2、3 7.75± 4.6、2 8.65± 3 .6、15 .5 9± 2 .1、10 .82± 1.3、7.43± 0 .6;③平均小管形成长度依次为 192 .3 6± 11.5 4、188.89± 7.5 9、175 .5 3± 11.5 4、166.78± 12 .3 5、15 1.62± 16.3 8、118.65± 11.5 8、78.93± 3 .67μm ;④大鼠动脉环第 13天新生血管数目依次为 10 1.0 0± 10 .8、97.88± 7.8、73 .0 0± 6.6、60 .88±5 .8、5 2 .2 5± 5 .3、3 3 .13± 2 .8、18.13± 1.3。以上 4项实验的空白和溶剂对照、MTT实验的前 4组之间的两两比较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5 ) ,其余各组间两两比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西紫杉醇 体外抑制 血管生成 内皮细胞 小管形成 大鼠 动脉环培养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皮氏海参皂苷抑制血管新生作用 被引量:7
5
作者 赵芹 薛长湖 +3 位作者 张珣 董平 王玉明 王静凤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34-939,共6页
目的以革皮氏海参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ho-lothurin A1(HA)和24-dehydroechinoside A(DA)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其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AO/EB染色法检测不同剂量HA和D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小管... 目的以革皮氏海参中分离得到的三萜皂苷ho-lothurin A1(HA)和24-dehydroechinoside A(DA)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其抗血管新生的作用。方法采用MTT法和AO/EB染色法检测不同剂量HA和DA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小管形成实验观察HA和DA对HUVEC分化形成小管能力的影响;细胞黏附实验比较研究HA和DA对HUVEC与肝癌细胞HepG2的黏附能力的影响;鸡胚绒毛尿囊膜(CAM)血管新生模型,观察HA和DA抑制CAM血管新生的情况。结果 HA和DA均具有抑制HUVEC增殖的活性(48 h的IC50值分别为4.80、3.82μmol.L-1),并能促进内皮细胞的凋亡;在体外能抑制内皮细胞小管形成,可抑制HUVEC与HepG2细胞间(P<0.01)的黏附,能使CAM新生血管明显减少,其中DA抑制血管新生活性优于HA。结论海参皂苷HA和DA具有抑制血管新生的作用,其活性与其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皮氏海参皂苷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细胞凋亡 小管形成 黏附 血管新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活Sonic hedgehog通路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功能 被引量:2
6
作者 覃媛 何艳华 +2 位作者 张根水 张贵平 罗健东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66-1071,共6页
目的研究激活Sonic hedgehog通路对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糖尿病小鼠骨髓EPCs;体外给予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配体蛋白... 目的研究激活Sonic hedgehog通路对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EPCs)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1型糖尿病小鼠模型;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并培养糖尿病小鼠骨髓EPCs;体外给予Sonic hedgehog(Shh)信号通路配体蛋白Shh和受体激动剂SAG,通过MTT法、改良Boyden小室、Matrigel和β-半乳糖苷酶分别检测各组EPCs的增殖、迁移、小管形成和衰老的功能性指标。结果 1型糖尿病小鼠EPCs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功能明显下降,体外给予Shh蛋白和受体激动剂SAG,可促进糖尿病EPCs增殖,减少衰老,改善迁移和小管形成能力。结论体外激活Sonic hedgehog通路可以改善1型糖尿病小鼠内皮祖细胞受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祖细胞 1型糖尿病 Sonic HEDGEHOG信号通路 增殖 迁移 小管形成 衰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导向因子Netrin-1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实验
7
作者 柯先金 李倩 +5 位作者 孙波 张云云 姜婧 曹菁菁 黄素素 丁新生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28-334,共7页
目的:将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和Netrin-1基因的腺病毒(Ad5-Netrin-1-CMV-E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对BMSCs分泌细胞因子、自身分化和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转染病毒后,real-time ... 目的:将携带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和Netrin-1基因的腺病毒(Ad5-Netrin-1-CMV-EGFP)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观察其对BMSCs分泌细胞因子、自身分化和小管形成的影响。方法:体外分离培养大鼠BMSCs,转染病毒后,real-time PCR检测BMSCs表面受体,RT-PCR检测细胞因子的表达,ELISA法检测Netrin-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小管形成实验和Transwell迁移实验观察Netrin-1联合BMSCs对小管形成能力和细胞迁移的影响。结果:腺病毒感染的BMSCs表达多种Netrin-1受体并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等细胞因子。Netrin-1具有促进HUVEC形成小管能力,但比VEGF差(P<0.05);Netrin-1联合VEGF促进HUVEC形成小管能力比单独Netrin-1或VEGF更强(P<0.05);Transwell迁移实验显示Netrin-1具有与VEGF相当的促进BMSCs迁移能力,单独Netrin-1或VEGF迁移能力不及Netrin-1联合VEGF(P<0.05)。结论:Ad5-Netrin-1-CMV-EGFP成功转染BMSCs并分泌Netrin-1,Netrin-1联合VEGF促进小管形成能力更强,Netrin-1具有促进BMSCs迁移能力,联合VEGF更能促进BMSCs迁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ETRIN-1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小管形成 Transwell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