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实践分析
1
作者
陈建军
伍惠郡
+3 位作者
谢沁颖
詹景怡
秦永生
陈洪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和种植业面源污染5类。黑臭水体水质净化技术种类较多,从治理原理划分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3类,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实践中应用广泛。F市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截污控源+沉、浮、挺水植物生态系统+生物滤墙”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修复技术体系对农村污水生态修复效果较好,显著提升了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塘
小微黑臭水体
污染特征
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成
杨正健
+2 位作者
王从锋
郭小娟
唐金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11-4218,共8页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5671.9±1189.5)、(39.2±10.1)和(4.2±2.2)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76.51%、6.54%和16.95%;仅污染拦截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1139.3±1169.6)、(102.1±35.6)和(20.0±14.1)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13.64%、15.12%和71.24%;污染直排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9140.3±256.4)、(1126.8±215.1)和(1.8±1.7)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38.74%、59.04%和2.22%.实验围隔中三大温室气体释放CO_(2)总当量大小表现为:污染直排>污染拦截>生态修复.污染直排围隔(W3)中缺氧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O_(2)并释放CH_(4)和CO_(2),导致其释放通量及当量贡献率较高;污染拦截围隔(W2)发生了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消耗CO_(2)并释放N_(2)O,导致N_(2)O较高、CO_(2)较低,N_(2)O是其当量最主要贡献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W1)中DO较高,抑制CH_(4)产生并加速氧化,同时抑制反硝化作用导致N_(2)O较低,减少了向大气的总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黑臭水体
温室气体排放
CO_(2)、CH_(4)和N_(2)O当量贡献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实践分析
1
作者
陈建军
伍惠郡
谢沁颖
詹景怡
秦永生
陈洪波
机构
广东环境保护工程职业学院
佛山市瑞丰环保技术有限公司
出处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基金
佛山市科技创新项目(2320001007245)
校长基金项目(K680524012612)。
文摘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和种植业面源污染5类。黑臭水体水质净化技术种类较多,从治理原理划分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3类,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实践中应用广泛。F市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截污控源+沉、浮、挺水植物生态系统+生物滤墙”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修复技术体系对农村污水生态修复效果较好,显著提升了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水塘
小微黑臭水体
污染特征
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
Keywords
pond
small and micro black-odorous water bodies
pollution 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measure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X143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被引量:
1
2
作者
陈成
杨正健
王从锋
郭小娟
唐金云
机构
三峡大学
湖北工业大学
出处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11-4218,共8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2079075,U2040220,52079074)
湖北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项目(2021CFA097)。
文摘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5671.9±1189.5)、(39.2±10.1)和(4.2±2.2)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76.51%、6.54%和16.95%;仅污染拦截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1139.3±1169.6)、(102.1±35.6)和(20.0±14.1)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13.64%、15.12%和71.24%;污染直排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9140.3±256.4)、(1126.8±215.1)和(1.8±1.7)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38.74%、59.04%和2.22%.实验围隔中三大温室气体释放CO_(2)总当量大小表现为:污染直排>污染拦截>生态修复.污染直排围隔(W3)中缺氧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O_(2)并释放CH_(4)和CO_(2),导致其释放通量及当量贡献率较高;污染拦截围隔(W2)发生了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消耗CO_(2)并释放N_(2)O,导致N_(2)O较高、CO_(2)较低,N_(2)O是其当量最主要贡献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W1)中DO较高,抑制CH_(4)产生并加速氧化,同时抑制反硝化作用导致N_(2)O较低,减少了向大气的总温室气体排放.
关键词
小微黑臭水体
温室气体排放
CO_(2)、CH_(4)和N_(2)O当量贡献
生态修复
Keywords
high polluted water
greenhouse gases emissions
CO_(2),CH_(4)and N_(2)O contribution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分类号
X5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实践分析
陈建军
伍惠郡
谢沁颖
詹景怡
秦永生
陈洪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陈成
杨正健
王从锋
郭小娟
唐金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