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台湾海峡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对夏季藻华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曾祥波 黄邦钦 +1 位作者 陈纪新 洪华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107-116,共10页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 于2004年8月1~6日对台湾海峡南部近岸的藻华过程进行了定点连续跟踪观测,用稀释法研究了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和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死亡率,同时运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分析了浮游植物不同光合色素类群的生长率和摄食死亡率.结果表明,观测期间处于藻华的消退期.8月1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和丰度分别为2.04μg/dm^3和2.99×10^5个/dm^3,主要优势种为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冰河拟星杆藻(Asterionellopsis glacialis)和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8月6日时,浮游植物生物量和丰度分别减为0.37μg/dm^3和1.54×10^4个/dm^3;而蓝藻和甲藻的丰度和比例则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所占的比重分别从1日的0.04%和0.85%增加到6日的9.59%和41.97%.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无壳纤毛虫、砂壳纤毛虫、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rubrum)和异养甲藻等类群组成,总丰度于8月2日达到最大值,为3640个/dm3,之后逐渐减少,6日时,仅为436个/dm^3.观测期间,小型浮游动物在群落组成上虽一直以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为主,但在具体的类群结构上却表现出了一定的差异,30μm以下的无壳纤毛虫和异养甲藻总体呈下降的趋势,而红色中缢虫、砂壳纤毛虫和大于50pm的无壳纤毛虫总体呈增加的趋势.观测期间,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40~0.91d^-1,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为0.26~1.34d^-1,摄食率和生长率总体呈逐渐下降的趋势.结果还表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与叶绿素a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89),对各光合色素类群的现存量和初级生产力均具有较高的摄食压力(分别为37.97%~82.24%和70.71%~281.33%),是藻华消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此外,小型浮游动物对甲藻和蓝藻的避食行为,可能是观测期间由“硅藻”水华向“硅藻-甲藻”水华转变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浮游动物 摄食率 生长率 藻华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年秋季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群落特征 被引量:8
2
作者 王文杰 刘光兴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9-15,共7页
为掌握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并弥补此类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在以往调查研究中的欠缺。于2010年9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生物... 为掌握黄河口邻近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并弥补此类重要浮游生物类群在以往调查研究中的欠缺。于2010年9月在黄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用浅水II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优势种、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成体48种,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和水螅水母为最主要的浮游动物类群,分别占浮游动物成体种数的37.5%和20.8%。浮游动物丰度为2300.1~266232.0个/m3,平均丰度为37074.3个/m3。优势种(类)8种.分别为夜光虫、强额拟哲水蚤、小拟哲水蚤、背针胸刺水蚤、异体住囊虫、桡足类无节幼虫、双壳类幼体以及腹足类幼体,其中夜光虫为研究水域最主要优势种。对各站位物种组成和丰度进行分析,调查水域中小型浮游动物可划分为4个组群,各组群的分布格局受到水温、盐度和海流的共同影响。该研究为此水域生态系统的长期变化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口 小型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优势种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
3
作者 张达娟 孙延斌 +2 位作者 毕相东 戴伟 张树林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1-435,共5页
为了解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于2014年4月至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 为了解天津港临港工业区附近海域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现状,于2014年4月至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5个航次调查,用浅水Ⅱ型浮游生物网采集了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中小型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变化、生物多样性及群落结构。本次调查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主要优势种为夜光虫、多毛类幼虫、双刺纺锤水蚤、异体住囊虫等;浮游动物的丰度为110.89~2236.90个/m3;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变化分别为0.4764~1.5732、0.1949~0.6086和0.6709~0.9158。水质生物学评价指标显示,调查海域的水质处于中度重污染或严重污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港工业区 小型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隔实验研究台湾海峡2005年夏季小型浮游动物对硅藻水华的摄食 被引量:4
4
作者 曾祥波 黄邦钦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0-146,共7页
为了研究小型浮游动物对近岸浮游植物藻华的摄食调控作用,于2005年7月,应用"稀释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合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船基围隔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日变动。结果表明:由... 为了研究小型浮游动物对近岸浮游植物藻华的摄食调控作用,于2005年7月,应用"稀释法"并结合高效液相色谱(HPLC)光合色素分析技术,研究了台湾海峡船基围隔实验条件下浮游植物生长率及小型浮游动物摄食率的日变动。结果表明:由于营养盐添加的影响,迅速形成了以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为优势种的藻华,生物量(叶绿素a)从实验初始7月6日的1.45μg/dm3迅速增加到7月8日的29.80μg/dm3,随后消退。镜检和光合色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实验期间一直以此硅藻占绝对优势。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在藻华峰值(7月8日)前保持了较高的生长速率(>1.0/d)且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也逐渐增加,7月7日时达到0.86/d,显示有57%以上的浮游植物现存量被摄食。7月8日后,水华迅速消退,摄食率除13日外,均大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小型浮游动物主要由急游虫(Strombidiumspp.)、侠盗虫(Strobilidiumspp.)等无壳纤毛虫、异养甲藻-螺旋环沟藻(Gyrodinium spirale)及砂壳纤毛虫等组成,其对浮游植物的生长迅速作出了反应,各类群的丰度在水华峰值后的7月9日均几达最大值,水华后期(11日)大型的无壳纤毛虫达最大值。小型浮游动物的这种组成及变动特点是其保持较高摄食率及一定程度上控制和促进藻华消退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 硅藻藻华 围隔实验 台湾海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夏秋季纤毛虫等微小型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变动及其与沙海蜇旺发的关系 被引量:3
5
作者 李洁 徐奎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612-625,共14页
大型水母沙海蜇旺发已成为黄海夏季的一个常见的生态现象。然而,沙海蜇旺发与微小型浮游动物尤其是纤毛虫的相互作用关系依然不明。本研究基于2013年6月(水母旺发初期)、8月和9月(水母旺发期)三个航次的调查,对黄海水母高发的I(33°... 大型水母沙海蜇旺发已成为黄海夏季的一个常见的生态现象。然而,沙海蜇旺发与微小型浮游动物尤其是纤毛虫的相互作用关系依然不明。本研究基于2013年6月(水母旺发初期)、8月和9月(水母旺发期)三个航次的调查,对黄海水母高发的I(33°N)、G(34°N)、E(35°N)断面的表层微小型浮游动物的丰度及生物量分布变化与水母发生关系进行探讨。微型鞭毛虫丰度6月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357ind./m L和3.92μg C/L,至8月降为145ind./m L和2.55μg C/L,9月回升至160ind./m L和2.84μg C/L。共鉴定纤毛虫31属64种,三个月份纤毛虫的种类组成差别不大。纤毛虫6月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282ind./L和8.93μg C/L,至8月降为933ind./L和3.92μg C/L,9月回升至2319ind./L和6.55μg C/L。与丰度和生物量的较大变化不同,纤毛虫6月的平均生产力为12.74μg C/(L·d),8月降至7.39μg C/(L·d),9月略增至7.79μg C/(L·d)。桡足类无节幼体仅见于6月(10.59ind./L)和8月(8ind./L),在沙海蜇旺发的8月其平均生物量(0.08μg C/L)和生产力(0.032μg C/(L·d))远低于纤毛虫。本研究表明,在南黄海水母发生过程中,纤毛虫在微小型浮游动物的生物量和生产力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并受到水母旺发的直接和间接(级联效应)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大型水母 纤毛虫 鞭毛虫 微型浮游动物 小型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和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曾祥波 黄邦钦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59-465,共7页
2005年11月16日和27日,运用稀释法和桡足类添加法,对厦门宝殊屿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对总的Chla和nano-Chla... 2005年11月16日和27日,运用稀释法和桡足类添加法,对厦门宝殊屿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对浮游植物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粒级浮游植物的生长率均大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小型浮游动物对总的Chla和nano-Chla具有一致的显著的摄食作用(0.51—0.78d。),当存在螺旋环沟藻等大型的异养甲藻时,亦能摄食micro-级浮游植物.所添加的桡足类主要摄食micro-级的浮游植物,也显著摄食小型浮游动物,16日,所添加的桡足类促进nano-级浮游植物的每天生长效应达0.03ind/dm^3.说明了厦门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及桡足类的摄食共同控制着浮游植物的生长.由于桡足类的杂食性.可产生一定的营养级联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浮游动物 桡足类 浮游植物 营养级联效应 厦门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枯水期和丰水期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动态 被引量:9
7
作者 黄彬彬 郑淑娴 田丰歌 《应用海洋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3-52,共10页
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 24个站位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鉴定浮游动物成体91种和70种,以桡足类最为丰富.浮游动物... 根据珠江口枯水期(2013年11月)和丰水期(2014年8月) 24个站位调查资料,对中小型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丰度分布、群落结构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鉴定浮游动物成体91种和70种,以桡足类最为丰富.浮游动物种类从河口上游向外围逐渐增加.浮游动物丰度时空分布差异显著,丰水期平均值高达11 619. 78 ind/m^3,显著高于枯水期的1 707. 13 ind/m^3.桡足类在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中占绝对优势,枯水期和丰水期分别占总丰度的80. 3%和93. 0%,对浮游动物的丰度分布起关键作用.强额孔雀哲水蚤(Parvocalanus crassirostris)、中华异水蚤(Acartiella sinensis)和刺尾纺锤水蚤(Acartia spinicauda)在两个水期均为主要优势种,小拟哲水蚤(Paracalanus parvus)和厦门矮隆哲水蚤(Bestiolina amoyensis)则分别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具有较高的优势度.聚类分析的结果显示,枯水期和丰水期该水域浮游动物均可划分为3个群落.相关性分析表明,珠江口中小型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受多个环境因子的影响,但盐度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非生物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小型浮游动物 种类组成 丰度分布 聚类分析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大洋及相邻温带海域夏季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作用
8
作者 张晔 李超伦 +2 位作者 杨光 王延清 陶振铖 《极地研究》 CAS CSCD 2017年第1期66-73,共8页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12月—2013年3月,利用稀释培养方法开展了南大洋及温带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4—0.89 d^(–1),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 小型浮游动物在海洋食物网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2012年12月—2013年3月,利用稀释培养方法开展了南大洋及温带海域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生长率为0.04—0.89 d^(–1),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的摄食率为0.07—1.29 d^(–1)。浮游动物日摄食量占浮游植物现存量的6.4%—72.5%,对浮游植物初级生产力的摄食压力也较大,为14%—776.9%。尽管本实验中浮游动物的摄食率可能被高估,但在南大洋及温带海域生态系统中,小型浮游动物对浮游植物仍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大洋 温带海域 小型浮游动物 浮游植物 摄食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湄洲湾中、小型浮游动物的分布 被引量:8
9
作者 洪一川 陈栩 朱长寿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238-243,共6页
本文分析了2007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湄洲湾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共记录了浮游动物115种,及若干类别的阶段性浮游幼虫和临时性浮游动物.湾内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生态类群多样,优势种皆为小型浮游动物.浅水Ⅱ型网获的浮游动物种类和个... 本文分析了2007年春、夏、秋、冬4个季节在湄洲湾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共记录了浮游动物115种,及若干类别的阶段性浮游幼虫和临时性浮游动物.湾内浮游动物种类丰富,生态类群多样,优势种皆为小型浮游动物.浅水Ⅱ型网获的浮游动物种类和个体数量均较浅水Ⅰ型网获的丰富.中、小型浮游动物个体总密度分布较均匀,4个季节均值高达73.34×102个/m3,多样性指数(H′)和均匀度指数(J)值都很高,4个季节均值分别为3.30和0.68.湾内浮游动物的分布,大致反映了不同水系影响的动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型浮游动物 种群分布 湄洲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游细菌在黄海冷水团中的分布 被引量:20
10
作者 李洪波 肖天 +1 位作者 丁涛 吕瑞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12-1020,共9页
采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和分级培养的方法对黄海冷水团水域的浮游细菌分布及其摄食压力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水域聚球(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0.78~33.49mgCm3(平均为6.26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 采用荧光显微镜直接计数和分级培养的方法对黄海冷水团水域的浮游细菌分布及其摄食压力来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所研究水域聚球(Synechococcusspp.)蓝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0.78~33.49mgCm3(平均为6.26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40多倍;异养细菌生物量的变化是1.58~21.25mgCm3(平均为5.79mgCm3,n=197),最高值是最低值的13倍。在垂直方向上聚球蓝细菌生物量表现为中层>表层>底层,异样细菌生物量表现为表层>中层>底层。聚球蓝细菌对浮游植物总生物量的贡献(CBPB)为2%~99%(平均为42.5%),而异养细菌生物量与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比值为0.05~6.37(平均为0.85)。在浮游细菌的昼夜变化中,聚球蓝细菌的最高值是最低值的8.8倍,异养细菌最高值是最低值的2.8倍,但二者的昼夜变化规律不明显。浮游细菌的分布与水温和盐度变化基本一致,且浮游细菌生物量最低值出现在冷水团水域。另外在冷水团区域聚球蓝细菌的主要摄食者是小型浮游动物(Microzooplankton,20~200μm),摄食率约为0.20~0.42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聚球蓝细菌 异养细菌 分布 小型浮游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放眉足蟹育苗技术
11
作者 张永刚 刘梅 +2 位作者 彭作波 季本安 孙成峰 《科学养鱼》 2024年第8期66-67,共2页
解放眉足蟹在山东沿海地区称为海知了、海节令等,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潮间带滩涂中的生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眉足蟹科,眉足蟹属;为多年生、埋栖性生长缓慢的海洋异尾类生物,其主要栖息地为潮间带低潮区的沙滩,个体潜伏在沙... 解放眉足蟹在山东沿海地区称为海知了、海节令等,是一种生活在海洋潮间带滩涂中的生物,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软甲纲,十足目,眉足蟹科,眉足蟹属;为多年生、埋栖性生长缓慢的海洋异尾类生物,其主要栖息地为潮间带低潮区的沙滩,个体潜伏在沙滩中生活,以摄食海洋中的碎屑及小型浮游动物为生。烟台是山东最早发现解放眉足蟹的地区,后来是日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潮间带滩涂 十足目 小型浮游动物 软甲纲 栖息地 山东沿海地区 低潮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台风引发藻华的生物机制 被引量:6
12
作者 张亚锋 王旭涛 殷克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5667-5678,共12页
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与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南海海盆是层化结构稳定的寡营养海,然而每年台风过后都有大量藻华的报道。为了探究台风引发藻华的生物形成机制,通过南海海域表层和次表层叶绿素最大... 海洋浮游植物的生长和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与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等因素密切相关。中国南海海盆是层化结构稳定的寡营养海,然而每年台风过后都有大量藻华的报道。为了探究台风引发藻华的生物形成机制,通过南海海域表层和次表层叶绿素最大层(DCM)中的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活动以及浮游植物对光照和营养响应的现场实验,探究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光照和营养对海洋浮游植物生长和群落结构的调控作用。实验表明:1)表层水体中的小型浮游动物摄食速率明显大于DCM层;小型浮游动物摄食在表层水体中以大粒级的浮游植物(>5μm)为主,在DCM层中没有明显粒级选择;自然光中的紫外线能增加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营养盐添加轻微降低小型浮游动物的摄食。2)营养盐和光照的增强显著促进DCM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并增加大粒级浮游植物的占比;而光照和营养盐变化对表层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粒级结构的改变相对不明显。因此,相对表层,深层浮游植物面临较小的摄食压力,拥有更大的光照和营养盐需求潜能;当台风引发水体垂向混合后,获得营养盐补充的表层浮游植物并不能迅速生长,而获得充足光照的深层浮游植物能迅速生长,成为藻华爆发的优势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小型浮游动物 藻华 光照 营养盐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