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对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的指示
1
作者 台梓含 向芳 +4 位作者 程万强 王运生 黄恒旭 宋良 周宇航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 通过对巧家盆地第四纪洪积物沉积阶段及其沉积年代进行分析,为小江断裂带北段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提供沉积学证据。研究结果表明:巧家盆地形成于早更新世中期,平均断陷速率为0.59 m/ka,共发育了5个洪积相沉积层。第四纪以来小江断裂带北段处于构造平静期与活跃期相互交替的阶段,期间共经历了早更新世中期~1.6 Ma,0.81~0.79 Ma,0.65~0.59 Ma,0.48~0.4 Ma,0.12 Ma至今等5期构造活跃期,其中0.48~0.4 Ma和0.12 Ma至今为小江断裂带北段构造活动最强烈的阶段。小江断裂带北段活动性与新构造运动过程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受控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持续的侧向扩展挤出作用,但相较于断裂带中段活动性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巧家盆地 洪积物 小江断裂带北段 构造活跃期 断陷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北段上地壳三维速度结构研究及鲁甸M_(S)6.5地震构造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邓菲 吴庆举 许力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288-1302,共15页
利用巧家流动台阵2012—2017年期间记录到的近震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小江断裂带北段及鲁甸地震震源区上地壳的高分辨率V_(P)和V_(P)/V_(S)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小江断裂带北段在0~6 km左右的深度表... 利用巧家流动台阵2012—2017年期间记录到的近震P波和S波到时数据,采用地震体波走时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小江断裂带北段及鲁甸地震震源区上地壳的高分辨率V_(P)和V_(P)/V_(S)模型.成像结果显示:小江断裂带北段在0~6 km左右的深度表现为低波速、高波速比异常,在9~12 km左右的深度以下,小江断裂带北段整体开始呈现显著的高速特征,形状呈向上凸起的特征,这可能是玄武岩侵入的痕迹,暗示了小江断裂带可能是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喷发的主要通道.这些高速物质的侵入使得地壳较为脆性,介质强度较低,有助于后期小江断裂带的形成.小江断裂带北段两侧的结构差异显示出一定的分段特征,巧家段和达朵段东侧块体表现为明显的高速异常,而中间的蒙姑段则表现为低的波速异常.整体来说,小江断裂带北段的深浅结构及两侧块体的结构差异,反映了其大型走滑断层和块体边界的构造特征.鲁甸M_(S)6.5地震所在的莲峰断裂和昭通—鲁甸断裂之间的块体呈现“低-高”型的速度异常特征,使得昭通—鲁甸断裂两侧形成明显的速度差,西北侧的低速异常区在大凉山次级块体的挤压变形过程中,受到了高速的昭通—鲁甸断裂阻挡,应力在高低速过渡区积累、释放,进而发生鲁甸地震.此外,在鲁甸地震的两个共轭余震节面中均显示:主震发生在高低速过渡区,余震分布与高低速过渡区和高速区有关,与高低波速比过渡区和低波速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体波成像 地壳速度结构 鲁甸地震 波速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江断裂带北段地壳浅层P波速度各向异性观测的原理与数值试验 被引量:2
3
作者 马起杨 许力生 +2 位作者 严川 李春来 许康生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5-28,157,共14页
以二维情形下观测速度场为各向同性场和各向异性场的叠加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利用走时残差估算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的方法,即剩余慢度矢量法.利用小江断裂带北段巧家流动地震台阵24个台站记录的3 181次地震事件的P波走时残差,采用剩余慢度... 以二维情形下观测速度场为各向同性场和各向异性场的叠加为前提,提出了一种利用走时残差估算地震波速度各向异性的方法,即剩余慢度矢量法.利用小江断裂带北段巧家流动地震台阵24个台站记录的3 181次地震事件的P波走时残差,采用剩余慢度矢量法计算了各观测台站周围水平方向上尺度为0.5°×0.5°,震源深度为0—5km的剩余慢度矢量,由此得到了P波快波和慢波方向.计算结果表明,大部分观测台站周围的P波速度方向性较为一致,快波方向为ESE向,慢波方向为NNE向.快波方向与小江断裂带北段应力场P轴方向较为一致,而慢波方向与应力场T轴方向一致,表明应力的长期作用可能是导致P波速度各向异性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各向异性 P波速度 走时残差 小江断裂带北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小江断裂带活动性研究 被引量:18
4
作者 张欣 王运生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531-540,共10页
小江断裂带北段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其几何展布特征与活动性对库区移民及其就近安置规划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小江断裂北段大比例尺调查、断裂带石英形貌扫描以及现场氡气测量等综合研究,重新界定了小江断裂带... 小江断裂带北段为白鹤滩水电站库区内规模最大的断裂构造,其几何展布特征与活动性对库区移民及其就近安置规划有明显的制约作用。通过对小江断裂北段大比例尺调查、断裂带石英形貌扫描以及现场氡气测量等综合研究,重新界定了小江断裂带北段展布,即北起宁南县华弹镇,沿金沙江左岸经永乐村,鲁吉、溜姑延伸至蒙姑以南,断裂带总体向西陡倾。石英微形貌统计分析与应力痕迹微形貌观察结果表明,断层强烈活动时间在晚更新世,同一石英颗粒表面具有代表两种滑动方式(蠕滑和黏滑)的应力痕迹组合,应力痕迹的溶蚀程度、叠加和切割关系表明,断层在晚更新世的滑动至少有3个亚期次,早期为蠕滑,中晚期为黏滑。小江断裂北段的潜在地震危险性评估表明,其可能发生强震的最大震级约在MS6.8级~MS7.1级左右,为未来仍有可能再次活动的强震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活动性 石英形貌扫描 氡气测量 应力痕迹微形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加密观测的金沙江下游水库区速度结构成像 被引量:4
5
作者 张娜 赵翠萍 +1 位作者 李春宏 周连庆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380-1394,共15页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 文中使用2013年8月-2016年12月金沙江下游水库台网42个台站记录到的7465个地震事件的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层析成像方法,反演得到了金沙江下游水库区地震震源参数及周围地区分辨率达0.1°的地壳三维速度结构。在研究区2~6km深的浅层,P、S波沿小江断裂北段呈现低速异常特征,S波的低速异常尤其显著,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出现了明显的低速区,说明浅层低速区的分布与研究区的地形、岩性分布以及金沙江流经区域对应较好。自6km深处开始,P波在小江断裂北段东侧形成了沿昭通、会泽-彝良断裂的NE向高速条带,S波在莲峰断裂、包谷垴-小河断裂、昭通-鲁甸断裂和会泽-彝良断裂所围限的区域内呈现高速分布。以小江断裂为界,在深度10km以上的浅层,包括宁会断裂在内的小江断裂西侧,V_P呈现显著的低速异常,而小江断裂东侧则为高速。小江断裂带自北至南呈现显著的V_P低值,且北段的低速异常相对显著,在巧家附近低速异常区的深度达15km。白鹤滩大坝下方呈现显著的V_P低速分布,深度至5km。大坝周围的地震在低速一侧由浅至深形成了条带。乌东德大坝下方为稳定的高速分布。重定位结果显示:研究区内震源深度<20km的地震优势分布在15km以浅,在小江断裂带东、西两侧的麻塘断裂、大朵断裂以及会泽县附近的重定位事件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近EW向分布,与该区域内主要大型断裂的NE走向不同。鲁甸地震序列的震源深度<15km,优势分布在10km以浅,地震序列的优势分布方向为近EW和SN向,在2个优势方向上2a内发生的余震分别形成了长约40km、20km的条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江断裂带北段 双差层析成像 三维速度结构 鲁甸M6.5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