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烟草品种和垄作对土壤小型节肢动物多样性的影响
1
作者 李治模 于晓飞 +5 位作者 杨茂发 杨相 吴慧子 温明霞 黄纯杨 杨大星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0-1458,共9页
[目的]探明烟田小环境变化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筛选喀斯特植烟区的适栽品种与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7月使用干漏斗法对贵州省凤岗县云烟87和K326种植区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 [目的]探明烟田小环境变化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为筛选喀斯特植烟区的适栽品种与种植模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22年7月使用干漏斗法对贵州省凤岗县云烟87和K326种植区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分析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与烟田小环境(品种、种植模式及其交互作用)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调查共获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6纲16目70科。云烟87与K326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其中,K326垄体与垄沟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存在极显著差异,但云烟87无显著差异;K326垄体与云烟87垄体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极显著,而K326垄沟和云烟87垄沟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无显著差异。K326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指数(H′)分别为4.18、5535.56和1.16,显著高于云烟87(2.12、1720.00和0.65),K326垄体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指数(H′)分别为5.47、10520.00和1.40,显著高于垄沟(2.90、551.11和0.92),云烟87垄体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仅密度(3000.00)显著高于垄沟(400.00),类群数和Shannon指数(H′)无显著差异;云烟87垄体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指数(H′)分别为1.97、3000.00和0.61,显著低于K326垄体(5.47、10520.00和1.40),而云烟87和K326垄沟间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指数(H′)无显著差异。[结论]垄作引起的微地形变化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受烟草品种调控,垄体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对烟草品种变化较垄沟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垄沟 垄体 烟田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5
2
作者 李孝刚 刘标 +5 位作者 曹伟 徐文华 方志翔 孟军 郑央萍 韩正敏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87-593,共7页
2007-2008年,在分别于1999年、2002年和2006年种植Cry1Ac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中,于棉花的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改良的Tullgren法收集土壤中的中小型节肢动物,以监测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2007-2008年,在分别于1999年、2002年和2006年种植Cry1Ac基因抗虫棉的棉田中,于棉花的苗期、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采集土壤样品,采用改良的Tullgren法收集土壤中的中小型节肢动物,以监测长期种植转基因抗虫棉对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2年8次采样共获得12类中小型节肢动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中的7纲10目,其中弹尾目、蜱螨目、蜘蛛目为本地区棉田中的优势类群,综合纲、双翅目、半翅目、双尾目、鞘翅目和同翅目为常见类群。广义线性混合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种植年限的增加,各转基因抗虫棉田中的土壤主要类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没有产生显著性差异,但是随着采样时期的不同各棉田土壤主要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密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呈显著性季节变化。主成分分析表明,弹尾目、蜘蛛目、蜱螨目的得分值较高,可作为本地区未来转基因抗虫棉环境影响监测的重要指标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基因抗虫棉 土壤 小型节肢动物 多样性指数 环境风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改进的小型节肢动物无形态损伤的DNA提取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高艳 卜云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6-220,共5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小型节肢动物无形态损伤的DNA提取方法,并在双尾纲、原尾纲和弹尾纲中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效的提取三类小型节肢动物的DNA,并用于扩增目标基因序列,凭证标本的回收质量高,有助于进一步的分类鉴... 本文介绍了一种改进的小型节肢动物无形态损伤的DNA提取方法,并在双尾纲、原尾纲和弹尾纲中进行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高效的提取三类小型节肢动物的DNA,并用于扩增目标基因序列,凭证标本的回收质量高,有助于进一步的分类鉴定。该方法有望对螨、蚜虫、介壳虫、蚤等其他小型节肢动物的分子鉴定提供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条形码 凭证标本 分子鉴定 小型节肢动物 DNA提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松紧度对Tullgren法分离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魏雪 吴鹏飞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136-1142,共7页
为了查明土壤松紧度对Tullgren法分离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5种松紧度:在保持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土壤质量分别为原来的70%(容重1.03 g·cm-3)、80%(1.18 g·cm-3)、90%(1.33 g·cm-3)和100%(1.49 g·cm-3),并... 为了查明土壤松紧度对Tullgren法分离小型节肢动物的影响,本研究设计了5种松紧度:在保持体积相同的情况下,土壤质量分别为原来的70%(容重1.03 g·cm-3)、80%(1.18 g·cm-3)、90%(1.33 g·cm-3)和100%(1.49 g·cm-3),并用原状土(1.47 g·cm-3)作对照。不同松紧度土样的分离结果为:每100 g土样中分离出的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呈波动性变化,大小顺序为70%>原状土>80%>90%>100%,其中松紧度为70%的土样分离到的个体数显著高于其他土样(P<0.05)。随着松紧度的降低,每100 g土样中分离到的甲螨亚目和弹尾目个体数量均显著增加(P<0.05或P<0.01),前气门亚目的数量无显著差异(P>0.05)。对土壤动物群落总体、甲螨亚目和弹尾目的分离速度随着松紧度的降低逐渐加快,而前气门亚目的分离速度无明显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松紧度对Tullgren法分离土壤动物的数量、群落结构及分离速度均有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松紧度 Tullgren漏斗法 小型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节肢动物细微结构的观察方法
5
作者 孟凯巴依尔 刘志宵 《四川动物》 CSCD 2002年第2期110-110,共1页
本文介绍了一种在显微镜下观察小型节肢动物细微结构的临时装片方法。
关键词 临时装片 显微镜 小型节肢动物 细微结构 观察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与半干旱区灌丛微生境中红砂枯落物分解特征及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作用
6
作者 蒋嘉瑜 刘任涛 +1 位作者 张安宁 陈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981-1994,共14页
在干旱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和半干旱区(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选择柠条灌丛内外微生境为研究样地,以红砂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2种规格网孔分解袋(30目和250目网孔),探索中小型节肢动物在红砂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灌丛微生... 在干旱区(内蒙古乌拉特后旗)和半干旱区(宁夏盐池)荒漠草原区,选择柠条灌丛内外微生境为研究样地,以红砂枯落物为研究对象,利用2种规格网孔分解袋(30目和250目网孔),探索中小型节肢动物在红砂枯落物分解过程中的作用规律,研究灌丛微生境中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变化特征及节肢动物群落的贡献。结果表明:(1)在干旱与半干旱区,红砂枯落物分解常数K均表现为灌丛内外微生境间无显著差异,且有无节肢动物参与对K的影响均较小。(2)分解至12个月时,无节肢动物参与的情况下,干旱与半干旱区红砂枯落物残留率均表现为裸地显著低于灌丛;但有节肢动物参与时,枯落物残留率则表现为灌丛内外微生境间无显著差异。分解至44个月时,无节肢动物参与的情况下,仅在干旱区枯落物残留率表现为裸地显著高于灌丛;而有节肢动物参与时,干旱与半干旱区枯落物残留率均表现为灌丛内外微生境间无显著差异。(3)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率呈现单峰值现象,且在分解至24个月时达到峰值。枯落物分解至12个月时,仅半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分解的贡献率表现为裸地显著低于灌丛;分解至44个月时,仅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分解的贡献率表现为裸地显著高于灌丛。(4)在半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与节肢动物类群数、土壤砂粒含量、土壤全碳和含水量密切相关;而在干旱区,节肢动物对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贡献率与土壤pH值、土壤砂粒、土壤碳氮比d(C/N)和黏粉粒含量密切相关。综合表明,干旱和半干旱区灌丛微生境红砂枯落物分解特征受到节肢动物分解作用的影响较小;但在某些分解阶段,灌丛内外微生境中红砂枯落物质量损失的差异性受到节肢动物分解作用的显著影响,节肢动物的分解作用表现为弱(12个月)-强(24个月)-弱(44个月)的作用规律,而且受到气候区调节的灌丛微生境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旱与半干旱区 灌丛微生境 红砂枯落物 质量损失率 小型节肢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区蚁丘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周磊 刘任涛 曾飞越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9252-9263,共12页
为阐明固沙植被区中蚂蚁筑巢活动形成蚁丘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于2022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植第5、8、34、57年的固沙植被区中,分别采集蚁丘内、外土壤样品,采用干漏斗法分离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调查了固沙植被演替过... 为阐明固沙植被区中蚂蚁筑巢活动形成蚁丘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规律,于2022年在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建植第5、8、34、57年的固沙植被区中,分别采集蚁丘内、外土壤样品,采用干漏斗法分离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调查了固沙植被演替过程中蚁丘内外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多样性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优势类群包括球角虫兆属、等节虫兆属和小真古螨科,分别从第8、34、57年开始呈现出蚁丘内显著高于蚁丘外的分布特征(P<0.05)。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个体数及总个体数均从固沙植被建植第8年开始,蚁丘内显著高于蚁丘外(P<0.05)。(2)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均表现为从固沙植被建植第34年开始,表现为蚁丘内显著高于蚁丘外(P<0.05),而且34年固沙植被区蚁丘内分别是蚁丘外的1.6倍、2.2倍,57年固沙植被区蚁丘内分别是蚁丘外的2.3倍、3.9倍;均匀度指数仅在固沙57年呈现出蚁丘内显著高于蚁丘外(P<0.05)的分布特征,即蚁丘内是蚁丘外的5.4倍。(3)结构方程模型显示,在固沙初期,土壤黏粒含量是影响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而在中后期则为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综合分析表明,腾格里沙漠东南缘固沙植被演替初期蚁丘仅增加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而只有在长期演替后蚁丘才表现为显著增加其个体数和多样性、直至改变群落组成结构,并对裸沙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分布具有重要辐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群落多样性 固沙植被区 生态系统演替 蚁丘 腾格里沙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限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贺世龙 叶贺 +3 位作者 李静 张雅玲 德海山 红梅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40-154,共15页
全球背景下的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时限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于2015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主区为减雨(R)、自然降水(CK)、增... 全球背景下的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生态系统产生巨大影响。为探究不同时限氮沉降和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多样性的影响,于2015年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设置主区为减雨(R)、自然降水(CK)、增雨(W)3个水分梯度,副区为N_(0)、N_(30)、N_(50)、N_(100)4个氮素梯度的模拟试验,对比分析2016、2020年土壤节肢动物变化。结果表明:2016年在样地内共捕获并分离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553只,隶属节肢动物门的10目46科;2020年在样地内共捕获并分离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1211只,隶属节肢动物门的13目41科,其中24科与2016年不同;R处理下2016年N_(30)处理下捕获数量最多,2020年N_(50)处理中捕获数量最多;2016年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量0~10 cm与10~20 cm土层比值为3.98,2020年比值为1.83,相比2016年下降了54%;WN_(50)、WN_(100)处理下2020年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明显高于2016年,CKN_(50)、CKN_(100)处理下2020年优势度指数低于2016年,PCoA分析结果显示水分处理对荒漠草原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分布影响更为显著(P<0.05);冗余分析结果表明5年的水氮变化后土壤pH值与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及数量指标相关性增强。综上所述,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精确调控土壤pH值可以进一步影响土壤节肢动物在土壤生态系统中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多样性 氮沉降 降水变化 荒漠草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黑土区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不同有机肥施用量的响应
9
作者 武振丹 王文东 +2 位作者 马尚飞 赵乌英嘎 红梅 《土壤》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40-1252,共13页
为明晰等量无机肥料施入条件下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耕作黑土区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8—2019年的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植基地设置4种不同施肥量处理(不施肥对照、低量有机肥15000 kg/hm^(2)、中... 为明晰等量无机肥料施入条件下不同有机肥施用量对耕作黑土区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8—2019年的6—9月在内蒙古兴安盟扎赉特旗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种植基地设置4种不同施肥量处理(不施肥对照、低量有机肥15000 kg/hm^(2)、中量有机肥30000 kg/hm^(2)、高量有机肥45000 kg/hm^(2))进行定点试验。结果表明:①共捕获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509786头,隶属于12目66科,矮蒲螨科(Pygmephoridae)和等节科(Isotomidae)均为4种施肥量下的优势物种,分别占总个体数的45.90%~59.52%和12.36%~21.66%;②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在水平及垂直方向上对有机肥料施入量响应一致,个体数在各土层随有机肥料施入量与施肥年限的增加而增加,随土层增大而减少,且主要在高量有机肥处理中显著增加,表明高量有机肥处理是促进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发展的最佳施肥量;③月动态分析表明,7—8月良好的水热条件与有机肥料施用对土壤动物具有正向复合作用,其中矮蒲螨科、等节科、植绥螨科(Phytoseiidae)可以作为考察2年有机肥料施用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积极效应的特征指标,隐翅甲科(Staphylinidae)和四奥甲螨科(Quadroppiidae)可作为消极效应的特征指标;④冗余分析结果显示,2018年影响土壤动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因子是有机质、容重及速效钾,2019年为有效磷和容重。总体而言,施用有机肥可以提高黑土区土壤质量,高量有机肥可以改善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为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有机肥料 群落组成 月动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撂荒地植被恢复过程中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动态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大星 叶婷 +1 位作者 杨文佳 李灿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7-1527,共11页
【目的】了解撂荒地自然恢复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黔南州惠水县选取农田和撂荒地使用改良干漏斗法调查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结果】共获得9纲16目132科106属5103个... 【目的】了解撂荒地自然恢复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于2015年10月至2016年7月在黔南州惠水县选取农田和撂荒地使用改良干漏斗法调查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结果】共获得9纲16目132科106属5103个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优势类群为双节行军蚁属(Aenictus)。农田与撂荒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个体密度及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季节变化对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个体密度的影响达显著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多样性与pH、有机质、TN、TP、TK、AN、AP、AK、温度和降雨量的相关性不显著。【结论】喀斯特地区撂荒地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恢复具有滞后性。不同中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恢复能力有差异,双节行军蚁属由于抗旱能力强,更容易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恢复 喀斯特地区 黔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洞穴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 被引量:2
11
作者 杨大星 杨娟 李灿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5089-5102,共14页
研究洞穴土壤节肢动物,有助于了解土壤节肢动物对特殊环境的响应,对于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小... 研究洞穴土壤节肢动物,有助于了解土壤节肢动物对特殊环境的响应,对于深入认识喀斯特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意义。以喀斯特洞穴生态系统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为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等方法探讨了小型土壤节肢动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关系。调查共获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2399个,隶属7纲15目121科。其中,自然林优势类群为等节跳科(Isotomidae),洞穴优势类群为奥甲螨科(Oppiidae)。PCA分析显示,洞穴与自然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洞穴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显著低于自然林(P<0.05),自然林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季节差异显著(P<0.05),洞穴类群数、密度和Shannon-Wiener指数(H′)季节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H′)与pH值、全磷和光照强度显著相关(P<0.05),密度与pH值、全磷、有机质和光照强度显著相关(P<0.05)。RDA分析表明,土壤pH值是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的最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受生境类型的影响,洞穴生态系统生境脆弱,稳定性差,不利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生存。因此,应该加强洞穴生物多样性保护,避免不合理的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穴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多样性 喀斯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邵珍珍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9期6990-7001,共12页
为查明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2014年7月和9月利用吸虫器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为:共采集到小型表栖节肢动物18661只,隶属于3纲15目85... 为查明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湿地退化的响应,2014年7月和9月利用吸虫器法对若尔盖高寒湿地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结果为:共采集到小型表栖节肢动物18661只,隶属于3纲15目85类(科或属),优势类群为球圆跳属(Sphaeridia)、长跳属(Entomobrya)和莓螨科(Rhagidiidae),其中长跳属仅出现在草原草甸。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间差异明显,主成分分析(PCA)结果表明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类群是长跳属(Entomobrya)、球圆跳属(Sphaeridia)、齿步甲螨属(Odontocepheus)、瘤蚜科(Pemphigidae)和叶蝉科(Jassidae),但不同月份间存在差异。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的群落密度及类群数均以草原草甸最高,中度退化草甸最低,3种生境间有显著差异(P<0.01)。3种生境的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均是7月显著低于9月(P<0.01),Shannon Wiener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是7月显著高于9月(P<0.01);类群数在沼泽草甸中7月显著低于9月(P<0.05),在草原草甸和中度退化草甸则是7月显著高于9月(P<0.05)。典范对应分析(CCA)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种类、生物量、土壤有机质含量是影响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密度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高寒湿地退化能够显著影响小型表栖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密度和多样性及其季节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表栖节肢动物 高寒湿地 吸虫器法 若尔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地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特征及其对草地退化的指示作用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磊 魏雪 +1 位作者 王长庭 吴鹏飞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4-46,共13页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为了查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退化过程中的指示作用,在川西北地区选取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于2...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环境变化具有高度敏感性。为了查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对高寒草地退化的响应及其在退化过程中的指示作用,在川西北地区选取了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于2019和2020年的7月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采集各样地0~20 cm的土样,用干漏斗法(Tullgren法)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结果为:1)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和优势类群在不同退化阶段高寒草地间存在差异,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退化程度加重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0.01),而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先下降后上升(P<0.01);2)不同类群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对退化的响应不同,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重,螨类密度持续降低(P<0.01),而跳虫密度则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P<0.01),表明高寒草地退化对螨类具有持续抑制作用,而对跳虫则是先促进后抑制;3)土壤有机碳(SOC)、湿度、全氮(TN)、pH、碳氮比(C/N),以及植物的群落高度和物种数是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及多样性的主要因子(P<0.001,0.01或0.05),其中土壤容重、SOC、TN、C/N和pH对螨类数量有显著影响(P<0.001,0.01或0.05),而各因子对跳虫均无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密度及多样性对高寒草地响应敏感,并受土壤等环境因子影响;而螨类密度在退化过程中持续下降,可以用作高寒草地退化的指示生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高寒草地 退化 川西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金属污染对红壤旱地小节肢类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李孝刚 丁昌峰 王兴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1期6198-6204,共7页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是其环境风险评价和监测的重要方面。基于现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 15618—1995),设计2个浓度重金属Cd(0.3 mg/kg,0.6 mg/kg)、Pb(125 mg/kg,250 mg/kg)和As(30 mg/kg,60 mg/kg)污染的... 土壤重金属污染对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的影响是其环境风险评价和监测的重要方面。基于现有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GB 15618—1995),设计2个浓度重金属Cd(0.3 mg/kg,0.6 mg/kg)、Pb(125 mg/kg,250 mg/kg)和As(30 mg/kg,60 mg/kg)污染的田间试验,分别研究Cd、Pb和As对红壤旱地小节肢类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土壤小节肢类动物共11类群,其中符跳属、棘跳属、蜱螨目为本地区红壤旱地的主要类群,占全部捕获小节肢类土壤动物总数的78%。重金属Pb、As高浓度污染分别显著降低了土壤弹尾目的个体密度73.5%、55.2%,而Cd高浓度污染对其无显著影响,仅降低15.9%;As和Cd高浓度污染分别显著降低了土壤蜱螨目的个体密度74.3%、36.4%,而Pb高浓度污染对其无显著影响。Pb、As和Cd污染对小节肢类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无明显影响。因此,与丰度相比,多样性指数对重金属污染反应的灵敏度较差。主成分分析表明,前气门亚目、符跳属和棘跳属的得分值较高,为小节肢类土壤动物群落中的主导因子,可作为未来该地区重金属污染环境影响监测的重要指标生物和重金属污染阈值研究的重要生态受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 红壤 小型节肢动物 风险评价 监测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期施加N、P肥对高寒草甸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
15
作者 薛娟 王长庭 +2 位作者 曾璐 魏雪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9432-9447,共16页
为查明长期施肥对高寒草甸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影响,2012年5月下旬在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畜牧业高科技研究基地内用随机区组方式设置施N、P和NP混施三种处理实验样地,每种施肥处理分别设置10 g/m^(2)、20 g/m^(2)和30 g/m^(2)三个施... 为查明长期施肥对高寒草甸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影响,2012年5月下旬在西南民族大学青藏高原畜牧业高科技研究基地内用随机区组方式设置施N、P和NP混施三种处理实验样地,每种施肥处理分别设置10 g/m^(2)、20 g/m^(2)和30 g/m^(2)三个施肥梯度,以不施肥的高寒草甸为对照样地。2017年8月对各样地内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施肥可以明显改变高寒草甸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结构,其中NP混施比单施N、P肥更能有效增加螨类和昆虫的类群数;(2)N、P、NP三种施肥种类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个体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显著增加(P<0.05),且当施肥量为20 g/m^(2)时,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达到最大;(3)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个体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均与全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表明,在高寒草甸长期施加氮、磷肥,尤其是氮磷混施,不仅能够明显改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还能显著提高群落密度和多样性,建议按照20 g/m^(2)的总量对高寒草甸进行氮磷等量混施,以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及其生态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施肥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群落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人工草地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动态及其差异
16
作者 邱月 吴鹏飞 魏雪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1-32,共12页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草地土壤质量或健康状况起指示作用。为了查明青藏高原地区建植不同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在川西北红原县境内选取建植期为...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是草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物质循环具有重要的作用,还对草地土壤质量或健康状况起指示作用。为了查明青藏高原地区建植不同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在川西北红原县境内选取建植期为3和5年的老芒麦、垂穗披碱草和苜蓿3种多年生单播人工草地作为研究样地,并以天然草地为对照样地。2018年7和10月,采集各样地0~15 cm的土样并利用Tullgren法分离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结果表明:1)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在不同牧草样地间存在差异,影响群落结构的主要是盖头甲螨属、板蒲螨属和长角毛蚊科等;在建植期为3年时,各样地间的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建植期为5年时,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天然草地和苜蓿样地中无显著差异(P>0.05),但两者显著高于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样地(P<0.05);此外,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季节动态在不同样地间也存在差异;2)随着建植年限的增加,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密度、类群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在老芒麦和垂穗披碱草样地显著降低(P<0.05),在苜蓿样地呈缓慢增加趋势(P>0.05),但均低于天然草地;3)影响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C/N和N/P;此外,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密度与土壤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类群数及Shannon多样性指数与植物群落盖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青藏高原上建植单播人工草地对小型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的影响因牧草种类而异并随建植年限变化。建议对高寒地区建植期达到4年的垂穗披碱草、老芒麦和苜蓿单播人工草地进行改造,以提高小型土壤节肢动物多样性,促进草地生态功能正常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多年生牧草 单播人工草地 小型土壤节肢动物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杂食性盲蝽在生物防治上的应用 被引量:17
17
作者 吴伟坚 余金咏 +1 位作者 高泽正 梁广文 《中国生物防治》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1-64,共4页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杂食性盲蝽的主要种类、杂食性盲蝽对小型节肢动物的捕食作用、对植物的危害 ,以及国外应用杂食性盲蝽进行温室害虫生物防治现状。讨论了我国应用杂食性盲蝽防治害虫的前景。
关键词 盲蝽科 杂食性盲蝽 生物防治 半翅目 小型节肢动物 捕食 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