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气管联合导管盲探插管术在早期心肺复苏中的应用
1
作者 张静辉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3年第5期371-371,共1页
关键词 食管 气管 联合导管插管术 心肺复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尿激酶量效分析 被引量:17
2
作者 刘国平 葛美叶 +6 位作者 李琳 任雅蔚 孔德茂 张妺 孟庆华 王子轩 王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3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尿激酶的合理用量。方法将拟接受CDT的9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每日用量<40万U),B组用中等剂量(每日用量40万~80万U),C组用大剂量(每日用量>80万U)进行... 目的探讨经导管直接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尿激酶的合理用量。方法将拟接受CDT的90例DVT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用小剂量尿激酶溶栓(每日用量<40万U),B组用中等剂量(每日用量40万~80万U),C组用大剂量(每日用量>80万U)进行溶栓治疗。比较3组的溶栓效果、溶栓时间及出血情况。结果 3组溶栓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c=15.09,P<0.05),A组与B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9,P<0.05)。3组溶栓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92,P<0.05)。各组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6,P>0.05),C组出血程度最重。结论 CDT治疗DVT安全有效,每日尿激酶用量在40万U~80万U时溶栓疗效好,且出血发生率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插管溶栓 静脉血栓形成 尿激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六例 被引量:13
3
作者 周陵 谢渡江 +5 位作者 董静 吴成权 田乃亮 李小波 王蓉 陈绍良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2-64,共3页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的患者按常规方法行VSR封堵治疗,并根据病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VSR发生至封堵的时间为3~30d。6例中2例封堵失败,住院期间因...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室间隔穿孔(VSR)经导管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对6例明确诊断的患者按常规方法行VSR封堵治疗,并根据病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结果VSR发生至封堵的时间为3~30d。6例中2例封堵失败,住院期间因心源性休克死亡,余4例成功封堵的患者随访0.5~4年,心功能较术前改善。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AMI合并VSR安全可行,可以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室间隔穿孔 心脏导管插管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 被引量:1
4
作者 段传志 李铁林 +1 位作者 汪求精 徐如祥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3期247-248,共2页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12例病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均一次栓塞成功,症状消失,其中4例病人视力... 目的探讨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的发生机理、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12例病人海绵窦段颈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插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可脱性球囊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均一次栓塞成功,症状消失,其中4例病人视力改善,2例失明病人视力分别恢复至0.1及0.3。1例于栓塞后1年出现患侧脑梗塞,表现为对侧肢体瘫痪,积极治疗后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窦 颈内动脉瘤 导管插管术 栓塞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罗珍 陈海燕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414-1417,共4页
回顾和分析国内外有关新生儿经下肢静脉留置PICC导管的研究,从应用现状、对穿刺过程及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的影响等方面介绍其临床特点及效果,以期为临床上新生儿PICC置管静脉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及进一步研究方向。
关键词 导管插管术 中心静脉 新生儿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