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陕西洛南龙牙洞小哺乳动物化石新材料 被引量:3
1
作者 李永项 胡松梅 +1 位作者 王社江 张云翔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2-350,共19页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 描述了1995~1997年东秦岭山地洛南盆地龙牙南洞洞穴遗址中发掘出土的小哺乳动物化石,包括甘肃鼹Scapanulus oweni,峨眉鼩鼹Nasillus andersoni,鼩鼹(属种未定)Uropsilinae gen.et sp.indet.,长尾鼩鼱Soriculus sp.,似高山鼠兔Ochotona cf.O.alpina,偏皮氏毛耳飞鼠Belomys parapearsoni,艾克氏异仓鼠Allocricetus ehiki,沟牙田鼠Proedromys bedfordi,欧洲异费鼠Allophaiomys deucalion,始鼢鼠Eospalax sp.,先社鼠Niviventer preconfucianus,亚洲姬鼠Apodemus asianicus,姬鼠Apodemus sp.,马来豪猪(华南亚种)Hystrix brachyura subcristata,居氏大河狸Trogontherium cuvieri等。该动物群同时包括南方型和北方型动物,其动物组合具有明显的南北过渡地带的特征。其中峨眉鼩鼹和似高山鼠兔为新发现的化石种。新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类似于龙牙北洞,显示出比较古老的性质,时代上多为早更新世晚期或中更新世早期,但龙牙南洞遗址含化石地层对应的热释光(TL)年龄结果分别为(356.6±17.8)ka BP,(273.9±13.7)ka BP和(210.5±10.5)ka BP,最近新的回授光释光(TT-OSL)测年数据进一步验证了热释光测年结果,获得的地层年代亦为距今40~20万年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南盆地 龙牙南洞 更新世 小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测试方法简介及应用前景 被引量:1
2
作者 白滨 王旭 《古脊椎动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2-251,共10页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 探讨古环境和古气候变化与哺乳动物演化之间的关系是目前古生物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热点,而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的碳、氧同位素分析是恢复古环境和古气候的一个重要手段。以往的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稳定同位素分析多集中在大哺乳动物化石,这主要是受到技术手段的限制,所需的样品量较大所决定的。但最近几年随着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的应用,对小哺乳动物化石(如啮齿类和兔形类)的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和应用日趋成熟和广泛。除了传统的化学处理方法之外,对小哺乳动物化石牙齿釉质碳、氧同位素的分析还有以下三种方法:1)激光剥蚀气相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分析;2)直接激光氟化技术;3)离子显微探针技术(SHRIMPII)。这些技术需要的样品量少,对标本的破损小,准确度和精密度高,所以在小哺乳动物化石和一些珍贵标本(如古人类化石)的稳定同位素分析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相对于大哺乳动物化石,小哺乳动物化石数量多、演化速度快,更能反映多个层位长时间序列的古环境和气候变化;而且小哺乳动物通常没有长距离迁徙的行为,栖息地局限,所以更能准确反映化石埋藏地点的古环境和气候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哺乳动物化石 牙齿釉质 碳、氧同位素 激光和离子显微探针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小哺乳动物化石
3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84-316,共33页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03年在甘肃临夏盆地牙沟附近的椒子沟组底部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计3目13科17个属。这个小哺乳动物化石群是中亚和东亚典型的渐新世组合。其中的14属(约为总数的82%)是亚洲渐新世所共有的,4个属(Ordolagus,Tataromys,Tsagonomys和Bagacricetodon)和Eucricetodon属的4个种的时代分布仅限于渐新世,Bagacricetodon属限于晚渐新世,Glis和Eomyodon两属在晚渐新世时首次出现。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组合,牙沟地区椒子沟组底部的时代可能为晚渐新世,这与根据大哺乳动物化石得出的结论一致。与中亚和东亚地区其他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由于该动物群中具有两个原仅在始新世出现的属(Anatolechinos和Gobiomys)和缺少较进步的属,其时代比内蒙古乌兰塔塔尔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稍早。这与现在对毛沟剖面的古地磁解释大致一致,即椒子沟组的下界可能与Chron C10r(~29 Ma)相当。牙沟动物群包含有大量喜欢干旱的zapodines,ctenodactylids,cricetids,lagomorphs和穴居的Tsaganomys化石,而且产化石地层的岩性主要是由含有石膏的褐红色泥岩组成,这些都倾向于表明牙沟地区在晚渐新世时主要为半干旱的林地-灌木林地环境。在晚渐新世时,在亚洲和欧洲之间共有4属小哺乳动物,而在亚洲和北美洲只共有一属动物,这表明在晚渐新世时,欧亚之间动物群的交流要比亚洲与北美之间的多,这可能与土尔盖海峡在晚渐新世时消失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牙沟 晚渐新世 椒子沟组 小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临夏盆地椒子沟组上部满散村小哺乳动物群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伴月 邱占祥 王世骐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23-141,共19页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和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 记述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一野外队于2015年在甘肃临夏盆地东乡县满散村附近的椒子沟组上部首次发现的6属10种小哺乳动物化石。其中4个属(Sinolagomys, Litodonomys, Heterosminthus和Yindirtemys)已知最早出现于晚渐新世;两个种(Sinolagomys kansuensis和Heterosminthus lanzhouensis)仅在晚渐新世出现过。该动物群(及其产出地层)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可称为晚渐新世满散村动物群。该动物群中有一些在牙沟动物群(产于椒子沟组下部)中尚未出现的更晚的属种,并且缺少那些在牙沟动物群中存在的较古老的属种。结合两个动物群的产出层位,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要比牙沟动物群晚。如果牙沟动物群的时代为晚渐新世早期,满散村动物群的时代很可能为晚渐新世晚期。这样,椒子沟组可能代表了整个晚渐新世时期的沉积。满散村动物群与亚洲已知的生物带和中国已知的晚渐新世哺乳动物群比较,比我国内蒙古乌兰塔塔尔生物带III和蒙古湖谷地区的生物带C和C1的时代要晚,而与我国西北地区峡沟、塔奔布鲁克、伊克布拉格和铁尔斯哈巴合动物群(或组合)时代相近,比石羌子沟动物群的时代稍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临夏满散村 晚渐新世 椒子沟组 小哺乳动物化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arly Miocene micromammal fossils from Gucheng in Linxia,Gansu,China
5
作者 WANG Ban-Yue QIU Zhu-Ding LI Lu 《古脊椎动物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2-132,共31页
The micromammal fossils collected from the Shangzhuang Formation of the Linxia Basin,Gansu,are described here.The assemblage consists of 16 species of 13 genera belonging to 7 families,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nd on... The micromammal fossils collected from the Shangzhuang Formation of the Linxia Basin,Gansu,are described here.The assemblage consists of 16 species of 13 genera belonging to 7 families,including one new species and one taxon previously unknown from China.Among them 5 genera are Oligocene holdovers and 11 genera/species are known to make their first appearances in Early Miocene,indicating an Early Miocene age for the Gucheng Fauna.The absence of Oligocene survivors such as Tataromys,Yindirtemys,Eucricetodon and Tachyoryctoides,which usually occur in the Xiejian age of Early Miocene,and the presence of newcomers Protalactaga,Megacricetodon and Gobicricetodon,that made their first appearance only in the Shanwangian age of late Early Miocene,suggest that the Gucheng Fauna is of a later age of Early Miocene.The new species,Sinolagomys guchengensis,showing more derived morphology than in S.ulunguensis,seems to support an assessment of the fauna in Shanwangian age.Thus,the Gucheng Fauna may belong to late Early Miocene Shanwangian,partially equivalent to MN 3/4 of the European land mammal zonation.Ecological analysis of the fauna indicates that the palaeoecological condition of the Gucheng area might still be a predominantly arid shrub-steppe in late Early Miocen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ucheng LINXIA GANSU late Early Miocene Shangzhuang Formation micromammal fossi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