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老性痴呆模型细胞移植的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1
作者 何婷婷 张锦明 +2 位作者 沈丽 姚树林 田嘉禾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0-214,247,共6页
目的探讨2-(4-N-11C-甲胺基苯)-6-羟基苯丙噻唑(11C-PIB)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模型验证及监测移植细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Aβ(1-40)海马注射痴呆模型后进行细胞移植,通过行为学、组织学检测及1... 目的探讨2-(4-N-11C-甲胺基苯)-6-羟基苯丙噻唑(11C-PIB)和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在模型验证及监测移植细胞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Aβ(1-40)海马注射痴呆模型后进行细胞移植,通过行为学、组织学检测及11C-PIBPET和18F-FDG小动物PET显像,观察显像结果是否与行为学、组织学结果相匹配。结果模型组在Morris水迷宫中的潜伏期显著长于正常组(P<0.01),组织学显示海马CA1及齿状回出现神经元丢失和Aβ沉积,11C-PIB显像中模型组海马区域PIB放射性摄取显著增高(P<0.05),18F-FDG显像中模型组注射侧海马放射性摄取显著低于正常组的同侧(P<0.001)。细胞移植后移植组潜伏期较模型组减少33.7%~51.5%(P<0.01),组织学显示Aβ沉积无明显改变,神经干细胞分化表达神经元核蛋白阳性细胞,并持续6周表达5-溴脱氧尿苷阳性细胞,11C-PIB显像显示移植组与模型组放射性摄取差异无显著性(P>0.05),18F-FDG显像显示移植组与模型组放射性摄取基本一致(P>0.05)。结论 11C-PIBPET成像有助于诊断早老性痴呆并活体监测模型大鼠脑内的淀粉样斑块,而18F-FDG在监测移植细胞短期疗效方面存在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 细胞移植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神经影像学技术在小动物实验中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2
2
作者 马思明 王雪蕊 +2 位作者 闫超群 姬彩硕 刘存志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67-470,475,共5页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过程中,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无创地在动物活体上反映时间及空间维度的信息[1],是观察生理及病理状态下脑结构的重要方法。然而,单一的脑结构成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要求,促使神经影像学技术从单... 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研究过程中,神经影像学技术可以无创地在动物活体上反映时间及空间维度的信息[1],是观察生理及病理状态下脑结构的重要方法。然而,单一的脑结构成像已经不能满足临床诊断和医学研究的要求,促使神经影像学技术从单纯的脑形态学研究逐渐转换到形态与功能相结合的系统研究[2],必要时需构建相应的分子探针,标记某一特定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使其能够在活体和(或)离体地反映靶生物分子的量和(或)功能[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中枢神经系统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动物实验 疾病模型 动物 啮齿目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动物PET/CT活体成像时小鼠体温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2
3
作者 胡均松 吴宁 +3 位作者 周丽娜 高凯 胡广书 张辉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76-480,共5页
目的设计出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加热系统,以消除小动物PET/CT活体成像时影响肿瘤代谢的体温因素。材料与方法在研究易瑞沙疗效时发现,未使用加热系统时小鼠PET/CT图像的非特异性区域显著,但是肿瘤处不显著,严重影响了研究者对药物疗效的判... 目的设计出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加热系统,以消除小动物PET/CT活体成像时影响肿瘤代谢的体温因素。材料与方法在研究易瑞沙疗效时发现,未使用加热系统时小鼠PET/CT图像的非特异性区域显著,但是肿瘤处不显著,严重影响了研究者对药物疗效的判断,需要设计加热系统使小动物在实验过程中体温保持恒定。实验中选择Siemens Inveon Micro PET/CT作为实验工具和环境,将镍铬电阻丝按照正弦形缠绕在盛放小鼠的碳纤维板上,利用Pt100温控电阻反馈碳纤维板的温度。加热前,碳纤维板的温度处于设定的下限(28℃)以下,继电器开关闭合,电源对电阻丝加热。当温度上升到设定的温度上限(30℃)时,继电器开关打开,电源停止加热。系统中电阻丝的发热功率为3.42 W,加热系统的产热量能够维持小鼠的体温稳定。结果加热后小鼠的PET/CT图像中,肿瘤处的成像得到明显改善,非特异性区域不再出现强放射性。在1%的显著水平下,与加热前相比,加热后5组小鼠肿瘤处的每克组织摄取率得到明显提升。结论安装加热系统后,系统不会产生影响小鼠图像的伪影,非特异性区域不再显著,肿瘤代谢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体温 加热系统 疾病模型 动物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治进展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志鑫 刘云飞 +2 位作者 王灏 王海久 樊海宁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1-177,共7页
肝包虫病为慢性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蚴的幼虫引发,此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又被称作“虫癌”。临床上将肝包虫病分为肝泡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我国主要在西部农牧区居民群体中发生,对该地区居... 肝包虫病为慢性寄生虫病,由多房棘球蚴的幼虫引发,此病具有相当高的致残率和死亡风险,又被称作“虫癌”。临床上将肝包虫病分为肝泡型包虫病和肝囊型包虫病,肝包虫病在世界各地广泛流行,我国主要在西部农牧区居民群体中发生,对该地区居民的生存质量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临床上治疗肝包虫病以手术治疗方式为主,伴随着外科诊治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对肝包虫病研究不断深入,其诊治方案也不断完善。本文将主要综述肝泡型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旨在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参考,以尽早发现和治疗,降低疾病对患者产生的不良影响,改善患者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泡型包虫病 多房棘球蚴 剪切波弹性成像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 肝切除术 肝移植 阿苯达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F-2α基因下调后的诱导多能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余学问 徐华 +7 位作者 黄忠华 李振国 闵琴琴 梁莹莹 徐洲稳 石红琴 邵牧民 王家传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417-423,共7页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2α基因下调后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iPSCs治疗组、iPSCs+siHIF-2α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所有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 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HIF)-2α基因下调后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iPSCs治疗组、iPSCs+siHIF-2α组,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组。所有大鼠均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缺血模型,栓塞90 min后进行再灌注。再灌注后3 d进行i PSCs移植、i PSCs+siHIF-2α移植或PBS注射。在移植之前及之后的第2、4周,行神经行为学评价并采用小动物正电子发射体层仪(micro-PET)扫描测定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的摄取值。移植后第4周,处死大鼠行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细胞标志物。结果在干细胞移植后第2、4周,i PSCs治疗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均明显低于PBS对照组(均为P<0.05),而i PSCs+siHIF-2α组的神经功能评分在这两个时间点均高于i PSCs治疗组(均为P<0.05)。在干细胞移植后的第2、4周,与PBS对照组比较,i PSCs治疗组和i PSC+siHIF-2α组脑缺血大鼠脑部的糖代谢水平(损伤侧/正常侧)明显增加(均为P<0.001)。干细胞移植后第2周,i PSCs治疗组大鼠脑缺血区糖代谢水平明显高于iPSCs+siHIF-2α组(P<0.001)。此后iPSCs+siHIF-2α组大鼠脑缺血区糖代谢水平持续上升,至干细胞移植后第4周,与iPSCs治疗组较为接近,但仍低于iPSCs治疗组(P=0.025)。免疫荧光结果提示移植的干细胞存活并迁移至梗死区周边,并且大部分的移植干细胞均表达了神经细胞标志物。结论i PSCs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有明显的治疗作用,HIF-2α基因下调对iPSCs的治疗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诱导多功能干细胞 干细胞移植 低氧诱导因子-2α 小动物正电子发射体层(micro-pet)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 糖代谢 小干扰核糖核酸(siR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技术诊断骨质疏松症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李钦宗 田明波 +1 位作者 汪青春 谢秋萍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401-404,共4页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PETCT)对18FNaF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18FNaF对骨质疏松模型动物的摄取机理,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切除卵巢法制作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对动物模型注射18FNaF,利用PETCT对各组大鼠... 目的应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PETCT)对18FNaF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探讨18FNaF对骨质疏松模型动物的摄取机理,为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切除卵巢法制作大鼠骨质疏松模型,对动物模型注射18FNaF,利用PETCT对各组大鼠进行全身显像,测定各骨骼对18FNaF的摄取值。对比切卵巢实验组与对照组大鼠摄取18FNaF的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切卵巢实验组主要骨骼对18FNaF的摄取值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8FNaF是理想的骨血流和代谢显像剂,以18FNaF作为显像剂的PETCT技术对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F-NaF 生物分布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CT 骨质疏松症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动化制备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1)C-β-CFT及其在正常新生猪脑内PET/CT显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7
作者 张妍芬 王晓明 +5 位作者 曹礼 王晓煜 刘长平 李云涛 辛军 郭启勇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1409-1412,共4页
目的在线自动化制备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11C-β-CFT),并用以进行新生猪PET/CT脑显像。方法使用GE Tracerlab Fx-pro合成模块自动合成11C-β-CFT。对3只正常新生猪进行11C-β-CFT PET/CT 3D... 目的在线自动化制备多巴胺转运蛋白显像剂11C-甲基-N-2β-甲基酯-3β-(4-氟-苯基)托烷(11C-β-CFT),并用以进行新生猪PET/CT脑显像。方法使用GE Tracerlab Fx-pro合成模块自动合成11C-β-CFT。对3只正常新生猪进行11C-β-CFT PET/CT 3D动态显像,观察脑内基底节放射性随时间的变化,并绘制时间-活性曲线。结果在线自动化制备的11C-β-CFT放射化学纯度>98%,比活度>370 MBq/μmol,最终获得11C-β-CFT 20 mCi。PET/CT 3D脑动态显像显示,静脉注射后5 min内即可见11C-β-CFT在大脑皮质、小脑及基底节区域放射性分布较高,脑白质放射性分布较低,左右侧放射性浓聚程度对称;随着时间延长,大脑皮质、小脑的放射性明显减低,而基底节显示清晰。结论在线自动化制备11Cβ--CFT简单方便、速度快、放化纯度高,可用于进行新生猪的脑受体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巴胺膜转运蛋白 缺氧缺血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调控血糖在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李婷 李剑明 卢如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323-1327,共5页
目的观察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在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调控血糖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头实验用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于建模后第1、4周行^(18)F-FDG PET/CT心肌显像,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和差。采用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 目的观察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在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调控血糖的应用价值。方法以30头实验用小型猪建立急性心肌梗死模型,并于建模后第1、4周行^(18)F-FDG PET/CT心肌显像,图像质量分为优、良和差。采用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调节血糖浓度,测量并计算基础血糖值、血糖升高百分比、二次血糖值、血糖下降百分比、末次血糖值、存活心肌百分比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获得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结果最终26头实验猪入组,完成PET/CT显像52头次,其中质量优组24头次,良组19头次,差组9头次。3组间基础血糖值、血糖升高百分比、二次血糖值、血糖下降百分比及末次血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存活心肌百分比及LVEF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础血糖值、血糖升高百分比、血糖下降百分比和末次血糖值是影响图像质量的因素(P均<0.05)。结论以静脉糖负荷联合胰岛素法在实验猪^(18)F-FDG PET/CT心肌显像中调控血糖,是有效、可行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负荷 胰岛素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心肌代谢显像 氟脱氧葡萄糖18F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唐翔 吕滨 +7 位作者 赵世华 唐跃 吕凤英 方纬 陆敏杰 鲁锦国 陈雄彪 蒋世良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3-266,共4页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 目的:MSCT、MRI和SPECT对中华小型猪心肌微循环障碍的显示效果。方法:中华小型猪8只,全部雄性,体重(22.8±0.9)kg。实验猪接受MSCT扫描1次后1周内于前降支中远段注射105直径约100μm微球,术后27天行SPECT,28天行造影、MSCT和MRI检查各1次,最后处死动物送病理检查。结果:4只实验猪死亡,其余4只完成所有检查。病理染色未均见梗死。术前与术后28天MSCT扫描测量每搏输出量、收缩末期容积、舒张末期容积和射血分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术后28天的MSCT扫描测量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的平均CT值在动脉期、延迟1、3、5和10min自身对照均没有统计学差异。术后28天的左室前壁、左室侧壁及室间隔在MSCT动脉期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出现强化;MRI均未见异常灌注减低区域,延迟扫描也未见强化;SPECT扫描示上述区域均未见明显灌注减低区域。结论:MSCT、MRI和SPECT对于没有明显病理染色的梗死区域及心功能变化的微循环障碍显示是受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术 病理 心肌微循环障碍 动物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PET/CT活体成像检测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钙化中炎症和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6
10
作者 许金鹏 刘洋 +3 位作者 聂毛晓 张玉慧 张明多 赵全明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566-571,共6页
目的应用^(18)F-FDG PET/CT、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探讨PET/CT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钙化检测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治疗早期钙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1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制做动脉粥样硬... 目的应用^(18)F-FDG PET/CT、病理和免疫组化分析,探讨PET/CT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钙化检测中的作用,以及吡格列酮治疗早期钙化的作用。材料与方法 16只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吡格列酮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制做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吡格列酮组兔用吡格列酮灌胃,髙脂饲养20周,抽血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用PET/CT测量平均标准化摄取值(SUVmean)和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兔主动脉行免疫组化,测量并比较两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密度、钙化面积百分比及凋亡指数。结果第20周,吡格列酮组高敏C反应蛋白(4.27±0.43比6.51±0.91,P<0.01)、基质金属蛋白酶-9(41.52±1.99比62.21±3.60,P<0.05)、SUVmean(0.55±0.18比0.68±0.21,P<0.01)及SUVmax(0.70±0.19比0.82±0.30,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斑块面积、巨噬细胞密度、钙化面积百分比、凋亡指数均显著高于吡格列酮组。相应动脉段斑块面积与SUVmean(r=0.28,P<0.01)、SUVmax(r=0.25,P<0.05)呈正相关。巨噬细胞密度与SUVmean(r=0.50,P<0.01)、SUVmax(r=0.46,P<0.01)呈正相关。钙化面积百分比与SUVmean(r=0.50,P<0.01)、SUVmax(r=0.47,P<0.01)呈正相关。凋亡指数与SUVmean(r=0.61,P<0.01)、SUVmax(r=0.60,P<0.01)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及巨噬细胞凋亡对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钙化有重要作用;^(18)F-FDG PET/CT显像能够用于评价微小钙化;吡格列酮能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实验动物的炎症水平,抑制早期钙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钙质沉着症 吡格列酮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氟脱氧葡萄糖F18 病理学 外科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索拉菲尼对人肾癌裸鼠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1
作者 汪磊 周佩军 +2 位作者 徐达 王祥慧 邵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76-781,共6页
目的建立人肾癌裸鼠移植肿瘤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索拉菲尼对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c裸鼠经皮下接种人肾透明细胞癌皮肤转移细胞(Caki-1)建立荷Caki-1裸鼠肿瘤模型。细胞接种1周后,采用小动物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 目的建立人肾癌裸鼠移植肿瘤模型,观察不同剂量索拉菲尼对移植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BALB/c裸鼠经皮下接种人肾透明细胞癌皮肤转移细胞(Caki-1)建立荷Caki-1裸鼠肿瘤模型。细胞接种1周后,采用小动物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18F-FDG PET/CT)技术评价实体肿瘤模型。选取肿瘤生长情况接近的荷瘤裸鼠1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索拉菲尼低、高剂量组(n=6),于细胞接种后第35天处死动物,测量各组荷瘤裸鼠的体质量及肿瘤体积和质量,观察移植肿瘤的组织学改变。另选取肿瘤生长情况接近的荷瘤裸鼠15只进行如上分组(n=5),预设观察期100 d,比较存活率。结果荷瘤裸鼠肿瘤组织18F-FDG吸收代谢水平高于正常组织。与对照组比较,索拉菲尼低、高剂量组荷瘤裸鼠的肿瘤生长均被明显抑制,各组间肿瘤体积和质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索拉菲尼高剂量组裸鼠的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和索拉菲尼低剂量组(P<0.05)。索拉菲尼低、高剂量组荷瘤裸鼠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动物18F-FDG PET/CT可用于评价肾癌细胞在宿主体内的生长状况,索拉菲尼对人肾癌裸鼠皮下移植肿瘤模型中肾癌细胞的生长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癌 裸鼠 索拉菲尼 18氟-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X线计算机体层扫描 小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小细胞肺癌疗效与预后评价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许珮珮 王云华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255-1260,共6页
小细胞肺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具有生长快、易早期转移、预后差等临床特征。PET/CT是融形态与代谢显像于一体的分子影像技术,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制订、疗效及预后评估等... 小细胞肺癌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是肺癌中恶性程度最高的一种,具有生长快、易早期转移、预后差等临床特征。PET/CT是融形态与代谢显像于一体的分子影像技术,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于肿瘤的诊断、分期、治疗方案的制订、疗效及预后评估等方面。本文主要综述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 PET/CT对小细胞肺癌疗效和预后的评价方法、评价参数、评价标准、影响因素、临床应用及其价值。18F-FDG PET/CT在小细胞肺癌的分期、疗效和预后评价上的准确度、灵敏度明显高于传统影像学方法,其主要的代谢参数最大标准摄取值、肿瘤代谢体积、病灶糖酵总量被应用到疗效与预后预测中,对制订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及改善生存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疗效评价 预后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
13
作者 徐琳 严浩吉 +6 位作者 王俊杰 唐宏涛 李偲涵 陈婷婷 张涵 付思怡 田东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44-549,共6页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其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影响受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影像学检查可作为无创手段,辅助其他检查监测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目前已报道的影像学方式较多,明确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排斥反应... 肺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肺病的唯一有效手段,其术后发生的排斥反应是影响受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影像学检查可作为无创手段,辅助其他检查监测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目前已报道的影像学方式较多,明确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势与不足,有助于排斥反应的早期诊断,使得肺移植受者可以得到及时治疗,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及预后。本文对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利弊及进展进行综述,为寻找肺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最佳无创检查手段提供参考,提高受者远期生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移植 急性排斥反应 慢性移植肺功能障碍 胸部X线检查 CT MRI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ML-10 PET/CT显像检测荷瘤兔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14
作者 陈顺军 宋乐乐 +2 位作者 李彦鹏 王瑞华 程兵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805-807,814,共4页
目的利用紫杉醇诱导荷瘤兔VX2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行^(18)F-2-(5-氟-戊基)-2-甲基丙二酸(^(18)F-ML-10)PET/CT显像,判定其用于细胞凋亡评估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取荷瘤兔VX2肿瘤细胞动物模型12只,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化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 目的利用紫杉醇诱导荷瘤兔VX2肿瘤细胞发生凋亡,行^(18)F-2-(5-氟-戊基)-2-甲基丙二酸(^(18)F-ML-10)PET/CT显像,判定其用于细胞凋亡评估的可能性。材料与方法取荷瘤兔VX2肿瘤细胞动物模型12只,按完全随机化法分为化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只,化疗组经耳缘静脉输注紫杉醇注射液(按兔体表面积175 mg/m^2计算)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对照组静脉滴注等量生理盐水。2 d后行^(18)F-ML-10 PET/CT全身断层融合显像;同时,对瘤体组织行细胞凋亡百分比检测。分析对照组与化疗组之间瘤体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及瘤体细胞凋亡百分率的差异;分析化疗组瘤体组织SUVmax与肿瘤细胞凋亡百分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化疗组瘤体部位的SUVmax高于对照组(1.65±0.33比0.59±0.17,P=0.004);化疗组细胞凋亡百分率高于对照组[(26.22±5.41)%比(4.55±2.23)%,P=0.004];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化疗组瘤体组织SUVmax值与细胞凋亡百分率呈正相关(r_s=0.943,P=0.005)。结论 ^(18)F-ML-10 PE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用于肿瘤细胞凋亡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凋亡 肿瘤 紫杉醇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疾病模型 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管鳞癌胃壁内转移患者PET/CT代谢参数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被引量:4
15
作者 高涛涛 徐美青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30-535,共6页
目的:探究食管鳞癌胃壁内转移(IGM)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代谢参数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食管鳞癌IGM患者86例,外科手术前采用PET/CT对患者进行影像... 目的:探究食管鳞癌胃壁内转移(IGM)患者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仪(PET/CT)代谢参数与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食管鳞癌IGM患者86例,外科手术前采用PET/CT对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检测患者IGM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代谢体积(MTV)、PET长度(PTL)和平均标准摄取值(SUVmean),计算得出病灶糖酵解总量(TLG)等代谢参数。记录患者5年随访期间生存情况,分析代谢参数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癌IGM SUVmax和SUVmean与肿瘤原发灶肉眼直径有关(均P<0.05);MTV与原发灶肉眼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和TNM分期有关(均P<0.05);TLG与原发灶肉眼直径、淋巴结转移情况、TNM分期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均P<0.05)。5年随访期间,共有6例患者失访,36例患者死亡,44例患者5年随访结束仍存活;SUVmax、MTV、TLG、PTL、SUVmean和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预测因子(均P<0.05);MTV、TLG、PTL、SUVmean、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食管鳞癌IGM患者PET/CT检查中的SUVmax、MTV、TLG、PTL、SUVmean等代谢参数与患者病理特征有关,MTV、TLG、PTL、SUVmean、TNM分期是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食管鳞癌IGM患者行PET/CT检查对患者预后评估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癌 胃壁内转移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 病理特征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