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上臂输液港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分析及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构建
1
作者 张梦肃 张杰 +3 位作者 金光鑫 仇晓霞 张学彬 卜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3-260,共8页
目的分析上臂输液港(upper arm infusion port,UAP)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危险因素,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23年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UAP植入患者6028例,并分入训练集(n=4219... 目的分析上臂输液港(upper arm infusion port,UAP)并发导管相关血栓形成(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的危险因素,构建机器学习预测模型。方法纳入2014年2月至2023年2月在上海仁济医院接受UAP植入患者6028例,并分入训练集(n=4219)和验证集(n=1809)。构建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随机森林、决策树、神经网络、XGBoost及logistic等6种机器学习模型,选择性能较优者作为最优模型。采用沙普利加性解释法(SHAP)分析解释神经网络模型,DALEXtra软件包解释连续变量。结果选择神经网络模型作为最终模型。连续变量按重要程度由高至低分别为性别、导管直径、导管尖端确认方式、导管长度、患者类型、中心静脉导管植入史、皮下隧道长度、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原发性尖端移位、静脉左右侧入路。学习曲线[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0.6]以及Delong试验、Bootstrap法测试显示,神经网络模型性能良好(P<0.05)。Kolmogorov-Smirnov(KS)值为0.3135,显示模型区分度良好。临床影响曲线(clinical impact curve,CIC)评估表明,模型有良好的临床价值。结论成功构建预测UAP并发CRT的机器学习模型。建议首选直径5 F导管,优选左侧静脉入路并通过解剖学测量定位导管尖端,导管长度不低于36.56 cm,皮下隧道长度不低于5 cm,以降低CRT风险。基础特征为年龄50~65岁、BMI 18.69~20.81 kg/m^(2)和23.68~23.94 kg/m^(2)、男性,与较高CRT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臂输液港 导管相关血栓形成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药物预防的探讨 被引量:12
2
作者 叶艳平 段军 +3 位作者 方桦 曹承启 扬齐 陈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预防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 被引量:17
3
作者 徐依成 秦伟 +4 位作者 王培福 陈瑞伟 苗凤茹 胡文立 杜继臣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66-269,共4页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患者接受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和传统中心静脉置管(CVC)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以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选择2009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于航天中心医院NICU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NICU住院患者317例,根据患者置管方式不同分为PICC组134例和CVC组183例,回顾性比较分析2组患者在导管相关性症状性血栓形成(SCRDVT)、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CRBSI)及严重置管操作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差异。结果PICC组平均留置时间显著长于CVC组[(19.8±10.4)d vs (14.9±9.0)d,P=0.001];SCRDVT发生率显著高于CVC组(7.5%vs 1.6%,P=0.010)。PICC组与CVC组CRBSI发生率无显著差异(6.0%vs 6.0%,P=0.988);PICC组无严重置管操作损伤发生,CVC组2例,其中气胸1例,误置入锁骨下动脉1例。结论 NICU患者中,PICC较传统CVC有更高的SCRDVT发生风险,但结论仍需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入术 中心静脉 血栓形成 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 导管相关性症状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