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生长和免疫的影响 被引量:14
1
作者 朱建新 赵霞 +3 位作者 曲克明 高淳仁 李贤 刘鹰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5,共5页
研究了大菱鲆幼鱼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不同处理,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0.66 kg/m2、1.26 kg/m2、2.56 kg/m2、4.00 kg/m2,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为期100 d,实验结束时养... 研究了大菱鲆幼鱼在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养殖密度对其摄食、生长、饲料利用率及免疫机能的影响。实验设计了4组不同处理,初始养殖密度分别为0.66 kg/m2、1.26 kg/m2、2.56 kg/m2、4.00 kg/m2,每个密度组设3个重复,为期100 d,实验结束时养殖密度分别为4.67 kg/m2、7.25 kg/m2、14.16 kg/m2、17.77 kg/m2。结果表明:大菱鲆生长速度与养殖密度呈负相关,各实验组的持定生长率(SGR)值分别为2.67、2.33、2.29、1.98;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各实验组大菱鲆的体重差异度出现显著变化(P<0.01);大菱鲆的饵料系数与养殖密度呈正相关,实验组1的饵料系数为0.70;实验组4的饵料系数为0.76;养殖密度对大菱鲆的免疫指标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及肝脏的脏器系数的影响不大。本实验结果可为鱼类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封闭循环水系统 养殖密度 生长 饵料系数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幼鱼的效果比较 被引量:4
2
作者 朱挺兵 吴兴兵 +5 位作者 朱永久 郭威 杨德国 于江 杨少荣 王磊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01,共5页
以长江野生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幼鱼(约150~400g)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比较试验。每种驯养条件下的试验鱼均按规格分2组进行驯养。封闭循环水系统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1.48k... 以长江野生圆口铜鱼(Coreiusguichenoti)幼鱼(约150~400g)为试验对象,开展了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比较试验。每种驯养条件下的试验鱼均按规格分2组进行驯养。封闭循环水系统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11.48kg/m^3和17.65kg/m^3,驯养时问为279d,平均水温为(14.5±3.4)℃。船体网箱中2组试验鱼的放养密度分别为4.40kg/m^3和7.06kg/m^3,驯养时问244d,平均水温为(20.0±3.1)℃。所有试验鱼均采用人工配合饲料进行饱食投喂。结果显示,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驯养试验鱼的成活率分别为97.75%和83.78%,且大规格试验鱼比小规格试验鱼成活率略高。封闭循环水系统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08%/d和0.11%/d,船体网箱中两组试验鱼的体重特定生长率分别为0.17%/d和0.21%/d。船体网箱试验鱼的丰满度总体大于封闭循环水系统的试验鱼。封闭循环水系统中全年未暴发重大疾病,船体网箱中暴发过一次较大规模的小瓜虫、车轮虫等寄生虫病。结果表明,封闭循环水系统驯养圆口铜鱼的成活率高但生长较慢,船体网箱驯养圆口铜鱼的生长优势明显但易遭受疾病侵袭。综合而言,封闭循环水系统和船体网箱养殖均是当前比较可行的圆口铜鱼驯养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口铜鱼(Coreius guichenoti) 驯养 封闭循环水系统 船体网箱 生长存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循环水系统养殖欧鳎初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王际英 张利民 +2 位作者 李华东 黄炳山 王世信 《科学养鱼》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3-23,共1页
近年来,由于比目鱼类,如牙鲆、大菱鲆和大西洋鲆的成功养殖,世界上掀起了海水养殖比目鱼的高潮。但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资源的衰竭和水环境的污染,因此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养殖者的青睐。我们于2006年4~7月对欧... 近年来,由于比目鱼类,如牙鲆、大菱鲆和大西洋鲆的成功养殖,世界上掀起了海水养殖比目鱼的高潮。但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资源的衰竭和水环境的污染,因此探讨循环水养殖模式越来越多地受到养殖者的青睐。我们于2006年4~7月对欧鳎在封闭式循环水系统中的生长情况进行了初步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水系统 养殖 开采地下 养殖模式 初步试验 生长情况 大西洋 大菱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生物滤池的应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冯志华 俞志明 +1 位作者 刘鹰 刘志培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50-354,共5页
针对循环海水育苗系统,进行了高效硝化菌剂在天然植物载体填料上的人工挂膜及生物滤池运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低温条件下,人工挂膜仍能快速有效地达到一定的运行效果,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初步探讨了在极低的氨氮负荷和水温条件下,... 针对循环海水育苗系统,进行了高效硝化菌剂在天然植物载体填料上的人工挂膜及生物滤池运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低温条件下,人工挂膜仍能快速有效地达到一定的运行效果,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初步探讨了在极低的氨氮负荷和水温条件下,水力停留时间.进水氨氮浓度及温度对生物滤池硝化效果的影响.通过育苗过程的长期运行,证明该系统能够有效去除氨氮,使NH4+-N,NO2--N,NO3--N及COD浓度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 封闭循环水系统 生物滤池 氨氮去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循环海湾扇贝育苗系统水处理工艺与运行效果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冯志华 俞志明 +1 位作者 刘鹰 刘志培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8-141,共4页
为确定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各水处理单元的运行效果及育苗水体的水质状况,建立了一套100 m3育苗水体的生产中试系统。以海湾扇贝为实验生物进行苗种循环水培育试验,试验过程中跟踪监测各水处理单元进出水口处目... 为确定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的水处理工艺流程,了解各水处理单元的运行效果及育苗水体的水质状况,建立了一套100 m3育苗水体的生产中试系统。以海湾扇贝为实验生物进行苗种循环水培育试验,试验过程中跟踪监测各水处理单元进出水口处目标污染物的浓度,并长期监测育苗池中各理化因子水质指标。监测结果说明生物滤池能有效去除氨氮、亚硝酸氮和COD,同时各水处理单元联合对SS的去除率达80%。育苗池中氨氮、亚硝酸氮和COD的长期统计平均值分别为0.023、0.004和1.43 m g/L,水质优良。这证明该系统水处理工艺可行,能有效去除目标污染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种培育 封闭循环水系统 处理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生物净化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的水质调控效果 被引量:5
6
作者 孙成渤 李建国 +3 位作者 赵冬艳 李崇文 武君君 危立坤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77-584,共8页
采用逐月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多级生物净化措施,即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动力水渠浮床培植多种水生经济植物、构建固定微生物膜和养殖贝类,在沉淀池和净化池放养滤食性鱼类,建立芦苇人工湿地,对养殖系统中无机营养盐和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 采用逐月采样的方法研究了多级生物净化措施,即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动力水渠浮床培植多种水生经济植物、构建固定微生物膜和养殖贝类,在沉淀池和净化池放养滤食性鱼类,建立芦苇人工湿地,对养殖系统中无机营养盐和有机质含量与分布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养殖水体经多级生物净化处理后能够循环使用,水体碱度和硬度轻微降低,除磷酸盐含量上升5.4%外,硝态氮、亚硝态氮、氨氮、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27.7%、44.0%、26.0%、42.0%和15.7%;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下降31.4%和20.1%;浮游植物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种类组成明显好转,蓝藻生物量和优势度指数明显降低,硅藻和绿藻继而成为优势种群,凡纳滨对虾平均产量达11 250kg/hm^2,最高产量达15 000kg/hm^2,提高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多级生物净化 营养盐 浮游生物 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池塘覆膜对水质的影响
7
作者 李建国 赵冬艳 孙成渤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75-78,共4页
2005—2010年,对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公司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是否覆膜、覆膜面积大小,均会使整个养殖系统中的总硬度(TH)、总碱度(AT)、NH3-N和PO4-P在时空上产生差异。时间上,它们年份间差异极显著(P&... 2005—2010年,对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公司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养殖池塘是否覆膜、覆膜面积大小,均会使整个养殖系统中的总硬度(TH)、总碱度(AT)、NH3-N和PO4-P在时空上产生差异。时间上,它们年份间差异极显著(P<0.01);空间上,各采样点的AT和NH3-N差异显著(P<0.05)。覆膜使系统的TH和AT稳定性减弱,CV上升了166.5%~241.7%,这种情况在养殖中期尤为突出,但对NH3-N和PO4-P稳定性的影响并不明显。养殖系统中较大面积的覆膜(43.65%)对养殖池塘TH、AT和NH3-N稳定性的影响比非覆膜池塘的大,CV分别高出了75.9%、135.6%和21.6%;而小面积(19.2%)覆膜的养殖池塘相对非覆膜池塘稳定,CV分别降低了71.9%、41.5%和91.4%。导致它们间差异及稳定性变异的原因主要归结于覆膜影响了物质与土壤间的物质交换及其间的生物活性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覆膜 差异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对大菱鲆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水质净化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宋奔奔 倪琦 +1 位作者 张宇雷 管崇武 《渔业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15,共5页
为设计构建一套半封闭循环水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系统,通过向低压喷淋式溶氧器添加一定量的臭氧,探讨臭氧对水质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臭氧后,系统能有效及时去除悬浮物,去除率约59%,将系统总悬浮物浓度基本控制在... 为设计构建一套半封闭循环水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养殖系统,通过向低压喷淋式溶氧器添加一定量的臭氧,探讨臭氧对水质的改善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添加臭氧后,系统能有效及时去除悬浮物,去除率约59%,将系统总悬浮物浓度基本控制在8 mg/L以下;能提高系统的增氧能力,平均每个循环可增加溶解氧约8.38 mg/L;通过向低压喷淋式溶氧器添加0.26 mg/L的臭氧,总氨氮去除率约为18%,亚硝酸盐氮去除率约为8%,杀菌率约为94%。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臭氧不但杀菌效果显著,而且对去除系统总悬浮物、总氨氮和亚硝酸盐氮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 臭氧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总悬浮物 总氨氮 异养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封闭循环水工厂化养殖系统的水质保持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喻 郭克伶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9-71,共3页
关键词 封闭循环工厂化养殖系统 质保持 工作原理 工艺流程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钝吻黄盖鲽生长的影响
10
作者 李秀梅 齐鲁 +2 位作者 宗永睿 张宁 于文松 《水产科技情报》 2023年第2期100-104,共5页
为了评估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钝吻黄盖鲽生长的影响及水质变化情况,将体质量为(250.00±50.83)g的钝吻黄盖鲽分成8个试验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8、22、26、30、34、38、42、46 kg/m^(3)),进行了3个月的饲养试验,检测不同... 为了评估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养殖密度对钝吻黄盖鲽生长的影响及水质变化情况,将体质量为(250.00±50.83)g的钝吻黄盖鲽分成8个试验组(放养密度分别为18、22、26、30、34、38、42、46 kg/m^(3)),进行了3个月的饲养试验,检测不同养殖密度下鱼的成活率、体质量增长率及饲料系数,同时对试验期间氨氮、亚硝酸盐和溶解氧等各项水质指标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试验结果显示,各试验组鱼的成活率均达到96%以上,但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钝吻黄盖鲽的成活率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低密度组(18 kg/m^(3))的体质量增长率最高,为36.1%,高密度组(46 kg/m^(3))的体质量增长率最低,为24.8%,且体质量增长率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随着养殖密度的增加,饲料系数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养殖期间各项水质指标均保持在适宜钝吻黄盖鲽生长的范围内。结果表明,在本试验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中,综合考量养殖生长指标及单位面积产量,钝吻黄盖鲽规模化生产的最适养殖密度为42~46 kg/m^(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钝吻黄盖鲽 养殖密度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撇除装置在封闭式水循环养殖系统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基昌 周友祥 《水产科技情报》 2002年第5期220-221,共2页
关键词 蛋白质撇除装置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循环养殖环境水体因子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孙延杰 林标涛 +2 位作者 汤华权 余俊 查广才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124-127,139,共5页
利用抽水泵、过滤棉、毛刷、牡蛎壳、水葫芦等组成的全封闭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水体因子分析.养殖初始虾池经暴晒,用水经曝气、消毒、培水等处理.试验期间,按4~5 d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24h,以去除氨... 利用抽水泵、过滤棉、毛刷、牡蛎壳、水葫芦等组成的全封闭循环水处理系统开展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的水体因子分析.养殖初始虾池经暴晒,用水经曝气、消毒、培水等处理.试验期间,按4~5 d间隔,以水处理系统循环处理养殖水24h,以去除氨氮、亚硝基氮、有机物、悬浮物与细菌等.养殖过程中,视水质监测结果增加循环次数,并辅以利生菌调节循环水质.在112d全程养殖中全封闭式水处理系统有效控制养殖水质指标在虾生长合适范围内,试验池各指标稳定在:浑浊度1.6 NTU,pH 8.1,NH3-N 0.018 mg/L,NO2-N 0.045 mg/L以下.同时获得良好的养殖效果:收获虾平均体重10.96 g,单位水体产量3.87 kg/m3.据试验结果与凡纳滨对虾养殖特点,提出了凡纳宾对虾全封闭式循环养殖模式可作为潜在的替代传统换水模式养殖凡纳滨对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封闭循环系统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饲量对全封闭循环水养殖虹鳟幼鱼水质影响的现场试验 被引量:5
13
作者 杨晨 孙建 钟馨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0,共5页
于2016和2017年采集约300m^3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虹鳟幼鱼的投饲量,测定水体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等相关指标,分析虹鳟幼鱼的日投饲量与三者浓度变化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期为我国大规模循环水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循环... 于2016和2017年采集约300m^3循环水养殖系统中虹鳟幼鱼的投饲量,测定水体中的硝酸盐、亚硝酸盐和氨氮的含量等相关指标,分析虹鳟幼鱼的日投饲量与三者浓度变化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以期为我国大规模循环水养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循环水幼鱼养殖系统水体中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浓度不断起伏变化,三者浓度变化均受到投饲量的影响。投饲量与水体中氨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呈正相关。投饲量与氨氮浓度相关性最大,为0.49;与亚硝态氮次之,为0.38;与硝态氮相关系数为0.31。而氨氮浓度与亚硝态氮浓度相关系数最大,为0.63;氨氮浓度和亚硝态氮浓度与硝态氮浓度相关系数相同,均为0.3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投饲量 氨氮 硝态氮 亚硝态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闭式循环系统三文鱼合理养殖密度试验 被引量:6
14
作者 胡佳平 李奇 李晓捷 《河北渔业》 2013年第5期19-21,59,共4页
2012年9-11月在东方海洋开发区珍贵鱼养殖场进行高密度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三文鱼试验。在循环水养殖车间中,挑选同一个系统中的三个养殖池A1;A2;A3,挑选同一批次三文鱼(重500g左右)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密度分别调整为A1:10kg/m3;A2:14.9kg/... 2012年9-11月在东方海洋开发区珍贵鱼养殖场进行高密度封闭式循环水养殖三文鱼试验。在循环水养殖车间中,挑选同一个系统中的三个养殖池A1;A2;A3,挑选同一批次三文鱼(重500g左右)进行养殖试验。养殖密度分别调整为A1:10kg/m3;A2:14.9kg/m3;A3:19.8kg/m3。经过2个月的养殖,三文鱼个体增长情况分别为:末均重:A1:1.05kg;A2:1.06kg;A3:0.98kg,增重率为A1:83.48%;A2:94.64%;A3:86.01%。存活率为:A1:92.6%;A2:89.98%;A3:89.2%。得出结论在该封闭式循环水养殖系统条件下,养殖密度在15kg/m?左右时鱼增长速度较快,可较大程度提高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三文鱼 养殖密度 增重率 饵料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技
15
《海洋与渔业》 2014年第6期16-17,共2页
长鳍吻晌人工繁育技术获突破 近日,长江水产研究所“长鳍吻鮈人工驯养繁殖技术研究”阶段性成果通过了专家现场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该阶段性成果首次实现封闭循环水系统中长鳍吻纳亲鱼培育成熟、
关键词 封闭循环水系统 科技 人工繁育技术 产研究所 现场验收 繁殖技术 人工驯养 亲鱼培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糖肽在三文鱼养殖过程中的作用
16
作者 胡佳平 刘淑兰 《河北渔业》 2016年第6期18-20,共3页
为验证多糖肽在三文鱼养殖中的作用,进行了封闭式循环水三文鱼养殖试验。选择同一系统中的4个养殖池C2/C3/C4/C5,设定C2和C3,鱼体重分别为(1.1±0.05)kg和(1.6±0.05)kg,为不投喂多糖肽的对照组;C4和C5试验鱼同样体重,为投喂多... 为验证多糖肽在三文鱼养殖中的作用,进行了封闭式循环水三文鱼养殖试验。选择同一系统中的4个养殖池C2/C3/C4/C5,设定C2和C3,鱼体重分别为(1.1±0.05)kg和(1.6±0.05)kg,为不投喂多糖肽的对照组;C4和C5试验鱼同样体重,为投喂多糖肽的试验组。经过2个月的养殖试验后,初均重相同的对照组C2和试验组C4末均重分别为(1.85±0.05)kg和(1.92±0.05)kg;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25±0.06)%和(1.37±0.06)%;饵料系数分别为1.06±0.03和0.99±0.04,死亡率分别为0.88%和0.79%。可见,试验组C4生长性能指标好于对照组C2。对照组C3和试验组C5末均重分别为(2.49±0.05)kg和(2.57±0.05)kg;特定生长率分别为(1.0±0.07)%和(1.3±0.08)%;饵料系数分别为1.11±0.04和1.02±0.03,死亡率分别为0.66%和0.58%。表明,投喂多糖肽的试验组C5生长指标要好于未投喂多糖肽的对照组C3。另外通过取样解剖观察,试验组养殖个体的肠道管壁较厚、弹性较好,出现肠炎的现象较少。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表明:真源多糖肽在三文鱼养殖过程中能够抑制肠炎的发生,增强三文鱼的消化吸收能力,提高鱼的生长速度,对增强鱼的抵抗力,减少鱼的死亡率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闭循环养殖系统 三文鱼 营养添加剂 饵料系数 特定生长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