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
1
作者 胡建次 李国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3,共5页
我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情感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层面上展开了对词之体制的推尚,将传... 我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情感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层面上展开了对词之体制的推尚,将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基本面目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词学 批评视野 尊体论 维面展开 线索承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去填词”在词史上的尊体价值及范式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杜庆英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69-180,共12页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早年好诗,后转而嗜词,以词抒写其遗民情感及半生零落的悲凉心绪,首倡“老去填词”说,树立了“老去填词”的经典形象,在后世引起广泛共鸣,“老去填词”逐渐成为词体创作的新范式。晚近时期,随着世风、学风的转变,“老... 浙西词派领袖朱彝尊早年好诗,后转而嗜词,以词抒写其遗民情感及半生零落的悲凉心绪,首倡“老去填词”说,树立了“老去填词”的经典形象,在后世引起广泛共鸣,“老去填词”逐渐成为词体创作的新范式。晚近时期,随着世风、学风的转变,“老去填词”成为诸多文人普遍选择的寄怀人生之方式,开拓出词体创作的新境界。与词史上“悔其少作”的现象相比,“老去填词”在意境上追求“老”之一境,深化了词体的表达意境,提升了词体的品格,是学问之词的典型体现,同时也反映出晚近时期的民族情绪及士人的心理特征。从对词体的体认来说,“老去填词”标志着清代词学“尊体”事业的九转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 “老去填词” 词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词韵学的辨体视野与尊体策略
3
作者 杜玄图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6-226,共11页
明清时期的词韵辨体视野不一,具体表现为:明中期至清中期所选择的辨异对象或为近体诗,或为曲,或为乐府古诗,各家常以破体关联另一体之法来强化辨异,呈现出辨破结合的特点;清中后期逐渐回归词体,转向词体内部探求韵法,辨而不破。不同的... 明清时期的词韵辨体视野不一,具体表现为:明中期至清中期所选择的辨异对象或为近体诗,或为曲,或为乐府古诗,各家常以破体关联另一体之法来强化辨异,呈现出辨破结合的特点;清中后期逐渐回归词体,转向词体内部探求韵法,辨而不破。不同的辨体视野,源于诸家不同的尊体策略。明清词韵学之尊体策略经历了“曲化合乐—格律稽古—寻源释韵—回归词体”的演进,辨体视野相应地经历了“关联曲以与诗辨—关联诗以与曲辨—与古乐府之通与辨—辨而不破”的演变。不同层面、不同途径的音律观照,是造成明清词韵学辨体视野不一、尊体策略各异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词韵学 演变 音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尊体:严羽“本色”理论及其四大要素 被引量:5
4
作者 尚永亮 段亚青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08-116,共9页
严羽针对宋代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创作态势,用"本色"一词言说诗体特质,标明诗体界限,根本目的在于推尊诗体。而究其"本色"内涵,实与四大要素相关:"吟咏情性"乃其主旨追求,"妙悟"为其修习... 严羽针对宋代以文字、才学、议论为诗的创作态势,用"本色"一词言说诗体特质,标明诗体界限,根本目的在于推尊诗体。而究其"本色"内涵,实与四大要素相关:"吟咏情性"乃其主旨追求,"妙悟"为其修习方式,"兴趣"是其表达特点,"入神"则为终极归趋。此四者既相互分立又紧相关合,其中"情性"最为基础,"兴趣""妙悟"乃由此升进之两大要项,"入神"则是以李杜诗歌为主要标准的诗之"至境"。此一"本色"理论,为宋诗破体实践所生流弊提供了疗救良方,使诗之为诗的本质特点得到凸显,由此达到正本清源、返古开新的目的。同时,它也一定程度地阻滞了一味破体导致的诗越来越非诗化的进程,并在文学史发展之肯定——否定——再否定的逻辑链条中,形成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羽 情性 妙悟 兴趣 入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音情之悲与词体之尊——李清照《词论》新探 被引量:12
5
作者 彭玉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30,共7页
李清照《词论》梳理词史,从本质上说,并非要做一种文学史层面的学术考察,而是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尊体观念蓄势。音律问题只是李清照勘察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学术基础,而在音乐和歌词中抒发悲哀情感和张扬凄美意识,才是李清照心目中... 李清照《词论》梳理词史,从本质上说,并非要做一种文学史层面的学术考察,而是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尊体观念蓄势。音律问题只是李清照勘察唐五代北宋词史的学术基础,而在音乐和歌词中抒发悲哀情感和张扬凄美意识,才是李清照心目中的填词高境,而李清照自己的词也是以带有文人气质的悲音悲情和深意远韵为主导的,以此可见李清照理论与创作的一致性。李清照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尊体观念,决定了她的批评只能是以否定为基本方式。李清照不取传统文学批评“摘句”的批评模式,而注重在清理词史的过程中来论定词人得失,更具理论的涵盖力。她的著述视野既有创作者的理论自审,也有接受者的审美需求和研究者的条贯分析,其中更融入了女性的冷静细密和恢复词体本原之尊的使命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清照 词论 词史 别是一家 悲音悲情 女性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小道”、“诗余”到“尊体”——中国古代词体价值观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6
6
作者 祁志祥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12-117,共6页
五代两宋时期,婉约词为词坛正宗,以言情为主,以娱宾遣兴为功能,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诗余"。由元迄明,"小道"、"小乘"的词体观一仍其旧。清代词坛超越婉约词的艳情樊篱,取法宋代豪... 五代两宋时期,婉约词为词坛正宗,以言情为主,以娱宾遣兴为功能,词被视为不登大雅之堂的"小道"、"诗余"。由元迄明,"小道"、"小乘"的词体观一仍其旧。清代词坛超越婉约词的艳情樊篱,取法宋代豪放派和骚雅派的变体词,推尊苏、辛,兼顾姜、张,给词注入了厚重沉郁或清空骚雅的道德寄托,词成为无物不可言的、与诗平等甚至比诗感染力更强的体裁,"小道"的词体论也让位于"尊体"说。清词的"尊体"观不仅体现在对传统的"词为小道"观念的批判和对"诗余"概念的重新诠释上,还体现在清代词坛诸流派共同的创作倾向和理论主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道 诗余 婉约派 豪放派 骚雅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词教:晚清词坛的尊体与教化 被引量:7
7
作者 陈水云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88-96,共9页
在晚清,"意内言外"是最为流行的词学话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对它的理解,既把它与传统的"诗教"相联系,也揭示了它在很多方面的独特品性,从而推进了晚清词学对词旨和词法诸问题的讨论,彰显了晚清词学教化... 在晚清,"意内言外"是最为流行的词学话语,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谈到自己对它的理解,既把它与传统的"诗教"相联系,也揭示了它在很多方面的独特品性,从而推进了晚清词学对词旨和词法诸问题的讨论,彰显了晚清词学教化与审美并存的时代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词学 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熙年间词学的辨体与尊体 被引量:5
8
作者 陈水云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9年第6期131-137,共7页
清初词学是对明代词学的继承与发展,在康熙年间人们继续围绕词的体性展开研讨,深化了自宋以来的本色当行论,发展了明代有关诗、词、曲体制异同的辨析,因为对词的体性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广陵、阳羡、浙西几大词派在正变问题上的看... 清初词学是对明代词学的继承与发展,在康熙年间人们继续围绕词的体性展开研讨,深化了自宋以来的本色当行论,发展了明代有关诗、词、曲体制异同的辨析,因为对词的体性认识存在着差异,所以广陵、阳羡、浙西几大词派在正变问题上的看法也不尽相同,但这都表明人们对词之美学品格的认识越来越深刻,不再把词视为小道末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时期 词学思想 正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词学中的破体、辨体与推尊词体 被引量:8
9
作者 曹明升 《中国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1-56,共6页
清代前期,在词体教化、言志功能的支撑下,破体论试图通过让词向诗教回归的方式来提升其地位,但面临着使词沦为“句读不葺之诗"的危险。由词体娱乐功能支撑下的辨体论则想通过对词这种音乐文艺样式自身特质的强调来推尊词体,却得不... 清代前期,在词体教化、言志功能的支撑下,破体论试图通过让词向诗教回归的方式来提升其地位,但面临着使词沦为“句读不葺之诗"的危险。由词体娱乐功能支撑下的辨体论则想通过对词这种音乐文艺样式自身特质的强调来推尊词体,却得不到主流社会的认可,无法真正实现尊体目的。嘉、道以后,词体娱乐功能褪失,常州词派在使词体诗化的同时保留了词体特有的形式特质,并使其为儒家诗教所用,从而使破体论和辨体论实现了理想的结合。词体至此真正获尊,词文学却因此与近代革命思想、白话文学相脱节,无可挽回地走向衰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 清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辛派词人尊体意识述论 被引量:1
10
作者 朱慧玲 刘西山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2期237-240,共4页
推尊词体是南宋爱国词派辛派词人词学思想中极为重要的内容。这种意识经历了一个由隐而显的过程。这一过程既与词人自身的词体观念密切相关,更是时代风气影响下的词学发展链条上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辛派词人 词学思想 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词论的“尊体”取向 被引量:2
11
作者 祁志祥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44-153,共10页
五代两宋以来,词学理论多视词为"诗余""小道"。明代词作,不出花前樽下的小词范围。清代词风为之一变,以道德为承当,以沉雄阔大为气象,各家各派均表现出抬高词体地位的"尊体"取向。云间派认为"词虽小... 五代两宋以来,词学理论多视词为"诗余""小道"。明代词作,不出花前樽下的小词范围。清代词风为之一变,以道德为承当,以沉雄阔大为气象,各家各派均表现出抬高词体地位的"尊体"取向。云间派认为"词虽小道",但可"羽翼大雅";西泠派以"德业之余"重新界定"诗余"涵义;广陵派盛赞东坡、稼轩词为"天地间至文";阳羡派强调"诗词经史,语无异辙",要求词"入微出厚",有风骚之"志意",继续为苏、辛变体张目;常州派明确提出"尊体"口号,主张"意内言外"、"风雅寄托",崇尚"沉郁"和"重、拙、大",极力推尊辛弃疾;都不约而同地从儒家道德意蕴方面给词注入厚重内涵。浙西派论词"以雅为尚",推尊姜夔、张炎,则侧重从超俗的道家道德方面解脱词的轻薄地位,与上述各派的尊体努力殊途同归。经过清人的努力,词成为一种与诗平起平坐、可以表达崇高主题的诗歌体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间派 西泠派 广陵派 阳羡派 常州派 浙西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错位尊体”词论的困惑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力坚 《浙江学刊》 CSSCI 1998年第1期112-116,共5页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 清初词坛的“错位尊体”理论———“攀附《诗》、《骚》”与“雅正寄寓”,互为发明,关系密切;一者直攀经典,欲从正统观念上推尊词体,以求彻底摆脱词为小道的地位;一者倡导雅正寄寓,欲从教化功能上推尊词体,以求使词承担起言志载道的作用。二者的做法,虽然有颇高尚的理念诉求,却有悖于文学艺术的发展规律。同时,二者一方面攀附推尊,一方面又自认“小道”,显见理论的矛盾与思维的混乱。因此,尽管“攀附《诗》、《骚》”说与“雅正寄寓”说在清初词坛热闹一时,然而,无论在理论建设或创作实践上(尤其是后者)皆无法取得显著的积极效果;反而不可避免地陷入矛盾、困惑的窘境;最终只能导致词体诗化、回归诗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骚》 《诗》 《乐府补题》 清初词坛 创作 朱彝 词论 言志载道 词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袁宏道题跋文创作的尊体与破体 被引量:2
13
作者 左杨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1-127,共7页
袁宏道的题跋文创作具有较高的水准,既有对传统题跋体制的继承,又在结构与笔法上尝试创造与新变。研究袁宏道题跋文的创作状况,有助于厘清晚明时期公安派文人的性灵至上观念与尊体意识之间的融通折中,并发掘公安派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从... 袁宏道的题跋文创作具有较高的水准,既有对传统题跋体制的继承,又在结构与笔法上尝试创造与新变。研究袁宏道题跋文的创作状况,有助于厘清晚明时期公安派文人的性灵至上观念与尊体意识之间的融通折中,并发掘公安派作家思想的复杂性,从而呈现晚明时期题跋创作状况和文体观念的真实内涵,以及文学思潮发展演变的客观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袁宏道 题跋 小品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帝王词作与尊体之关系 被引量:1
14
作者 诸葛忆兵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7,共7页
帝王在词坛上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创作群体。一方面,帝王生活骄奢淫靡,带头创作艳俗流荡的歌词,词体不尊与卑下,帝王难辞其咎。另一方面,某些生活阅历或生活感受,是帝王独有的,写入词中,别具一格。帝王词作的特殊题材大约分为两类:亡国巨... 帝王在词坛上是一个身份特殊的创作群体。一方面,帝王生活骄奢淫靡,带头创作艳俗流荡的歌词,词体不尊与卑下,帝王难辞其咎。另一方面,某些生活阅历或生活感受,是帝王独有的,写入词中,别具一格。帝王词作的特殊题材大约分为两类:亡国巨痛与歌咏太平。歌咏太平之作在"尊体"过程中有特别的作用。宋室南渡,高宗拨乱反正,于歌词创作领域倡导高雅。且创作一组《渔父词》,将其纳入"童子举"考试内容,歌词某种程度上取得与儒家经典著作同样重要的地位,在"尊体"过程中发挥重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帝王 渔父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情与尊体:中国古代词学理论的历史演变
15
作者 王毅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6-111,共6页
隋唐至宋,儒家道德理性重新收复六朝纵情任欲而造成的文学失地,诗歌从六朝风姿绰约的“缘情”一变而为忧国忧民的载道明理,于是,词作为弥补诗之写情功能的新兴诗歌体裁。伴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应运而生。词在早期因仅仅抒写不登大雅... 隋唐至宋,儒家道德理性重新收复六朝纵情任欲而造成的文学失地,诗歌从六朝风姿绰约的“缘情”一变而为忧国忧民的载道明理,于是,词作为弥补诗之写情功能的新兴诗歌体裁。伴随着隋唐燕乐的兴盛应运而生。词在早期因仅仅抒写不登大雅之堂的艳情或离情,被称为“小道”、“诗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缘情” 历史演变 词学理论 诗歌 古代 中国 隋唐燕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杨慎的骈文尊体思想
16
作者 李慈瑶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8-53,162,共6页
杨慎的读书札记中保留了明代最早的一批四六话,这些文论和文摘体现了作者对骈文体裁的认同和理论层面的思考,探索杨慎的骈文思想将是明代骈文史研究、六朝初唐派研究以及杨慎个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块有待开拓的新领域。... 杨慎的读书札记中保留了明代最早的一批四六话,这些文论和文摘体现了作者对骈文体裁的认同和理论层面的思考,探索杨慎的骈文思想将是明代骈文史研究、六朝初唐派研究以及杨慎个案研究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一块有待开拓的新领域。杨慎的骈文尊体思想依附于他士大夫精英的社会身份,采用的是"文道合一"的话语模式,即突出骈文"英声直气见于偶俪之中"的政教价值,肯定它在培养文官综合素养与提高文职业务水平中的功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慎 骈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古代辨体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1978~2018) 被引量:4
17
作者 任竞泽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9-90,共12页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理论范畴,"辨体"批评研究在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综述总结。文章对总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辨体、破体、尊体和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类文体辨析两个板块... 作为中国古代文体学的核心理论范畴,"辨体"批评研究在近40年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学界还没有进行全面综述总结。文章对总成果进行量化统计和分类分析的基础上,从辨体、破体、尊体和以文为诗、以诗为词类文体辨析两个板块分别述评,回顾取得的成就,反思存在的问题,进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为今后辨体理论批评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以文为诗 以诗为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相似的内涵与不同的思路--朱彝尊和张惠言关于比兴寄托的论述及其后学的接受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宏生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50-159,共10页
比兴寄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朱彝尊和张惠言是清代最重要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领袖,他们的词学理论中都涉及这个问题,而且内涵有相似之处,但朱彝尊本人对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并无进一步发挥,其后学也并不将其作为朱彝... 比兴寄托是中国文学的重要命题。朱彝尊和张惠言是清代最重要的两个词派--浙西词派和常州词派--的领袖,他们的词学理论中都涉及这个问题,而且内涵有相似之处,但朱彝尊本人对此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并无进一步发挥,其后学也并不将其作为朱彝尊的重要理论贡献。朱彝尊的两篇序主要的动机是尊体,并提倡南宋词学。张惠言则不仅自己有意识地提出了比较全面的理论,而且更加契合时代、社会和当时的士人心态,因而得到了后学的热切追随,并推动了整个清代词学走向了新阶段。清代学术非常重视师法,这两个流派的后学的传承和选择,可以从一个角度认识朱、张的核心理论,也可以揭示这两个流派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彝 张惠言 比兴寄托 师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清“七律最难”论辩及其诗学内蕴
19
作者 冯浩 《文艺理论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30,共10页
诗体难易之辨是辨体批评深入发展的产物,言人人殊。自严羽系统提出诗体难易序列后,明清两代不乏嗣响。然而,受到格调派内部诗学转变的影响,出于尊体和阐扬诗学的需要,明清诗论家“断章取义”,单方面强调律体难于古体,七律最难论更是被... 诗体难易之辨是辨体批评深入发展的产物,言人人殊。自严羽系统提出诗体难易序列后,明清两代不乏嗣响。然而,受到格调派内部诗学转变的影响,出于尊体和阐扬诗学的需要,明清诗论家“断章取义”,单方面强调律体难于古体,七律最难论更是被阐说成为诗坛共识。此外,七律最难的强调还着眼于七律一体的泛滥,及其引发的诗坛空疏、应酬等流弊。鉴于格调派独尊盛唐和拘泥近体的偏颇,明代中后期开始,宋诗风潮迭起,由此带来诗歌体制、趣味、技法、功用等方面的变化,推动古体地位的提升,“古难于律”等论调随即涌现,构成对主流七律最难说的挑战。看似简单的创作论问题,实则隐含着诗学流变、诗体发展等深层内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调派 七律 古难于律 宋诗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词体认识之演进
20
作者 刘庆云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S1期42-49,共8页
周、秦以来,诗、文在文学中一直保有着正统的地位,其他许多后起的文体如小说、散曲、戏剧等,当其从民间的土壤中脱颖而出时,人们并不能充分理解其价值,即使它们已在群众中广为传播,也仍然长期被排除在正统文学之外。它们在理论上的被承... 周、秦以来,诗、文在文学中一直保有着正统的地位,其他许多后起的文体如小说、散曲、戏剧等,当其从民间的土壤中脱颖而出时,人们并不能充分理解其价值,即使它们已在群众中广为传播,也仍然长期被排除在正统文学之外。它们在理论上的被承认,它们的作用被充分发挥,都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唐五代兴起的词也是如此。词由单纯的描写男女恋情到抒情言志,由不足登大雅之堂的“小道”上跻于《风》《骚》之列,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人 演进 长短句 张惠言 词论家 苏拭 小道 词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