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水稻亚种间杂种的小穗育性遗传 被引量:3
1
作者 杨竹平 韩佩来 +2 位作者 沈革志 陈利民 褚启人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3年第1期1-5,共5页
选用8个广亲和品种配制8×8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籼粳杂种的小穗育性遗传。结果表明,8个亲本及其56个正反交杂种F_1的小穗育性的变幅分别为83.47%~89.13%和63.87%~95.27%。某些组合的正反交间杂种F_1小穗育性均值差异显著,母... 选用8个广亲和品种配制8×8完全双列杂交,研究了籼粳杂种的小穗育性遗传。结果表明,8个亲本及其56个正反交杂种F_1的小穗育性的变幅分别为83.47%~89.13%和63.87%~95.27%。某些组合的正反交间杂种F_1小穗育性均值差异显著,母本细胞质对杂种F_1小穗育性有显著的影响。小穗育性的遗传同时受加性和显性效应的控制,以显性基因效应为主,表现为显性或超显性。参试品种间存在1组控制小穗育性的显性基因差异。小穗育性的h_N^2和h_B^2分别为55.52%和78.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亲和 小穗育性 遗传 杂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种不育性及其类型 被引量:11
2
作者 严长杰 梁国华 +3 位作者 顾世梁 陆驹飞 汤述翥 顾铭洪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74-580,共7页
克服栽培稻不同亚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是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了籼粳两亚种不同生态型的 19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它们之间杂种不育性的表现特点及遗传特性。试验按p×q设计进行 ,以籼稻作为母本 ,共... 克服栽培稻不同亚种间杂种F1的不育性是有效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的前提。本研究选择了籼粳两亚种不同生态型的 19个水稻品种作为试验材料 ,研究了它们之间杂种不育性的表现特点及遗传特性。试验按p×q设计进行 ,以籼稻作为母本 ,共配置了 90个籼粳交组合。调查了各组合F1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研究结果表明 :(1)各组合的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存在显著的差异。 (2 )花粉育性和胚囊育性分别由不同的遗传系统所控制 ,两者共同决定小穗育性的高低。 (3)起源于我国华南的籼稻品种比具有国际稻血缘的籼稻品种与粳稻的分化更远。 (4 )根据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的聚类分析结果可知 :本研究中 90个籼粳交F1可分为 4个类型 ,即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都高 ;小穗育性高 ,但花粉育性低 ;小穗育性低 ,但花粉育性高 ;小穗育性和花粉育性都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 杂种优势 品种类型 遗传特 小穗育性 花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籼粳杂种育性的QTL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林荔辉 王爱梅 +4 位作者 周元昌 官华忠 蒋云林 吴建梅 吴为人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94-598,共5页
以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粳稻保持系辽91B为亲本,构建了一个包含176个单株的F2群体及123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在3种环境下联合检测控制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QTL。共检测到3个控制花粉育性的主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QTL(qPF3、qPF5和qP... 以籼稻保持系珍汕97B和粳稻保持系辽91B为亲本,构建了一个包含176个单株的F2群体及123个SSR标记的遗传图谱,在3种环境下联合检测控制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QTL。共检测到3个控制花粉育性的主效应(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QTL(qPF3、qPF5和qPF6)和4个控制小穗育性的主效应QTL(qSF3、qSF5、qSF6和qSF8),其中qPF5与qSF5、qPF6与qSF6均为同一个QTL,为重要的育性QTL。另外,检测到3对花粉育性和4对小穗育性QTL间互作,说明上位性效应对籼粳杂交后代的育性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籼粳杂种 数量状基因座 花粉 小穗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洲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花粉和胚囊败育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傅雪琳 卢永根 +2 位作者 李金泉 刘向东 赵杏娟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3期362-366,共5页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 以亚洲栽培稻籼稻品种广陆矮4号(简称GLA)、粳稻品种辽粳944(简称944)、粳型亲籼系G2416-3(简称M12)与产于广东高州的普通野生稻(简称GP)配制6个正反交种间杂交组合,F1育性研究的结果表明:GLA/GP F1与GP/GLA F1之间的花粉育性(56.71%、56.15%)、胚囊育性(42.10%、33.33%)和小穗育性(33.66%、32.60%)差异较小;944/GP F1与GP/944 F1之间的花粉育性(79.01%、7.45%)、胚囊育性(50.00%、27.28%)和小穗育性(47.31%、17.59%)差异较大;M12/GPF1与GP/M12 F1的花粉育性(65.26%和49.55%)和小穗育性(73.16%和54.10%)差异介于前两者间,而胚囊育性(75.00%和40.00%)相差较大。各杂种F1败育花粉以典败类型为主;杂种F1败育胚囊主要有雌性生殖单位退化,卵器退化,极核异常排列,胚囊内组织混乱,助细胞退化且珠心组织吞噬胚囊,以及胚囊退化等。杂种胚囊育性和花粉育性直接影响小穗育性。以野生稻为母本的杂种育性较相应反交组合杂种的为低,表现出野生稻细胞质对栽野杂种育性的影响效应。可尝试利用人为创建的粳型亲籼系来开展克服栽培稻与普通野生稻种间杂种不育性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普通野生稻 种间杂种 花粉败 胚囊败 小穗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鉴定
5
作者 陈跃进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0199-10201,共3页
[目的]选育粳型亲籼系。[方法]选用6个籼稻、6个粳稻和6个广亲和测验种,以F1代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测定了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结果]待测粳型亲籼系G2123、G2417、G2410和G3005亲籼、不亲粳,为特异亲籼系;G2615不亲籼,也... [目的]选育粳型亲籼系。[方法]选用6个籼稻、6个粳稻和6个广亲和测验种,以F1代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为指标,测定了5个待测粳型亲籼系的亲籼性。[结果]待测粳型亲籼系G2123、G2417、G2410和G3005亲籼、不亲粳,为特异亲籼系;G2615不亲籼,也不亲粳,为不亲和系。同时探讨了粳型亲籼系亲籼性测定时的测验种、育性指标、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的测定方法,分析了G2417高亲籼性的原因。[结论]G2417自交结实率(小穗育性)95.1%,与6个籼稻测验种杂交的F1代平均结实率(小穗育性)94.9%,是个亲籼性极好、综合性状优良的亲籼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型亲籼系 亲籼 花粉 小穗育性 籼型特异亲和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开花期高温热害响应机理及其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1
6
作者 许用强 姜宁 +3 位作者 奉保华 肖晶晶 陶龙兴 符冠富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26,共16页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稻米品质形成。水稻开花期对高温最为敏感,研究花期高温诱导小穗败育机理及其调控措施对减缓水稻高温热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高温下水稻颖... 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极端高温天气严重影响了水稻的生长发育、产量及稻米品质形成。水稻开花期对高温最为敏感,研究花期高温诱导小穗败育机理及其调控措施对减缓水稻高温热害,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综述了高温下水稻颖花开放、花药开裂及散粉、柱头花粉粒萌发及花粉管伸长的特征及其作用机制,探究水稻花期耐热性调控机制以及减缓水稻花期高温热害的栽培调控措施,不仅为水稻花期高温热害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还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花期高温胁迫 小穗育性 生理机制 调控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高温热害的反应 被引量:45
7
作者 陶龙兴 谈惠娟 +2 位作者 王熹 曹立勇 程式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18-524,共7页
以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内2优6号)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杭州分期播种,通过不同齐重穗期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异研究,分析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对灌浆结实的影响,同时在温室条件下设置可控极值高温(40~42℃)测定热害指数。... 以超级杂交稻国稻6号(内2优6号)为材料:于2005-2006年在杭州分期播种,通过不同齐重穗期条件下的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变异研究,分析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对灌浆结实的影响,同时在温室条件下设置可控极值高温(40~42℃)测定热害指数。国稻6号对开花结实期自然高温或设计极值高温的反应明导较对照协优46钝感,两者在小穗育性和热害指数上的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试验结果还表明国稻6号随花期日平均温度升高小穗不育率增加,尤其与日最高温度的关系更为密切,两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4和0.9850(P〈0.05),表明日最高温度对小穗育性伤害更烈。而灌浆结实期日最高温度对国稻6号结实率的影响不如日平均温度,相关系数分别为0.7352和0.9317(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开花 结实 高温热害 小穗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徐鹏 陶大云 +3 位作者 胡凤益 周家武 李静 邓先能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1-46,共6页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BC1F1、BC2F1、BC2F2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F1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BC3F1.研究表明,F1及BC1F1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F1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BC3F1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F1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F2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F2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 非洲栽培稻 种间杂交 云南粳稻 小穗育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交群体对水稻S_5~i基因遗传效应的初步研究
9
作者 韩波 丁永辉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5-8,共4页
利用近等基因系与巴利拉杂交,F1代再和南京11号测交,配制三交群体。考察三交群体中杂合体和纯合体单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并据此估算S5i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S5i基因有着与广亲和基因S5n相同的遗传效应,并且易受到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 利用近等基因系与巴利拉杂交,F1代再和南京11号测交,配制三交群体。考察三交群体中杂合体和纯合体单株的平均小穗育性,并据此估算S5i基因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S5i基因有着与广亲和基因S5n相同的遗传效应,并且易受到遗传背景和外界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交 群体 水稻 近等基因系 遗传效应 初步研究 Rice GENETIC Effects 广亲和基因 遗传背景 小穗育性 外界环境 杂合体 杂交 南京 考察 结果 估算 单株 测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个水稻品种广亲和基因的遗传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陆效武 曹冬梅 +1 位作者 杨竹平 褚启人 《上海农业学报》 CSCD 1994年第4期7-11,共5页
通过6个水稻广亲和品种的双列杂交研究了籼粳杂交的小穗育性遗传。结果表明:品种02428、培矮64、广亲21、Lemont、培C311,红壳老鼠牙及其杂种F1和F2的小穗育性均超过80%,只有培矮64与广亲21的杂种F... 通过6个水稻广亲和品种的双列杂交研究了籼粳杂交的小穗育性遗传。结果表明:品种02428、培矮64、广亲21、Lemont、培C311,红壳老鼠牙及其杂种F1和F2的小穗育性均超过80%,只有培矮64与广亲21的杂种F1、培矮64和Lemont的杂种F2、广亲21与红壳老鼠牙的杂种F2的小穗育性低于75%,说明品种培矮64与广亲21的广亲和性可能受同其它4个品种位点不等位基因的控制。依据Dudley模型计算其它4个品种分别对02428/培矮64、广亲21/Lemont、培C311/红壳老鼠牙的遗传参数μB间、μC间、μD间、μE间、μF间和μG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水稻籼粳杂交的小穗育性的表达受主基因的控制,广亲和基因的数目和种类在各品种间是相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亲和 小穗育性 等位基因 模型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