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4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程序性死亡蛋白-1抑制剂治疗肝癌后继发白癜风2例
1
作者 张大雷 张亚利 +2 位作者 侯英超 张恒坡 王天云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98-301,共4页
报告2例肝癌患者经程序性死亡蛋白(PD)-1抑制剂治疗后继发白癜风。例1.患者男,66岁,肝癌1年余,全身泛发白斑2个月。皮肤科检查:手部、面部及躯干泛发白斑。例2.患者男,59岁,肝癌近1年,全身泛发白斑3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上肢及躯干... 报告2例肝癌患者经程序性死亡蛋白(PD)-1抑制剂治疗后继发白癜风。例1.患者男,66岁,肝癌1年余,全身泛发白斑2个月。皮肤科检查:手部、面部及躯干泛发白斑。例2.患者男,59岁,肝癌近1年,全身泛发白斑3个月。皮肤科检查:额部、上肢及躯干泛发白斑。2例患者伍德灯检查均提示白癜风样改变,结合临床表现,均诊断为白癜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 分子靶向治疗 白癜风 肝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PD-1/PD-L1的新策略:降解剂、双功能分子及共价抑制剂 被引量:3
2
作者 王志杰 廖晓彤 +1 位作者 郭霞 陈建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14,共10页
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已成为最具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之一。目前,PD-1/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及小分子抑制剂都面临着相应的... 靶向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1,PD-1)/细胞程序性死亡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ligand-1,PD-L1)已成为最具前景的肿瘤免疫治疗靶点之一。目前,PD-1/PD-L1单克隆抗体药物及小分子抑制剂都面临着相应的发展瓶颈,许多研究者尝试探索不同的策略以阻断PD-L1/PD-L1通路,期望改善肿瘤治疗的效果。本文总结了靶向PD-L1的降解剂、双功能分子及共价抑制剂,旨在为PD-1/PD-L1药物的开发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PD-L1 肿瘤免疫 降解 双功能分子 共价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YCR1的泛癌分析及其对膀胱癌化疗和免疫治疗应答的潜在预测价值
3
作者 李煜桐 宋杏钰 +2 位作者 孙蕊旭 董璇 刘宏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0-892,共13页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CR1)作为泛癌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探究其在膀胱癌(BLCA)中的表达、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YCR1与泛癌患者预后、免疫微环境重塑、肿瘤突变负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的... 目的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PYCR1)作为泛癌生物标志物的潜力,并探究其在膀胱癌(BLCA)中的表达、功能及临床意义。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PYCR1与泛癌患者预后、免疫微环境重塑、肿瘤突变负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的关联。在TCGA-BLCA数据集中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PYCR1作为BLCA患者独立预后风险因素的潜力,并构建临床决策模型。利用IMvigor210中的BLCA队列鉴定PYCR1作为免疫治疗效果评估独立因子的潜力。基于pRRophetic药物库筛选PYCR1高表达时BLCA治疗耐受的潜在化疗药物。CMap-XSum算法和分子对接技术用于筛选并验证小分子PYCR1抑制剂。结果PYCR1高表达与多种肿瘤不良预后、免疫细胞浸润、肿瘤突变负荷及微卫星不稳定性显著相关(r>0.3)。PYCR1在BLCA中过表达,PYCR1高表达与BLCA预后差密切相关(HR:1.14,95%CI:1.02-1.68,P=0.006)。PYCR1高表达时西妥昔单抗、5-氟尿嘧啶、多柔比星等抗肿瘤药物IC50提高(P<0.0001)。结论PYCR1是癌症潜在的预后生物标志物和治疗靶点,PYCR1高表达是BLCA患者不良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其具有良好的临床决策能力,是预测化疗药物敏感性和免疫治疗效果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膀胱癌 吡咯啉-5-羧酸还原酶-1 免疫治疗 化疗药物敏感性 小分子pycr1抑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分子对接的6-萘甲基取代HEPT类HIV-1逆转录酶抑制剂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何严萍 胡海荣 +3 位作者 许辽萨 孟歌 范康年 陈芬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54-258,共5页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了一系列 6-萘甲基取代 HEPT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分子与 HIV-1逆转录酶复合物模型 ,从中抽取出抑制剂分子的活性构象 ,进一步应用 Co MFA和 Co MSIA方法建立了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 3 D-QSAR模型 ,深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 采用分子对接方法得到了一系列 6-萘甲基取代 HEPT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分子与 HIV-1逆转录酶复合物模型 ,从中抽取出抑制剂分子的活性构象 ,进一步应用 Co MFA和 Co MSIA方法建立了具有较好预测能力的 3 D-QSAR模型 ,深入探讨了这些化合物的定量构效关系 ,为进一步的药物设计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 ,以化合物 1 3及其相应的 β异构体 2 4为代表 ,结合量子化学从头算分子轨道理论方法考察了它们的前线轨道 ,为阐明 α和 β系列化合物的活性差异提供了理论依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键词HIV-1逆转录酶抑制 HEPT类似物 分子对接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 比较分子相似因 子分析(CoMSIA) 量子化学从头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的QSAR研究与分子设计 被引量:7
5
作者 陈艳 冯惠 +1 位作者 周俊 堵锡华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6-721,共6页
为了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抑制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从而获得活性更好的抑制剂,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32种INSTIs分子的电拓扑状态指数(Ei)和电性距离矢量(Mj)。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LBR)方法... 为了研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型(HIV-1)整合酶链转移抑制剂(INSTIs)抑制活性的定量构效关系(QSAR),从而获得活性更好的抑制剂,基于拓扑理论,计算了32种INSTIs分子的电拓扑状态指数(Ei)和电性距离矢量(Mj)。通过最佳变量子集回归(LBR)方法建立了化合物抑制活性的六元(M57,M14,E7,E13,E21,M36)QSAR模型。以模型中的6个参数为人工神经网络输入层构建反向传播(BP)算法模型,设定6∶2∶1的网络结构,相关系数R2由多元线性回归的0.946提升到0.992。分析模型的6个变量可知,影响INSTIs抑制活性的主要结构片段是>N—、—N—、—C—、—X、—C<、—CH和—OH。通过结构修饰提出3种具有较高抑制活性的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整合酶链转移抑制 抑制活性 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设计 电拓扑状态指数 电性距离矢量 最佳变量子集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1蛋白酶与抑制剂3G3相互作用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伊长虹 梁志强 +3 位作者 王伟 尹妍妍 李洪云 陈建中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4-1001,共8页
HIV-1蛋白酶已经成为治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重要靶标.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3G3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范德华作用驱动了3G3与蛋白酶的结合.同时也采用了基于残基的自由能分解方法计算了抑制剂-... HIV-1蛋白酶已经成为治疗艾滋病药物设计的重要靶标.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和MM-PB/SA方法计算了抑制剂3G3与HIV-1蛋白酶的结合自由能,结果表明范德华作用驱动了3G3与蛋白酶的结合.同时也采用了基于残基的自由能分解方法计算了抑制剂-残基相互作用,结果证明残基Ala28,Val32/Val32′,Ile47,Gly49,Ile50/Ile50′,Ile84/Ile84′和Pro81′能与蛋白酶产生较为强烈的相互作用,同时也表明CH-π,π-π和CH-O相互作用控制了3G3与蛋白酶的结合.我们期望这个研究能为抗艾滋病的药物设计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模拟 MM—PB SA方法 抑制-残基相互作用 HIV-1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耐药性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策略
7
作者 缪有盼 李爱秀 +1 位作者 刘涛 吴可柱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79-283,共5页
在抗艾滋病化学治疗中,HIV-1蛋白酶抑制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HIV-1病毒不断变异产生的耐药性,如何开发出抗耐药性的HIV-1蛋白酶抑制剂已成为抗艾滋病药物研发的热点。同时,多种抗耐药性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策略被提出并... 在抗艾滋病化学治疗中,HIV-1蛋白酶抑制剂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HIV-1病毒不断变异产生的耐药性,如何开发出抗耐药性的HIV-1蛋白酶抑制剂已成为抗艾滋病药物研发的热点。同时,多种抗耐药性HIV-1蛋白酶抑制剂的分子设计策略被提出并用于抗艾滋病药物研究,这些策略包括:基于"底物包膜"假说的设计策略、最大限度增加抑制剂与HIV-1蛋白酶的亲和力和寻找新作用部位的抑制剂。本文对这些分子设计策略在艾滋病药物研究与开发上的应用进行综述,以期为药物研究工作者提供思路与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耐药性 HIV-1蛋白酶抑制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X-2抑制剂在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对P选择素和细胞间粘附分子-1的影响
8
作者 赵雪云 张力 刘胜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4期1380-1383,共4页
目的探讨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COX-2 inhibitor)NS398能否抑制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P-selectin,Ps)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方法... 目的探讨特异性环氧合酶-2抑制剂(cyclooxygenase-2 inhibitor,COX-2 inhibitor)NS398能否抑制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选择素(P-selectin,Ps)及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的表达。方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75只SD大鼠分为3组:假手术组(15只)、移植组(15对)、移植+NS398组(15对)。各组均于术后1、3、6 h取血测定血清淀粉酶含量,光镜下观察胰腺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分别检测胰腺组织中ICAM-1及Ps的表达情况和基因水平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各时间点胰腺组织损伤不明显,血淀粉酶不升高(P>0.05);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移植组胰腺组织损伤加重,血淀粉酶较同时点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0.05);但与移植组比较,移植+NS398组胰腺组织损伤及血淀粉酶升高均较轻(P<0.05)。假手术组各时点Ps和ICAM-1均不表达;移植组、移植+NS398组各时点Ps和ICAM-1均有表达,但移植+NS398组Ps和ICAM-1的表达均明显低于移植组(P<0.05)。结论 NS398能抑制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Ps及ICAM-1表达,对大鼠胰十二指肠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移植 缺血再灌注损伤 环氧合酶-2抑制 P选择素 细胞间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癌靶点PARP7及其抑制剂研究进展
9
作者 赵桢煜 卢小路 李健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0-625,共6页
PARP7是一种属于PARP家族的单-ADP核糖转移酶,其作用为催化ADP核糖从NAD+转移到自身和其他底物蛋白的特定氨基酸。PARP7在许多肿瘤中过度活跃,可干预干扰素信号通路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通过抑制PARP7可恢复肿瘤细胞中IFN-β表达,从... PARP7是一种属于PARP家族的单-ADP核糖转移酶,其作用为催化ADP核糖从NAD+转移到自身和其他底物蛋白的特定氨基酸。PARP7在许多肿瘤中过度活跃,可干预干扰素信号通路使癌细胞实现免疫逃逸。通过抑制PARP7可恢复肿瘤细胞中IFN-β表达,从而激活T细胞介导的体内抗肿瘤免疫,因此PARP7被认为是癌症治疗新的免疫调节靶点。目前,仅有1个PARP7选择性抑制剂RBN-2397进入临床Ⅰ期研究。该文重点介绍PARP7的结构、生物学功能、PARP7与癌症发生的关联性及PARP7相关抑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PARP7新型抑制剂的研发以及RBN-2397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基础和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Ps PARP7 monoPARPs IFN-1 抗癌靶点 PARP7小分子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分子模拟方法研究HIV-1整合酶与咖啡酰基类抑制剂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春莉 李春华 +1 位作者 陈慰祖 王存新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1229-1234,共6页
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一类咖啡酰基和没食子酰基类HIV-1整合酶抑制剂与整合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该类抑制剂分子上的两个侧链基团(咖啡酰基或没食子酰基)与整合酶的DDE基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抑制整合酶活... 用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研究了一类咖啡酰基和没食子酰基类HIV-1整合酶抑制剂与整合酶之间的相互作用模式,结果表明该类抑制剂分子上的两个侧链基团(咖啡酰基或没食子酰基)与整合酶的DDE基序之间的相互作用对抑制整合酶活性起到关键作用.当侧链基团为没食子酰基时,可以提高该类抑制剂与整合酶的结合能力.采用线性相互作用能方法(LIE)计算了该类抑制剂与整合酶之间的结合自由能,预测值与实验值相吻合,均方根偏差RMSD为1.39kJ·mol-1,以上结果可为基于结构的HIV-1整合酶抑制剂设计提供有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1整合酶抑制 整合酶 分子动力学模拟 咖啡酰基 没食子酰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水平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20
11
作者 刘秋梅 张爱文 +3 位作者 金凤表 李博 张英 侯瑞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1-356,共6页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ndocan)、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水平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该研... 目的 :探讨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endothelial cell specific molecule-1,Endocan)、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visceral adipose tissue-derived serine protease inhibitor,Vaspin)水平对微血管性心绞痛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 :该研究共纳入微血管性心绞痛患者40例(MVA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103例(UA组),同期于我院体检的正常人35例(正常对照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Endocan、Vaspin水平。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UA组和MVA组血清Endocan水平升高,血清Vaspin水平降低(P均<0.01);与UA组相比,MVA组血清Endocan水平低,Vaspin水平高(P均<0.01)。(2)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UA组血清Endoca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516,P<0.001),Vaspin水平与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563,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Endocan、Vaspin诊断MVA的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816、0.796。结论 :血清Endocan、Vaspin水平可能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密切相关,有可能成为MVA诊断的新型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皮细胞特异分子-1 脂肪特异性丝氨酸蛋白酶抑制 微血管性心绞痛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2
作者 田季平 张剑 +1 位作者 周金培 张惠斌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0,共10页
研究发现多种肿瘤通过上调自身和肿瘤微环境的PD-L1表达,持续激活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的功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目前已有多种PD-1/PD-L1单抗... 研究发现多种肿瘤通过上调自身和肿瘤微环境的PD-L1表达,持续激活PD-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PD-L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信号通路,抑制T细胞的功能,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发生。目前已有多种PD-1/PD-L1单抗药物上市,并且获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但因为单抗生产成本高昂,存储运输条件苛刻,有免疫原性等问题,寻找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成为了当前新药开发的热点。本文详细介绍了PD-1/PD-L1的生物学机制,按结构分类综述了PD-1/PD-L1小分子抑制剂的研究进展,并对小分子抑制剂的研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 PD-1/PD-L1 免疫检查点 小分子抑制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QSAR及分子对接的MPS1抑制剂的构效关系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宰小丽 舒茂 +1 位作者 张贝娜 安春红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092-1097,共6页
蛋白激酶MPS1是纺锤体组装检查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抑制剂有用于癌症治疗的潜力。本文运用3D-QSAR建模的方法对41个1氢-吡咯[3,2-c]吡啶类MPS1小分子抑制剂进行构效关系分析,研究了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基于分子共同骨架叠合所得CO... 蛋白激酶MPS1是纺锤体组装检查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抑制剂有用于癌症治疗的潜力。本文运用3D-QSAR建模的方法对41个1氢-吡咯[3,2-c]吡啶类MPS1小分子抑制剂进行构效关系分析,研究了其结构与活性的关系。基于分子共同骨架叠合所得COMFA、COMSIA模型的Q2为0.86、0.779,R2为0.989、0.997,数据证明此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可以较好地指导1氢-吡咯[3,2-c]吡啶类抑制剂的设计和改造,为设计新的活性更高的小分子抑制剂提供了可靠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PS1 抑制 3D-QSAR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下调FOXM1的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抗胃癌细胞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梦圆 古晶 +5 位作者 罗娅 唐青云 张晟玮 胡长江 欧阳勤 杨仕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798-805,共8页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胃癌中调控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表达及其抗癌的作用。方法CCK-8实验检测1-3-51处理后的BGC823和MKN45细胞IC_(50);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FOXM1表达;qRT-PCR检测胃癌细胞FOXM1及其下游分... 目的研究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胃癌中调控FOXM1(Forkhead box protein M1)表达及其抗癌的作用。方法CCK-8实验检测1-3-51处理后的BGC823和MKN45细胞IC_(50);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细胞FOXM1表达;qRT-PCR检测胃癌细胞FOXM1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和MMP9 mRNA表达;流式细胞术测定细胞周期情况;Transwell实验检测胃癌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检测1-3-51抗胃癌增殖效果;在胃癌细胞BGC823中转染FOXM1过表达质粒及其空载质粒,CCK-8实验、Transwell实验分别检测1-3-51对胃癌细胞活性、迁移及侵袭等的影响。结果新型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BGC823和MKN45细胞作用48 h后的IC_(50)分别为(5.429±0.225)μmol/L、(5.169±0.239)μmol/L,并可以显著抑制FOXM1的表达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和MMP9 mRNA表达。1-3-51显著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侵袭及迁移。过表达FOXM1后,可部分逆转其抑制细胞增殖、侵袭及迁移能力。结论小分子抑制剂1-3-51在胃癌细胞中可通过抑制FOXM1及其下游分子Cyclin D1和MMP9等的表达,进而降低胃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抑制 FOXM1 增殖 迁移 侵袭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作用机制的氨基恶唑啉呫吨类BACE1抑制剂的分子设计 被引量:1
15
作者 吴倩 高庆平 +3 位作者 李丹 刘莉 李燕 杨凌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740-746,共7页
天冬氨酰蛋白酶(β-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BACE1)作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靶点,其抑制剂的开发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59个氨基恶唑啉呫吨类BACE1抑制剂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 天冬氨酰蛋白酶(β-site 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 cleaving enzyme 1,BACE1)作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潜在靶点,其抑制剂的开发已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本文以59个氨基恶唑啉呫吨类BACE1抑制剂为研究对象,运用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comparative molecular similarity index,Co MSIA)和分子对接方法,深入挖掘影响抑制剂活性的特征结构,以及抑制剂与BACE1间的结合模式和作用力类型,并以此为基础设计新型抑制剂并预测其活性。Co MSIA模拟结果表明,由立体场、静电场、疏水场和氢键供体场4个场组合建立的构效关系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交叉验证相关系数Q2=0.48,非交叉验证相关系数Rncv2=0.94,外部预测相关系数Rpre2=0.85;通过分子对接,发现抑制剂占据了靶标的S3、S1和S2'位点,与BACE1之间的结合主要是通过氢键作用力和π-π堆积作用实现的;占据S2'位点的R取代基是立体场、静电场和疏水场影响的敏感区域,氨基恶唑啉核心官能团是氢键供体场的敏感区域。基于以上分析获得的抑制剂特征结构信息及其与蛋白质受体的作用机制,成功设计出了新的分子并预测了抑制活性。实验所得模型和信息,为后续新型BACE1抑制剂的结构优化和改造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恶唑啉呫吨类衍生物 BACE1抑制 特征结构 相互作用机制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ZIN-1小分子抑制剂抗非小细胞肺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顺超 欧洁 +1 位作者 孙丽丹 吴红艳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6-561,共6页
目的研究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AZIN-1)小分子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分析A549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549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ODC... 目的研究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AZIN-1)小分子抑制剂对非小细胞肺癌的抑制作用及机制。方法通过CCK-8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流式细胞术(Annexin V-FITC/PI双染)分析A549细胞凋亡;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检测A549细胞内鸟氨酸脱羧酶(ODC)、鸟氨酸脱羧酶抗酶-1(AZ-1)和AZIN-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PI单染)分析A549细胞周期;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A549细胞内总多胺含量。结果AZIN-1小分子抑制剂能够显著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使细胞发生G0/G1周期阻滞,并诱导A549细胞发生凋亡,显著抑制AZIN-1和ODC的表达,干扰细胞内多胺代谢,降低细胞内总多胺含量。结论AZIN-1小分子抑制剂对A549细胞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诱导细胞凋亡和干扰多胺代谢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氨酸脱羧酶抗酶抑制因子-1 小分子抑制 多胺 非小细胞肺癌 细胞增殖 凋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DOT1L抑制剂分子水平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17
作者 徐威 苏明波 周宇波 《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3,共8页
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是一种能够催化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H3K79)发生甲基化修饰的表观遗传调控酶,是第一个被发现不含有SET结构域的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3K79位点的甲基化程度能够影响和... 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 1-like,DOT1L)是一种能够催化组蛋白H3第79位赖氨酸(H3K79)发生甲基化修饰的表观遗传调控酶,是第一个被发现不含有SET结构域的赖氨酸甲基转移酶.H3K79位点的甲基化程度能够影响和调控某些特定基因的表达,与急性髄性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为建立一种分子水平DOT1L小分子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以EPZ-5676为阳性化合物,探讨最佳反应酶浓度、底物浓度及反应时间等,并对优化后的反应体系进行检测和确认.通过对多种参数优化使得高通量筛选体系的Z'因子达到0.54,表明已成功建立了DOT1L小分子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端粒沉默干扰体1(disruptor of telomeric silencing1-like DOTIL)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转移酶 小分子抑制 高通量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酰胆碱酯酶AChE与1,7-二氮杂咔唑抑制剂的作用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腾腾 杨雪雨 +1 位作者 董珂珂 朱小蕾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65-2074,共10页
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MD)模拟以及成键自由能分析方法,从原子水平上模拟研究了3种1,7-二氮杂咔唑衍生物(分别记为M1、M2和M3)与ACh E的结合模式及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和讨论了研究体系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相互作用(vd W)。用MM-P... 通过分子对接、分子动力学(MD)模拟以及成键自由能分析方法,从原子水平上模拟研究了3种1,7-二氮杂咔唑衍生物(分别记为M1、M2和M3)与ACh E的结合模式及相互作用机理,分析和讨论了研究体系的静电相互作用和范德华相互作用(vd W)。用MM-PBSA方法计算的3种抑制剂与ACh E之间的结合自由能与抑制剂的实验生物活性数据(IC50值)相对应。分析结果表明,残基S286与抑制剂之间形成的氢键作用有利于抑制剂与ACh E之间的结合。范德华相互作用,尤其是抑制剂与关键残基W279和Y334的作用,对抑制剂与ACh E之间的结合自由能有较大的贡献,在区分抑制剂M1(或M2)和M3的生物活性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症 乙酰胆碱酯酶 1 7-二氮杂咔唑类抑制 分子动力学模拟 MM-PB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抑制剂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和分子对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学敏 郭红梅 +4 位作者 余娜 赵镜 付乐 全纹萱 舒茂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4-242,共9页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疾病和各种实体瘤及神经胶质瘤的重要作用靶点。为了设计新的活性较高1DH1抑制剂,对现有的化合物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分子对接及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3D-QSAR)。针对38个喹啉酮类IDH1小分子... 异柠檬酸脱氢酶1(IDH1)已经成为恶性血液疾病和各种实体瘤及神经胶质瘤的重要作用靶点。为了设计新的活性较高1DH1抑制剂,对现有的化合物做了一系列研究工作,包括分子对接及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3D-QSAR)。针对38个喹啉酮类IDH1小分子抑制剂,运用CoMFA和CoMSIA研究了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与抑制活性的关系,同时对这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并观察小分子与1DH1蛋白的结合效果。研究发现:CoMFA模型(Q^(2)=0.754,R^(2)=0.946)和CoMSIA模型(Q^(2)=O.545,R^(2)=0.955)是可靠的,且具有一定的预测能力,该类化合物与蛋白结合主要通过氢键相互作用。根据以上信息设计了8个新化合物,所设计的新化合物活性较高,可为以后开发高效IDH1抑制剂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柠檬酸脱氢酶1 抑制 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V辅助受体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抑制效果的综合评价 被引量:8
20
作者 焦诗卉 何淼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97-102,共6页
通过系统比较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寻找CCR5的优化对接靶点,筛选最优抑制剂,为新型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aterial Studio软件,我们构建了7类29种小分子抑制剂的三维结构,全面模拟了各种抑制剂与CCR5对接的效果;利... 通过系统比较CCR5常见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寻找CCR5的优化对接靶点,筛选最优抑制剂,为新型抑制剂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基于Material Studio软件,我们构建了7类29种小分子抑制剂的三维结构,全面模拟了各种抑制剂与CCR5对接的效果;利用分子对接绝对自由能、相对自由能、对接姿态百分比和Lib-Dock综合得分等参数评估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研究初步发现,CCR5小分子抑制剂的最优对接位点是第二个胞外环与N末端之间的site4。小分子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由强到弱排序依次为:抑制剂27(吡咯烷类)、抑制剂8(苯并环庚烯类)、抑制剂12(哌啶类)、抑制剂14(螺环二酮哌啶类)、抑制剂21(4-哌啶-1-丁胺类)、抑制剂5(天然小分子类)和抑制剂17(托品烷类);其研究表明,吡咯烷类抑制剂27可能成为CCR5最优抑制剂候选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OVERY STUDIO CCR5 HIV-1 小分子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