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红外二区激活型小分子荧光探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
作者 赵欣雨 秦作佳 +1 位作者 张晓兵 袁林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59,共21页
近红外二区(NIR-Ⅱ)荧光成像具有优良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与传统的常亮型荧光探针相比,激活型探针只有当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存在情况下才会发生荧光信号变化,因此具有更高的信背比,会进一步提高区分病变... 近红外二区(NIR-Ⅱ)荧光成像具有优良的组织穿透深度和空间分辨率,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领域。与传统的常亮型荧光探针相比,激活型探针只有当特定的生物标志物存在情况下才会发生荧光信号变化,因此具有更高的信背比,会进一步提高区分病变与正常组织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基于此,本文按照生物疾病模型进行分类,系统总结了近5年报道的近红外二区激活型小分子探针的结构、响应机理以及活体应用,并对目前激活型小分子探针面临的问题及发展方向进行简要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红外二区成像 小分子荧光探针 激活型探针 生物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小分子识别的光电化学传感器用于组氨酸检测
2
作者 杨翠翠 叶晓雪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8-136,共9页
血清中组氨酸(His)水平异常变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检测Hi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光电化学(PEC)传感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和易于微型化等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临床检测手段。由于缺乏合适的识别机制,到目前为止PEC传感... 血清中组氨酸(His)水平异常变化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因此检测His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光电化学(PEC)传感具有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价格低廉和易于微型化等优点,是一种有潜力的临床检测手段。由于缺乏合适的识别机制,到目前为止PEC传感器用于His检测仍未见报道。本研究提出以小分子探针作为识别单元构建光电化学传感界面的方法,通过探针与His之间的特异性反应提高传感器的选择性。因此,构建的光电化学传感器具有较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可用于生物样品中His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电化学传感 组氨酸 有机小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PET探针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代鹏飞(综述) 徐慧琴(审校)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37-341,共5页
基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蛋白-1(PD-1/PD-L-1)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创新性疗法,研究发现PD-1/PD-L1表达水平与该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PET探针可以无创、精确、实时、动态、全面地... 基于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蛋白-1/程序性细胞死亡配体蛋白-1(PD-1/PD-L-1)免疫治疗已经成为肿瘤治疗的创新性疗法,研究发现PD-1/PD-L1表达水平与该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PET探针可以无创、精确、实时、动态、全面地实现在体检测PD-1/PD-L1表达水平,从而有效地筛选能从PD-1/PD-L1免疫治疗中获益的患者,及时对疗效和预后进行评价。目前已发展的靶向PD-1/PD-L1免疫检查点抗体类PET探针存在缺陷,限制了在临床上的应用范围。小分子PET探针具有生物体内半衰期短、化学稳定性好、无免疫原性和成本廉价等优点,主要总结靶向免疫检查点PD-1/PD-L1小分子PET探针的研究进展,以期为发展新型的靶向PD-1/PD-L1小分子PET探针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治疗 免疫检查点 PD-1/PD-L1 小分子PET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海药物所研发用于诊断肺纤维化的小分子荧光探针
4
作者 新型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80-280,共1页
近日,国际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李新课题组合作开展的利用小分子荧光探针进行肺纤维化诊断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无创、无放射性诊断肺纤维化的一氧... 近日,国际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佳课题组和浙江大学李新课题组合作开展的利用小分子荧光探针进行肺纤维化诊断的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开发出一种可用于无创、无放射性诊断肺纤维化的一氧化氮荧光探针PNO1,为肺纤维化的早期诊断以及药物的筛选提供了快速高效的新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纤维化 小分子荧光探针 上海药物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靶标确证与单细胞多组学的天然产物机制研究进展
5
作者 陈娜娜 杜昊杰 孙洋 《中国药理学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32-1040,共9页
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宝库,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在各种疾病中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包括单细胞基因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单细胞表观组学等,是对单个细胞进行多方面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能够获得更全... 天然产物是新药研发的宝库,越来越多的天然产物在各种疾病中显示出巨大的治疗潜力。单细胞多组学技术包括单细胞基因组学、单细胞转录组学、单细胞蛋白质组学、单细胞表观组学等,是对单个细胞进行多方面分析和研究的方法,能够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单细胞数据,在天然产物靶标领域研究提供了更深入的视角。该文总结了用于识别和验证天然产物靶点的方法和新兴技术,并总结了新兴技术如单细胞多组学和人工智能在天然产物药理学研究中的应用。通过将靶标识别和单细胞多组学的最新研究技术结合,更深入地阐明天然产物的作用机制,加速中医药的创新并推动其产业化和国际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产物 靶标识别 靶标验证 单细胞多组学 小分子探针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一氧化氮比率型近红外荧光探针的制备及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梦田 吴丽 杜江燕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163-1169,共7页
该文以邻苯二胺修饰的[c][1,2,5]噻二唑-5,6-二胺作为一氧化氮(NO)识别基团和电子受体,芴衍生物作为荧光基团和电子供体,合成了一种新型检测NO的近红外荧光探针。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探针分子的光谱学性质及检测NO的可... 该文以邻苯二胺修饰的[c][1,2,5]噻二唑-5,6-二胺作为一氧化氮(NO)识别基团和电子受体,芴衍生物作为荧光基团和电子供体,合成了一种新型检测NO的近红外荧光探针。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研究探针分子的光谱学性质及检测NO的可行性。该探针与NO反应后生成苯并三氮唑结构,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效应加强,在近红外区的荧光明显增强。相较于传统的增强型或猝灭型NO荧光探针,该文制备的荧光探针通过比率计量荧光检测信号,实现了背景荧光低、抗干扰能力强的NO近红外荧光检测。该荧光探针受外界干扰小,且不与其他活性氧、活性氮反应,能够对不同浓度的NO产生快速、灵敏的荧光响应,对NO的检测线性范围为0~10μmol/L,检出限为28.88 nmol/L。选择性实验表明,该探针对NO的响应具有专一性和抗干扰性。该文制备的比率型荧光探针能实现NO近红外荧光分析和检测,具有背景荧光低、抗干扰能力强的优点,可用于生物样品中NO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NO) 荧光探针 比率型 荧光检测 有机小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选择性亚硝酰氢荧光探针的合成及生物应用
7
作者 赵美 石迪 +2 位作者 马韬 胡婉迪 卢丹青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35-239,共5页
以6-苯并-d-噻唑-2-萘酚为荧光母体和二苯基膦苯甲酸酯为HNO的特异性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荧光增强型探针(BNB-HNO),该探针对HNO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抗干扰性、高灵敏性(LOD=54.6 nmol/L)以及响应迅速(反应时间<10 min)等优点;另外... 以6-苯并-d-噻唑-2-萘酚为荧光母体和二苯基膦苯甲酸酯为HNO的特异性识别基团,设计合成了一种荧光增强型探针(BNB-HNO),该探针对HNO具有较好的选择性、抗干扰性、高灵敏性(LOD=54.6 nmol/L)以及响应迅速(反应时间<10 min)等优点;另外,BNB-HNO可以直接用于血清样品中HNO的定量检测和斑马鱼中外源性HNO的成像研究。证明BNB-HNO具有用于生物体系中HNO检测的潜力,是生物系统中HNO的理想"追踪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NO 有机小分子探针 荧光检测 活体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与活体中小分子荧光成像研究进展 被引量:3
8
作者 孔凡鹏 时晓慧 +3 位作者 舒迎争 范楠楠 梁慕文 唐波 《分析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15-728,共14页
本文根据检测活性小分子的类别,概要介绍了近年来分子荧光探针针对还原性活性小分子、氧化性活性小分子、金属离子以及p H的细胞与活体荧光成像研究进展。最后对细胞、活体内活性小分子荧光成像研究领域提出展望。引用文献75篇。
关键词 荧光成像 小分子荧光探针 活性小分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核磁法研究苯酚与聚4-乙烯基吡啶的相互作用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静 陈英超 +2 位作者 张赛晖 孙平川 袁直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18-820,共3页
采用高速魔角旋转(MAS)偶极滤波结合氘代稀释固体核磁技术,研究了极性吸附分离材料聚乙烯吡啶与氘代苯酚之间的相互作用.固体核磁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啶与苯酚之间存在强的氢键作用,与液体氢谱结果一致.由MAS中水峰强度在吸附前后的变化... 采用高速魔角旋转(MAS)偶极滤波结合氘代稀释固体核磁技术,研究了极性吸附分离材料聚乙烯吡啶与氘代苯酚之间的相互作用.固体核磁结果表明,聚乙烯吡啶与苯酚之间存在强的氢键作用,与液体氢谱结果一致.由MAS中水峰强度在吸附前后的变化揭示了苯酚部分置换了聚乙烯吡啶中的水,且苯酚和聚乙烯吡啶氢键作用位点在靠近N的一端.此种方法对于原位研究吸附剂的吸附机理以及新型吸附分离材料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键 偶极滤波魔角旋转NMR 氘稀释 小分子探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导向肽的体外筛选与特异性鉴定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玮 杨晓峰 +2 位作者 凡振伟 张帆 徐磊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5-521,共7页
目的:体外差减筛选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获得与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系高度结合的小分子多肽并鉴定其结合特异性。方法:以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作为靶细胞,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进行3轮体外差减筛选。E... 目的:体外差减筛选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获得与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系高度结合的小分子多肽并鉴定其结合特异性。方法:以中国人膀胱癌BIU-87细胞作为靶细胞,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为吸附细胞,对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进行3轮体外差减筛选。ELISA法鉴定与BIU-87细胞呈强阳性结合的噬菌体克隆,对其编码的DNA进行序列测定和同源性分析。化学合成与BIU-87细胞强阳性结合的肽段并制备成FITC标记的荧光探针,流式细胞术、荧光显微镜下鉴定其与BIU-87细胞、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以及人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特异结合能力。结果:经3轮差减筛选将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富集了25倍,阳性率达76%。共获得10个强阳性克隆,DNA共有序列为SISSLTH、MARYMSA、TVRTSAD。BIU-87细胞与小分子荧光探针FITC-SISSLTH的结合率为(80.06±8.78)%,显著高于FITC-MARYMSA的(52.93±7.28)%、FITC-TVRTSAD的(38.04±7.47%)、FITC-EDRKETA的(1.91±1.37)%和FITC的(9.85±2.9)%(均P<0.01)。FITC-SISSLTH与BIU-87细胞的结合率显著高于与正常人膀胱上皮细胞、人前列腺癌PC3M细胞、人肝癌SMMC-7721细胞和结肠癌HCT116细胞的结合率[(80.06±8.78)%vs(13.89±1.97)%,(8.13±2.85)%,(27.00±2.87)%,(2.33±1.75)%;均P<0.01]。结论: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经3轮体外差减筛选获得高效结合BIU-87细胞的导向肽SISSLTH,具有良好的结合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展示环七肽库 膀胱癌 BIU-87细胞 差减筛选 小分子荧光探针 导向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