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种基于地面气温的地表出射长波辐射的计算方案 被引量:1
1
作者 李超 魏合理 +2 位作者 徐青山 陈秀红 周军 《激光与红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99-402,共4页
研究了草地下垫面出射长波辐射Rlu和地面气温ta之间的关系,Rlu与ta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各个季节两者日平均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普遍大于0.98,拟合曲线的回归标准差小于5.0W.m-2。并提出了基于地面气温的地表出射长波辐射的计算方... 研究了草地下垫面出射长波辐射Rlu和地面气温ta之间的关系,Rlu与ta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各个季节两者日平均值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普遍大于0.98,拟合曲线的回归标准差小于5.0W.m-2。并提出了基于地面气温的地表出射长波辐射的计算方案,并利用本站2004年9月-2005年8月一年期间的观测资料,对计算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论证。检验结果表明,各个季节Rlu计算结果的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相对误差普遍小于5.5W.m-2和1.3%,计算值与观测值之间的一致性指数普遍大于0.95。该研究结果对于缺乏地表出射长波辐射观测资料的地区或缺损该资料的时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长波辐射 草地下垫面 地面气温 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地区出射长波辐射的长程持续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雷亚栋 张峰 +3 位作者 杨全 张敬昕 蒋磊 刘仁强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426-432,共7页
为了探索热带地区出射长波辐射(OLR)的内在变化规律,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对整个热带地区(0~357.5°E,22.5°S^22.5°N)1979—2013年NOAA逐日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热带地区的OLR存在幂律相关,其标... 为了探索热带地区出射长波辐射(OLR)的内在变化规律,利用去趋势波动分析(DFA)方法,对整个热带地区(0~357.5°E,22.5°S^22.5°N)1979—2013年NOAA逐日的OLR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整个热带地区的OLR存在幂律相关,其标度指数值主要集中在0.65~0.72之间,具有较好的长程相关性(或持续性)。西太平洋、刚果盆地和南美洲因对流发展旺盛,导致上空高云量偏大,OLR值主要取决于云顶温度和云量,而云本身变化较快,使得该地区OLR表现出较弱的长程持续性;中东太平洋、大西洋和撒哈拉沙漠地区上空高云量偏少,OLR值主要取决于海表或陆表的温度,而海表或陆表温度变化相对比较缓慢,使得该地区OLR表现出较强的长程持续性。此外,通过随机打乱逐日OLR时间序列去除趋势和相关性,进一步验证了热带地区OLR的长程持续性是由时间序列的分形特征造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olr) 长程持续性 去趋势波动分析(DF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云对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OLR)强迫的气候研究
3
作者 刘艳 翁笃鸣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2000年第2期270-276,共7页
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 ( 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 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 ( OLR)和云量资料 ,计算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各季和年平均总云量对 OL R的强迫及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 ,揭示了高、低云对 OLR强迫的特点。... 利用地球辐射平衡试验 ( ERBE)和国际卫星云气候计划 ( ISCCP)提供的地气系统长波射出辐射 ( OLR)和云量资料 ,计算并讨论了青藏高原地气系统各季和年平均总云量对 OL R的强迫及其所产生的温室效应 ,揭示了高、低云对 OLR强迫的特点。结果表明 :高原的 OL R云强迫与总云量、高云量都有较好的相关关系 ,且季节变化明显 ;OL R云强迫和云温室效应的地理分布与高原总云量的分布较为一致 ;云强迫的年变化一般以春季最大 ,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地气系统长波辐射 辐射强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球大气透过率及辐射率计算 被引量:19
4
作者 吴晓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24-128,共5页
文章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地球大气的光谱透过率和到达大气层顶的红外辐射率的计算模型,光谱波长从4μm到∞μm,吸收气体H2O、CO2、O3的吸收计算采用Elsasser带模式及其经验参数,H2O的连续吸收公式是美国... 文章介绍了一种比较简单实用的地球大气的光谱透过率和到达大气层顶的红外辐射率的计算模型,光谱波长从4μm到∞μm,吸收气体H2O、CO2、O3的吸收计算采用Elsasser带模式及其经验参数,H2O的连续吸收公式是美国LOWTRAN-6计算程序的水汽连续吸收经验公式.透过率的计算结果与LOWTRAN计算结果相一致.以这种透过率简化模型为基础,建立了辐射传递正演计算模型,开发了相应软件,并用于卫星遥感射出长波辐射的资料处理中,取得了良好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透过率 辐射 长波辐射 气溶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出射长波辐射特征分析
5
作者 苏文颖 毛节泰 纪飞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对青藏高原地区 1月、4月、7月和 1 0月高时空分辨率的出射长波辐射 (OLR)时间序列进行了谱分析。将各点的功率谱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日变化 (周期≤ 1d) ,另外两类分别为天气过程 ( 2d≤周期≤ 1 0d)和低频 (周期 >1 0d)变化 ;将... 对青藏高原地区 1月、4月、7月和 1 0月高时空分辨率的出射长波辐射 (OLR)时间序列进行了谱分析。将各点的功率谱分为三类 :第一类代表日变化 (周期≤ 1d) ,另外两类分别为天气过程 ( 2d≤周期≤ 1 0d)和低频 (周期 >1 0d)变化 ;将高原分为 6个区域 ,对区域平均的各季节OLR时间序列进行功率谱分析和显著性检验 ,结果表明 :1、4、1 0月份高原上以日变化为主 ;而 7月份日变化、天气尺度变化和低频变化的贡献相当。显著性分析表明高原上最为显著的周期为 1d周期 ,2~4d的天气尺度振荡也较明显。 6~ 8d和 1 0~ 1 3d处虽有明显的谱峰 ,但只有少数地区和个别季节其谱值能超过 95%的信度检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 谱分析 青藏高原 显著性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及其邻近地区OLR场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解明恩 鲁亚斌 普贵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5-191,共7页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15年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对云南及其邻近地区的辐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OLR分布基本呈纬向型,冬季风期间呈北低南高,夏季风期间则相反。... 利用美国NOAA卫星观测的15年2.5°×2.5°经纬度网格月平均射出长波辐射(OLR)资料对云南及其邻近地区的辐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OLR分布基本呈纬向型,冬季风期间呈北低南高,夏季风期间则相反。云南OLR值大于青藏高原小于热带地区。云南OLR变化与青藏高原反相,而与印度、孟加拉湾、中南半岛、南海地区同位相,但年较差最小。云南OLR分布与降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年均相关系数为-0.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 长波辐射 气候特征 olr 邻近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OLR异常的遥相关结构及其季节变化 被引量:3
7
作者 马乃孚 杨景勋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42-450,共9页
本文用单点相关研究了1月和7月热带OLR异常的遥相关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热带纬带(15°N-15°S)遥相关型具有纬向偶极结构和准驻波性。1月遥相关具有热带波数2的结构,它反映了东非(赤道中太平洋)和南美(热带西太... 本文用单点相关研究了1月和7月热带OLR异常的遥相关结构及其季节变化。结果表明,热带纬带(15°N-15°S)遥相关型具有纬向偶极结构和准驻波性。1月遥相关具有热带波数2的结构,它反映了东非(赤道中太平洋)和南美(热带西太平洋)之间的非绝热加热异常存在翘翘板(Seesaw)关系;7月遥相关呈热带1波型,它同全球最强的行星尺度热源异常的东西振荡相联系。遥相关型对季节变化的敏感性主要表现为全球热带纬带几个热源(汇)区强度变化和纬向位移,以及东非的遥相关在6-9月符号变异,并由此引起遥相关型从冬到夏从波数2向波数1的转换。这同热带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和南亚夏季风活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 遥相关型 季节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的FY-3B/VIRR OLR反演模式及其应用效果 被引量:2
8
作者 吴晓 白文广 张婉春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844-849,共6页
FY-3B卫星VIRR仪器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产品处理采用与NOAA/AVHRR相同的算法模型,即用窗区通道亮温-通量等效亮度温度的回归关系式计算OLR,但两星的OLR业务产品与目前国际质量最好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 FY-3B卫星VIRR仪器的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产品处理采用与NOAA/AVHRR相同的算法模型,即用窗区通道亮温-通量等效亮度温度的回归关系式计算OLR,但两星的OLR业务产品与目前国际质量最好的云和地球辐射能量系统(cloud and earth’s radiant energy system,CERES)仪器观测OLR产品相比,存在约10 W·m^(-2)的系统负偏差。FY-3B的原因在于OLR反演模式建立过程中红外辐射传输计算软件的精度不够。鉴于此,本文采用美国21世纪开发的逐线辐射传输模型计算软件(LBLRTM),模拟计算了全球2521条大气廓线的大气顶辐射率光谱,在此基础上计算了每条廓线的OLR和FY-3B/VIRR窗区通道亮温,应用最小二乘法统计回归模拟数据,重新建立了由FY-3B/VIRR窗区通道亮温计算OLR的回归关系式及系数。模式应用于FY-3BL1级数据,处理2016年1,3,7和10月的FY-3B逐日全球OLR资料,该资料与AQUA-TERRA卫星的CERES仪器OLR观测产品相比,得到日平均OLR:RMSE=9~15 W·m^(-2),R=0.9834,Bias=-0.3W·m^(-2);月平均OLR:RMSE=4~7W·m^(-2),R=0.9915,Bias=-0.3W·m^(-2),表明改进的模式能处理出无系统偏差的、精度基本与CERES观测相当的OLR产品,尽管单通道反演算法有着固有的模式回归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3B 长波辐射 反演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LR的热带气旋移向预报方法研究
9
作者 王瑾 江吉喜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77-285,共9页
运用GMS-5气象卫星的OLR资料,研究了2001~2002年6月10日~8月10日西北太平洋上15个热带气旋的移动方向。选取多个OLR特征值因子及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结合《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热带气旋未来6、12、24... 运用GMS-5气象卫星的OLR资料,研究了2001~2002年6月10日~8月10日西北太平洋上15个热带气旋的移动方向。选取多个OLR特征值因子及热带气旋中心最低海平面气压,结合《热带气旋年鉴》资料,采用统计回归的方法,得到热带气旋未来6、12、24小时移向的客观预报算式,其结果与年鉴中移向之间的复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54、0.945、0.914。用预留的2001年6号台风作检验,结果很好。该方法可在日常的业务预报中试用,有助于提高热带气旋移向的预报水平,尤其是对移向突变的热带气旋具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移动方向 多元线性回归 长波辐射(o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1月新疆伽师序列地震OLR变化跟踪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静 马未宇 +3 位作者 姚琪 赵静 卢显 任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2,共10页
基于对2020年1月新疆伽师地区3次地震的年、月预测结果,计算震中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3日时间范围内的潮汐变化,并以引潮力周期为时间背景指示,利用NOAA提供的中国大陆范围夜间射出长波辐射(OLR)遥感辐射数据资料,分析17°N~5... 基于对2020年1月新疆伽师地区3次地震的年、月预测结果,计算震中在2019年12月13日~2020年2月3日时间范围内的潮汐变化,并以引潮力周期为时间背景指示,利用NOAA提供的中国大陆范围夜间射出长波辐射(OLR)遥感辐射数据资料,分析17°N~55°N、72°E~135°E的空间范围内长波辐射连续日增量分布变化。结果显示:在潮汐连续4个低谷—高峰—低谷的周期变化中,地震发生在潮汐的高峰时段,并且其所在潮汐周期也是整个中国大陆地区唯一的长波辐射增强区域。辐射增强与潮汐同步,辐射时空演化经历微增强—增强—微衰减—增强—平静的过程,与岩石受力应变-破裂所经历的微破裂—破裂—闭锁—加速破裂—破裂的过程中,各阶段向外红外辐射演化特征吻合。表明引潮力在本次地震中改变了构造内部地应力累积—失衡过程,具有触诱发地震的作用,而OLR变化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也说明在地震预测实践中,多时间尺度综合分析遥感辐射和引潮力变化,将有助于地震预测能力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师地震 引潮力 长波辐射(ol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OLR场的气候特征 被引量:11
11
作者 康善福 吴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98-103,共6页
青藏高原OLR明显偏低。季节变化特点是1月到5月不断增值,3—5月增值迅速。5—8月高原北部继续增值,但南部云量增多,出现了低值区。低值区5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然后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越过喜马拉雅山,7月低值轴线到达31°N附近;8月... 青藏高原OLR明显偏低。季节变化特点是1月到5月不断增值,3—5月增值迅速。5—8月高原北部继续增值,但南部云量增多,出现了低值区。低值区5月份在喜马拉雅山南侧,然后自东南向西北扩展,越过喜马拉雅山,7月低值轴线到达31°N附近;8月开始自西北向东南撤;9月退到喜马拉雅山南侧;10月开始下降,西北部下降迅速,东南部下降缓慢。年变化曲线特点是:高原北部为单峰型、最高值出现在8月;南部为双峰型,高值分别出现在5月和10月,低值出现在7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长波辐射 气象卫星 olr资料 季节变化 地气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特征 被引量:12
12
作者 杨喜峰 蒋尚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414-421,共8页
该文利用1979~1991年卫星观测的OLR逐候资料,分析青藏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OLR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在冬、夏两季高原OLR场表现为“缓变”态,在春、秋两过渡季节表现为“急变”态... 该文利用1979~1991年卫星观测的OLR逐候资料,分析青藏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藏高原OLR场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特点,在冬、夏两季高原OLR场表现为“缓变”态,在春、秋两过渡季节表现为“急变”态,同时发现,在春季高原西南部出现持续强的OLR候际正变化区,表明高原加热场在春季的持续加强。各年高原OLR场的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在高原夏季来得早且季节过渡快的年份,相应印度地区的季风雨偏多;在高原夏季来得晚或正常时,印度地区的季风雨偏少或正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季节变化 长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OLR资料的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夏季对流日变化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康潆文 巩远发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72-485,共14页
利用2004-2017年静止气象卫星Kalpana-1的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0.25°×0.25°,时间分辨3 h一次,每天8个时次)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夏季对流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ERA-... 利用2004-2017年静止气象卫星Kalpana-1的高分辨率(空间分辨率0.25°×0.25°,时间分辨3 h一次,每天8个时次)射出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分析了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夏季对流的日变化特征,并结合ERA-Interim分析资料和中国常规降水观测资料对2006年和2007年的对流活动异常、垂直速度异常、降水异常三者的联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夏季6-9月有非常明显的对流活动,其中在对流活动最强的盛夏7-8月,青藏高原中部和东南部、印度半岛东北部、孟加拉湾到中南半岛都有大范围的强对流区,强度最强的对流区OLR平均最小值低于190 W·m^(-2)。(2)青藏高原和南亚地区对流活动日变化特征明显。其中青藏高原中南部、青藏高原东南部、印度半岛东北部和中南半岛南部地区都在09:00(世界时,下同)左右开始出现OLR低于210 W·m^(-2)的强对流区,在12:00左右对流活动强度达到最强,对流活动均可持续到次日凌晨。孟加拉湾东海岸全天都有明显的对流活动,在09:00和21:00的2个时次达到最强。对比青藏高原、南亚和孟加拉湾地区,青藏高原中南部地区的对流日变化最为显著,陆地区域对流日变化是一个周期,而孟加拉湾东岸地区的日变化有两个周期。(3)对比分析2006年和2007年7-8月青藏高原地区和中国西南地区的OLR异常变化与垂直速度和降水异常可以发现,高分辨率的OLR负(正)距平表示的异常强(弱)对流与异常上升(下沉)运动及异常多(少)的降水三者之间密切相关,可以用来表征青藏高原地区对流活动的变化特征,以弥补其观测资料的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长波辐射(olr) 对流日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特征分析 被引量:9
14
作者 王瑾 柯宗建 江吉喜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44-50,共7页
对2008年西北太平洋及我国南海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并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指出: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征为生成总数少,源地集中,位置偏西;登陆数多、时间早;登陆地点偏南、时间集中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在... 对2008年西北太平洋及我国南海热带气旋的活动特征进行总结,并从多方面分析其成因。结果指出:200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的主要特征为生成总数少,源地集中,位置偏西;登陆数多、时间早;登陆地点偏南、时间集中等。其原因主要在于:在热带气旋的多发期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西伸脊点异常偏西,且脊线偏南,造成西北太平洋热带地区盛行偏东风,不利于热带扰动的生成和发展;同时,也使得在其南侧生成的热带气旋易在偏东气流的引导下登陆我国南方。另外,季风槽、垂直风切变、海表温度和热带辐合带上的对流活动等因子的异常分布都不利于热带气旋在西北太平洋东部海域生成,直接导致这一年热带气旋生成总数明显偏少,源地显著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带气旋 副热带高压 季风槽 垂直风切变 海表温度 长波辐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夏季降雨与热带对流活动的关系 被引量:12
15
作者 张苏平 朱平盛 蒋尚城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02-508,共7页
文中设计了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 ,较客观地反映了亚洲季风区深对流活动的气候变化特征。用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分析华北旱涝年季风区对流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旱涝年对流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春季东亚和印度季风区的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差... 文中设计了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 ,较客观地反映了亚洲季风区深对流活动的气候变化特征。用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分析华北旱涝年季风区对流活动特征 ,结果表明旱涝年对流活动有明显的差异 ,尤其春季东亚和印度季风区的热带辐合带综合指数差异非常显著 ,为华北夏季旱涝预测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 夏季 旱涝灾害 季风气候 降雨 热带对流活动 长波辐射 热带辐合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年7月12日唐山MS 5.1地震遥感热参量时空变化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马未宇 于晨 +3 位作者 姚琪 苑争一 崔静 任静 《中国地震》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67-374,共8页
计算河北唐山MS5.1地震过程中潮汐变化,基于该潮汐周期指示背景时间,分析本次地震过程中射出长波辐射(OLR)和遥感大气温度(AT)同步变化。结果显示,2020年7月5日~2020年7月13日,伴随引潮力由低谷向高峰连续增强变化,地震发生在引潮力相... 计算河北唐山MS5.1地震过程中潮汐变化,基于该潮汐周期指示背景时间,分析本次地震过程中射出长波辐射(OLR)和遥感大气温度(AT)同步变化。结果显示,2020年7月5日~2020年7月13日,伴随引潮力由低谷向高峰连续增强变化,地震发生在引潮力相对高值时刻;伴随引潮力变化,长波辐射、大气温度经历震前平静—增强—高峰、震后快速衰减的同步变化。表明引潮力在本次地震中改变了构造内部地应力累积—失衡过程,具有触诱发地震的作用,而地面长波辐射、地表大气温度准同步变化,间接反映了本次地震地应力的变化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山MS5.1 地震潮汐长波辐射大气温度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8月青藏高原OLR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
17
作者 王园香 李贵才 +1 位作者 吴晓 王成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7-51,60,共6页
使用1989—2008年NOAA/AVHR,R的OLR、中国753个台站的总云量、降水量和温度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5—8月青藏高原OLR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平均的青藏高原OLR在5—6月和9一11月分别达到两个... 使用1989—2008年NOAA/AVHR,R的OLR、中国753个台站的总云量、降水量和温度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相关分析法,分析了5—8月青藏高原OLR的年际变化及其对中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区域平均的青藏高原OLR在5—6月和9一11月分别达到两个峰值,而在7—8月却处于一个较低的谷值;区域平均的青藏高原5—6月和7—8月OLR距平的年际变化为1989—2002年以偏低为主(除了几个正值年),而2003—2008年以偏高为主(全部为正值年).当青藏高原5—6月OLR降低时,7—8月中国南方大陆地区总云量增多、降水量增加、温度下降,而中国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总云量减少、降水量减少、温度上升.当青藏高原7—8月OLR降低时,7—8月中国西南地区总云量增多、降水量增加、温度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 气候 年际变化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9年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抬原因初探 被引量:4
18
作者 康志明 桂海林 王小光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46-56,共11页
利用数值模式再分析数据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6 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连续5次北抬至偏北位置,且异常稳定维持,造成江淮流域于旱少雨(空梅)之缘由。通过合成、相关等分析方法探讨西风带、副热带、热带主要大气... 利用数值模式再分析数据和常规观测资料,分析研究2009年6 8月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连续5次北抬至偏北位置,且异常稳定维持,造成江淮流域于旱少雨(空梅)之缘由。通过合成、相关等分析方法探讨西风带、副热带、热带主要大气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并利用全型涡度方程探讨剐高北抬和强度维持的主要机制。结果表明:(1)西风带波动的传播与副高变化关系密切,西太平洋副高的北抬过程起始于中段副高(140°~160°E)强度加强;(2)副高北抬之前孟加拉湾东部有明显的对流活动,对于副高的北抬和加强有一定的指示意义,而副高南侧的对流活动与副高北抬之间是一种伴随关系;(3)涡度场变化分析可知,副高北抬的关键因素是中高纬度槽脊变化引起的东亚沿海负涡度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长波辐射(olr) 全型涡度方程 动力学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05.6”华南暴雨中低纬度系统活动及相互作用 被引量:34
19
作者 何立富 周庆亮 陈涛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85-394,共10页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资料(分辨率为0.05°×0.05°)及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辨率为0.5°×0.5°)、实时地面加密观测和实况探空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南...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FY-2C卫星逐时云顶亮温资料(分辨率为0.05°×0.05°)及射出长波辐射资料(分辨率为0.5°×0.5°)、实时地面加密观测和实况探空资料等,对"05.6"华南持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南海季风活动、副热带高压演变、冷空气影响、高低空急流耦合等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中低纬度不同尺度系统的活动特征及相互作用。结果表明:"05.6"华南暴雨是在中纬度地区位势高度场稳定的北高南低背景下,由东亚沿岸槽和青藏高原短波系统引导中纬度冷空气与低纬度地区季风系统相互作用下产生的;南海副热带季风的活跃与100°~120°E处越赤道气流通道的消失密切相关,其两次大规模向北推进是过程开始和结束的重要标志;副热带高压较多年平均明显偏南且强度达到最强,700 hPa中纬度冷空气的明显南侵对暴雨过程有重要贡献;高空急流入口区右后方与低空急流左侧由于强烈的高空辐散和非地转平衡强迫,构成一支横跨低空急流的经向次级环流,高低空急流耦合的正反馈机制是华南暴雨异常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波辐射 副热带季风 冷空气 高低空急流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带月平均风场谱结构的傅立叶分析Ⅰ——气候风场分析
20
作者 吴幸毓 王盘兴 +2 位作者 周国华 华文漪 李丽平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0-60,共11页
用风场傅立叶分析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热带(30°S^30°N)850、200 hPa气候风场V8 50、V2 00的谱结构,讨论热带风场定常波的成因,以弥补热带气候风场此类分析工作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1)有低维、低阶特征,|... 用风场傅立叶分析方案,分析了NCEP/NCAR再分析资料的热带(30°S^30°N)850、200 hPa气候风场V8 50、V2 00的谱结构,讨论热带风场定常波的成因,以弥补热带气候风场此类分析工作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1)有低维、低阶特征,|m|=0,4-、0,3-波对月8 50、2 00的累积模方拟合率年均达90%、98%。(2)纬向平均分量0最重要,它对8 50、2 00的单波拟合率ρ0年均达52%、85%。850 hPa0主要由北、南半球的两支信风带构成,冬半球强、夏半球弱,轴线位置与所在半球Hadley环流中心对应;200 hPa0由强的外热带西风带和弱的内热带东风带构成。0的季节变化850 hPa层明显强于200 hPa,北半球明显强于南半球。(3)风场定常波的最大波分量全年两层均为|1|*,它对850*、200*的拟合率ρ|*1|年均达39%、55%;ρ|1|*作年双周振荡,北半球夏、冬季达极大,秋、春季达极小。次大波分量在北半球冬、夏季时同为3、2波,过渡季节也以3、2波为主(10—12月850*4波是例外)。(4)1、7月射出长波辐射定常波OLR*最大、次大波与同期V*相同,1月为1、3波,7月为1、2波;OLR*重要波分量上的极值区与*相应波分量散度场的垂直配置符合动力学原理。(5)7月青藏高原及以东以南的广阔区域,*的主要分量|1|*、|2|*同为下层辐合、上层辐散,1OLR*、2OLR*同为负值,是同纬度上最有利于降水和潜热释放的气候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学 波谱基本特征 傅立叶分析 热带气候风场 长波辐射 青藏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