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早白垩世花岗岩锆石U-Pb年代学及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成因初探 被引量:5
1
作者 冯乔 徐子苏 +3 位作者 张耀 田方正 朱军 沙威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13,共13页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 青岛胶南隆起带小珠山花岗岩SiO_2平均含量70.21%,A/CNK平均1.13,为强过铝质酸性岩体。岩体具有高钾特征,显示中等程度的LREE富集、中等负Eu异常,Yb平均含量1.23×10^(-6)μg/g,Y平均含量0.18×10^(-6)μg/g,Sr平均含量21.93×10^(-6)μg/g,为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23 Ma和122 Ma,是早白垩世燕山晚期的产物。胶东半岛中生代花岗岩形成于3个时期并具有不同的形成机制:晚三叠世(225~205 Ma)幔源型花岗岩,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碰撞形成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地幔物质沿裂隙上涌,富集地幔产生轻度熔融的结果;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60~135 Ma)地壳重熔型花岗岩,源岩形成于700~800 Ma的扬子陆块,由经历了三叠世超高压变质作用的扬子陆壳的新元古代物质熔融形成;早白垩世(130~105 Ma)花岗岩形成于俯冲加厚深度不同的大陆地壳。胶北隆起区域的高Mg高Sr低Yb的埃达克型花岗岩形成深度较深(30~40 km),可能由镁铁质下地壳的熔融分异形成;胶南隆起区域的低Mg低Sr低Yb的喜马拉雅型花岗岩形成环境相对较浅(<30 km),源岩可能来自含石榴石和斜长石的高压麻粒岩相的大陆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南隆起 小珠山花岗岩 锆石U-Ph定年 早白垩世 喜马拉雅型 构造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