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深圳福田红树林湿地沉积物与凋落叶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
1
作者 洪冉 张烨 +3 位作者 宋迎春 徐华林 蒋心茹 慕芳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66,共10页
为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小生境内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为中国红树林湿地的林下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资料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于2021年1月,对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林下沉积物与凋落叶附生小型... 为探索红树林生态系统中不同小生境内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并为中国红树林湿地的林下生境小型底栖动物研究资料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料,本研究于2021年1月,对深圳市福田红树林自然保护区进行采样调查,研究了林下沉积物与凋落叶附生小型底栖动物的空间分布,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在调查过程中,从沉积物和凋落叶分别鉴定出9和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析发现,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断面间和不同潮位间均差异显著,而凋落叶上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断面间和不同潮位间差异均不显著。相关分析显示,沉积物和凋落叶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同所测定的各环境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而且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在断面间和潮位间差异均不显著,但在沉积物与凋落叶之间差异显著。这些发现表明,不同小生境对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一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沉积物 凋落叶 深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东寨港5个典型红树林生境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高蕙 宋迎春 +3 位作者 张烨 李诗川 张艳楠 慕芳红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1-70,共10页
为了解不同典型红树林生境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20年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典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线虫类和底栖桡... 为了解不同典型红树林生境中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及其影响因素,本文于2020年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5个典型红树林沉积物中的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沉积环境进行了调查研究。共发现17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线虫类和底栖桡足类分别为第一和第二优势类群,相对丰度分别为77.79%和15.65%。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平均干质量生物量分别为(487.9±134.0)ind./10 cm ^(2)和(415.0±128.1)μg/10 cm ^(2)。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不显著,干质量生物量在不同红树林间差异显著,但丰度和干质量生物量同各环境因子间无显著相关性。5个红树林间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环境因子组合“沉积物偏态系数+叶绿素a浓度”能最好地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特征 沉积物 东寨港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时空分布
3
作者 马千惠 张鹤露 +2 位作者 陈光程 欧丹云 刘晓收 《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9-111,共13页
为研究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21年1月(冬季)和7月(夏季),在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的定量采样。结果表明,冬、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17.17±973... 为研究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于2021年1月(冬季)和7月(夏季),在广西北海红树林湿地设置3个断面共9个站位,进行小型底栖动物及环境因子的定量采样。结果表明,冬、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分别为(2617.17±973.13)ind./(10 cm^(2))和(1173.69±535.75)ind./(10 cm^(2))。红树林断面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最高,为(2398.23±1502.71)ind./(10 cm^(2)),光滩断面最低,为(1539.55±731.04)ind./(10 cm^(2)),养殖断面为(1748.50±469.20)ind./(10 cm^(2))。冬季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干重,后同)为(3686.93±1096.40)μg/(10 cm^(2)),夏季平均生物量为(2258.18±1019.48)μg/(10 cm^(2))。光滩断面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生物量最高,为(3650.13±1188.95)μg/(10 cm^(2))。养殖断面最低,为(2272.32±531.48)μg/(10 cm^(2))。红树林断面为(2995.21±1499.03)μg/(10 cm^(2))。各季节及各断面均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海洋线虫均为最优势类群。光滩断面小型底栖动物群落最为独特,体现在其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最低而生物量最高,在类群组成上均匀性也更高,整体群落结构较其余两个断面差异更大。这与光滩断面独特的环境特征有关,尤其是较大的沉积物颗粒、较高的温度和较低含水量的影响,且整体环境状况最佳。根据N/C比值的评价结果,研究区域环境状况整体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结构 时空分布 红树林 广西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湾岛七股潟湖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海洋线虫新纪录种
4
作者 李春雪 施宜佳 郭玉清 《应用海洋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8-236,共9页
本研究于2022年8月对台湾岛七股潟湖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及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等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个以上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寡毛类、桡足类、涡虫类、多毛类和其他未鉴定类群,海洋线虫为数量最优势... 本研究于2022年8月对台湾岛七股潟湖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及海洋线虫种类组成等进行分析。共鉴定出5个以上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寡毛类、桡足类、涡虫类、多毛类和其他未鉴定类群,海洋线虫为数量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78.52%;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介于(4.79±2.50)~(492.04±416.79)个/10 cm^(2)之间;本次样品共鉴定海洋线虫491条,隶属于11科21属,海洋线虫优势属为Neochromadora、Haliplectus和Terschellingia。列出游咽线虫属(Eleutherolaimus)中有效种的形态学数据,发现国内新纪录种—拟施耐德游咽线虫(Eleutherolaimus paraschneideri),并对其进行了测量,比较了其与模式种的主要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海洋线虫 拟施耐德游咽线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汕海岸带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2
5
作者 范魏丰 唐荣叶 +4 位作者 俞越 王洋 耿乐 董建玮 杜永芬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8-80,共13页
红树林是海岸带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底栖动物是对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响应群体。基于2021年4月在潮汕海岸带红树林分布区7个站位的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对沉积物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及生态... 红树林是海岸带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敏感区;底栖动物是对环境变化最直接的响应群体。基于2021年4月在潮汕海岸带红树林分布区7个站位的现场观测和样品采集,对沉积物环境、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特征、空间分布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了分析。研究区共发现15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丰度上的绝对优势(90.32%);多毛类在生物量上居首(58.44%)。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较其他红树林略高,其丰度分布和海洋线虫丰度,叶绿素a、脱镁叶绿酸、有机碳和重金属(Cd、Zn、Cu、Cr和Hg)含量具有相似的空间格局:中部区域莲阳河北岸最高,向南向北均降低。不同斑块间的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70%),解释其群落结构差异分布的最佳环境因子是重金属Pb。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丰度比(N/C)、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和沉积物质量分级结果均表明研究区环境质量整体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重金属污染 生态评价 潮汕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州湾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及环境因子的研究
6
作者 祝琳 陈晨 +4 位作者 杨湘君 崔雯瑶 邵聪聪 滕安康 于子山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9-77,共9页
为了进一步对胶州湾小型底栖动物有全面地了解,本研究于2018年春季(5月)对胶州湾15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研究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同时对这三个参数同沉积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研... 为了进一步对胶州湾小型底栖动物有全面地了解,本研究于2018年春季(5月)对胶州湾15个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调查取样,研究了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同时对这三个参数同沉积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探讨。主要结果如下:研究海域共分选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无论从丰度还是生物量,都以线虫为最优势类群;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9.689±43.007) ind.·cm^(-2),平均生物量为(104.652±42.706)μg·cm^(-2),其分布都呈现出胶州湾北部高、南部低的特点;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0~2 cm)、中层(2~5 cm)和底层(5~8 cm)的比例依次减小,丰度占总丰度的比例分别为47.73%、32.24%和20.03%;Pearson相关性结果显示,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线虫以及桡足类的丰度均同Chl 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综合线虫同桡足类丰度之比以及其他相关研究资料,以指示研究海域沉积环境整体优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类群组成 丰度 生物量 环境因子 胶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潮汕海岸带河-海交互区沉积环境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俞越 王嫣贝 +6 位作者 范魏丰 董建玮 王红兵 袁振威 耿乐 杜永芬 李玉凤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55-170,共16页
河口三角洲是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陆海作用复杂,生态环境脆弱。2021年6月以潮汕韩江三角洲河口群为研究区,开展了河-海交互区沉积环境和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为6.66~1301.34... 河口三角洲是人类活动最为剧烈的区域,陆海作用复杂,生态环境脆弱。2021年6月以潮汕韩江三角洲河口群为研究区,开展了河-海交互区沉积环境和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沉积物以黏土质粉砂为主,中值粒径为6.66~1301.34μm;盐度为15.91~35.11,具有典型的河-海交互区特征;有机碳(TOC)、叶绿素a(chl a)、脱镁叶绿酸含量(Phaeo)均呈现由陆向海减少趋势。重金属Cu和Zn、Phaeo、透明度和砂含量是造成沉积环境差异的主要因素。共鉴定出13个小型底栖动物主要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在丰度和生物量上均为最优势类群(90%和38%),桡足类和多毛类居次。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干重)分别为(295±195)inds./10 cm^(2)和(277.8±202.8)μg/10 cm^(2),整体上从陆向海呈增加趋势,在不同河口断面间差异显著。盐度和河口也是控制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真盐区(盐度>30)的群落相似性较高。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和物种数与Phaeo和重金属(Cu、Zn、Pb、Cd)呈负相关关系;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最佳环境组合是盐度和重金属Cd含量。基于重金属、有机污染指数及海洋线虫与桡足类比值三种环境评价方法,其结果均显示污染较严重的区域位于河口入海口门处。研究结果可为海岸带资源保护、生态监测以及基于生态系统实施综合管理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汕河口区 沉积环境 小型底栖动物群落 生态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小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25
8
作者 杜永芬 徐奎栋 +1 位作者 孟昭翠 王家栋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99-207,共9页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 2007年10—11月对南海海域(17—21°N,109—112°E)的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平均为(901±913)ind/10cm2,自近岸向外海域呈递减趋势;平均生物量和生产量分别为(798±713)μgdwt/10cm2和(7185±6421)μgdwt/10cm2。研究海域小型动物的平均丰度与莱州湾和南黄海冬季的研究结果较接近,高于东、黄海,低于胶州湾和长江口。在分选的17个主要类群中,海洋线虫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92.9%),多毛类(2.5%)和桡足类(1.5%)所占比例均较小。在生物量上,海洋线虫(41.9%)和多毛类(40.1%)为绝对优势类群,其次是介形类(3.6%)和桡足类(3.2%)。在垂直分布上,占总量约53%的小型底栖动物和52%的海洋线虫分布于0—2cm表层,该结果与长江口较为接近,而较渤海和黄海低。统计分析表明,本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和线虫的数量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由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比(N/C)与本海域环境状况的分析表明,该数值在一定尺度上可为海洋环境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小型底栖动物 线虫 丰度 生物量 生物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厦门同安湾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被引量:20
9
作者 陈昕韡 李想 +4 位作者 曾佳丽 谭文娟 周细平 洪万树 蔡立哲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51-358,共8页
为研究厦门同安湾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于2014年在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5个取样站进行了4个季节小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共获取了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 为研究厦门同安湾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于2014年在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5个取样站进行了4个季节小型底栖动物定量取样,共获取了9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为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寡毛类、多毛类、涡虫类、有孔虫类、介形类、双壳类、星虫类,还有少许未定类群.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1.75%.下潭尾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441.3±61.0)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555.8±104.6)μg/(10cm^2).单变量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表明:不同季节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有极显著差异;不同取样站之间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无显著差异,生物量有显著差异.小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类群均匀度指数(J′)、多样性指数(H′)和优势度指数(λ)的最高值均出现在光滩取样站.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个体数与底温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底盐呈显著负相关;夏、秋两季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数以及夏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均与底盐呈显著相关.上述结果完善了我国人工红树林湿地小型底栖动物物种和生境多样性资料库,为滨海湿地公园管理、滩涂生态修复和红树林湿地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群落 人工红树林湿地 同安湾 下潭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踩踏对砂质滩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现场扰动实验初步结果 被引量:18
10
作者 华尔 林佳宁 +4 位作者 冯颂 王楠 李光福 李华龙 张志南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3-68,78,共7页
在青岛太平湾砂质滩进行人为踩踏扰动现场实验,初步了解踩踏对砂质滩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现场扰动实验结果显示,受踩踏影响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在12 h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型底栖动物对人为踩踏扰动的响应模式为向深处迁移致使丰度... 在青岛太平湾砂质滩进行人为踩踏扰动现场实验,初步了解踩踏对砂质滩小型底栖动物的影响。现场扰动实验结果显示,受踩踏影响小型底栖动物垂直分布在12 h内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小型底栖动物对人为踩踏扰动的响应模式为向深处迁移致使丰度降低,并非平行向周围迁移。同时,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旅游旺季(7月)和淡季(10月)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分布,结果显示,旅游旺季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及其优势类群海洋线虫丰度明显低于淡季,并在中潮带表现突出。季节影响之外,旅游活动,包括沙滩上的散步、奔跑、嬉戏及浅海区的游泳活动引起的沉积物改变可能是导致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组成及分布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关小型底栖动物群落对旅游扰动的响应机理还需要在更广的范围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砂质潮间带 小型底栖动物 现场实验 踩踏 旅游扰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冷水团及周边海域夏初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及空间分布研究 被引量:26
11
作者 王家栋 类彦立 +1 位作者 徐奎栋 杜永芬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59-366,共8页
2007年6月经由专项航次对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北黄海17个,南黄海31个)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达(2195±159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843±1291... 2007年6月经由专项航次对黄海冷水团及邻近海域共48个站位(北黄海17个,南黄海31个)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及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所调查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达(2195±1599)ind/10cm2,平均生物量为(1843±1291)μgdwt/10cm2,冷水团内的平均丰度较冷水团外站位低约25%,生物量低约18%。北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是南黄海的2倍多,平均丰度分别为(3410±1578)ind/10cm2和(1529±1121)ind/10c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2766±1344)μgdwt/10cm2和(1336±901)μgdwt/10cm2。在分选出的18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线虫在丰度上平均达总量的87.9%,其他依次为桡足类(5.9%)、甲壳类幼体(2.9%)、多毛类(1.3%)和动吻类(1.2%)。而生物量上的贡献依次为线虫(42%)、多毛类(22%)、桡足类(13%)和甲壳类幼体(12%)等。在垂直分布上,79%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0—2cm沉积物表层,17%分布于2—5cm次表层,底层5—8cm仅占4%。统计分析显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水深、沉积物有机质含量、中值粒径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而生物量与沉积物(粉砂+粘土)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黄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总体上呈近岸低、中央冷水团高的特点,可能与夏季环状流形成的海水涡旋有关。本研究在北黄海所获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系中国海域同类研究的最高值,黄海的小型底栖动物高现存量区域与传统的高生产力区域一致。研究还发现,自长江口向东北方向分布的小型底栖动物现存量较周边海区为高,该路径与长江冲淡水向黄海的扩展路线一致,这可能是由于长江淡水带来丰富的营养盐,提供了较充足的食物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冷水团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深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晓收 许嫚 +3 位作者 张敬怀 牟刚 刘丹 李肖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2-59,共8页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 2010年9月在南海北部5个深海站位和1个浅海站位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采样,对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定量研究。本次调查中,共鉴定出10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分别是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甲壳类幼体、异足类、寡毛类、涡虫、无板类和等足类。从丰度来看,线虫是绝对的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百分比为94.72%;桡足类次之,占2.70%;多毛类再次,占1.62%;其他类群之和仅占0.96%。从生物量来看,线虫的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53.83%;其次是多毛类,占32.17%;居生物量第三位的是桡足类,占7.14%;其他类群之和占6.85%。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66.12±635.61个·(10cm2)-1和398.43±431.98μg·(10cm 2)-1,线虫的丰度和干重生物量分别为536.21±593.48个·(10cm 2)-1和214.48±237.39μg·(10cm 2)-1。研究站位线虫、桡足类、多毛类和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线虫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小型底栖生物生物量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底层水pH值、沉积物粉砂黏土含量和有机质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VOA)结果表明,线虫丰度、桡足类丰度、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在不同站位均有显著差异。与渤海、北黄海、南黄海、长江口、芽庄湾(越南)、大亚湾、北部湾、南海近海等海域相比,本研究海域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南海北部 深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近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研究 被引量:14
13
作者 张青田 王新华 +2 位作者 房恩军 马维林 胡桂坤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57-64,共8页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渤海湾天津近海的15个站位,分春、夏、秋、冬4个航次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调查。通过对未受扰动沉积物样品中的生物分析,共采集到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寡毛类、双壳类、动吻类等小型底栖动物类群... 2006年7月至2007年10月在渤海湾天津近海的15个站位,分春、夏、秋、冬4个航次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调查。通过对未受扰动沉积物样品中的生物分析,共采集到线虫、桡足类、多毛类、介形类、寡毛类、双壳类、动吻类等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和少量未鉴定实体,其中线虫为优势类群,占总丰度的90%以上。调查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春、夏、秋、冬依次为(405.4±154.8)ind/10cm2,(417.6±38.6)ind/10cm2,(161.6±64.5)ind/10cm2和204.7±69.7ind/10cm2,区内的分布以中部海域居多。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存在季节变化,春季和夏季平均丰度值较高,夏季略高于春季;秋冬季值偏低。小型底栖动物多分布于沉积物0~5cm层次,占总量的85.9%~92.9%。春季和秋季的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相关。与我国近海海域研究资料比较显示,目前渤海湾天津近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值略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近岸海域 天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的分布格局 被引量:34
14
作者 郭玉清 张志南 慕芳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1463-1469,共7页
在渤海的 2 2个站位 ,分 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1 997年航次 ,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2 2 74± 1 0 3 9ind./1 0 cm2... 在渤海的 2 2个站位 ,分 3个航次采集未受扰动的沉积物样品 ,进行了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 ,1 997年航次 ,5个站位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 2 2 74± 1 0 3 9ind./1 0 cm2 ;1 998年和 1 999年航次 ,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分别为 869± 5 0 9ind./1 0 cm2和 63 2± 3 99ind./1 0 cm2 ,其中 ,小型底栖动物和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的高值主要出现在渤海中东部和海峡口的站位 ,底栖桡足类的丰度在海峡口的 A4、E5、D5站和辽东湾湾口的几个站位较高。在小型底栖动物中 ,线虫是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 ,桡足类位于第 2位 ,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 ,在 1 998年航次 ,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 3位 ;1 999年航次 ,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 3位。对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其沉积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 ,水深与小型底栖动物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和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 ;沉积物的中值粒径与桡足类的丰度和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呈负相关 ,前者为极显著 ,后者为显著 ;砂、粉砂和粘土含量影响三者的丰度变动 ,其中与桡足类丰度的相关性为极显著或显著。沉积物中的叶绿素 a、脱镁叶绿酸 a、含水量和有机质含量与三者丰度的关系不很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分布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近海秋季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家栋 类彦立 +1 位作者 徐奎栋 孟昭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2-70,共9页
2007年秋季搭载开放航次对黄海、东海、南海3个海域共1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3个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以黄海最高,为(2 132±946)个/10 cm2,东海次之,为(1 954±2 047)个... 2007年秋季搭载开放航次对黄海、东海、南海3个海域共10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以及环境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3个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以黄海最高,为(2 132±946)个/10 cm2,东海次之,为(1 954±2 047)个/10 cm2,而南海仅(156±56)个/10 cm2;平均生物量(干质量)依次为(2 193±1 148)μg/10 cm2、(1 865±1 555)μg/10 cm2和(212±22)μg/10 cm2。3个海区分选出的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中,丰度上均以自由生线虫占绝对优势,分别占总量的85%、89%、85%。在生物量上,黄海以自由生线虫贡献最多(33%),多毛类居次;东海二者比例相近(约为37%),而南海则以多毛类占绝对优势(56%)。在小型底栖动物的垂直分布上,3个海区差异较大:分布于沉积物表层0~2 cm的小型底栖动物在黄海高达90%,东海仅46%,在南海为63%。统计分析表明,本研究站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沉积物中的叶绿素及脱镁叶绿酸含量和底温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该结果与本航次之后在广东湛江和海南以东的南海海域开展的908调查结果形成了鲜明对照,后者的小型底栖动物及线虫丰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水深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近海受人类干扰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海 东海 南海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研究 被引量:25
16
作者 刘均玲 黄勃 梁志伟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87-192,共6页
2012年2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滩涂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中有六大类小型底栖动物,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海螨。在种类组成上,自由生活线虫为优势类群,在4个采样站位中,分别占小型底... 2012年2月对海南省东寨港红树林滩涂沉积物小型底栖动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红树林中有六大类小型底栖动物,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海螨。在种类组成上,自由生活线虫为优势类群,在4个采样站位中,分别占小型底栖动物总数量的95.30%,97.02%,96.45%,90.53%。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的总栖息密度为(1 082.23±563.76)个/(10cm2),总生物量为(764.06±511.63)μg/(10cm2)。4个采样站位平均多样性指数H′分别为0.26、0.17、0.20、0.45,平均均匀度指数J分别为0.13、0.09、0.10、0.23。最小显著极差法(LSR)进行多重比较分析表明,4个采样点小型底栖动物差异明显。海洋线虫与桡足类的数量之比(N/C)显示东寨港红树林受到了有机质污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寨港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密度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岛岩礁附植小型底栖动物ATP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张艳 张志南 +2 位作者 邓可 华尔 黄勇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99-806,共8页
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鼠尾藻和羊栖菜)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并进行了附植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和线虫优势种类ATP含量的测定.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为518.9nds./... 2004年10~12月对青岛太平角潮间带2种海藻(鼠尾藻和羊栖菜)上附生的小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连续3个月的采样调查,并进行了附植小型底栖动物优势类群和线虫优势种类ATP含量的测定.2种海藻上共采得12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平均丰度为518.9nds./g dwt algae,海洋线虫和桡足类为优势类群,两者的相对丰度之和大于84%.鼠尾藻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5.57ng/ind.(以下单位相同),桡足类为4.69;羊栖菜上的线虫ATP含量平均为2.46,桡足类为15.06.共鉴定出海洋线虫28种或分类实体.2种海藻上的线虫优势种类均是刮食食性的三齿棘线虫(Acanthonchus tridentatus).不同粒级海洋线虫的个体干重为0.14~32.65μg/ind.,ATP含量为1.18~297.64ng/ind.,C/ATP比值为43∶1~9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岛 潮间带海藻 附植小型底栖动物 海洋线虫 ATP C/AT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与分布 被引量:8
18
作者 刘清河 刘晓收 +3 位作者 许嫚 黄德铭 原子皓 张志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4期8062-8074,共13页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 对2011年6月南黄海冷水团及其周边海域23个站位的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丰度、生物量和空间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海域共鉴定出小型底栖动物20个类群,平均丰度为(1194±873)个/10 cm^2,平均生物量为(881±669)μg干重/10 cm^2,其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是绝对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丰度的89.7%,其次为底栖桡足类(5.5%)、甲壳类幼体(1.8%)、多毛类(1.2%);对生物量的贡献上依次为海洋线虫(49.0%)、多毛类(22.9%)、桡足类(13.9%)、介形类(7.8%)、涡虫(2.0%)。在垂直分布上,79.1%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0—2 cm的表层,16.4%分布在2—5 cm的次表层,4.5%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5—8 cm的下层。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总丰度和总生物量与沉积物叶绿素a含量显著正相关;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和沉积物中部分重金属(Pb、Cu、Fe、Ni、Co)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但与Cd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BIOENV分析结果表明,沉积物含水量、有机质含量和分选系数组合最能解释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组成分布差异。根据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组成可将研究海域划分为3个区域,包括:冷水团中央区域,冷水团边缘区和近岸区,其中冷水团边缘区丰度和生物量最高,冷水团区域次之,近岸区最低;整个冷水团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是非冷水团海域的2.3倍和2.1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自由生活海洋线虫 丰度 生物量 南黄海冷水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Chla、有机质的相关性 被引量:12
19
作者 刘均玲 袁超 +1 位作者 何永姑 王永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85-191,共7页
于2015年4月(春季)、2015年6月(夏季)、2015年10月(秋季)、2016年1月(冬季),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进行多次采样,分选小型底栖动物,并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叶绿素a含量,分析不同季节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有机质、Chl... 于2015年4月(春季)、2015年6月(夏季)、2015年10月(秋季)、2016年1月(冬季),在海南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潮间带进行多次采样,分选小型底栖动物,并测定沉积物中有机质和叶绿素a含量,分析不同季节东寨港红树林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有机质、Chla的相关性。研究结果,沉积物中小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自由生活线虫、桡足类、涡虫、多毛类、寡毛类,线虫为优势类群;有机质含量为25.22%—93.41%,平均值为46.6%; Chla含量为0.188—6.303μg/g,平均值为1.731μg/g。相关性分析显示,春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Chl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earson's r=0.684; P<0.05),夏季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earson's r=-0.518; 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小型底栖动物 有机质 Chla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6年冬季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 被引量:5
20
作者 杨世超 慕芳红 +2 位作者 周红 陈海燕 吴绍渊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78-82,共5页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t.10 cm-2.a-1。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总丰度的89.7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双壳类;按生物量依次为多毛类38.49%,线虫32.60%,介形类10.31%,桡足类8.8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胶州湾 山东半岛南岸海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