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汛期小时极端降水精细化特征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佳津 王皓 +1 位作者 王春学 龙柯吉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7-176,共10页
使用2012-2021年四川省2985个气象站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小时极端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汛期小时降水在第99百分位出现转折性变化,小时极端降水阈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总体上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四川盆地最高,攀西... 使用2012-2021年四川省2985个气象站5-9月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小时极端降水的精细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四川省汛期小时降水在第99百分位出现转折性变化,小时极端降水阈值随海拔升高而减小.总体上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四川盆地最高,攀西地区次之,川西高原最低,其与汛期降水量的多少基本匹配.研究期内各个区域的汛期小时极端降水贡献率均以增加趋势为主,川西高原和攀西地区尤其显著,但空间差异非常大.在一天中,各区域小时极端降水都呈“单峰型”,夜间出现小时极端降水的概率相对更大,不同地区的峰值出现时间有所不同,中午时段均不易出现小时极端降水.研究期内小时极端降水出现峰值更高、谷值更低的变化趋势.小时极端降水过程达峰快、减弱慢,开始时间越晚持续时间越长.四川盆地和攀西地区下午至前半夜多为1~3 h短过程,后半夜多为3~11 h持续过程,而且川西高原的开始时间略晚,持续时间更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小时极端降水 百分位 阈值 时空变化 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特征研究
2
作者 李若莹 姚秀萍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13-1124,共12页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 利用2005-2020年6-8月109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分析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28°N-33°N、90°E-105°E)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等指标的时空分布,并进一步探讨了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小时极端降水阈值、年降水量、降水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具有高原东南部地区小、川西地区大的特点,但发生次数反之。高原东南部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的年降水量、发生次数和持续时间整体均呈随时间增加的趋势,但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年降水量、发生次数也呈增加的趋势,而持续时间在川西地区的变化并不显著。高原东南部-川西地区夏季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呈现自西向东延迟的分布,川西地区的峰值时间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分别延迟了3h、4h和2h,这种延迟特征在6月降水强度方面最为明显,川西地区比高原东南部地区延迟了11h。然而,高原东南部地区和川西地区小时极端降水事件降水量、降水强度和降水频率的峰值时间均未表现出显著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南部 川西地区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雨季小时极端降水的特征及其对暴雨贡献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胡燕 陈鹤 +3 位作者 刘红武 刘焕乾 王青霞 高嵩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92-903,共12页
湖南是中国南方典型多雨省份,境内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极端降水事件不断增多,由于其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预报难度大。本文利用2012—2021年湖南15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开展了湖南省雨季(4—9月)小时极端降水... 湖南是中国南方典型多雨省份,境内洞庭湖为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近年极端降水事件不断增多,由于其显著的日变化特征,预报难度大。本文利用2012—2021年湖南1599个区域自动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观测资料,开展了湖南省雨季(4—9月)小时极端降水与12 h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以及小时极端降水对12 h暴雨的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湖南雨季第99.9百分位小时极端降水高频区主要分布在雪峰山脉和南岭山脉一带以及洞庭湖区域,复杂地形和下垫面对小时极端降水频次和强度均有明显增强作用。湖南雨季小时极端降水总频次呈波浪式增长,2021年发生频次最多,5—8月为小时极端降水高发月份,其中6月为第一峰值。小时极端降水频次的日变化呈明显双峰结构,峰值分别出现在傍晚18时和早上07时。12 h暴雨发生频次空间分布与小时极端降水相似,年均频次为夜间2490次,白天2039次,日变化表现为夜间高于白天,5—7月为发生频次最多月份。洞庭湖区域12 h暴雨6、7月发生频次最高,高值区主要在河湖冲积平原。白天小时极端降水对12 h暴雨的降水量贡献比夜间大,高贡献率(70%~90%)的站点也更多,贡献率大值区均集中在湖南南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和洞庭湖区域 小时极端降水 12h暴雨 日变化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暖季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4
4
作者 薛筝筝 肖建辉 +2 位作者 高英育 左湘文 刘晓磊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0期13211-13218,共8页
极端降水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利用2005—2020年宁夏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研究了宁夏不同区域暖季(5—9月)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的特点,小... 极端降水频发,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影响越来越大。利用2005—2020年宁夏24个国家级气象观测站小时降水资料,研究了宁夏不同区域暖季(5—9月)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宁夏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呈自北向南逐渐增大的特点,小时极端降水强度相反。宁夏北部引黄灌区大部分区域的白天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均较夜间偏少,而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偏多,南部山区尤为明显;除零星点外,宁夏白天降水强度均强于夜间,昼夜差高值区主要集中在中部干旱带。宁夏有16.7%的站点极端降水量增加趋势通过0.1的显著性检验;有70.8%的站点极端降水强度呈增加趋势。宁夏三个区域小时极端降水量、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均呈增加趋势,其中中部干旱带极端降水量增加趋势通过了0.05显著性检验。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8月最大,而北部引黄灌区7月最大;5、6月小时极端降水强度自北向南递增,7、8月北部引黄灌区降水强度最大,9月中部干旱带小时极端降水强度最大。南部山区逐时极端降水量主要由极端降水频次贡献,北部引黄灌区和中部干旱带逐时极端降水量由降水频次和降水强度共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 不同区域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8-2020年三峡库区小时极端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张天宇 王雨潇 +2 位作者 孙营营 刘波 蒋佳怡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8-115,共8页
利用1998-2020年三峡库区35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围绕近23年三峡库区小时强降水(≥20 mm·h^(-1))和小时极端强降水(≥50 mm·h^(-1))的总降水量、频次、强度等指标,分析极端降水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2010年前后三峡... 利用1998-2020年三峡库区35个测站的小时降水资料,围绕近23年三峡库区小时强降水(≥20 mm·h^(-1))和小时极端强降水(≥50 mm·h^(-1))的总降水量、频次、强度等指标,分析极端降水发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对比分析2010年前后三峡小时极端降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三峡库区小时强降水与极端强降水发生次数与强度均异常偏多。若剔除该年,1999-2020年小时强降水与极端强降水发生总频次均无显著变化趋势。近23年,小时强降水平均每年每站发生3.8次,大部分站点年均发生3.0~5.0次;小时极端强降水年均发生5.5次,大部分站点年均发生<0.25次,中部山区的建始-宣恩一带年均发生次数较多。2010年后年平均小时强降水量减小了10.4 mm,减小的区域主要发生在三峡库区西部的重庆地区,该区域年平均减小15.5 mm;总体有31.4%的站点年平均小时强降水量与发生次数均有所增加,湖北中部的建始-来凤一带增幅较为明显,邻近5站的年强降水雨量平均增加16.1 mm;强降水小时雨强显示增加特征站点占48.6%,强降水小时雨强增加的范围进一步增大。总体来看,三峡库区强降水增加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更靠近坝址的区域,小时极端降水对汛期三峡来水的影响需要引起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小时降水 小时极端降水 年代际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主雨季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
6
作者 汪小康 崔春光 +1 位作者 刘柯 王晓芳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3-406,共14页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 基于国家级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采用百分位阈值的极端降水定义方法,统计研究了中国1951—2021年4—10月小时降水时空分布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主雨季极端降水阈值东南大、西北小,存在四个分别位于华南、环渤海、长江中下游和四川盆地的大值区,随着极端性增强,北方小时降水阈值的增大较南方更显著,大值中心北移。月尺度上,小时降水的最高频次月份由南向北从5月推迟至8月,华西地区最晚(9—10月),随着极端性增强,最高频次月份由6月、7月推迟到7月、8月,且地区差异减小。日变化特征上,全国范围内小时降水频次占比,呈现午后到夜间的谷峰主循环和后半夜到上午的次循环,且随着极端性增强,主循环振幅增大,次循环峰值减小。不同地理位置看,四川盆地的极端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出现在凌晨,其他三个大值区则与全国平均较为一致,日变化振幅从南到北逐渐减小,西部最大。小时降水峰值时刻具有空间聚集的特征,夜间峰值主要集中在南方沿海和华北、东北,早晨—上午峰值集中在中部、东部、西南和西北部分地区,空间分布中出现的逐渐推迟和突变特征与海陆分布和大地形密切相关。小时降水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与频次占比的日变化特征类似,均有上午峰值平缓、夜间峰值陡峭的特征,这是因为不同站点到达夜间峰值的时刻接近,而到达上午峰值的时刻不同;两者主要区别在随着极端性增强,频次占比夜间主峰值显著增大,而峰值时刻空间占比主峰值几乎不变,这是因为频次的变化主要是由同一些站点上的次数变化导致,而非不同站点之间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百分比阈值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1-2018年新疆夏季小时极端强降水特征 被引量:39
7
作者 杨霞 周鸿奎 +2 位作者 赵克明 唐震 赵逸舟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762-773,共12页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 利用1991-2018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基于百分位阈值法分析了新疆地区小时极端强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半干旱地区极端降水的发生规律提供了有益参考。结果表明: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都多于南疆;但南疆的小时极端降水量对其夏季总降水量的贡献率大于北疆。小时极端降水强度在北疆和南疆沿天山南麓地区为西部大于东部,在南疆沿昆仑山北麓地区则为东部大于西部。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在北疆7月最多;南疆6月最多。北疆西北部和北部的小时极端降水强度7月最强,北疆沿天山中部6月最强;南疆西部和东南部8月最强。北疆伊犁河谷平原地区、天山北坡西部、东部和南疆西部、东部降水量呈增加趋势,其中南疆东部增加趋势显著。降水频次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类似。降水强度在北疆伊犁河谷南部山区和南疆南部呈显著减弱趋势,其余地区呈不显著的增强趋势。南北疆小时极端降水量和降水频次的高值时段均在下午至前半夜,低值时段北疆在05:00(北京时,下同)-14:00,南疆在13:00-17:00,南北疆06:00-08:00小时极端降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19:00和20:00二者的变化趋势一致。全疆平均的逐时极端降水量在12:00-20:00以减少趋势为主;降水频次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类似;降水强度在多数时次呈增强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小时极端降水 时空分布 日变化 变化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19年甘肃汛期极端小时降水特征 被引量:3
8
作者 马莉 杨晓军 +4 位作者 王勇 秦豪君 王一丞 张君霞 沙宏娥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993-1004,共12页
利用甘肃省1990-2019年68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从极端小时降水指数(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特征出发,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分析研究了甘肃省主汛期(5-8月)极端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地区过渡至湿润地区... 利用甘肃省1990-2019年68个气象站逐小时降水资料,从极端小时降水指数(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特征出发,采用百分位阈值法分析研究了甘肃省主汛期(5-8月)极端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长期变化趋势,为进一步认识干旱地区过渡至湿润地区的不同气候区极端降水事件的发生规律提供有效的参考价值。结果表明:(1)甘肃省极端小时降水指数在空间上呈东南向西北递减的带状特征,陇东南及西南地区极端小时降水指数占比较高,河西地区占比最少。(2)极端小时降水量在陇东南和西南地区8月最大,河西和中部地区7月最大;河西地区和陇东南8月的极端小时降水频次最高,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7月最高;中部地区和西南地区在8月极端小时降水强度最大,河西地区和陇东南在7月最大。(3)全省平均极端小时降水量、频次和强度的气候倾向率分别为6.32 mm·(10a)^(-1)、0.49times·(10a)^(-1)和0.14 mm·h^(-1)·(10a)^(-1),其中河西地区和陇东南的降水量和频次增加趋势达极显著水平。(4)各区域极端小时降水指数日变化呈单峰型,峰值主要出现在下午至前半夜;河西地区和西南地区极端小时降水指数的气候倾向率在大部分时段呈增加趋势,在中午至前半夜,中部地区呈减弱趋势,陇东南呈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省 极端小时降水 时空分布 气候倾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东地区主要地形因子对极端小时降水峰型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曾礼 高艳红 +1 位作者 张果 李剑铎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9-379,共11页
在全球持续增温的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华东315个气象台站2011—2018年的小时观测数据,按照降水日峰值特征将华东地区极端小时降水分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基于多尺度地理加... 在全球持续增温的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的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利用华东315个气象台站2011—2018年的小时观测数据,按照降水日峰值特征将华东地区极端小时降水分为单峰型和多峰型,基于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讨了两种峰型极端小时降水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两种峰型极端降水分别对应常规年份和厄尔尼诺年,地形起伏度在两类峰型的降水中都为最重要的地形因子,主导区域主要为浙江北部及浙闽山脉北部;其他地形因子在两类峰型的降水中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单峰型降水中,第二重要的地形因子为地形坡度,主导区域位于浙闽山脉东南侧;而在多峰型降水中,第二重要的地形因子为离海岸线距离,且主导区域位于沿海地区。对二者差异的机理分析发现,单峰型降水以午后对流为主,浙闽山脉东南侧地形坡度较大处的对流有效位能值较大,容易促发对流;而在多峰型降水中清晨降水以平流为主,水汽输送明显较单峰型降水大,因此,离海岸线距离对该类型降水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小时降水 地形因子 多尺度地理加权回归 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78—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戚佳晨 宋晓猛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75-92,共18页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面临更大挑战。为准确评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35个气象站点1978—2012年小时降水资料,选取最大... 【目的】全球气候变暖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极端降水事件频发,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城市群或都市圈面临更大挑战。为准确评估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规律,【方法】利用135个气象站点1978—2012年小时降水资料,选取最大1小时降水量(Rx1hr)、超过95%和99%阈值小时降水量(R95pw1hr和R99pw1hr)、超过10 mm和20 mm小时降水频次(R1hr10 mm和R1hr20 mm)五个极端小时降水指标,采用滑动平均法、EOF分解法分析极端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结果表明:(1)除R1hr10 mm外,极端小时降水指标总体呈显著上升趋势;(2)空间上主要表现为东南多,西北少,且显著增加站点主要在江苏南部;(3)极端小时降水峰值主要集中在12—18时,占比68.1%~79.3%;(4)极端小时降水主要表现为区域一致型、正负反向型和中心型,其中第一模态以区域一致型为主,且表现出明显增长趋势。【结论】结果证实1978—2012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极端小时降水呈现明显增加趋势,其空间格局受地形特征、城市化发展影响明显,且城市化对极端小时降水有一定促进作用。该研究有助于科学认识城市群极端降水演变,为城市群防灾减灾与合理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极端小时降水 时空演变 经验正交分解 城市化 气候变化 降水 时空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气旋对1975-2018年暖季中国极端降水气候态、变化趋势及其与温度关系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11
作者 杨宝琛 罗亚丽 姜晓玲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97-409,共13页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小时降水和极端日降水(EXHP、EXDP)气候态及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热带气旋(TC)的影响尚不明确。利用1975─2018年暖季台站小时降水(P)和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小时降水与极端日降水... 全球变暖背景下我国极端小时降水和极端日降水(EXHP、EXDP)气候态及变化趋势的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热带气旋(TC)的影响尚不明确。利用1975─2018年暖季台站小时降水(P)和热带气旋最佳路径等资料,采用百分位法定义极端小时降水与极端日降水,并将总降水(All)客观分为热带气旋降水与非热带气旋(nonTC)降水,分析热带气旋对中国东部All-P、All-EXHP、All-EXDP的气候态和变化趋势以及极端小时降水随温度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 TC-P、TC-EXDP、TC-EXHP占其对应总降水之比均从东南和华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区域平均而言,TC-P占All-P之比与TC-EXHP占All-EXHP之比均约为11%,而TC-EXDP占AllEXDP之比为15.8%;(2)热带气旋和非热带气旋降水变化趋势的空间分布差别较大,热带气旋对长江流域东部总降水增多的贡献高达49%,并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降水趋势的空间分布;(3) TC-EXHP强度与温度的关系在约21℃发生改变,且截然不同于nonTC-EXHP,华南、东南沿海TC-EXHP强度随温度的变化率明显低于nonTCEXHP,造成nonTC-EXHP和All-EXHP随温度变化率不同,且在东南沿海差异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极端小时降水 极端降水 全球变暖 Clausius-Clapeyron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