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短基线集方法(SBAS-INSAR)技术的山区城市地面沉降监测研究——以攀枝花为例 被引量:21
1
作者 孟庆凯 汪宝存 苗放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3期12-17,共6页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山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因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等因素开展较少。首次在攀枝花市,利用12景2009-2010ENVISAT ASAR数据,采用短基线集方法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监... 基于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INSAR)技术的山区城市地面沉降研究,因地形复杂、植被覆盖等因素开展较少。首次在攀枝花市,利用12景2009-2010ENVISAT ASAR数据,采用短基线集方法开展大范围、长时间监测。结果表明,攀枝花市东区地面沉降较大,沉降的平均速率高达48 mm/年;西区沉降较小,沉降平均速率10 mm/年。推测原因多为城市化建设所致地面荷载;而市东北方向的露天矿区,因连续开采所致,不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地表变化,导致高相干点在此区域分散稀疏,不能表明是否有沉降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基线(sinall BASELINE subset sbas) 时序分析 攀枝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方法监测城市地表形变初步研究 被引量:13
2
作者 余勇 卞正富 +1 位作者 刘振国 雷少刚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3-136,共4页
常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因受时间和空间失相干的影响,限制了其运用。永久散射体(PS)方法虽然可有效解决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等问题,但其要求SAR影像数目较多。而小基线集(SBAS)方法对SAR影像数目不敏感,因此,以太原地区为研究区... 常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技术因受时间和空间失相干的影响,限制了其运用。永久散射体(PS)方法虽然可有效解决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等问题,但其要求SAR影像数目较多。而小基线集(SBAS)方法对SAR影像数目不敏感,因此,以太原地区为研究区,收集了2008年1月—2010年8月期间的8幅ENVISAT卫星的SAR数据,采用SBAS方法获取太原地区的地表形变场。发现万柏林、吴家堡和小店的最大形变速率分别为-27.11、-55.92和-67.61 mm/a,所得的形变速率图和形变序列图与前人结果基本一致,从而验证了SBAS方法监测城市地表形变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达差分干涉测量 永久散射体方法 小基线方法 ENVISAT 地表形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集集主震记录研究近断层强震记录的基线校正方法 被引量:12
3
作者 陈勇 陈鲲 俞言祥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共7页
从集集主震记录中选取有代表性的246个台站的记录作为数据集。在总结国内外基线校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校正步骤:(1)初步判定记录中是否包含永久位移信息以便选用不同的校正方法。(2)以积分位移时程的末端平稳为标准,来确定积分速度... 从集集主震记录中选取有代表性的246个台站的记录作为数据集。在总结国内外基线校正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以下校正步骤:(1)初步判定记录中是否包含永久位移信息以便选用不同的校正方法。(2)以积分位移时程的末端平稳为标准,来确定积分速度时程末端拟合出的最优直线斜率作为校正量,去校正原始加速度时程,从而保留永久位移信息。永久位移等值线结果与GPS测量结果大体相符。根据校正结果推测认为:瞬变后保持或扩张或部分回弹,可能是决定永久位移形态的主要物理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震 基线校正方法 永久位移 直线拟合 末端平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实测数据的地表沉降SBAS-InSAR监测方法 被引量:22
4
作者 柴华彬 胡吉彪 耿思佳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S01期17-24,共8页
近年来我国煤矿地下开采深度不断增加,深部非充分开采条件下矿区地表沉降量偏小、持续周期长,使用小基线集(SBAS)时序InSAR技术可用于获取矿区地表高时空分辨率的变形信息,然而InSAR监测中失相干问题会导致部分下沉区域无法得到有效形... 近年来我国煤矿地下开采深度不断增加,深部非充分开采条件下矿区地表沉降量偏小、持续周期长,使用小基线集(SBAS)时序InSAR技术可用于获取矿区地表高时空分辨率的变形信息,然而InSAR监测中失相干问题会导致部分下沉区域无法得到有效形变信息。提出了一种融合实测数据的地表沉降SBAS-InSAR监测方法,以万年矿沉降区的26景哨兵1A数据和部分水准实测数据为试验数据,通过融合部分同时期水准实测数据,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Inverse Distance Weighted,IDW)对研究区内失相干区域进行IDW空间插值,得到地表沉降区完整且连续的地表沉降信息,解决了部分沉降区域因植被旺盛引起的InSAR数据失相干问题。通过提取研究区内走向及倾向时序沉降曲线,对万年矿工作面132153和132157非充分开采地表沉降规律进行分析,发现工作面132153较132157沉降范围更广,沉降量更大,是由其开采过程中邻近老采空区出现“活化”现象所致。选取和对比3个同时期的InSAR监测结果与水准实测结果,其均方根误差分别为±6.0,±4.4和±9.8 mm。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实测数据和IDW插值后的SBAS-InSAR应用于矿区深部非充分开采地表沉降时序监测具有很高的可靠性,监测精度完全满足相关工程技术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sbas) INSAR 地表沉降 失相干 反距离加权插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长治矿区地表形变监测 被引量:45
5
作者 刘志敏 李永生 +2 位作者 张景发 罗毅 刘斌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7-42,共6页
小基线集InSAR( SBAS-InSAR)时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InSAR时空失相干限制,抑制地形和大气影响,增加时间采样率,在监测地表形变随时间演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为了有效监测山西省长治矿区地表形变,利用DInSAR方法监测开采矿区... 小基线集InSAR( SBAS-InSAR)时序分析方法能够较好地克服InSAR时空失相干限制,抑制地形和大气影响,增加时间采样率,在监测地表形变随时间演化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为了有效监测山西省长治矿区地表形变,利用DInSAR方法监测开采矿区的快速大形变,得到形变区30 d的最大沉降量为11 cm;利用SBAS方法监测矿区边缘微小缓慢形变,得到2003年7月-2010年7月期间区内地面沉降的空间展布及时间序列相对形变量。对于矿区周围相干性保持较好的居民区,SBAS方法监测结果表明其整体形变表现为沉降趋势,沉降面积较大,沉降速率为5~15 mm/a,最大累计沉降为90 mm。矿区因开采时间、开采方式、采储量以及地形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沉降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 sbas) 形变监测 矿区沉降 长治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短基线集技术的城市地表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19
6
作者 邱志伟 岳建平 +2 位作者 汪学琴 岳顺 刘斌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5-29,共5页
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去相干分析,提出了基于短基线集(SBAS)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DIn SAR易受时间、基线去相干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短时-空基线组合的影像对进行干涉处理以提取高相干点,利用大气延时相... 通过对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去相干分析,提出了基于短基线集(SBAS)技术进行地表形变监测的方法。该方法能够克服DIn SAR易受时间、基线去相干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短时-空基线组合的影像对进行干涉处理以提取高相干点,利用大气延时相位与相位噪声在频域不同特性以达到二者分离的目的,最终获取监测区域长时间缓慢地表形变的演变规律。本文利用2007—2011年16景南京地区ALOS数据进行了短基线差分干涉试验,并通过实测水准数据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较准确地反演出地表的形变场及累积形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sbas) 形变监测 差分干涉 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短基线集InSAR技术监测抚顺市地面沉降 被引量:16
7
作者 杨帆 张磊 +1 位作者 张子文 赵增鹏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84-88,共5页
抚顺市是一座因煤而兴起的综合型重工业城市,矿产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面沉降。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有效监测抚顺市的地表形变,本文利用短基线集(SBAS)技术对覆盖抚顺市部分地区的12景COSMO-Sky Med高分辨率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 抚顺市是一座因煤而兴起的综合型重工业城市,矿产的大量开采导致了大范围的地面沉降。针对这一问题,为了有效监测抚顺市的地表形变,本文利用短基线集(SBAS)技术对覆盖抚顺市部分地区的12景COSMO-Sky Med高分辨率SAR数据进行了处理,获得了该研究区域的地面沉降分布和沉降速率图。试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整体呈现出沉降的趋势,沉降速率大部分在-25^-45 mm/a的范围内。其中新抚区沉降最为严重,有2个沉降严重的区域,最大沉降速率达到了-186 mm/a。该试验结果为抚顺市露天矿采矿导致的地面沉降与地质灾害监测提供了切实有利的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抚顺露天矿 基线(sbas)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时序分析的大同地面沉降与地下水活动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杨成生 刘媛媛 敖萌 《国土资源遥感》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7-132,共6页
大同盆地是汾渭盆地北端一个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地下水开采是该区域地面沉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在空间和时间的相关性却鲜有研究。为了掌握该地区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该文基于Envisat ASAR数... 大同盆地是汾渭盆地北端一个地面沉降较严重的区域,地下水开采是该区域地面沉降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然而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在空间和时间的相关性却鲜有研究。为了掌握该地区地下水活动与地面沉降的内在联系,该文基于Envisat ASAR数据,利用短基线集(small baseline subset,SBAS)-In SAR技术对大同盆地地面沉降形变特征进行监测;同时利用地下水位监测数据,研究地面沉降中心与地下水位漏斗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对应关系,定量分析2处地下水位波动与地表形变的关系。研究表明,地下水开采是大同盆地水源地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但并非所有的地下水位漏斗都存在地面沉降。该研究成果对指导该地区地下水开采及控制地面沉降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线(sbas) 地面沉降 大同 地下水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的兰西县城区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朱叶飞 陈火根 +2 位作者 李向前 詹雅婷 苏一鸣 《遥感信息》 CSCD 2014年第4期76-79,84,共5页
本文通过采用小基线InSAR技术,对离散的DInSAR干涉对进行时序分析,获取黑龙江省兰西县城区2012年的线性地面沉降速率,通过去除大气延迟相位计算非线性形变量,进而获取时间上连续的沉降量。通过分析兰西县城区的沉降幅度、分布及其随时... 本文通过采用小基线InSAR技术,对离散的DInSAR干涉对进行时序分析,获取黑龙江省兰西县城区2012年的线性地面沉降速率,通过去除大气延迟相位计算非线性形变量,进而获取时间上连续的沉降量。通过分析兰西县城区的沉降幅度、分布及其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发现研究区最大沉降速率达到2.4cm/年,地面沉降累积量随时间变化基本上呈线性的沉降。最后利用相邻轨道Radarsat-2数据独立计算的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相对误差在4mm/年以内,均方差为0.13cm/年。两者计算结果的一致性说明了本文研究区InSAR计算结果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兰西县 sbas 小基线 INSAR 地面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AS技术在南京河西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26
10
作者 郭乐萍 岳建平 岳顺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28,41,共4页
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及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快,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日趋明显。本文以2007—2011年16景日本ALOS PALSAR卫星升轨数据为例,采用SBAS技术分析了河西地区的沉降趋势,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形变场,并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验... 由于地质条件的影响及城市化进展的不断加快,南京河西地区地面沉降日趋明显。本文以2007—2011年16景日本ALOS PALSAR卫星升轨数据为例,采用SBAS技术分析了河西地区的沉降趋势,反演了研究区的地表形变场,并与水准测量数据进行了对比,验证了SBAS用于沉降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基线(sbas) 沉降监测 干涉 形变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在无锡地面沉降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赵佳曼 柯长青 +1 位作者 陆燕燕 姚国慧 《高技术通讯》 EI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08-519,共12页
地面沉降是无锡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已成功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并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优势。基于ASAR、ALOS及COSMO数据,采用小基线集... 地面沉降是无锡较为显著的地质灾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限制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已成功应用于城市地表形变监测,并表现出极大的潜力和优势。基于ASAR、ALOS及COSMO数据,采用小基线集方法(SBAS)对2004-2012年间无锡的地表形变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沉降区域主要发生在江阴市南部及惠山区,最大累积沉降量超过-200mm。新吴区、滨湖区以及位于主城区的梁溪区出现了轻微的回弹现象,最大累积回弹量达到+40mm。与水准测量数据对比显示,干涉测量结果与水准观测数据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地下水水位变化仍然是无锡地表形变的主要影响因素。2005年地下水禁采任务完成后,无锡地面沉降有所减缓,但由于地下水恢复缓慢,所以沉降现象仍在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小基线方法(sbas)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 SAR) 地下水 无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的关闭矿井地表形变规律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余昊 陈炳乾 +1 位作者 康建荣 梅寒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5-51,共7页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 矿井关闭后,煤岩体在应力、地下水、氧气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发生风化劣化、强度降低,采动破裂岩体的应力和承载能力发生改变,易导致采空区地表发生二次形变。现有研究多是集中在矿区开采过程中的地表形变监测,而针对矿井关闭后的地表形变监测研究较少。为探明矿井关闭后地表的形变规律,利用2015-12-21—2019-12-24的62景Sentinel-1A影像,采用短基线集干涉测量(SBAS-InSAR)技术获取了徐州西部关闭矿井(包括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4 a内时间序列的地表形变结果和形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3个矿区内地表最大沉降速率达-48 mm/a,4 a累计最大下沉178 mm;夹河矿地表呈现先下沉后抬升现象,而庞庄矿、张小楼矿地表持续下沉;4 a内3个矿区地表最大倾斜变形为1.70 mm/m,最大曲率变形为-0.039 mm/m 2;通过插值统计计算得到庞庄矿、夹河矿和张小楼矿地表形变大于10 mm的形变面积分别为10.5,13.7,11.6 km 2,且呈逐年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闭矿井 地表形变 地表二次形变 开采沉陷 INSAR sbas 基线干涉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昭通地区滑坡隐患InSAR广域识别与监测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雪 魏云杰 +2 位作者 杨成生 刘勇 杨佳艺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42,共15页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针对该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index方法,分析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在该区域进行滑坡隐患识别的适宜... 云南昭通地区位于我国西南山区,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成为我国地质灾害多发地区之一。针对该地区开展滑坡隐患识别与监测对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意义。采用R-index方法,分析了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在该区域进行滑坡隐患识别的适宜性,为后续滑坡识别提供参考;基于干涉图堆叠技术在研究区内共圈定出80处潜在滑坡隐患点,同时选取吉那古滑坡为典型灾害体,在获取升降轨Sentinel-1A数据雷达视线(LOS)向形变速率和形变时间序列的基础上,采用MSBAS InSAR技术获取吉那古滑坡2020~2021年的二维形变结果,并分析其二维时空形变特征。结果表明: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吉那古滑坡东西向累积形变最高达106.2 mm,垂直向累积形变达-100.3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技术 R-index方法 干涉图堆叠技术 多维短基线技术 适宜性 滑坡 隐患识别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序贯平差方法监测地表形变的InSAR 时序分析技术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辉 曾琪明 +1 位作者 焦健 陈继伟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1-249,共9页
基于短重访周期SAR卫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进行高效和持续监测的SBAS-InSAR时序分析。首先对研究区已有的SAR影像集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并进行大气效应校正和轨道误差去除,然后利用传统的SBAS(small baseline subset)方法... 基于短重访周期SAR卫星影像,对黄河三角洲地表形变进行高效和持续监测的SBAS-InSAR时序分析。首先对研究区已有的SAR影像集进行干涉处理,得到干涉图,并进行大气效应校正和轨道误差去除,然后利用传统的SBAS(small baseline subset)方法获取地表形变。在此基础上,当增加新的SAR数据时,采取渐进式SBAS方法处理,反演新时刻的地表形变。渐进式SBAS方法融合序贯平差的思想,以已有的解算结果为基础,结合新的观测数据进行增量解算,可以达到整体解算的效果。相对于传统的SBAS方法,每次增加新影像都要采用重新全部解算的方式,能够减少冗余运算,提高计算效率。实验证明,基于2018年5月-2016年8月在黄河三角洲地区获取的Sentinel-1卫星SAR数据,利用渐进式SBAS方法反演的地表形变与地表实测控制点结果相近,相关系数(R)为0.82,且与传统的SBAS方法反演得到的地表形变速率差异在1mm/a内,解算时间缩短约40%,能够持续高效地监测地表形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SAR时序分析 小基线(sbas) 渐进式sbas 序贯平差 地表形变 持续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形变监测与安全稳定性评价
15
作者 董建军 冯晓硕 张莹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11,共9页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 为解决老旧城区用地紧张和输电线路建设问题,以修武北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为研究对象,在明确外送变电站下伏采空区基本地质条件及开采情况的基础上,采用短基线集(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监测开展外送线路地表沉降发展特征的研究,量化分析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沉降的演化特征,评判采空区地表沉降、地面倾斜以及地表曲率对变电站外送线路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研究区地表最大平均沉降速率为-53.6 mm/a,该区域所处位置与古汉山矿位置重合,沉陷与煤矿开采具有一致性;杆塔位置沉降速率处于-16.5~-0.3 mm/a,其中,11号和35号杆塔平均沉降速率明显大于其他位置,平均沉降速率分别为-15.88、-16.21 mm/a,通过形变规律历史追溯,最大累计沉降分别为-104.91、-106.97 mm。根据最不利原则,得出各区域杆塔年际形变速率的最不利点位在服役年限内的实际监测预测沉降量均小于400 mm。杆塔的最大倾斜和曲率为1.2 mm/m、0 mm/m^(2),均在规定的最小容许值内,外送线路穿越矿权区域地表处于安全稳定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送线路 穿越矿权区域 地表形变监测 安全稳定性 采空区 基线(sbas)-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的常州市2015-2018年地面沉降监测 被引量:21
16
作者 董少春 种亚辉 +1 位作者 胡欢 黄璐璐 《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70-380,共11页
地面沉降不仅会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也会对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常州市位于我国著名的苏锡常地面沉降带,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地面沉降监测一直是该地区掌握地面沉降状态、预防地面沉降灾害的重... 地面沉降不仅会对城市公共基础设施造成安全隐患,也会对当地的经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造成影响.常州市位于我国著名的苏锡常地面沉降带,也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城市之一.地面沉降监测一直是该地区掌握地面沉降状态、预防地面沉降灾害的重要举措.利用2015年5月至2018年5月期间的36景Sentinel-1A的IW(Interferometric Wide Swath)模式的SLC(Single Look Complex)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数据,基于时序InSAR(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方法对常州市地面沉降进行了监测,获得了常州地区该时间段年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地表累计形变图,揭示了观测期间常州市各地区详细的地面沉降时空分布和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2015-2018年整个观测期间,常州地区地表形变呈现出"整体相对稳定,武进区局部沉降和抬升较为突出"的特征,与该地区历史沉降监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延续性.这一监测结果有助于全面掌握常州地区最近的地面沉降状况,建立并完善长期、连续的地面沉降时空演化监测记录,为城市基础设施选址、规划以及建立预警预报机制等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干涉差分 时序分析 小基线方法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城区地表沉降监测与时空演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周琦 赵文吉 王发良 《遥感信息》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51,共8页
地表沉降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灾种之一,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监测内容之一。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是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都市,城区人口密集,地下交通与市政管网发达,是重要的... 地表沉降是我国平原地区的主要地质灾害,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灾种之一,是地理国情监测的重要监测内容之一。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是拥有2000多万人口的特大型都市,城区人口密集,地下交通与市政管网发达,是重要的全国铁路公路交通枢纽,因此积极开展该地区地表沉降监测的研究与应用对城市的发展与安全具有重大意义。该文应用合成孔径雷达差分干涉测量DInSAR新技术之一的短基线集法,获取北京城区地表沉降的范围、时间序列累积沉降量和年平均形变速率等信息,针对监测结果进行了形变中心时空演化特征、影响因素的分析,为城市规划制定、国土资源开发及大型工程建设等提供参考依据,为政府部门掌握区域地面沉降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规律、制定科学有效的沉降防控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沉降监测 DINSAR 基线 sbas 特征分析 地理国情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序InSAR技术的常州市地面沉降监测与分析 被引量:21
18
作者 种亚辉 董少春 胡欢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1-143,共13页
城市地面沉降不仅会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而且也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造成损失。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地面沉降监测是常州市掌握地面沉降的动态,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举措。本... 城市地面沉降不仅会对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影响,而且也会给当地的社会经济造成损失。常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区,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因此地面沉降监测是常州市掌握地面沉降的动态,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的重要举措。本文采用SBAS InSAR方法对2012-2013年23景TerraSAR-X高分辨率雷达影像数据进行了地表形变的反演,获取了该时间段常州地区年均沉降速率和时序地表累积形变图。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间,常州市呈现出"全区基本保持稳定,武进区局部沉降严重"的特点。为此,我们利用PS-InSAR技术对武进区的地面沉降进行了重点监测,发现该区多条重要交通线路存在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最后我们结合历史监测结果和水文地质背景,揭示了常州地区近50年地面沉降的时空变化特征和规律。综合分析表明,地下水全面禁采后研究区地面沉降的确得到了有效控制,沉降速率减缓,甚至出现了回弹。而武进地区的地面沉降虽然也在减缓,但仍然存在明显的地面沉降,一些重要交通线路的周边沉降已超过安全阈值,有必要在常规监测的同时,对这些沉降严重的区域进行重点监测,并建立预警预报机制,在城市基础设施选址和规划时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小基线方法 永久散射体方法 TERRASAR-X 道路精细监测 常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时序PS-InSAR监测青藏高原冻土区地表形变
19
作者 洪兆阳 金双根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多年冻土及其活动层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冻土测量方法通常只针对特定地点,空间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青藏高原冻土。本文采用C波段Sentinel-1A IW模式数据并结合一种顾及永久散射体的小基线SAR干涉(... 多年冻土及其活动层的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冻土测量方法通常只针对特定地点,空间覆盖范围有限,尤其是青藏高原冻土。本文采用C波段Sentinel-1A IW模式数据并结合一种顾及永久散射体的小基线SAR干涉(SBAS)技术,对青藏高原沱沱河地区地面形变和冻融过程进行了研究。探测到的地面位移速率(主要范围为-20~20 mm/a)和位移时间序列反映了多年冻土及活动层的演化。试验结果与水准测量数据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且该方法优于一般多时相InSAR方法。此外,分析了SAR成像几何与地表位移之间的关系,解释了在多年冻土区特别是对于山坡的运动趋势。试验结果展示了InSAR的监测能力,并提高了对多年冻土区地表形变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年冻土 青藏高原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 小基线(sbas) 地面位移时间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