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明娟
朱青青
+3 位作者
潘永良
徐天扬
杨雨晨
张忠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923,共5页
探讨一套能快速、准确定位脑区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传统实验动物因体型大小、性别差异以及新兴实验动物因缺乏相应图谱和立体定位坐标信息而难以精确定位脑区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以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研究对象,先行切片...
探讨一套能快速、准确定位脑区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传统实验动物因体型大小、性别差异以及新兴实验动物因缺乏相应图谱和立体定位坐标信息而难以精确定位脑区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以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研究对象,先行切片制作出一套与待进针体型相近的同性长爪沙鼠的尼氏染色脑图谱,比对小鼠脑图谱以初步了解目的脑区周围结构及相对位置。再利用桌面数显型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其头部,并以前囟为原点垂直进针以在脑组织留下进针痕迹,快速断头后制备脑组织冠状冰冻切片。以尼氏染色脑图谱为基础,测量与计算目标脑区与前囟的相对位置,初步推算三维空间坐标。进针此坐标并再次制备切片并计算进针点与目标脑区的偏差值,即可得到该脑区的精确坐标,重复上述步骤验证该坐标数据的精确度。本实验通过上述方法快速进针左右两侧若干脑区并获得其坐标数据,有左右两侧侧脑室(LV),室旁核(PVH),中央杏仁核(CeA),内侧杏仁核(MeA),终纹床核(BST)等研究热点脑区,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快速准确定位脑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区定位
小型啮齿动物
方法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
被引量:
6
2
作者
康海斌
王得祥
+5 位作者
常明捷
康冰
胡有宁
于飞
庞越
滕青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604-7613,共10页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
种子扩散
觅食对策
微生境
松栎混交林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布氏田鼠干扰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
3
作者
图雅
朱媛君
+4 位作者
杨晓晖
池静姚
房闵
萨拉
王百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3-1612,共10页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逐渐凸显。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针对布氏田鼠不同干扰等级样地的鼠洞特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的健康性指数CVOR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变异均为最强,其中活力指数变异系数最高,为58.09%;活力指数与组织力指数在不同干扰阶段差异不显著,草原基况指数及CVOR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及轻度干扰样地显著高于重度干扰样地,恢复力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程度样地;鼠洞密度、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草原基况指数、恢复力指数、CVO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活力指数、组织力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鼠洞干扰强度增加,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活力指数和组织力指数对鼠洞干扰响应不显著,CVOR指数整体变异性最小,稳定性最强;相比于鼠洞密度及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之间的关系更强,可以作为一项综合评价鼠洞干扰强度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原区域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
干扰
呼伦贝尔草原
生态系统健康性
布氏田鼠
鼠洞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
被引量:
2
1
作者
王明娟
朱青青
潘永良
徐天扬
杨雨晨
张忠山
机构
湖州师范学院医学院
出处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19-923,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672295)。
文摘
探讨一套能快速、准确定位脑区的操作方法,以解决传统实验动物因体型大小、性别差异以及新兴实验动物因缺乏相应图谱和立体定位坐标信息而难以精确定位脑区的问题。其主要方法是以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为研究对象,先行切片制作出一套与待进针体型相近的同性长爪沙鼠的尼氏染色脑图谱,比对小鼠脑图谱以初步了解目的脑区周围结构及相对位置。再利用桌面数显型脑立体定位仪固定其头部,并以前囟为原点垂直进针以在脑组织留下进针痕迹,快速断头后制备脑组织冠状冰冻切片。以尼氏染色脑图谱为基础,测量与计算目标脑区与前囟的相对位置,初步推算三维空间坐标。进针此坐标并再次制备切片并计算进针点与目标脑区的偏差值,即可得到该脑区的精确坐标,重复上述步骤验证该坐标数据的精确度。本实验通过上述方法快速进针左右两侧若干脑区并获得其坐标数据,有左右两侧侧脑室(LV),室旁核(PVH),中央杏仁核(CeA),内侧杏仁核(MeA),终纹床核(BST)等研究热点脑区,均有较高的成功率,因此该方法适用于快速准确定位脑区。
关键词
脑区定位
小型啮齿动物
方法研究
Keywords
Brain area localization
Small rodents
Methodological study
分类号
R742 [医药卫生—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
被引量:
6
2
作者
康海斌
王得祥
常明捷
康冰
胡有宁
于飞
庞越
滕青林
机构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林学院
甘肃小陇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西安文理学院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
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出处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7604-7613,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470644)
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项目(15A180047)
文摘
不同植物种子依靠不同的方式实现扩散,啮齿动物对林木种子搬运后在取食点微生境和贮藏方式的选择存在偏好,研究其贮藏行为与微生境的关系是探究幼苗建成的关键。在秦岭中段火地塘林区,采用标签标记法,以锐齿槲栎、华山松和油松种子为材料,探究了小型啮齿动物对松栎混交林建群种种子扩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松种子原地取食率显著高于锐齿槲栎和华山松种子,且啮齿动物更倾向于搬运后取食(60%)和埋藏(4.33%)华山松种子,搬运后取食距离也为华山松最大(2.49 m);锐齿槲栎小种子被搬运后埋藏的距离最大(4.92 m)。2)除华山松种子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后单个取食的比例均在85%以上;油松种子不存在埋藏点,而其他类型种子90%以上均以单个形式被埋藏。3)大部分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后选择在裸地丢弃;锐齿槲栎大种子(87.5%)、小种子(78.57%)和华山松种子(53.33%)较大比例被啮齿动物埋藏在灌丛下方,埋藏在裸地的种子较少。4)大部分种子在灌丛下方被取食,仅华山松种子被啮齿动物搬运到洞穴取食;除油松种子被大量原地取食外,其他类型种子被搬运到取食点的种子比例基本呈现由微生境植被复杂到简单(灌丛—草丛—灌丛边缘—裸地)而逐渐减小的趋势。种子的营养价值及取食和搬运过程中啮齿动物付出的成本是影响种子命运的关键性因子,且啮齿动物对种子埋藏和取食地点的微生境存在较明显的选择性。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
种子扩散
觅食对策
微生境
松栎混交林
秦岭
Keywords
small rodent
seed dispersal
foraging strategy
microhabitat
pine-oak mixed forest
Qinling Mountains
分类号
S718.5 [农业科学—林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布氏田鼠干扰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
3
作者
图雅
朱媛君
杨晓晖
池静姚
房闵
萨拉
王百田
机构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所
中国电建集团北京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呼伦贝尔市林业和草原事业发展中心
出处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603-1612,共10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322016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项目(32061123005)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971061)。
文摘
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是区域生态恢复与管理的重要依据。草原生态系统较为脆弱,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下,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在局部区域内,相比于其他干扰类型,小型啮齿动物干扰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逐渐凸显。以呼伦贝尔典型草原为研究区,针对布氏田鼠不同干扰等级样地的鼠洞特征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重度干扰阶段的健康性指数CVOR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变异均为最强,其中活力指数变异系数最高,为58.09%;活力指数与组织力指数在不同干扰阶段差异不显著,草原基况指数及CVOR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及轻度干扰样地显著高于重度干扰样地,恢复力指数表现为对照样地显著高于其他3个干扰程度样地;鼠洞密度、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草原基况指数、恢复力指数、CVOR指数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与活力指数、组织力指数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随着鼠洞干扰强度增加,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而活力指数和组织力指数对鼠洞干扰响应不显著,CVOR指数整体变异性最小,稳定性最强;相比于鼠洞密度及洞口面积,鼠洞干扰指数与CVOR指数及其准则层4项指数之间的关系更强,可以作为一项综合评价鼠洞干扰强度的指标。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北方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为草原区域管理人员采取有效措施改善退化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提供重要参考。
关键词
小型啮齿动物
干扰
呼伦贝尔草原
生态系统健康性
布氏田鼠
鼠洞特征
Keywords
small rodent disturbance
Hulunbuir Steppe
ecosystem health
Lasiopodomys brandtii
burrow characteristics
分类号
X174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尼氏染色图谱的小型啮齿动物快速脑区定位方法
王明娟
朱青青
潘永良
徐天扬
杨雨晨
张忠山
《野生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0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啮齿动物对不同林木种子的搬运和取食微生境选择机制
康海斌
王得祥
常明捷
康冰
胡有宁
于飞
庞越
滕青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布氏田鼠干扰对呼伦贝尔草原生态系统健康性的影响
图雅
朱媛君
杨晓晖
池静姚
房闵
萨拉
王百田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