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axEnt模型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黎运喜 赵军 +6 位作者 李刚 贺飞 彭波 刘富文 朱云东 陈佑平 涂正彬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 为揭示影响野生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化学通讯位点选择的生态因素,于2016年3月和10月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利用样线法对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适宜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调查共发现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33个,基于这些位点和海拔、坡度、竹林分布等10个环境变量,使用最大熵(Max Ent)模型对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竹林分布(56.90%)和距山脊距离(29.90%)2个环境变量的累积贡献率达86.80%,是影响该区域大熊猫化学通讯位点的主要生态因子。依据Max Ent模型最大约登指数,将结果分为适宜和不适宜2种类型,其中,适宜面积为15 187.50 hm^2,占研究区域面积的34.22%,主要位于保护区中部、保护区南北部分别与宝顶沟和白河自然保护区交界区域;不适宜面积为29 197.20 hm^2,占65.78%。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况下,本研究为保护区合理安排保护行动的时段和区域、提升大熊猫的保护成效提供了数据支撑,对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具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熊猫 化学通讯 适宜性 MAX Ent模型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红腹角雉空间分布格局
2
作者 李生强 廖光炯 +5 位作者 孟庆玉 贺飞 彭波 伏勇 雷小军 任婷婷 《四川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68-75,共8页
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 科学掌握野生动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于物种的精细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为我国特有的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地位和科研价值。2019年5月~2022年8月,按照公里网格法在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临近区域布设红外相机,以期利用监测数据来评估红腹角雉的空间分布格局。研究期间共计32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97个公里网格,共计约95600个有效相机工作日,共在77个公里网格下拍摄到红腹角雉活动影像,独立有效记录608次。研究发现,红腹角雉的网格占有率为39.09%,不同功能区域均有分布和集群活动,集群数量为(2~3只);红腹角雉的平均探测率为0.12,平均占域率为0.13,占域率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β=-0.287,SE=0.283)的增大而减小,随着NDVI(β=0.057,SE=0.179)的增大而增大,探测率随着NDVI(β=0.023,SE=0.109)和海拔(β=0.016,SE=0.096)的增大而增大;红腹角雉在6种植被类型下均记录到其分布,在落叶阔叶林(1.00)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0.60)下的拍摄率最高;红腹角雉在保护区的分布海拔跨度为1518~3543 m,在1518~2000 m海拔段拍摄率最高(1.14)。在分析结果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同步绘制了保护区全域公里网格下的独立有效记录分布图、单网格集群分布图、占域分布图,直观展现物种的具体分布情况,也助力物种的精细化保护与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国家级保护区 红腹角雉 红外相机 空间分布格局 占域模型 分布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差异——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 被引量:3
3
作者 杨丽红 孟庆玉 +4 位作者 陈光升 贾小东 刘济勇 贺飞 彭波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555-561,共7页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 【目的】以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社区为例,研究砍伐后林地两种恢复方式(草坡和落叶松林)对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野外手拣法采集大型土壤动物,采用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性指数J、Simpson优势度指数C、Margalef丰富度指数D及密度-类群指数DG描述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采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1 471只,隶属38个类群,线虫(Nemata)动物和蚁科(Formicidae)昆虫为优势类群。其中自草坡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1 108只,隶属于34个类群,线虫、蚁科和隐翅虫科(Staphylinidae)为该生境优势类群;自落叶松林捕获的大型土壤动物仅363只,隶属于17个类群,线虫、蚁科和蟠马陆总目(Oniscomorpha)为落叶松林优势类群;林地两种恢复方式下,共有大型土壤动物13个类群。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特征研究结果显示,草坡和落叶松林两种生境下,仅Pielou均匀度指数J差异不显著(P=0.871),而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个体数量、Margalef丰富度指数D、Shannon-wiener指数H'及密度-类群指数DG均显著高于落叶松林的(P<0.001;P=0.027;P<0.001;P=0.008;P=0.011),落叶松林的Simpson优势度指数C显著高于草坡的(P=0.039),表明草坡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较复杂且稳定。土壤动物垂直结构分析表明,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和个体数量均呈现表聚现象。两种恢复方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相似度较低,为中等不相似。【结论】两种恢复方式下,草坡有利于土壤动物分布,落叶松林导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降低。因此,人工恢复植被时应避免单一的针叶树种,应种植适合的多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土壤动物 林地恢复 群落结构 小寨子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技术的四川小寨子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种类与分布 被引量:8
4
作者 彭波 李生强 +8 位作者 伏勇 雷小军 赵军 孟庆玉 贺飞 廖光炯 杨旭 陈鑫 杨志松 《四川林业科技》 2022年第3期25-35,共11页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 2017年3月至2021年7月,按照公里网格抽样方案在四川小寨子沟保护区及周边区域布设红外相机,对区内大中型兽类开展持续监测。研究期间共计230个有效相机监测位点,覆盖146个调查网格,共计71593个有效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兽类的独立有效记录总计6071次,共识别出野生兽类4目13科22种。其中,国家I级和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别有4种和10种,被IUCN红色名录评为“濒危(EN)”等级的有2种,“易危(VU)”等级的有6种,“近危(NT)”等级的有2种。调查记录的黄鼬(Mustela sibirica)为保护区新记录。研究发现中华斑羚(Naemorhedus griseus)、野猪(Sus scrofa)、黑熊(Ursus thibetanus)、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等18种兽类的分布网格数均不低于10,而对应的网格占有率和相对多度指数RAI均排在前列,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下均拍摄到较多种类的兽类物种(18~20种),保护区不同功能区域内均有多种兽类物种存在集群现象(7~13种)且绝大部分兽类物种存在跨海拔活动现象。本研究结果显示保护区珍稀濒危兽类资源较为丰富、种群数量较多且分布较广,一定程度上表明保护区多年的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国家级保护区 红外相机技术 兽类 相对多度指数 网格占有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植物多样性对土壤球囊霉素的影响
5
作者 王易鑫 张喜亭 +4 位作者 李永生 朱敏蕊 左若楠 马晓龙 冯鹏 《南方农业》 2025年第7期55-58,63,共5页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为丛枝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糖蛋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计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 球囊霉素相关土壤蛋白(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GRSP)为丛枝菌根真菌所产生的糖蛋白,对土壤碳库稳定性维持起到重要作用。通过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本层植物进行调查并采集0~20cm土层土壤样品,计算草本层植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土壤GRSP含量和理化性质,运用相关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究影响土壤球囊霉素含量的最主要因素。结果:1)黑竹沟保护区草本层样方物种丰富度R均值为10.53,Simpson指数均值为0.75,Pielou均匀度指数均值为0.62。2)草本层物种丰富度R与TG(总提取GRSP)显著正相关,与EEG-C/SOC(易提取GRSP中碳占土壤有机碳的比例)、EEG-N/TN(易提取GRSP中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显著负相关;Pielou均匀度指数与TG显著负相关,与EEG-C/SOC、EEG-N/TN、TG-N/TN(总提取GRSP中氮占土壤全氮的比例)显著正相关。草本层Simpon指数、物种丰富度R、Pielou均匀度指数与EEG(易提取GRSP)、EEG/TG(易提取GRSP占总提取GRSP的比值)、TG-C/SOC相关性均不显著。3)冗余分析表明草本层均匀度对GRSP具有最大的解释能力(p<0.01)。综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对GRSP含量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本植物多样性 球囊霉素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四川黑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闫鸿 《山西林业》 2024年第3期14-15,共2页
庞泉沟国家级保护区是山西建设最早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40余年建设,在自然资源保护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该保护区科学发展对策。
关键词 山西庞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保护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落叶松林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被引量:8
7
作者 冀卫荣 胡俊杰 +1 位作者 孟翔 李友莲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95-100,共6页
选择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5和40年生)和天然林(5~8、20~30、35~45和60~80年生)7块样地,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的多样性在科级水平上进行研究。本研究采集甲虫标本3104号,分属于19科,其中步甲科... 选择山西庞泉沟国家自然保护区华北落叶松人工林(5、25和40年生)和天然林(5~8、20~30、35~45和60~80年生)7块样地,利用巴氏罐诱法,对其地表甲虫的多样性在科级水平上进行研究。本研究采集甲虫标本3104号,分属于19科,其中步甲科、隐翅甲科和露尾甲科分别占总数的30.48%、26.97%和19.23%,共同构成了研究地区地表甲虫的优势类群,象甲科、叩甲科、叶甲科和金龟科为常见类群,其余12科为比较不常见的类群。科级丰富度和多样性在7块样地变化趋势是类似的,5~8年生天然林和5年生人工林高,25年生人工林和20~30、35~45年生天然林低,40年生人工林和60~80年生天然林又高;科级均匀度在7块样地相似;个体数量5年生人工林最高,5~8年生天然林最低,20~30和35~45年生的天然林又高于25年生的人工林,60~80年生天然林与40年生人工林近似。生境相似性聚类分析表明:除5~8年生天然林和5年生人工林都与其他生境存在显著差异外,天然林和同龄的人工林相似性都较高。科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个体数量在不同样地内季节变化都是7月份最高,均匀度指数随季节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多样性 华北落叶松 林龄 庞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景观格局动态 被引量:6
8
作者 夏伟伟 韩海荣 +1 位作者 伊力塔 程小琴 《浙江林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23-727,共5页
以1990年TM,1999年ETM和2004年SPOT5等3期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资料,应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等多种指标,对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进行全面分析... 以1990年TM,1999年ETM和2004年SPOT5等3期卫星影像数据为基础资料,应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通过斑块密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聚合度等多种指标,对山西省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森林景观格局动态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的景观总体的斑块密度和边缘密度持续增加,表明景观总体的破碎化程度增加。景观整体的多样性有所下降,均匀度指数也处于低水平,说明景观中的优势类型逐渐加强其优势地位。保护区管理部门应密切关注景观破碎化现象,建议调整经营措施,控制人为干扰,延长采伐周期,增加林分郁闭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测计学 森林景观 景观格局 动态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 庞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庞泉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苔藓植物区系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二芳 李琳 赵建成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08-112,共5页
庞泉沟自然保护区共计有苔藓植物29科63属192种(包括12变种1亚种)。其中苔类植物8科9属14种;藓类植物21科54属178种。其区系的基本特征是:地理成分多样,区系联系广;区系成分以北温带成分为主,兼有较明显的东亚色彩;隶属于华北植物区系。
关键词 苔藓植物 区系特征 庞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慈巴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两栖爬行动物
10
作者 李建立 李丕鹏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0-262,共3页
关键词 两栖爬行动物 慈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昆虫调查初报 被引量:8
11
作者 祝梦怡 魏淑婷 +4 位作者 冉江洪 林玉成 毛夜明 马晓龙 邱瑞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3-713,共11页
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资源状况,2018年7—9月对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开展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60余号,隶属于12目88科255属305种。经统计,在物种组成上,保护区昆虫以鳞翅目Lepidoptera(158种)、鞘翅目Coleoptera... 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昆虫本底资源状况,2018年7—9月对保护区内的昆虫资源开展了初步调查,共采获标本860余号,隶属于12目88科255属305种。经统计,在物种组成上,保护区昆虫以鳞翅目Lepidoptera(158种)、鞘翅目Coleoptera(76种)和半翅目Hemiptera(40种)为主,种数占比分别为51.80%、24.92%和13.11%,其他类群(31种)占比10.17%。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保护区昆虫丰富度、优势度和多样性指数在鳞翅目中最高(分别为23.798、0.042和2.775),鞘翅目次之(分别为11.369、0.026和1.273),其他类群较低;在均匀度上,半翅目最高(0.021),其次为鳞翅目和直翅目Orthoptera(均为0.018),第三为鞘翅目(0.017),其余类群较低。在区系组成上,以东洋种(211种)为主,广布种(53种)次之,古北种(41种)最少,占比分别为69.18%、17.38%和13.44%。若不计广布种,保护区昆虫区系成分以东洋种占绝对优势,古北种较少,二者占比分别为83.73%和16.27%。对保护区的昆虫资源类型作了初步归纳整理,并附录了保护区昆虫名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昆虫 多样性 动物区系 物种名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塔星 陈雪 +5 位作者 李东睿 严勇 冉江洪 毛夜明 马晓龙 周勇军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53-464,共12页
鸟类多样性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管理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利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和文献资料,统计出保护区鸟类16目54科28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 鸟类多样性是区域生物多样性价值和保护管理成效评价的重要指标。2015-2019年利用样线法和样点法对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进行调查,结合红外相机数据和文献资料,统计出保护区鸟类16目54科286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3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鸟类21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列为濒危的1种、易危3种、近危2种;划分的5类生境(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灌丛或草甸)中,鸟类多样性最高的是常绿阔叶林,其次是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最低的是亚高山灌丛或草甸。群落组成相似性结果显示,针阔混交林与亚高山针叶林中的鸟类群落相似性最高;鸟类多样性的垂直分布格局呈中峰模式,峰值出现在海拔1 600~2 400 m。建议保护区加强对珍稀鸟类和迁徙鸟类的调查监测力度,增加对重点生境的巡护,加强在保护区周边乡镇的宣传力度,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物种名录 区系 生境类型 生物多样性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相机监测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大中型兽类多样性及其变化 被引量:7
13
作者 刘洁 冉江洪 +3 位作者 岳先涛 毛夜明 马晓龙 张尧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87-693,共7页
兽类监测可以了解兽类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兽类类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资源及其变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777 d,共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 兽类监测可以了解兽类资源状况及变化趋势,为兽类类群的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为了解四川黑竹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生兽类资源及其变化,2013年3月—2018年3月在保护区及周边布设红外相机,累计工作17777 d,共获得大中型兽类独立有效照片1179张,鉴定出兽类物种4目12科18种,其中食肉目Carnivora种类最多(12种),占66.67%,国家Ⅰ级、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种、6种。观测期间相对丰富度排名前5的物种为黄喉貂Martes flavigula、花面狸Paguma larvata、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黄鼬Mustela sibirica和小熊猫Ailurus fulgens,但每年相对丰富度最高的物种不同。每年动物拍摄率差异不大,说明保护区及周边兽类群落相对稳定。虽然缺乏大型食肉动物,但有6种相对丰富度较高的中型食肉动物(赤狐Vulpes vulpes、大灵猫Viverra zibetha、黄喉貂、豹猫、黄鼬和黄腹鼬Mustela kathiah)。此外,物种数量、物种拍摄率和人类干扰在保护区内外存在差异,保护区内的干扰相对较少,物种丰富,尤其针阔混交林生境中兽类物种最为丰富,保护区的多年保护工作卓有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红外相机 多样性 兽类 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省格西沟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新记录8种 被引量:1
14
作者 陈绪言 刘星雨 +4 位作者 黄玫 邓婷 龚小露 蒋志敏 高刚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16,共5页
在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采样中,经过采集标本拍照记录并查阅相关文献共鉴定发现6科7属6种1亚种1变种四川省植物分布新记录,分别为长叶杨(Populus wuana C.Wang et Tung)、棘枝忍冬(Lonicera spinosa Jacq.ex Walp.)、囊谦杜鹃... 在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野外调查采样中,经过采集标本拍照记录并查阅相关文献共鉴定发现6科7属6种1亚种1变种四川省植物分布新记录,分别为长叶杨(Populus wuana C.Wang et Tung)、棘枝忍冬(Lonicera spinosa Jacq.ex Walp.)、囊谦杜鹃(Rhododendron przewalskii Maxim.subsp.yushuense Fang et S.X.Wang)、密花橐吾(Ligularia confertiflora Chang)、齿叶红景天(Rhodiola serrata H.Ohba)、刺瓣绿绒蒿(Meconopsis racemosa var.spinulifera(L.H.Zhou)C.Y.Wu et H.Chuang)、红角蒲公英(Taraxacum luridum Hagl.)、窄边蒲公英(Taraxacum pseudoatratum Oraz.),凭证标本保存于宜宾学院植物标本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格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新记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植物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6
15
作者 陈光升 齐代华 +2 位作者 杨远兵 胡进耀 杨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05-309,共5页
通过沿海拔梯度的系统调查,对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小寨子沟大熊猫生境的植被类型有2种:阔叶林和针叶林;(2)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华西箭竹、... 通过沿海拔梯度的系统调查,对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生境的植物群落种类组成和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小寨子沟大熊猫生境的植被类型有2种:阔叶林和针叶林;(2)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分布有青川箭竹、缺苞箭竹、华西箭竹、冷箭竹等多种箭竹,这些作为大熊猫食料的箭竹广布在各种植被类型中,尤其是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3)大熊猫对生境的群落结构有较广的适宜性,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均可作为它的适宜生境;(4)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内的植被类型是随海拔的升高而自然过渡的,呈现出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的自然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寨子 自然保护区 群落结构组成与结构 植被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兽类区系初报 被引量:9
16
作者 张泽钧 胡锦矗 杨林 《四川动物》 CSCD 2003年第3期173-175,共3页
2 0 0 2年 7月在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 ,结合前人有关资料 ,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兽类共 110种 ,属一类保护的 5种 ,属二类保护的 19种 ,属四川省重点保护的 8种 ,另有我国特产的兽类达 36种。区系... 2 0 0 2年 7月在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进行本底调查 ,结合前人有关资料 ,对该地兽类区系进行初步报道。该保护区迄今发现兽类共 110种 ,属一类保护的 5种 ,属二类保护的 19种 ,属四川省重点保护的 8种 ,另有我国特产的兽类达 36种。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寨子自然保护区 兽类 区系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青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蝶类调查 被引量:5
17
作者 白守宁 闫春丽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大青自然保护区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蝶类调查 科尔沁沙地 温差变化 资源丰富 室内饲养 蝴蝶种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多样性初探 被引量:7
18
作者 谢凡 鲁碧耕 +4 位作者 油志远 李刚 张惠 杨孔 杨楠 《四川动物》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鸟类多样性研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2020年6月—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结果显示: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保护区共有鸟类19目56科24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 鸟类多样性研究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工作。2020年6月—2021年5月,采用样线法和样点法,调查了四川格西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多样性。结果显示:结合历史文献资料,保护区共有鸟类19目56科24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0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5种,中国特有种11种。居留型以留鸟为主,共156种(62.65%),其次是夏候鸟60种(24.10%)、旅鸟19种(7.63%)、冬候鸟14种(5.62%)。区系组成以东洋界为主,共116种(46.59%),古北界103种(41.37%)、广布种30种(12.04%)。各生态系统中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Shannon-Wiener指数最高,其他生态系统最低,森林和灌丛生态系统的Sorenson相似性指数最高;夏、秋季的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最高,冬季最低。建议保护区建立长期监测体系,并持续开展鸟类保护宣传活动,加大巡护和管控力度,降低保护区内的人为干扰,同时注重鸟类所利用栖息地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鸟类 多样性 季节动态 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多样性 被引量:13
19
作者 杨丽红 郑发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33-737,共5页
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四川省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通过8条样线调查共采到标本2893头,分属27科。以隐虫科的标本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标本个体总数的77.74%,其次是步行虫科,占标本个体总数的14.52%,这两科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而金... 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四川省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地表甲虫群落。通过8条样线调查共采到标本2893头,分属27科。以隐虫科的标本数量占绝对优势,占标本个体总数的77.74%,其次是步行虫科,占标本个体总数的14.52%,这两科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而金龟科和牧场金龟科为该地区的常见类群,分别占本次标本收获量的1.69%,其余甲虫均为稀有类群。通过多样性指数研究发现,以凌冰沟、白水沟以及尚武的地表甲虫多样性最高,花桥、鸡湾、竹林沟的多样性最低。相似性研究表明,所有样线间的相似性程度较低,仅鸡湾和竹林沟两条样线的地表甲虫群落极为相似,相似性系数达0.75。另外,尝试性引入DG指数来评判科级水平上的多样性指数,并把它与惯用的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做了比较,结果显示,DG指数在科级水平上得出的多样性指数与丰富度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而Shannon-W iener多样性指数有时会得出与实际颠倒的结果。所以建议在地表甲虫科级多样性分析时采用DG指数也许比较合适。研究表明,人为活动的适度干扰,导致了栖息环境的空间异质性,利于多种地表甲虫的生存,过低或过高的人为活动都会降低地表甲虫的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样线法 SHANNON-WIENER指数 DG指数 小寨子自然保护区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 被引量:2
20
作者 姬慧娟 陈思多 +3 位作者 马文宝 何建社 张利 刘兴良 《四川林业科技》 2013年第6期1-7,共7页
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是东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在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沿河岸分布。本文采用样方法,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分析了该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 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是东亚特有珍稀濒危植物,在北川小寨子沟自然保护区主要沿河岸分布。本文采用样方法,从种群的大小级结构、静态生命表、存活曲线、空间分布格局4个方面分析了该自然保护区领春木种群的数量特征与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幼龄期个体很少,中龄期个体相对较多,老龄期个体数量也很稀少。由此可知其大小级结构呈纺锤形,因此种群属于衰退型;2)I、II级个体数少,致使其在静态生命表中死亡率出现负值,个体在第Ⅳ级有一个死亡率高峰,而在第Ⅶ级死亡率达到了最高;3)虽然幼苗的存活率很低,但由于幼树的存活率较高,所以存活曲线接近Deevey I型,表明该地区沿河岸带的环境条件比较适合领春木的生长;4)种群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为了保护和维持种群,应对群落进行适度的干扰,开辟林窗,促进领春木种子萌发,幼苗和幼树正常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春木 数量特征 空间分布格局 小寨子自然保护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