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将军号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金龙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8-50,共13页
东汉建立之初,统治体系中地位最高的官职即包括同时任命的骠骑大将军等五位"大"将军,与西汉一朝仅有大将军和骠骑大将军(不并置)的制度差别甚大。云台所图三十二位开国功臣中,担任"将军"者十五人,所任将军号多达十... 东汉建立之初,统治体系中地位最高的官职即包括同时任命的骠骑大将军等五位"大"将军,与西汉一朝仅有大将军和骠骑大将军(不并置)的制度差别甚大。云台所图三十二位开国功臣中,担任"将军"者十五人,所任将军号多达十四个,不少是新的有具体名号的"大"将军。"中兴二十八将"在建武年间的任职经历,更为全面地反映了光武帝时期将军号设置的具体情况,仅次于大司马吴汉的骠骑大将军景丹、建威大将军耿弇、虎牙大将军盖延、建义大将军朱祐、大将军杜茂等人作为最高级别的将军参与了大量战争的指挥。光武帝时期共设置了近五十个名号的将军,与西汉一代将军号总数相当,其中加"大"者除"大将军"外有九个名号。这是自王莽居摄以来将军名号泛滥的延续,更与东汉建政之初的政治军事形势有关。建武十三年春平定公孙述之后光武帝立即采取了偃武修文、屏退功臣的重大举措,各类大将军及将军名号大多被罢免,其后光武帝朝十余年仅见很少几个将军号,骠骑(大)将军在朝行大司马,伏波将军马援等受命平定南方沿海越人叛乱,战事一结束即被废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汉光武帝 将军号 整顿 缩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汉将军制度述略 被引量:4
2
作者 张金龙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22,共12页
"将军"官号产生于先秦,秦汉之际出现了若干有级别差异的将军名号(将军号),但尚未形成将军等级制度。"将军"属于西汉官僚集团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掌握重兵承担京师保卫或出外指挥征战的最高级别武官的统称。西汉一朝... "将军"官号产生于先秦,秦汉之际出现了若干有级别差异的将军名号(将军号),但尚未形成将军等级制度。"将军"属于西汉官僚集团的有机构成部分,是掌握重兵承担京师保卫或出外指挥征战的最高级别武官的统称。西汉一朝并无固定常设的将军,以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左、右、前、后将军等位高权重且较为常见,钱大昕将西汉将军分为"出征暂置"及"京师掌兵"两类,当代学者亦踵其说。西汉一代共设置过四十余个将军名号,其命名方式包括:1.以其所统兵种命名;2.以其承担的任务命名;3.以征伐目的地命名;4.以褒扬、称赞之词命名。后世新设将军名号多以最后一种方式生成。取代太尉之职的大司马为西汉最高武官,汉武帝以大司马冠将军,进一步提高其尊崇地位。大司马所冠将军包括大将军、骠骑将军、卫将军、车骑将军,以大司马冠车骑将军较为普遍。将军在西汉中朝官中所占比例甚重,尤以大司马大将军(或大司马车骑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领尚书事权位最重,昭宣以降权臣多任其职,掌握朝廷最高军政权力,成为实际上的最高决策者。西汉将军制度的确立和发展,与时局特别是战争形势关系密切。西汉末年及新莽时期的政局动荡和严峻的边防形势,促使新的将军名号大量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汉 将军号 命名原则 大司马冠将军 中朝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魏“假”授将军制度试探 被引量:4
3
作者 张鹤泉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30-139,共10页
北魏实行比较完备的将军号制度,对将军号的授予存在两种方式,即正式授予方式与"假"授方式。北魏开始"假"授将军号,在明元帝时期。"假"将军号是一种摄代军号,具有明显的临时性,主要作为征讨军统帅和将领... 北魏实行比较完备的将军号制度,对将军号的授予存在两种方式,即正式授予方式与"假"授方式。北魏开始"假"授将军号,在明元帝时期。"假"将军号是一种摄代军号,具有明显的临时性,主要作为征讨军统帅和将领的象征。国家授予将军号,可以将"假"授将军号与正式将军号相互比照,两个将军号具有相互照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魏 “假”授 “假”将军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莽时期公制、将军制与州制述论 被引量:2
4
作者 张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9-94,共6页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复古改制。在官制改革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三公制度、将军制及州制的变革。变革的结果就是"公"一级的官员数量极大增加,将军号也增殖到泛滥的地步,尤其是二者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相结合,极大地削弱了国... 王莽篡汉建立新朝,复古改制。在官制改革中,变化最为显著的就是三公制度、将军制及州制的变革。变革的结果就是"公"一级的官员数量极大增加,将军号也增殖到泛滥的地步,尤其是二者与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相结合,极大地削弱了国家的统治效能。而公府地方化、将军号增殖、州牧制度的建立等变化也正是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诸多制度的渊源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公 将军号 刺史 州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位阶制度考释
5
作者 柴芃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74,共12页
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南朝初期复置了很多东晋时期省并的官职,并新设了大量王府僚佐官。在这种情况下,以官品九品为核心的魏晋旧制丧失了实际功能,而新生效的官员位阶制度即为十八班。此制的主体结构在魏晋时期并不存在,其与魏晋官品的差... 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南朝初期复置了很多东晋时期省并的官职,并新设了大量王府僚佐官。在这种情况下,以官品九品为核心的魏晋旧制丧失了实际功能,而新生效的官员位阶制度即为十八班。此制的主体结构在魏晋时期并不存在,其与魏晋官品的差异,实为南朝与魏晋官制体系的不同。不过,官品在南朝并未被淘汰,而是在吸收班制的基础上形成了“陈官品”。南朝官制中共存的班和品,并非散阶与职位的关系。南朝单个官职的位阶高低,以班次而非官品为准。南朝带帖制度与班制关系密切。官员兼领多官时,往往以东、西省官或散号将军作为带帖官,带帖官和主职的班次共同决定了官员位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位阶 班制 带帖 将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官品”、“晋官品”献疑 被引量:5
6
作者 张金龙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5-43,共19页
《通典》所载"魏官品"和"晋官品"是今人所见有关魏、晋官品的最完整记载,其来源在现有历史文献中难觅踪迹。"魏官品"与曹魏实际制度多有不合,或谓其颁布时间在曹魏灭亡前夕。曹魏《品令》(《官品令》)当... 《通典》所载"魏官品"和"晋官品"是今人所见有关魏、晋官品的最完整记载,其来源在现有历史文献中难觅踪迹。"魏官品"与曹魏实际制度多有不合,或谓其颁布时间在曹魏灭亡前夕。曹魏《品令》(《官品令》)当在魏明帝朝法令修订时制定,魏末晋初贾充等人所撰《官品令》为《晋官品令》,均非《通典》所载之"魏官品"。《隋书·经籍志》著录的多部魏晋官制文献中未见《官品令》,唐初修撰《晋书》时所见《魏晋官品令》并非原始文献,而是转述相关文献所见魏、晋时期的官品令文,难免会有不合实际制度之处。晋代官分九品明载于《晋书·食货志》,而《职官志》中职官等级则是用"品秩"和"石"来表示的,品代表官位高低,秩体现俸禄多寡,品秩结合方体现官员地位之整体面貌。《宋书·百官志》关于职官秩次的记载较多,包括汉代以降至刘宋制度,通过比较可知,魏晋刘宋时期职官等级制度的表现形式仍与汉代相近,"秩○○石"为表示职官等级的重要方式。《隋书·百官志》载梁初定制,有明确对应关系的"秩"与"品"构成职官等级制度的两个基本要件。而同卷所载陈代品秩,秩次仅与具体职官对应,并不反映其品位之上下或位次之前后。仅据将军名号即可断定,《通典》所载"魏官品"未能真实反映曹魏现实制度,也与晋初制度多有不合,称之为"魏官品"名不副实。"晋官品"与西晋或东晋现实制度也有较大出入,可断定非晋代某一时期的原始《官品令》,以"晋官品"作为两晋全期或某一时期的制度亦属牵强。沈约《宋书·百官志》文末附载比较简略的官品表,实为东晋制度,也与刘宋制度相符,是为现存文献中记录时间最早的一个官品表,《通典》所载"晋官品"不排除以之为蓝本编撰而成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典》 魏官品 晋官品 来源 品秩 将军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