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护理硕士研究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治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及信度效度检验
1
作者 姚念 徐彬斌 +5 位作者 孔晓雅 侯剑媚 胡佳吉 吕嘉欣 于海霞 张京慧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68-673,共6页
目的 :编制护理硕士研究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治知信行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及效度,为针对性开展相关防治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问卷初稿,分别于2023年6月和7月采用便利... 目的 :编制护理硕士研究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治知信行问卷并检验其信度及效度,为针对性开展相关防治培训提供依据。方法 :以知信行理论为框架,通过文献分析、专家小组讨论、专家函询和预调查形成问卷初稿,分别于2023年6月和7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在湖南省不同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实践阶段的363名和384名护理硕士研究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和信度检验。结果 :最终形成的问卷分为知识、态度、行为3个维度,共计55个条目。2轮函询的肯德尔和谐系数分别为0.175和0.252(P<0.05)。探索性因子分析共提取9个公因子,3个维度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2.2%~88.3%。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χ^(2)/df=2.360,RMSEA=0.056,GFI=0.914,NFI=0.856,CFI=0.902,IFI=0.903,各维度的AVE值为0.536~0.824,模型拟合良好。问卷的平均内容效度指数为0.913,条目内容效度指数为0.800~1.000,总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944,分半信度为0.960,重测信度为0.933。结论 :护理硕士研究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治知信行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适用于评估护理硕士研究生导管相关性血栓防治的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硕士研究生 导管相关性血栓 知信行 信度 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徐芸 盛丽娟 +2 位作者 张海燕 裴静 江守伟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12,共4页
目的 分析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 目的 分析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为避免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栓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中关于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月,采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9篇文献,9938例乳腺癌患者。年龄≥60岁(OR=0.44,P=0.005)、体质量指数>24 kg/m2(OR=1.85,P=0.001)、硅胶导管材质(OR=0.75,P=0.040)、左侧置管(OR=1.23,P=0.040)、上臂输液港植入(OR=0.23,P=0.010)、蒽环类与紫杉类联合化疗方案(OR=1.95,P=0.030)、肿瘤临床分期Ⅲ~Ⅳ期(OR=0.53,P<0.001)、静脉血栓史(OR=3.24,P=0.030)、高凝状态(OR=2.43,P<0.001)、高血压史(OR=1.84,P=0.001)是乳腺癌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 医护人员应加强高危乳腺癌患者的管理,针对上述危险因素提前采取措施,以降低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META分析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继发导管绕圈致大面积血栓合并肺栓塞患者1例的护理
3
作者 曹秀珠 赵林芳 《军事护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4-116,共3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肠外营养及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异位和血栓形成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1]),而异位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被广泛应用于抗菌药物、肠外营养及肿瘤患者的化疗。导管异位和血栓形成是PICC常见的并发症^([1]),而异位又是导管相关性血栓(catheter-related thrombosis,CRT)形成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2]),尽管导管相关性血栓通常局限于置管静脉,但在某些情况下,血栓可能脱落并随血流迁移至肺动脉,形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肺栓塞可导致治疗中断,甚至危及生命。但既往文献^([3])报道,导管相关性血栓不会增加症状性肺栓塞的风险,大多数肺栓塞被认为是由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栓 深静脉血栓 肺栓塞 PICC 异位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其药物预防的探讨 被引量:12
4
作者 叶艳平 段军 +3 位作者 方桦 曹承启 扬齐 陈谨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48-551,共4页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 目的观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cent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 deep venous thrombosis,CVC-relatedDVT)的发生率;探讨预防性抗凝治疗对预防CVC-related DVT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112例因治疗需要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分为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治疗组(0.6 mL/d)及对照组各56例,中心静脉导管置入后1周、2周、4周、6周先后4次对入组患者导管所在深静脉及其临近深静脉进行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是否有CVC-related DVT,同时观察出血不良反应。结果导管置入6周后,对照组及治疗组CVC-related DVT发生率分别为12.5%和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中没有大出血发生。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为12.5%(7/56),低分子肝素(0.6mL/d)皮下注射预防性抗凝治疗能显著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导管 深静脉血栓形成 肺栓塞 预防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深静脉血栓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与管理的证据总结 被引量:3
5
作者 方运霞 刘佳惠 +5 位作者 林琴 彭思意 魏涛 袁忠 王童语 李旭英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4,共7页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与管理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临床决策网站、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循证文献资源库及原始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 目的:总结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与管理的证据,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循证依据。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临床决策网站、指南网站、专业协会网站、循证文献资源库及原始文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3年2月。对纳入的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结合专业判断、临床情境提取证据并进行汇总。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临床决策2篇,指南6篇,系统评价4篇,队列研究2篇。从风险评估、导管置入、导管维护、血栓诊断、血栓治疗、拔管等6个方面共汇总了31条证据。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及管理的证据。医护人员可结合文化背景、临床情境选择证据,制定科学的血栓预防及管理方案,提升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栓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新生儿 证据总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导管异位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6
6
作者 周晔 刘扣英 崔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20-22,共3页
阐述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概念、相关因素、判断方法,归纳导管异位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机制及国内外研究概况,提出导管异位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相关,因此专科医生和护士须及时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导管异位,避免由于PICC异位引起PIC... 阐述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概念、相关因素、判断方法,归纳导管异位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机制及国内外研究概况,提出导管异位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相关,因此专科医生和护士须及时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导管异位,避免由于PICC异位引起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和导管内血栓脱落而造成各种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异位 导管相关性 静脉血栓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2
7
作者 张丽 陆箴琦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6年第20期108-112,共5页
阐述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概念、发生率、高发时间、相关危险因素、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等方面国内外研究的概况,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高危人群的筛选提供临床依据,并为进一步探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PICC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调查 被引量:13
8
作者 潘龙芳 杨相梅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22期46-49,共4页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重庆地区开展PICC技术的20所医院共39个病区进行调查。结果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4%;29个病区在床旁完成PICC穿刺操作,仅10个病区配备有专... 目的了解重庆地区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重庆地区开展PICC技术的20所医院共39个病区进行调查。结果 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发生率为0.84%;29个病区在床旁完成PICC穿刺操作,仅10个病区配备有专门的PICC操作室;35个病区的PICC置管由有资质的PICC专科护士实施,但16个病区PICC的维护护士未经过专科知识技能培训。所有病区未采用相关量表进行术前静脉血栓风险评估;仅有8个病区在术前进行了患者体重指数的评估,13个病区未进行术中或术后导管尖端定位;对异位导管处理、肢体活动指导方面也不尽相同。结论重庆地区护理人员在PICC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预防方面意识有待加强,应从术前综合评估、术后维护上加强培训,建立标准化的预防流程,减少其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并发症 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 风险评估 问卷调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治疗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张标 李华荣 +4 位作者 熊建群 邹小娟 赵娟 谢红 杨远荣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9-1162,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处理的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栓,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咳血后,药师经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处理的策略,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出现导管相关性血栓,抗凝治疗期间出现咳血后,药师经广泛查阅文献,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向临床建议保留PICC,监护凝血功能和出血情况下,继续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4.25 kU,ih,qh,持续治疗3个月以上。结果医师采纳药师建议,药师随访患者情况至2018年12月28日出院,住院期间左侧锁骨下肿痛明显缓解,用药期间未发生严重出血事件。结论临床药师可以在恶性肿瘤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栓的治疗过程中发挥专业优势,平衡抗凝治疗和出血风险,提供合理化用药建议,保障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于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临床药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D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的建立及血栓动态演变过程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韦艳 应燕萍 +3 位作者 甘晓 赵慧函 蒋庆娟 文萃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48-50,共3页
目的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动态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演变过程,为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40只。假手术组暴露颈外静脉后立即缝合切口;模型组暴露、切开颈外静脉,置... 目的建立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动态观察血栓形成的病理形态演变过程,为临床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取健康雄性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40只。假手术组暴露颈外静脉后立即缝合切口;模型组暴露、切开颈外静脉,置入硅胶导管。两组均于术后1 d、4 d、7 d、10 d、14 d各取8只大鼠行颈外静脉至上腔静脉段取材,观察血栓形成情况及病理形态。结果假手术组无血栓形成;模型组成栓率85.0%。模型组造模术后1 d可见血栓形成;术后4 d血栓体积增大,但尚未出现机化;术后7 d血栓开始出现机化;术后10 d血栓机化明显;术后14 d血栓完全机化,血管腔出现再通。结论用SD大鼠经颈外静脉置管构建导管相关性血栓模型切实可行,理论上是研究导管相关性血栓一种较理想的造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动物模型 病理学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认知调查 被引量:4
11
作者 陈健 陈宏 黄银银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13期14-16,共3页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对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认知状况,以期为安全输液提供对策。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5所三级甲等和1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病房、外科(含聘用制护士)112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 目的了解综合性医院临床护士对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认知状况,以期为安全输液提供对策。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5所三级甲等和1所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的肿瘤科、重症监护病房、外科(含聘用制护士)112名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问卷对其进行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认知调查。结果护士对"静脉导管适应证"回答正确者占4.46%;对"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形成的概念"回答正确者占38.39%;对"输液导管相关性上肢静脉血栓形成导致肺栓塞的发生率"回答正确者占11.61%;对"如有血栓形成的可能时不可强行通管,以防血栓栓子脱落引起肺栓塞"回答正确者占57.14%。结论护理管理者应注重提高护士"输液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认知水平。护士应严密观察、早期评估与干预,以降低患者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栓的发生,确保静脉输液治疗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血栓 调查 护士 综合性医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后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李荣华 何佩仪 +3 位作者 杜萍 柳建华 罗卓鹏 周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6期2309-2314,共6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特点、高危因素及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通过前瞻性定期血管彩超检查85例置入PICC导管的肿瘤患者,随访至患者拔管并记录血栓发生情况,采用SPSS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结果肿瘤患者血栓发生率高(51.8%);多为无症状者(93.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为:置管静脉血流速度(OR=0.880,P=0.007)、年龄(OR=1.052,P=0.044)、D-二聚体(OR=1.001,P=0.037)。ROC曲线分析,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取截点值11.99 cm/s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500,特异度是0.805,ROC曲线下面积0.681;D-二聚体取截点值为313.5μg/L时,诊断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灵敏度是0.795,特异度是0.683,ROC曲线下面积0.730。结论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高,且以无症状者居多,易漏诊。置管静脉血流速度、年龄、D-二聚体是肿瘤患者发生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置管静脉血流速度低于11.99 cm/s、D-二聚体高于313.5μg/L的患者应早期监测、定期彩超复查,必要时可预防性采取抗凝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crt) 高危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外科重症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13
作者 段娟 李丹 +2 位作者 程琳 夏璇 施雁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5期2651-2655,共5页
结合神经外科的特点,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因素、预防、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对神经外科病人的导管相关性血栓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同时增加对神经介入导管相关血栓的研究,以便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导管... 结合神经外科的特点,对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形成因素、预防、诊断及治疗进行综述,指出未来需要更多的医护人员对神经外科病人的导管相关性血栓进行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同时增加对神经介入导管相关血栓的研究,以便为护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管理办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外科 导管相关性血栓 并发症 中心静脉导管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管介入手术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7
14
作者 关晨阳 廖海涛 +1 位作者 高文 韦义萍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7年第4期1211-1215,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置管期间发生CRT肿瘤病人100例与同期住院置管期间未发生CRT肿瘤病人150例资料,对病人一般资料及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 [目的]探讨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CR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置管期间发生CRT肿瘤病人100例与同期住院置管期间未发生CRT肿瘤病人150例资料,对病人一般资料及置管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将有统计学差异的因素赋值并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感染(OR=5.524,95%CI1.606~19.002)、静脉栓塞史(OR=3.926,95%CI1.247~12.364)、骨髓抑制(OR=2.247,95%CI1.115~5.243)、穿刺肢体(左上肢)(OR=1.954,95%CI1.028~3.717)、穿刺点异常(OR=2.887,95%CI1.025~8.135)是CR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对于存在危险因素的PICC置管病人应早期预防干预,降低CRT发生率,减轻病人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病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干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阻运动促进大鼠导管相关性血栓溶解再通的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韦佳妮 赵慧函 +4 位作者 蒋庆娟 文萃 黄欣欣 凌瑛 应燕萍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75-382,共8页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加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作用效果,为抗阻运动辅助治疗CR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RT对照组、CRT+抗阻运动组、CRT+血红素氧合酶-1(HO-1)激动剂钴原卟啉(COPP)组、CRT+HO-1抑制剂锡原卟啉...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加速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作用效果,为抗阻运动辅助治疗CRT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44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CRT对照组、CRT+抗阻运动组、CRT+血红素氧合酶-1(HO-1)激动剂钴原卟啉(COPP)组、CRT+HO-1抑制剂锡原卟啉(SnPP)组,每组36只。构建大鼠CRT模型,置管10天后进行抗阻运动、腹腔注射COPP及SnPP处理,CRT对照组不做处理。干预后1、4、7、10、14、28天每组分别取6只大鼠,采用HE染色观察血栓溶解再通过程,免疫组化CD31染色检测新生血管,ELISA测定血清HO-1、白介素(IL)-6、IL-10含量,qPCR检测HO-1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与CRT对照组相比,CRT+COPP组各时间点血栓溶解率升高、CRT+SnPP组降低,CRT+抗阻运动组第28天血栓溶解率高于CRT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ELISA结果显示,与CRT对照组相比,CRT+COPP组各时间点血清HO-1及IL-10含量上升,IL-6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而CRT+Snpp组趋势与其相反;CRT+抗阻运动组只在第28天血清HO-1及IL-10含量升高、IL-6含量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第28天,CRT+COPP组血清HO-1、IL-10及IL-6含量与CRT+抗阻运动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 PCR结果表明,与CRT对照组相比,CRT+COPP组各时间点HO-1 mRNA表达升高,CRT+SnPP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RT+抗阻运动组第28天HO-1 mRNA升高至与CRT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RT+COPP组与CRT+抗阻运动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CRT对照组比较,CRT+COPP组中CD31表达增加,CRT+SnPP组表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RT+抗阻运动组干预第28天CD31表达增加,与CRT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CRT+COPP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阻运动28天可上调HO-1表达,发挥抗炎、促血管新生作用,加速CRT溶解再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阻运动 导管相关性血栓 血红素加氧酶-1 溶解再通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62
16
作者 张丽 陆箴琦 +2 位作者 陆海燕 薛嵋 张晓菊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14期51-55,共5页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对1 030例PICC带管肿瘤患者进行上肢静脉超声检查并分析临床资料。结果 PICC带管肿瘤患者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5.44%;其中无症状血栓占76.79%,有症状血栓占23.21%。肠外营养的使用、导管相关并发症、高血压、带管时间、年龄>60岁5个因素对血栓的发生有显著影响(P<0.05,P<0.01)。结论 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临床表现多数无症状,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形成的风险因素较多,需针对风险因素进行预警管理干预,以降低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肠外营养 置管时间 导管相关并发症 高血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8
17
作者 王卉 龙小丽 曹佳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9-362,共4页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预防肿瘤病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导管相关性血栓疗效。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6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行PICC置管的恶性肿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置管后进行局部上肢功能锻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病人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凝血指标及穿刺侧腋静脉血流速度。结果:剔除脱落病例,最终观察组和对照组均纳入30例病人。置管期间观察组无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对照组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为1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D-二聚体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腋静脉最大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的组间效应、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均显著(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上肢功能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肿瘤PICC置管病人血液循环障碍,调整全身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预防PICC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穴位电刺激 上肢功能锻炼 肿瘤病人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导管相关性血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阻运动调控鸢尾素促进导管相关性血栓溶解再通的研究
18
作者 黎小艳 应燕萍 +3 位作者 徐佳澳 吴彩娇 韦佳妮 赵慧函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91-1296,共6页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RT组、CRT+抗阻运动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大鼠均构建CRT模型。CRT组不做任何干预,CRT+抗阻运动组大鼠于建模10 ... 目的:探讨抗阻运动对导管相关性血栓(CRT)溶解再通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36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RT组、CRT+抗阻运动组,每组12只。除对照组大鼠外,其余大鼠均构建CRT模型。CRT组不做任何干预,CRT+抗阻运动组大鼠于建模10 d后开始抗阻运动干预,干预28 d后取材。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血栓情况,计算血栓溶解率,酶联免疫吸附剂实验(ELISA)检测血清鸢尾素(Irisin)、白细胞介素(IL)-6、IL-10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腓肠肌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Ⅲ型纤连蛋白域包含蛋白5(FNDC5)mRNA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大鼠无血栓形成。与对照组比较,CRT组大鼠血清Irisin、IL-10含量减少,IL-6含量增高(P均<0.01)。与CRT组比较,CRT+抗阻运动组血栓溶解率显著升高(P<0.01),腓肠肌组织PGC-1α、FNDC5 mRNA表达量增加(P均<0.01),血清Irisin与IL-10含量显著增加,血清IL-6含量减少。结论:抗阻运动28 d促进CRT溶解,可能与上调Irisin表达,抑制炎症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相关性血栓 抗阻运动 溶解再通 鸢尾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学科诊疗模式在PICC相关性血栓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1
19
作者 刘冰新 薛平 +1 位作者 王芳芳 倪泽蓉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6期2636-2638,共3页
[目的]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2017年1月—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人作为观察组,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比较两组... [目的]降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导管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016年1月—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人作为对照组,进行回顾性分析;选择2017年1月—12月符合纳入条件的病人作为观察组,建立多学科诊疗模式(MDT)。比较两组病人PICC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维护合格率、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维护合格、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多学科诊疗模式使PICC穿刺、维护更加科学、规范,能降低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诊疗模式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性血栓 穿刺 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35
20
作者 姚兰 潘国标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4年第4期37-39,共3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1].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各种原因均可导致PICC血栓的发生,文献...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因具有安全可靠、操作方便、留置时间较长等优点,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化疗[1].但在临床使用过程中,各种原因均可导致PICC血栓的发生,文献[2]报道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2%~26%.一旦发生血栓,不仅增加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而且会加重患者病情,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何有效地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是临床护理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PICC相关性血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预防综述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相关性血栓 危险因素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