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口径导管装置在低血容量休克中应用
1
作者 黄纪坚 黄崇本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3期233-235,共3页
在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中,采用导管导入器装置建立大静脉通道是有帮助的。内径8。5F导管优于标准口径静脉导管,我们将该装置与14G导管进行比较。两者无论在液体流速或导管操作时间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20例危重病... 在低血容量休克患者中,采用导管导入器装置建立大静脉通道是有帮助的。内径8。5F导管优于标准口径静脉导管,我们将该装置与14G导管进行比较。两者无论在液体流速或导管操作时间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在20例危重病者中置放该装置全部成功。导管导入器装置是快速液体复苏较好的血管通道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装置 输液 休克 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经鼻导管固定装置的设计与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蔡雁 朱唯一 +3 位作者 查庆华 张敏 陈舒 阮剑涛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80-82,92,共4页
目的将一种新型经鼻导管固定装置应用于外科手术后留置胃管的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胰腺外科符合标准的术后患着20O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使用新型经鼻导管固定装置固... 目的将一种新型经鼻导管固定装置应用于外科手术后留置胃管的患者,观察其应用效果。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12月某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胰腺外科符合标准的术后患着20O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使用新型经鼻导管固定装置固定胃管,对照组使用传统胶带。结果两组固定装置下胃管移位及滑脱发生率、鼻翼部皮肤损伤发生率,患者使用舒适度及临床医护操作便捷性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型经鼻导管固定装置可以降低胃管移位及滑脱率,增加患者舒适性,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鼻导管固定装置 导管固定 舒适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腔粘连术后应用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6
3
作者 封全灵 段畅 +1 位作者 杨晴晴 张林东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19-222,共4页
目的:探讨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近期有生育要求并愿意治疗和随访的患者60例... 目的:探讨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在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TCRA)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收集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就诊并经宫腔镜检查确诊为中、重度宫腔粘连,近期有生育要求并愿意治疗和随访的患者60例,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A组30例,术后放置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治疗;B组30例术后放置二腔球囊导管治疗。观察时间为术后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再粘连率、内膜恢复情况、月经评分及妊娠率。结果:在二次宫腔镜探查时A组有效率为93.3%,B组为83.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粘连率分别为6.7%及16.7%。术后6个月A组内膜厚度及术后经量评分中位数值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妊娠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阴道总引流液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宫腔感染率、脱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宫腔镜下宫腔粘连分离术后应用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相比普通二腔球囊,可降低患者再粘连率,增加患者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月经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宫腔三腔导管负压冲洗引流装置 中重度宫腔粘连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引流导管区分装置的制作与应用
4
作者 黄迎春 李培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10期57-57,共1页
外科手术尤其是腹外科手术患者,需要同时实施多种引流操作,患者体内常留置有多根引流导管。由于导管较多,导管易纠缠,造成术后护理过程中识别引流导管比较费时费力,
关键词 引流导管 引流导管区分装置 引流管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1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血管通路装置固定相关内容解读 被引量:5
5
作者 唐迎迎 端烨 +2 位作者 陈一丹 曹秀珠 赵林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696-1700,共5页
对美国静脉输液护士学会2021版《输液治疗实践标准》中粘性固定装置、集成固定装置、皮下固定装置和组织粘合剂的定义、适用范围、临床实践及应用效果评价相关内容进行解读,以期为护理人员实施导管固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静脉治疗 血管通路装置 导管固定装置 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输液港 解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血管腔内超声显像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被引量:1
6
作者 李治安 王新房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2年第1期34-35,共2页
心腔内或血管腔内超声显像技术是高频超声技术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其特点是在导管装置的末端安置抉能器,将其插入心腔或血管腔内,发射并接收高频超声讯号,达到成像的目的。该技术可对心腔,外周血管。肺动脉和冠状动脉等血管的结构... 心腔内或血管腔内超声显像技术是高频超声技术在心血管病诊断中的应用。其特点是在导管装置的末端安置抉能器,将其插入心腔或血管腔内,发射并接收高频超声讯号,达到成像的目的。该技术可对心腔,外周血管。肺动脉和冠状动脉等血管的结构和病理改变进行诊断,评价和指导介入性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显像技术 腔内超声 高频超声 心腔 介入性操作 血管腔 导管装置 回声反射 血管内超声 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