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初报 被引量:9
1
作者 张泽钧 胡锦矗 杨林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2 0 0 2年 7月在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 ,结合前人有关资料 ,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兽类共 110种 ,属一类保护的 5种 ,属二类保护的 19种 ,属四川省重点保护的 8种 ,另有我国特产的兽类达 36种。区系... 2 0 0 2年 7月在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 ,结合前人有关资料 ,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兽类共 110种 ,属一类保护的 5种 ,属二类保护的 19种 ,属四川省重点保护的 8种 ,另有我国特产的兽类达 36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兽类 区系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被引量:13
2
作者 杨丽红 郑发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3-737,共5页
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四川省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通过8条样线调查共采到标本2893头,分属27科。以隐虫科的标本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标本个体总数的77.74%,其次是步行虫科,占标本个体总数的14.52%,这两科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而金... 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四川省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通过8条样线调查共采到标本2893头,分属27科。以隐虫科的标本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标本个体总数的77.74%,其次是步行虫科,占标本个体总数的14.52%,这两科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而金龟科和牧场金龟科为该地区的常见类群,分别占本次标本收获量的1.69%,其余甲虫均为稀有类群。通过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以凌冰沟、白水沟以及尚武的地表甲虫多样性最高,花桥、鸡湾、竹林沟的多样性最低。相似性研究表明,所有样线间的相似性程度较低,仅鸡湾和竹林沟两条样线的地表甲虫群落极为相似,相似性系数达0.75。另外,尝试性引入DG指数来评判科级水平上的多样性指数,并把它与惯用的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做了比较,结果显示,DG指数在科级水平上得出的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有时会得出与实际颠倒的结果。所以建议在地表甲虫科级多样性分析时采用DG指数也许比较合适。研究表明,人为活动的适度干扰,导致了栖息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利于多种地表甲虫的生存,过低或过高的人为活动都会降低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样线法 SHANNON-WIENER指数 DG指数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3
作者 姬慧娟 陈思多 +3 位作者 马文宝 何建社 张利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是东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在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沿河岸分布。本文采用样方法,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分析了该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是东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在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沿河岸分布。本文采用样方法,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分析了该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幼龄期个体很少,中龄期个体相对较多,老龄期个体数量也很稀少。由此可知其大小级结构呈纺锤形,因此种群属于衰退型;2)I、II级个体数少,致使其在静态生命表中死亡率出现负值,个体在第Ⅳ级有一个死亡率高峰,而在第Ⅶ级死亡率达到了最高;3)虽然幼苗的存活率很低,但由于幼树的存活率较高,所以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I型,表明该地区沿河岸带的环境条件比较适合领春木的生长;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为了保护和维持种群,应对群落进行适度的干扰,开辟林窗,促进领春木种子萌发,幼苗和幼树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春木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格局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花椒病虫害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杨远兵 胡进耀 +1 位作者 邓东周 赵军 《四川林业科技》 2015年第2期81-85,共5页
根据花椒分布的海拔分为低、中、高3个空间水平,在2013年5月和7月两次对北川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的花椒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在不同海拔空间水平和不同时间水平上花椒病虫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和时间水平... 根据花椒分布的海拔分为低、中、高3个空间水平,在2013年5月和7月两次对北川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的花椒虫害种类和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以了解在不同海拔空间水平和不同时间水平上花椒病虫害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海拔和时间水平上,小寨子沟花椒普遍遭受虫害,虫害程度十分严重。在空间水平上,虫害程度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减轻;在时间水平上,5月与7月的总体虫害程度差异不显著。不同种类的花椒害虫的危害程度在时间水平和空间水平上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小寨子沟保护区内花椒的主要虫害是花椒跗虎天牛、花椒波瘿蚊和花椒窄吉丁甲,而樗蚕、桑拟轮蚧、山楂红蜘蛛等的危害程度相对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花椒 危害程度 时间水平 空间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川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张践 任继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12年第3期261-263,共3页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阐述了北川县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资源概况,总结了生物多样性及其特点,并分析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的不利因素,以期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保护 特点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四川北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丽红 孟庆玉 +4 位作者 陈光升 贾小东 刘济勇 贺飞 彭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5-561,共7页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471只,隶属38个类群,线虫(Nemata)动物和蚁科(Formicidae)昆虫为优势类群。其中自草坡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1 108只,隶属于34个类群,线虫、蚁科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该生境优势类群;自落叶松林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仅363只,隶属于17个类群,线虫、蚁科和蟠马陆总目(Oniscomorpha)为落叶松林优势类群;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3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草坡和落叶松林两种生境下,仅Pielou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871),而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及密度-类群指数DG均显著高于落叶松林的(P<0.001;P=0.027;P<0.001;P=0.008;P=0.011),落叶松林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高于草坡的(P=0.039),表明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且稳定。土壤动物垂直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呈现表聚现象。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度较低,为中等不相似。【结论】两种恢复方式下,草坡有利于土壤动物分布,落叶松林导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因此,人工恢复植被时应避免单一的针叶树种,应种植适合的多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林地恢复 群落结构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7
作者 黎运喜 赵军 +6 位作者 李刚 贺飞 彭波 刘富文 朱云东 陈佑平 涂正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学通讯 适宜性 MAX Ent模型 四川小寨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更新生长发育特征及影响因子研究
8
作者 王文玲 刘天骄 +6 位作者 李雨芯 郑冰权 何飞 彭波 周世强 李德生 冉江洪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202,共9页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 2023年4—7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岷山山系大熊猫主食竹青川箭竹Fargesia rufa的更新生长特征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川箭竹的发笋期约60 d,平均发笋时间为(30.23±0.71)d,平均发笋量为(5.41±0.27)株/m^(2),活竹密度为(32.72±1.04)株/m^(2);(2)青川箭竹幼笋-幼竹的高度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关系,表现为“S”型增长趋势,基径也与生长时间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3)在样地尺度下,不同海拔段、郁闭度的发笋量差异均极显著,表现为海拔越高,发笋量越大,郁闭度为0.50~0.74的林下发笋量最多;(4)在样方尺度下,成竹高度与发笋时间、笋高度和笋基径显著相关,灌木层高度与发笋期显著相关,灌木层盖度和乔木盖度与发笋量显著相关,草本层高度与笋基径显著相关。本研究揭示了青川箭竹的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有利于为大熊猫保护和栖息地的恢复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川箭竹 环境因子 郁闭度 大熊猫 大熊猫国家公园 小寨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