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清末民初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中的新伦理建构
被引量:3
- 1
-
-
作者
张梅
-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
出处
《齐鲁学刊》
CSSCI
2023年第4期136-148,共13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儿童文学现代演进与传统文化关系研究”(19BZM146)。
-
文摘
查尔斯·泰勒所言的“大脱嵌”革命在清末民初引发了新伦理的建构。基于儿童成长的发展性、可塑性,儿童被视为新兴民族国家的希望,清末民初的先觉者们在救亡图存的时代召唤下,焕发出构建儿童新意义秩序的极大热情。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就是伴随着关于儿童的新伦理秩序而生成的,其主要通过三种路径来完成:在新家国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国民;从德性伦理到规范伦理建构中“制造”小公民;在新身体伦理建构中“制造”“模范儿童”。然而,儿童在“大脱嵌”革命后并没有真正获得自我主体性,而是再次将个人置于新国家共同体框架中,成为负载着人们关于国家、政治和文化想象的隐喻符号。尽管如此,清末民初的文本中总有些儿童拒绝被格式化规训,他们总能冲破现实的困境、观念的囚笼,叫喊出生命的喜悦和自由。这说明儿童文学的现代演进之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因为真正的童年精神在引领着我们。
-
关键词
清末民初
儿童文学
新伦理建构
小国民
小公民
“模范儿童”
-
Keywords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children’s literature
new ethical constructions
junior nationals
junior citizens
“model children”
-
分类号
I058
[文学—文学理论]
-
-
题名重责在肩:近代儿童节中家庭育儿话题探析
被引量:1
- 2
-
-
作者
任祖凤
-
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处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82-194,共13页
-
文摘
在流行的“少年中国”说、“青春中华”观、家庭革命论等因素推动下,1931年国民政府批准设立了“四四”儿童节。受节日纪念主旨的影响,儿童节成为国民政府向家庭宣传、普及育儿知识的特殊渠道。官方希望家长掌握科学教养方法,尽可能给予儿童良好的物质和教育条件,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小国民”目标服务。在此要求下,家庭成为兼具抚养、教育儿童双重职能的场域。与此同时,政府还试图通过节日提升儿童的家庭地位、父母与子女的情感联系,从而构建更为“合理”的现代家庭关系。然而,民国时境下大多数家庭实无力落实相关要求,节日活动亦呈现出教育资源的差异化配置现状。这与追求“经济民主”的时代思潮相悖,引发了社会舆论对国民政府的强烈不满。可以说,经由儿童节的纪念宣传,儿童养育由私人家庭事务转为公共政治社会问题,这在加重家庭之于国家责任的同时,也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治理期待。
-
关键词
民国时期
儿童节
“小国民”
家庭教育
儿童养育
-
Keywords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Children’s Day
“junior citizens”
family education
rearing
-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