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探索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冯天捷 赵广智 +8 位作者 董靖 王城 张凤文 王首正 刘俊 牛国栋 唐闽 段福建 潘湘斌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4-379,共6页
目的: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12例阵发... 目的:探索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零射线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可行性。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研究,共纳入2024年6月1日至2024年9月30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所有患者均在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下完成经皮穿刺、房间隔穿刺,然后在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完成左心房建模和放电消融等手术步骤,以消融手术完成后术中验证肺静脉电位消失作为消融终点和成功标志。观察患者的手术情况及1个月和3个月随访结果。结果:1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中,男性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56.8±11.2)岁,阵发性房颤病史(4.2±2.3)年,左心房内径(36.5±2.5)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47.8±4.1)mm,左心室射血分数55%~65%。患者的平均总手术时间为(102.25±14.51)min,超声心动图操作时间为(29.58±6.23)min,导管操作时间为(33.08±4.10)min。所有患者均完成环肺静脉隔离,术中未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住院时间为2~6 d。术后1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的动态心电图均显示窦性心律,2例偶发房性早搏,无房颤复发;术后3个月随访时,2例患者仍偶发房性早搏,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均未记录到房颤复发。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结合三维标测系统全程引导零射线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房颤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经胸超声心动图 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索研究
2
作者 夏雨 徐沁 +6 位作者 陈冠之 张念秦 胡志成 吴灵敏 郑黎晖 丁立刚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46-652,共7页
目的:初步探讨当日出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9月18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 目的:初步探讨当日出院的日间手术模式下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方法:连续入选2024年7月8日至2024年9月18日期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拟接受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的50例患者。观察患者的手术即刻成功率,并随访患者术后30天内再住院/门急诊就诊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的复发情况。结果:50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7.2±16.1)岁,男性32例(64.0%)。47例(94.0%)患者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其中18例(36.0%)为心房颤动患者;其余3例(6.0%)仅接受电生理检查。接受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术中即刻成功率为100%(47/47),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血管穿刺并发症及消融相关并发症。患者的平均总住院时间和术后在院观察时间分别为(6.84±1.13)h和(3.40±1.12)h;术后30天内全因和因心律失常再住院/门急诊就诊率分别为12.0%(6/50)和2.0%(1/50);术后3个月内心律失常总复发率为4.0%(2/50),复发病例均为接受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结论:日间手术模式下心律失常射频导管消融术安全、有效、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间手术 射频导管消融 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对指导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意义
3
作者 葛力萁 胡晓芹 +7 位作者 李菲 陈文苏 韦慧 张权 张柏祥 张超群 王志荣 李承宗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80-485,共6页
目的:评估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对指导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成功患者78例,术前体表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直立,且呈左束支阻滞形态。先行右侧... 目的:评估单极电图和双极电图对指导流出道室性早搏射频导管消融术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流出道室性早搏消融成功患者78例,术前体表心电图提示下壁导联直立,且呈左束支阻滞形态。先行右侧消融,右侧消融成功为单侧消融成功组(n=57),如右侧消融失败再进入左侧消融成功为双侧消融成功组(n=21)。测量并比较两组间腔内电图参数:最早双极电图局部激活时间至QRS波起始差值(LAT_(Bi))、单极电图最大下降斜率(-d V/d Tmax)至QRS波起始差值(LAT_(Uni)),以及双极和单极电图激活时间差值(ΔLAT_(Bi)-Uni),寻找能够有效预测需双侧消融的有效指标。结果:单侧消融成功组和双侧消融成功组在右侧测量LAT_(Bi)[25(21,30)ms vs.14(10,24)ms)]、LAT_(Uni)[7(0,17)ms vs.-23(-41,-11)ms]以及ΔLAT_(Bi-Uni)[15(11,25)ms vs.44(25,56)m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LAT_(Bi)(OR=0.89,95%CI:0.83~0.95,P=0.001)、LAT_(Uni)(OR=0.88,95%CI:0.83~0.94,P<0.001)以及ΔLAT_(Bi)-Uni(OR=1.09,95%CI:1.05~1.14,P<0.001)是双侧消融的独立预测因子。双侧消融成功组左、右侧消融的LAT_(Bi)、LAT_(Uni)、ΔLAT_(Bi-Un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LAT_(Uni)≤-1 ms在预测是否需要双侧消融中准确性最高[曲线下面积(AUC):0.941;特异度:80.7%;灵敏度:100%]。结论:右心室流出道LAT_(Uni)≤-1 ms是预测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右侧消融失败需要双侧消融的有效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性早搏 心室流出道 射频导管消融 单极电图 双极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和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李晓乐 谢丽响 +4 位作者 王思怡 陈文苏 李承宗 王子硕 胡春峰 《中国循环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66-673,共8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3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行RFCA的348例房颤患者,定量测量冠脉周围FAI,...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冠脉)周围脂肪衰减指数(FAI)和甘油三酯-葡萄糖(TyG)指数与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后心房颤动(房颤)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2023年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成功行RFCA的348例房颤患者,定量测量冠脉周围FAI,计算TyG指数。根据TyG指数三分位数将患者分3组:T_(1)组(TyG指数<8.45,n=114);T_(2)组(8.45≤TyG指数≤8.93,n=114);T_(3)组(TyG指数>8.93,n=120)。采用线性回归分析评估TyG指数与冠脉三大分支近端FAI的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冠脉周围FAI及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并绘制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图,通过相加交互作用及中介分析探究冠脉周围FAI在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关系中的作用。通过亚组分析探索TyG指数对不同类型房颤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线性回归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TyG指数每增加1个单位,左回旋支(LCX)-FAI增加5.389 HU(95%CI:3.874~6.904,P<0.001)。经过术后1年的随访,最终确诊房颤复发患者90例,复发率为25.86%。RCS分析显示,LCX-FAI及TyG指数与RFCA术后房颤复发之间均不存在显著非线性关系(P_(non-linear)=0.378,P_(non-linear)=0.469)。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的患者术后房颤复发率约为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患者的57.737倍(OR=57.737,95%CI:23.755~155.656,P<0.001)。TyG指数和LCX-FAI存在相加交互作用:相对超危险度比(RERI)为50.901(95%CI:0.215~101.587),归因比(AP)为0.882(95%CI:0.769~0.994),交互作用指数(S)为9.713(95%CI:3.380~27.910)。中介分析表明,LCX-FAI介导了TyG指数与房颤复发相关性的22%。亚组分析发现,房颤类型与TyG指数在复发风险上不存在相乘交互作用(P_(interaction)=0.562)。结论:房颤患者TyG指数与LCX-FAI呈正相关,TyG指数>9.08且LCX-FAI>-83.65 HU的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风险更大。LCX-FAI部分介导了TyG指数与术后房颤复发之间的关系。此外,TyG指数可有效预测持续性及阵发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房颤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衰减指数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 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ARTO三维标测零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田竞宇 朱正宇 +3 位作者 王睿峥 田云丽 黄晶 王炎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67-272,共6页
目的:CARTO三维标测下精确定位冠状动脉(冠脉)开口位置,零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ASC-PVC)的效果分析,并将主动脉窦进行分区后评估相应区域的消融风险。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因ASC-PVC行射频导管消融... 目的:CARTO三维标测下精确定位冠状动脉(冠脉)开口位置,零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主动脉窦起源室性早搏(ASC-PVC)的效果分析,并将主动脉窦进行分区后评估相应区域的消融风险。方法:纳入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因ASC-PVC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66例患者,常规组(n=32)按照常规方法应用CARTO 3系统构建主动脉窦模型,经消融导管中空管道行冠脉造影明确靶点与冠脉开口距离后进行消融治疗。治疗组(n=34)应用CARTO 3系统构建主动脉窦与冠脉开口模型并对主动脉窦进行精细分区,通过消融导管阻抗变化规律再次快速定位确认冠脉开口后,在零射线下行室性早搏电激动标测及消融治疗。收集消融导管主动脉窦内的阻抗数据,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总手术时间及主动脉窦内操作时间、术中对比剂用量、X线曝光时间、手术即刻与近期(6个月)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析两组患者消融成功靶点的分布位置。结果:治疗组与常规组的手术即刻成功率(93.8%vs.94.1%)与近期成功率(90.6%vs.88.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组的总手术时间[(58.76±4.94)min vs.(66.91±5.94)min]、主动脉窦内操作时间[(43.12±4.49)min vs.(50.31±5.18)min]均明显短于常规组(P均<0.001)。治疗组患者的主动脉窦4个分区的阻抗分析显示,消融导管从主动脉窦内移动到冠脉开口并进入冠脉内的过程中,阻抗陡然进行性升高,与主动脉窦内其他部位的阻抗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结论:在零射线下标测并进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ASC-PVC可以简化手术流程、缩短手术时间。消融导管头端阻抗变化可作为定位冠脉开口的依据。将主动脉窦精细分区后可详细评估在相应靶点进行消融治疗的风险大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 射频导管消融 主动脉窦 室性早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和低分子肝素对心房颤动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活化凝血时间达标情况及潜在血栓形成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15
6
作者 施姣姣 颜清 +4 位作者 杨沭 郦明芳 陈明龙 居维竹 季玲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65-471,共7页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 目的:评价目前心房颤动(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中抗凝方案的有效性和不同抗凝药对术中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筛选2015年12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行房颤射频导管消融术的患者163例,其中158例术前接受有效抗凝治疗的患者均纳入研究。根据患者服用不同药物分为三组:华法林组86例、达比加群酯组51例和低分子肝素(LMWH)组21例。分析患者房间隔穿刺后首剂肝素后活化凝血时间(ACT)达标率(First-ACT达标率)、穿间隔后1 h 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比较三组间基础ACT值、First-ACT达标率、1 h-ACT达标率、ACT首次达标耗时、术中肝素总量情况。结果:158例患者中基础ACT结果:华法林组最接近有效范围,且三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与达比加群酯组及LMWH组比较,华法林组的First-ACT达标率及1 h-ACT达标率明显升高,而ACT首次达标耗时和术中肝素总量明显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达比加群酯组及LMWH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临床上参考体重和ACT监测给予肝素的术中抗凝策略因未考虑不同术前抗凝药物对基础ACT的影响而存在缺陷。该策略下达比加群酯抗凝的房颤患者术中整体ACT达标率显著低于华法林组,提示该群体围术期心房血栓形成和栓塞事件的潜在风险增高,应考虑适当增加首剂肝素量以提高该组围术期抗凝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射频导管消融 活化凝血时间 华法林 达比加群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冷冻球囊或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及预后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文杰 潘亮 +7 位作者 王玺 陈晓杰 陈英伟 李然 韩战营 秦小飞 孙国举 邱春光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0-685,共6页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NACI)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6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BA组(n=133)与RFCA组(n=134)。术前... 目的:比较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冷冻球囊消融(CBA)与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新发无症状脑梗死(NACI)的发生情况和预后。方法:连续入选2017年7月至2019年6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26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CBA组(n=133)与RFCA组(n=134)。术前和术后24 h内行头颅3.0T MRI检查,记录基线、术中和术后资料。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房颤消融术后发生NACI的危险因素。进行1年临床随访,记录房颤复发及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CBA组和RFCA组患者的临床基线资料相似,消融术后NACI(15.04%vs.12.69%)和1年房颤复发率(24.19%vs.25.95%)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脑卒中史(OR=3.113,95%CI:1.444~6.714)、术中电转复(OR=3.148,95%CI:1.399~7.138)和手术时间(OR=1.027,95%CI:1.005~1.050)均是消融术后发生NACI的危险因素(P均<0.05)。随访1年时,术后出现NACI的患者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出现NACI的患者(10.81%vs.1.83%;OR=6.485,95%CI:1.546~27.195,P=0.011),死亡(2.70%vs.0.46%)和血管性认知障碍(5.41%vs.1.38%)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房颤患者CBA和RFCA术后NACI的发生率相似,术后出现NACI的患者预后不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冷冻球囊消融 射频导管消融 新发 无症状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患者的自主神经调控与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被引量:11
8
作者 孙巍 郑黎晖 +4 位作者 乔宇 侯炳波 吴灵敏 郭金锐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08-1213,共6页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 目的:探讨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性早搏(室早)患者自主神经调控对室早发生的影响,并评估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此类室早的临床价值。方法:连续入选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频发室早的患者20例。基线时采集24 h动态心电图数据,行心率减速力检测和室早分析,以心率减速力定量评估心脏迷走神经张力,分析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和心率变异性指标的相关性。根据每小时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的相关性,将患者分为减速力相关室早组(D-PVC组,n=14)和减速力无关室早组(I-PVC组,n=6)。20例患者均接受左心房自主神经节丛(GP)消融,其中16例同时行室早消融,术后再次评估室早负荷及心率减速力。结果:D-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呈正相关(P<0.05),同平均心率呈负相关(P<0.05),而I-PVC组患者室早负荷同心率减速力、平均心率及心率变异性指标均不相关(P均>0.05)。20例患者标测并消融了39个呈阳性反应的GP,平均每例患者(1.9±0.9)个阳性GP。4例患者术中无室早,故未行室早的标测和消融治疗,其余16例患者经电生理检查证实室早均起源于流出道,其中15例为右心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源,1例为左冠窦起源。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室早的即刻成功率为100%,平均随访(8.6±4.5)个月,晕厥复发1例,室早复发1例,未出现介入治疗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随访结果显示,所有患者的心率减速力指标较术前显著减低(P<0.001),仅接受左心房GP消融且术后未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4例患者室早负荷同基线相比显著降低(P=0.040)。结论:自主神经调控在部分血管迷走性晕厥合并室早患者中影响了室早的发生和维持,迷走神经兴奋性增加时心率减速力相关室早患者的室早出现更加频繁,选择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迷走性晕厥 室性早搏 心率减速力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被引量:6
9
作者 马坚 焦镇 +5 位作者 王方正 吴宁 楚建民 方全 张奎俊 姜春秀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161-162,共2页
目的 :报道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法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1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结果 :1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平均放电 3.2± 2 .3次。术后室性早搏总数由术... 目的 :报道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结果。  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法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12例非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顽固性频发室性早搏。  结果 :12例患者均消融成功 ,平均放电 3.2± 2 .3次。术后室性早搏总数由术前的 2 86 17± 42 88个 /天减至0~ 2个 /天 ,患者症状基本消失。随访 12个月 ,室性早搏≤ 5个 /天。  结论 :射频导管消融可用于药物治疗无效而症状明显的频发单形性室性早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室性早搏 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疗效和安全性 被引量:6
10
作者 楚建民 马坚 +2 位作者 王方正 张奎俊 孙瑞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289-290,共2页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低能量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 2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先经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 ,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途径。  结果 :2 2例患者全部成功 ,17例 (77.3% )成功靶点与冠状... 目的 :探讨经冠状静脉窦低能量射频导管消融房室旁路的适应证、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2 2例左侧房室旁路患者先经心内膜射频导管消融 ,不成功改由经冠状静脉窦标测途径。  结果 :2 2例患者全部成功 ,17例 (77.3% )成功靶点与冠状静脉分支或畸形有关。 15例有效靶点记录到振幅较大的房室旁路电位 ,其振幅于 A波和 V波之比大于 1,前传 V波和逆传 A波较心内膜标测分别提前 2 6 .1± 5 .1m s和 2 2 .5±9.2 m s。  结论 :低能量冠状静脉窦射频导管消融可以安全、有效的阻断房室旁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静脉窦 房室旁路 射频导管消融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蔡迟 王靖 +5 位作者 张妮潇 黄灏 孙旭 华伟 楚建民 张澍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459-464,共6页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 目的:分析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青年(≤45岁)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治疗的358例房颤患者(≤60岁)的临床资料,按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n=94)及非青年组(45岁<年龄≤60岁,n=264),比较两组基线临床特点并对其进行随访。手术3个月后,经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证实的房颤、心房扑动和(或)房性心动过速发作且持续时间大于30 s定义为房颤复发。结果:青年组房颤患者平均年龄为(39.7±4.8)岁,男性76例(80.9%)。青年组与非青年组相比房颤病程较短[(15.8±15.6)个月vs(.27.5±34.0)个月,P=0.001],CHA2DS2-VASc评分[(0.74±0.83)分vs(.1.19±1.07)分,P<0.001]和HAS-BLED评分[(0.40±0.54)分vs.(0.63±0.65)分,P=0.002]更低,左心房内径更小[(38.2±5.6)mm vs(.40.0±5.4)mm,P=0.006],合并心房扑动比例较高,而心脑血管疾病合并症较低(P<0.05)。青年组患者行三尖瓣峡部线消融比例较高,而左心房后壁BOX线性消融比例较低(P<0.05)。青年组与非青年组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1%vs.2.7%,P=0.513)。平均随访(26.5±10.9)个月,青年组房颤单次射频导管消融术后成功率明显高于非青年组(87.2%vs.75.0%,P=0.030)。青年组中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8.1%vs.85.7%,P=0.754)。结论:射频导管消融治疗青年房颤患者成功率较高,且青年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成功率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心房颤动 青年 临床特点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低射线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69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王鹏 沈利水 +4 位作者 吴灵敏 郑黎晖 陈刚 牛国栋 姚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686-691,共6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PHA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或)预激综合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希氏束旁旁路(PHAP)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远期预后。方法:连续性纳入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期间因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和(或)预激综合征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行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的PHAP患者69例。男性47例(68.1%),平均年龄(32.1±18.3)岁。通过穿刺股静脉途径,行心脏电生理检查,证实为PHAP引起的AVRT或心室预激后,在三维标测系统下进行PHAP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期间精确记录X线曝光时间及剂量。结果:69例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即刻成功率97.1%(67/69),2例因合并三度房室阻滞(房室旁路是唯一的前传通路)而放弃手术。除1例在射频过程中出现一过性三度房室阻滞外,术中和术后长期随访均无并发症发生。中位透视时间为112(0,781)s,中位辐射剂量为2.24(0,16.2)mGy。14例(20.3%)患者全程通过三维标测系统引导下完成了电极放置、旁路标测及消融,实现了零射线操作。中位随访期30(12~45)个月,有2例复发,远期随访成功率97.0%(63/67)。根据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年龄、性别、放电时间及消融功率等因素与长期预后无关。结论:在三维电生理标测系统引导下,对PHAP进行电生理标测及射频导管消融治疗安全有效,且长期预后良好。该技术可有效的将患者及医务人员的电离辐射损害降至极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希氏束旁旁路 极低线 射频导管消融 室上性心动过速 预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心率变异的变化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春坚 张馥敏 +7 位作者 马文珠 陈明龙 邹建刚 单其俊 李文奇 廖铭扬 曹克将 黄峻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心率变异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133例室上速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证实后将其分为左侧旁道组78例,右侧旁道组13例,房室结双径路组42例,并于... 目的:观察射频导管消融(RFCA)术后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患者心率变异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因素。 方法:133例室上速患者根据电生理检查证实后将其分为左侧旁道组78例,右侧旁道组13例,房室结双径路组42例,并于术前、术后3天内分别采样5分心电图,经计算机处理得到心率变异时域和频域结果。为探讨心率变异变化的相关因素又对93例患者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等进一步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①术后3天内采样5分心电图与术前相比平均心率,最快、最慢心率均升高,窦性RR间期标准差及低频、高频、总频谱功率下降,低频、高频功率比较术前无显著变化。②心率变异变化与消融总能量、放电次数、单次放电最大能量、放电时间及X线照射时间均无显著相关。 结论:射频导管消融可能同时损伤了支配心脏的交感、迷走神经,且以迷走神经为主,导致其对窦房结的神经调节减弱,这种损伤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心率变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6
14
作者 李萍 蔡辉 +3 位作者 张启高 陈锐华 江时森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6年第2期139-142,共4页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 目的:比较分析68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与9例顽固性AVNRT的心电生理特性及临床特点,探讨治疗顽固性AVNRT安全、有效的消融策略。方法:对AVNRT患者,常规取下位法消融,若无效,可逐渐将大头消融电极上移,选择在希氏(His)束与冠状静脉窦口(CSO)中点或稍上方,甚至带小H波放电,消融中在X线下严密观察大头电极是否移动,以防误蚀His束;对房室结双径路(AVNDP)合并房室旁路(AVAP)者。我们均先消融AVAP后再消融AVNDP。结果:普通组68例为单一慢-快型AVNRT,顽固组9例AVNRT中,2例分别合并隐匿性左后间隔AVAP和右侧隐匿性AVAP,1例房室结三径路。结论1对顽固性AVNRT的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应特别强调将X线解剖部位与腔内局部心内膜电图结合起来判断,选择安全有效的靶点图应为小心房(A)波大心室(V)波,A波碎裂,且A波宽度≥68ms,A/V比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若采用下位法、中位法消融无效,可采用在Koch三角基底部线性消融方法,以避免在上位法消融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顽固性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急诊射频导管消融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怀霖 李靖 +5 位作者 袁义强 于力 吴艳霞 陈玉珍 杨庆之 郭应先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23-425,共3页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 目的:探讨无休止型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急诊射频导管消融(ERFCA)的可行性与安全性。 方法:11例IVT均在持续发作下完成血管穿刺及放置导管。常规行心内电生理检查,排除室上性心动过速,寻找IVT的最佳诱发条件,左心室IVT以在窦性心律下记录到蒲氏电位(P电位),且P电位落后希氏束≥10ms为消融靶点。右心室IVT采用起搏和激动顺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标测,以起搏与IVT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ECG)完全一致为消融靶点。以静脉滴注异丙肾上腺素下反复程序刺激不再诱发IVT为消融终点。 结果:11例IVT术中证实起源于左心室后间隔5例,右心室流出道5例,右心室游离壁1例,ERFCA全部成功,无并发症。随访6~24个月无一例复发。 结论:无休止型IVT行ERFCA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急诊 失律失常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治疗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被引量:2
16
作者 姚焰 王方正 +7 位作者 张奎俊 马坚 华伟 田瑞国 朱克平 鲁志民 孙瑞龙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94-95,共2页
目的:为治疗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我们对4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方法:4例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25~34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遂进行电生理检... 目的:为治疗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我们对4例患者进行了射频导管消融。方法:4例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年龄25~34岁,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不能耐受,遂进行电生理检查和射频导管消融。结果:4例患者经心内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右侧旁路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理想的消融靶点位于房室环、心内AV波大致相等处,其AV波间距较长。全部患者的射频导管消融均获成功。结论:射频导管消融通过阻断右侧旁路而治愈伴发于Ebstein畸形的室上性心动过速。正确认识其解剖和电生理特点,是消融成功的关键。附图射频导管消融治疗Ebstein畸形的旁路心内电生理图。图a:射频导管消融靶点图,消融导管远端(LABd)所描记到的AV波振幅基本相等并有距离,在此进行消融。图b:射频导管消融成功后AV间距明显增大。HBE:希氏束电图RVA1~2:右心室心尖部CS1~10:冠状静脉窦CS9~10:冠状静脉窦近端CS1~2:冠状静脉窦远端LABp:消融电极近端3讨论Ebstein畸形是最常伴有预激综合征的先天性心脏病(可达16.1%),且有12.9%的患者有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与心动过速有关的晕厥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STEIN畸形 室上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引导下零射线高功率短时程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7
作者 刘亚洋 李鹤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34-1139,共6页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引导下零射线高功率短时程(HPSD)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症状性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8... 目的:探讨心腔内超声心动图(ICE)引导下零射线高功率短时程(HPSD)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纳入2019年1月至2022年6月在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症状性非瓣膜性阵发性房颤患者18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基于肺静脉隔离的HPSD射频导管消融术,其中零射线组(n=90)通过ICE引导,对照组(n=90)使用X线,术后随访1年。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情况、围术期和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年时的房颤消融成功率。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相似。零射线组与对照组的冠状静脉窦电极放置时间、消融时间、手术总时间、双侧肺静脉单圈隔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零射线组的房间隔穿刺时间[(7.12±2.26)minvs.(6.33±2.18)min]和左心房建模时间[(5.72±2.31)minvs.(4.98±1.96)min]均明显缩短(P均<0.05)。两组的肺静脉隔离即刻成功率均为100%。在围术期和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发生穿刺部位出血或血肿、心包穿孔或填塞、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左心房食道瘘、心肌梗死、死亡等并发症。术后1年时,对照组和零射线组的房颤消融成功率相似(84.4%vs.86.7%,log-rankP=0.405)。结论:ICE引导下零射线HPSD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症状性阵发性房颤可行、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肺静脉隔离 心腔内超声 线 射频导管消融 高功率短时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安全性探讨 被引量:3
18
作者 李萍 陈锐华 +3 位作者 李俭春 江时森 张启高 刘保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8期728-730,共3页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 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 目的:该研究旨在探讨94例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术(RFCA)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引起术中24例及术后5例房室传导阻滞(AVB)的原因. 方法:作者对94例AVNRT患者进行RFCA术,采用时间、能量、功率递增法,比较在解剖消融部位上、中、下区及腔内消融靶点图心房/心室(A/V)波比值、H值与AVB的关系. 结果:在解剖消融部位,随着消融部位的抬高,其发生AVB的危险性增加.从腔内消融靶点图上看:①随着A/V波比值或H值增大,其发生AVB危险性亦随之增大.②若A/V波比值及H值两者同时增大,则危险性最大.结论:RFCA治疗AVNRT患者,当采用中、下位法标记选择腔内靶点,图A波为多峰、A/V波为0.1~0.25、无H波或H波≤(0.02±0.03)mV时,进行RFCA是非常重要的,它可大大减少AVB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射频导管消融 房室传导阻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合并房室旁路的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楚建民 张澍 +3 位作者 马坚 华伟 王方正 陈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8-119,共2页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 目的 :报道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ILVT)合并房室旁路的鉴别诊断和射频导管消融术 (RFCA)结果。方法 :15 6例ILVT患者 ,常规方法进行电生理检查和RFCA ,对诱发室性心动过速室房呈 1∶1传导的患者给予三磷酸腺苷2 0~ 3 0mg静脉注射 ,观察对三磷酸腺苷的反应。同时行RS2 刺激 ,观察有无A波提前 ,明确房室旁路逆传。结果 :5例对逆向传导无影响 ,逆传A波呈非向心性分布 ,同时心室RS2 刺激A波提前 ,证明存在房室旁路逆传 ,5条房室旁路全部消融成功。消融房室旁路后再次诱发ILVT时出现室房分离 ,于左后间隔记录到分支电位或心动过速时V波最早处消融ILVT成功。结论 :ILVT可以和房室旁路同时存在并导致室房 1∶1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左心室室性心动过速 合并症 房室旁路 诊断 射频导管消融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导管消融左侧房室旁路过程中致左心室穿孔一例 被引量:1
20
作者 杨东辉 杨延宗 +1 位作者 骆铁波 夏云龙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45-45,共1页
关键词 射频导管消融 左侧房室旁路 左心室穿孔 罕见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