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导管抽吸治疗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 被引量:7
1
作者 彭亚 宣井岗 +4 位作者 陈荣华 朱旭成 邵华明 曹洁 杨伊林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44-147,共4页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血管再通的效果。方法在同轴导管系统下,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对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1例基底动脉尖急性闭塞患者进行颅内大动脉... 目的探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机械血管再通的效果。方法在同轴导管系统下,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对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1例基底动脉尖急性闭塞患者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机械血管再通。结果 1例大脑中动脉急性闭塞患者取+抽的血栓长度3 cm,术后右侧颈内动脉造影示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再通良好,脑梗死溶栓分级(TICI)3级,术后90 d随访,改良Rankin量表评分3分。另1例基底动脉尖急性闭塞患者血管完全再通,左侧椎动脉造影示基底动脉、双侧大脑后动脉完全再通,TICI 3级。结论使用Solitaire支架取栓联合Neuro输送导管抽吸进行颅内大动脉急性闭塞的机械血管再通技术,初步显示可有效提高血管再通率和减少远端栓塞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闭塞 心房颤动 取栓装置 导管抽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接触溶栓与手动经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肢体缺血临床效果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剑 顾建平 +6 位作者 高立兵 公茂峰 钱成 刘亮 汪涛 倪国庆 陈国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029-1034,共6页
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手动经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mPAT)治疗急性肢体缺血(ALI)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两中心接受CDT或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的73例A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1例(41条患肢)... 目的比较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手动经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mPAT)治疗急性肢体缺血(ALI)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两中心接受CDT或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的73例A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1例(41条患肢),mPAT组32例(33条患肢)。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临床疗效、术后及随访期患肢踝-肱指数(ABI)值、术后1年保肢率和无截肢生存率。结果 CDT组、mPAT组初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1.2%(21/41)、27.3%(9/33)(P=0.037),分别有11条、17条患肢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技术成功率分别提高至78.0%(32/41)和78.8%(26/33)(P=0.939);术中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分别为0例和4例(13.8%)(P=0.036);术后患肢平均ABI值分别为0.72±0.08、0.72±0.10,较术前0.31±0.11、0.32±0.08均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12个月内均保持稳定(P>0.0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4%(35/41)、81.8%(27/33)(P=0.681),其中亚组RutherfordⅡb级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5%(6/11)、70.6%(12/17)(P=0.6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2个月保肢率分别为92.7%、90.9%(P=0.767)。结论 CDT和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ALI的临床疗效相似。CDT初始技术成功率高于mPAT,初次mPAT后多数患者需要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mPAT术中可能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下肢缺血 动脉栓塞 动脉血栓形成 导管接触溶栓 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恢复心肌“再灌注”的近期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40
3
作者 简立国 刘士超 +4 位作者 王鹏飞 丁同斌 赵江涛 程栋 任新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501-504,共4页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开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对恢复心肌“再灌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5至2013-05在我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05例,其中男性73例... 目的:评价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开通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对恢复心肌“再灌注”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1-05至2013-05在我院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105例,其中男性73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58.39±10.37(35-83)岁。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经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的53例患者为A组,单独使用替罗非班而行PCI的52例患者为B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基础资料特征、心肌组织灌注水平、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的主要心血管事件、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的心功能。结果:两组间的临床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发生率显著高于B组(92.45%vs 55.77%,P〈0.001),A组TIMI2级、TIMI0-1级的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7.55%vs 26.92%, P=0.008;0 vs 17.31%,P=0.002);A组校正TIMI帧数低于B组[(27.26±5.50)帧vs(38.98±5.42)帧,P〈0.001];术后6个月A组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大于B组[(0.55±0.06)vs(0.47±0.06),P〈0.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小于B组[(50.77±5.45)mm vs(54.76±5.34)mm,P〈0.001];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A组心绞痛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低于B组(16.98%vs 40.38%,P=0.008;9.43%vs 17.31%,P=0.008),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住院期间和随访6个月A组的心肌梗死发生率、急性心力衰竭发生率、心原性死亡发生率、非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率均低于B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PCI中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显著改善STEMI患者心肌再灌注和PCI术后近期的心功能,降低无复流的发生率,不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血栓导管 替罗非班 心肌组织再灌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机械取栓中的应用 被引量:9
4
作者 杜世伟 李桂林 +5 位作者 高鹏 李静伟 尚峰 陈健 张鸿祺 吉训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362-367,共6页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例的... 目的探讨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技术在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开通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接受支架联合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机械取栓治疗的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患者15例的病例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Alberta卒中项目早期CT评分(ASPECT)评分、血管再通分级[改良脑梗死溶栓试验(mTICI),mTICI分级≥2b为血管成功再通]、一次再通率、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NIHSS评分以及患者术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mRS评分0~2为预后良好)。通过SPSS23.0软件对组间相关数据差异进行分析。结果15例中,男12例,女3例;年龄36~74岁,平均(57±12)岁,合并高血压病12例,糖尿病4例,高脂血症12例,心房颤动6例,卒中史2例,吸烟史8例;ASPECT评分6~10分,平均(8.5±1.4)分;入院NIHSS评分7~16分,平均(12.0±2.9)分。15例患者均实现闭塞大动脉再通成功,自股动脉穿刺至成功再通时间20~120min,中位时间43.6(31.3,47.2)min,一次实现血管再通成功12例(12/15),无严重的操作相关并发症。患者出院时NIHSS评分0~12分,中位评分3.4(2.7,3.8)分。术后90d随访,患者预后良好12例。结论中间导管接触性抽吸结合支架取栓技术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血管内机械取栓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导管 大脑中动脉闭塞 机械取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抽吸导管在治疗急性血栓性闭塞心肌梗死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梁健球 甘树广 +4 位作者 黄永光 刘怀昌 王玉燕 区小敏 林武全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2545-2546,2549,共3页
目的评价应用抽吸导管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18例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闭塞的患者,应用ZEEK吸栓导管抽吸冠脉内血栓后置入支架,对靶血管TIMI flow Grade及吸出血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患... 目的评价应用抽吸导管结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血栓性闭塞的疗效。方法18例急性心肌梗死血栓性闭塞的患者,应用ZEEK吸栓导管抽吸冠脉内血栓后置入支架,对靶血管TIMI flow Grade及吸出血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患者临床疗效。结果18例患者在应用抽吸导管吸出血栓后全部置入支架,术后即时造影均达TIMI Ⅲ级,每例病人均可吸出冠脉内阻塞物,其中血栓占12例(66.7%),胶冻样血栓2例(11.1%),粥样斑块样物4例(22.2%),纤维样物18例(100%),术后即刻停用GPIIb/Ⅲa拮抗剂15例(83.3%),球囊扩张5例(27.8%),18例均置入支架,药物支架8枚,裸支架10枚,住院期间无MACE事件,全部痊愈出院,随访1月至半年无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应用抽吸导管结合PCI治疗急性血栓性闭塞性心肌梗死疗效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冠脉 血栓 导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EEK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应用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6
作者 马利祥 王庆胜 +4 位作者 巢永波 孟晓京 王文广 崔蕊 杨新春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30-431,共2页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开通冠状动脉闭塞血管,已成为临床治疗共识。而临床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的介入性再灌注治疗,直接抽吸,去除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开通血管,效果直观明确,操作简便实用。在冠状动脉内有明显大量...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急诊开通冠状动脉闭塞血管,已成为临床治疗共识。而临床应用血栓抽吸导管进行的介入性再灌注治疗,直接抽吸,去除冠状动脉内血栓,从而开通血管,效果直观明确,操作简便实用。在冠状动脉内有明显大量血栓的情况时,应用血栓抽吸治疗的临床效果明确,同时对减少STEMI再灌注治疗后的无复流及末梢栓塞等现象的发生,也有积极作用。血栓抽吸导管技术,已被大多数心脏中心广泛应用。目前,此项技术是否列为常规而早于球囊应用,仍有争议。本研究回顾分析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应用ZEEK血栓抽吸导管的临床效果,以评价其在sTEMI患者中应用的获益与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临床应用 血栓 导管 临床观察 秦皇岛市第一医院 冠状动脉内 再灌注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PCI时应用抽吸导管1例
7
作者 陈少伯 姜铁民 +3 位作者 赵季红 梁国庆 赵鹏 李玉明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92-1292,共1页
关键词 导管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国产新型动脉抽吸导管疗效研究
8
作者 袁园 史亚东 +6 位作者 周阳逸 黄昊 陆照璇 刘正立 孔杰 陈亮 苏浩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7-1210,共4页
目的评价一种国产动脉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试验犬急性动脉缺血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Penumbra抽吸导管进行比较。方法 在试验犬颈外动脉、肾动脉建立急性缺血栓塞模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栓塞血管进行取栓治疗。结果 共纳入试验... 目的评价一种国产动脉血栓抽吸导管治疗试验犬急性动脉缺血事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并与Penumbra抽吸导管进行比较。方法 在试验犬颈外动脉、肾动脉建立急性缺血栓塞模型,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对栓塞血管进行取栓治疗。结果 共纳入试验犬12只,试验组、对照组各6只,均成功建模。试验组、对照组累计取栓成功率分别为92.9%、66.7%(P>0.05),术中血管出现夹层分别为0、8.3%(P>0.05),痉挛率分别为35.7%、75.0%(P>0.05)。结论 试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血栓导管 血管栓塞模型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机械清除血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抽吸导管冠脉闭塞段内注入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被引量:7
9
作者 郑建发 汪和贵 +5 位作者 周炳凤 柯永胜 班向阳 付敏敏 汪兵 许晴鹤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004-3007,共4页
目的:研究经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闭塞段内注入替罗非班对冠脉开通时间、开通后血流改善情况及患者近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我院近4年收住的97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 目的:研究经抽吸导管在冠状动脉闭塞段内注入替罗非班对冠脉开通时间、开通后血流改善情况及患者近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我院近4年收住的97例经冠脉造影证实罪犯血管为次全闭塞或完全闭塞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血栓抽吸组(A组)、闭塞段注入替罗非班+血栓抽吸组(B组)。比较两组冠脉开通时间、开通后血流改善情况及患者近30 d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结果:A组冠脉开通时间较B组缩短(P<0.05);B组血流达到TIMIⅢ级时间较A组缩短(P<0.05);B组早期无复流发生率较A组低,早期血流达TIMIⅢ级比例较A组提高(P<0.05);B组较A组30 d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在冠脉闭塞段直接注入可有效降低血管开通时间及早期无复流现象的发生率,改善冠脉灌注,不能降低30 d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导管 替罗非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REM-1在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中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继鹏 王立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9-642,共4页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经气管导管抽吸物(EA)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TREM-1)预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诊断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我院确诊VAP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VAP28... 目的:研究机械通气患者经气管导管抽吸物(EA)中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sTREM-1)预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诊断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间在我院确诊VAP的4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重症VAP28例,同时设对照组23例,测定抗生素治疗前EA中sTREM-1、血清CRP、IL-6,并计算CPIS评分。结果:VAP患者EA中sTREM-1、血清中CRP、IL-6和CPIS评分均显著高于非VAP组(均P<0.05),且重症VAP组EA中sTREM-1、血清中CRP、IL-6和CPIS评分显著高于非重症VAP组(均P<0.05)。做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预测VAP时,EA中sTREM-1﹥68.7pg/mL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1.8%和87.0%,预测重症VAP时,EA中sTREM-1﹥109.3pg/mL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分别为89.3%和87.5%,较CRP、IL-6及CPIS的敏感性及特异性高。结论:EA中sTREM-1浓度可作为VAP早期诊断的有效指标,其亦可作为预测重症VAP的指标,可与其他炎症因子联合检测,以提高对VAP及重症VAP的早期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相关性肺炎 经气管导管抽吸 可溶性髓系细胞表达触发受体-1 C-反应蛋白 白细胞介素-6 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综合性介入治疗评价 被引量:1
11
作者 曲涛 李镝 王斌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6年第4期313-314,共2页
关键词 腔静脉滤器 深静脉 静脉血栓 血栓 导管血栓 髂总静脉 介入治疗 导管溶栓 溶栓治疗 支架植入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Penumbra取栓术后NIHSS及mRS评分的影响 被引量:68
12
作者 樊梦 姜艳 +1 位作者 荆莉 沈延艳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73-275,共3页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Penumbra颅内血栓抽吸系统完成急诊取栓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规范化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每组2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 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外科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采用Penumbra颅内血栓抽吸系统完成急诊取栓治疗。将患者分为观察组(采用规范化护理)和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每组20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情况。结果发现,Penumbra抽吸导管取栓术治疗后实施卒中规范化护理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具有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范化护理 急性脑梗死 Penumbra导管取栓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诊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大量血栓形成患者2例
13
作者 刘志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3年第6期106-109,共4页
1 病例1  1.1 一般资料 男性,56岁,主因突发持续胸痛5小时来院。既往高血压8年。入院查体血压128/69 mm Hg,双肺未及啰音,心率48次/分,律齐,腹软,下肢不肿,体重75 kg。入院心电图示窦缓,Ⅱ、Ⅲ、AVF导联ST抬高0.2~0.4 mV,Ⅰ... 1 病例1  1.1 一般资料 男性,56岁,主因突发持续胸痛5小时来院。既往高血压8年。入院查体血压128/69 mm Hg,双肺未及啰音,心率48次/分,律齐,腹软,下肢不肿,体重75 kg。入院心电图示窦缓,Ⅱ、Ⅲ、AVF导联ST抬高0.2~0.4 mV,Ⅰ、AVL, V2-5导联ST压低0.1~0.2 mV(图1)。入院诊断:冠心病,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KILLIPⅠ级;心律失常,窦性心动过缓;高血压2级(极高危)。立即予拜阿司匹林300 mg,氯吡格雷600 mg嚼服后行急诊介入治疗,冠脉造影示RCA中段巨大血栓影,狭窄99%,远端血流TIMIⅡ级(图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介入治疗 血栓导管 心肌梗死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