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实践分析
1
作者 陈建军 伍惠郡 +3 位作者 谢沁颖 詹景怡 秦永生 陈洪波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4期86-91,共6页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 本文分析了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成因与常见治理技术,并通过其修复示范工程实践,探究了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技术体系和实施效果。农村小微水体黑臭的成因主要有外源污染物排入、内源底泥污染物释放和水体流动性差等,外源污染源主要有农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废水、水产养殖废水、工业废水和种植业面源污染5类。黑臭水体水质净化技术种类较多,从治理原理划分主要有物理修复技术、化学修复技术以及生物—生态修复技术3类,其中生物—生态修复技术因具有环境友好等优点,在实践中应用广泛。F市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实践,形成了“截污控源+沉、浮、挺水植物生态系统+生物滤墙”生物—生态修复技术体系,该修复技术体系对农村污水生态修复效果较好,显著提升了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本研究为相关地区农村小微黑臭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塘 小微黑臭水体 污染特征 治理措施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陈成 杨正健 +2 位作者 王从锋 郭小娟 唐金云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4211-4218,共8页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 为分析小微黑臭水体修复过程中温室气体释放规律,选择典型小微黑臭水体分别设置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W1)、污染拦截(W2)和污染直排(W3)3组围隔进行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期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5671.9±1189.5)、(39.2±10.1)和(4.2±2.2)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76.51%、6.54%和16.95%;仅污染拦截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1139.3±1169.6)、(102.1±35.6)和(20.0±14.1)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13.64%、15.12%和71.24%;污染直排围隔中CO_(2)、CH_(4)和N_(2)O扩散通量分别为(9140.3±256.4)、(1126.8±215.1)和(1.8±1.7)μmol/(m^(2)·h),其CO_(2)当量贡献率分别为38.74%、59.04%和2.22%.实验围隔中三大温室气体释放CO_(2)总当量大小表现为:污染直排>污染拦截>生态修复.污染直排围隔(W3)中缺氧且沉积物有机质含量较高,有机质降解过程中消耗大量O_(2)并释放CH_(4)和CO_(2),导致其释放通量及当量贡献率较高;污染拦截围隔(W2)发生了水体富营养化及藻类水华,藻类光合作用产氧消耗CO_(2)并释放N_(2)O,导致N_(2)O较高、CO_(2)较低,N_(2)O是其当量最主要贡献者;污染拦截并生态修复围隔(W1)中DO较高,抑制CH_(4)产生并加速氧化,同时抑制反硝化作用导致N_(2)O较低,减少了向大气的总温室气体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微黑臭水体 温室气体排放 CO_(2)、CH_(4)和N_(2)O当量贡献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