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导管异位与导管相关性静脉血栓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6
1
作者 周晔 刘扣英 崔焱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4年第8期20-22,共3页
阐述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概念、相关因素、判断方法,归纳导管异位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机制及国内外研究概况,提出导管异位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相关,因此专科医生和护士须及时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导管异位,避免由于PICC异位引起PIC... 阐述经外周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概念、相关因素、判断方法,归纳导管异位相关性血栓的发生机制及国内外研究概况,提出导管异位与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相关,因此专科医生和护士须及时正确地判断和处理导管异位,避免由于PICC异位引起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和导管内血栓脱落而造成各种栓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异位 导管相关性 静脉血栓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观察与处理 被引量:16
2
作者 陆海燕 王丽英 薛嵋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90-393,共4页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表现,并介绍异位的处理与结局,为临床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2015年至2017年134例PICC... 目的分析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继发性异位的临床表现,并介绍异位的处理与结局,为临床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识别与处理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方法,以某三级甲等肿瘤专科医院血管通路护理门诊2015年至2017年134例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作为研究对象,对异位患者一般资料、置管信息及异位情况(临床指征、导管尖端位置与形态、处理及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管反复回血、导管滑脱≥3 cm及持续导管功能障碍为导管异位的主要临床表现,且导管内反复回血能显著预测导管异位至同侧颈部静脉(χ~2=37.931,P<0.001)。颈部静脉(47.8%)是最常见的导管尖端异位部位,63例(47.0%)异位导管发生形态改变。导管调整方法主要包括快速冲管法(配合患者活动、深呼吸等)、拉出部分导管(同时持续检查导管功能)及DSA下复位。134例异位处理结果:74例(55.2%)调整成功,导管尖端仍位于上腔静脉;26例(19.4%)导管尖端调整至上腔静脉外,当作中长导管使用;34例(25.4%)因患者主动要求、调整失败或无治疗需求等拔管。结论护理人员应高度警惕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的临床体征。导管异位需同时评估导管尖端位置与导管形态,患者意愿、治疗需求、导管以往维护情况及异位状况等是PICC继发性导管异位综合判断及处理的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继发性导管异位 观察与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床旁超声在PICC导管异位中的应用 被引量:33
3
作者 刘聿秀 高玉芳 +1 位作者 王秀荣 吴欣娟 《护理学杂志》 2010年第7期58-59,共2页
目的探讨超声在监测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及异位后调整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533例门诊患者中,291例在B超监测下置管(B超组),242例不在B超监测下置管(无B超组),比较其胸部X线摄片时导管异位情况,并分析X线摄片后对异位导管B超调整位置... 目的探讨超声在监测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及异位后调整中的作用及效果。方法533例门诊患者中,291例在B超监测下置管(B超组),242例不在B超监测下置管(无B超组),比较其胸部X线摄片时导管异位情况,并分析X线摄片后对异位导管B超调整位置情况。结果胸部X线摄片显示B超组异位6例,非B超组异位23例,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床旁超声可应用于监测置管中PICC异位情况及重新调整异位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超 床旁超声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调整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导管异位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杨进 黄君华 +4 位作者 李炳军 但家强 黄元坤 徐洋 袁智英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573-573,共1页
患者女,53岁,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0天,接受局部麻醉下右侧胸壁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术后胸部X线片示导管走行纡曲,尖端位于右胸上外侧缘,诊断为输液港导管异位,于超声引导下调整输液港异位导管。术前于胸部X线片上进行标记,预估需退出... 患者女,53岁,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10天,接受局部麻醉下右侧胸壁静脉输液港植入术,术后胸部X线片示导管走行纡曲,尖端位于右胸上外侧缘,诊断为输液港导管异位,于超声引导下调整输液港异位导管。术前于胸部X线片上进行标记,预估需退出导管长度约9.00 cm(图1A、1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式静脉输液港 超声检查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2例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异位的原因探究及护理对策 被引量:7
5
作者 侯乐 言克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53-1054,共2页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PICC异位病例,对年龄、性别、置管途径与导管异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相关护理... 目的:探索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62例PICC异位病例,对年龄、性别、置管途径与导管异位的关系进行研究,并根据临床经验提出相关护理策略。结果:60岁以上与60岁以下人群PICC异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置管途径的人群PICC异位率存在差异,其中左上肢与右上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右上肢贵要、正中、头静脉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性别差异与PICC异位无关。结论:PICC异位与患者年龄和置管途径选择有关,而与性别无关;为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置管部位宜选择左上肢贵要静脉或正中静脉;多数PICC异位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得到纠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护理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 被引量:8
6
作者 管海丽 顾永芳 +3 位作者 曹琳琳 董平 吴香菊 郭莹 《护理学杂志》 2012年第3期49-50,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有效复位方法。方法对35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调整导管至正常位置。结果 35例均一次复位成功;发生局部组织损伤1例,未发生置管后静脉血栓和再异位情况。结论采用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 目的探讨PICC导管异位的有效复位方法。方法对35例PICC导管异位患者在DSA引导下应用微导丝调整导管至正常位置。结果 35例均一次复位成功;发生局部组织损伤1例,未发生置管后静脉血栓和再异位情况。结论采用DSA引导下微导丝调整PICC导管异位一次复位效果好,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PICC 导管异位 微导丝 调整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7
作者 胡艳玲 唐孟言 +1 位作者 李小文 苏绍玉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2期105-108,共4页
对新生儿PICC导管原发性与继发性异位的不良影响与后果、影响因素及预防措施进行综述,以期引起临床上对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重视,强化前置管理,提高预防意识,降低新生儿PICC导管异位的发生率,为提高新生儿PICC护理质量提供思路与参考。
关键词 新生儿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综述文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被引量:51
8
作者 张秋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9年第24期55-56,共2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导管异位 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PICC置管体位对减少导管异位的作用 被引量:9
9
作者 周英 吕学波 +2 位作者 娄怡 甘振云 封美娥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5年第21期42-44,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对减少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105例为传统组,采用传统体位;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PICC置管的259例患者为改良组,采用改良体位。观察两组置管的异位率。结果改良组置管异...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对减少导管异位的作用。方法选取2009年12月至2012年1月行PICC置管的患者105例为传统组,采用传统体位;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2月PICC置管的259例患者为改良组,采用改良体位。观察两组置管的异位率。结果改良组置管异位率较传统组显著降低,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改良体位可有效减少PICC置管患者的导管异位,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的痛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置管 导管异位 改良体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举臂联合指压法预防PICC置管导管异位 被引量:4
10
作者 裴华 张来华 +3 位作者 丁建红 余华丹 裴雪华 袁红艳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9-60,共2页
目的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将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举臂组在送管时采用举臂贴头体位联合指压法,偏头组采用偏头法联合指压法。比较两组置管时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举臂组置管时颈部静脉异位率显著低于偏头... 目的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方法将160例行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80例。举臂组在送管时采用举臂贴头体位联合指压法,偏头组采用偏头法联合指压法。比较两组置管时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举臂组置管时颈部静脉异位率显著低于偏头组(P<0.05)。结论举臂贴头体位联合指压法阻断颈部静脉的方法较偏头法联合指压法更能有效预防PICC导管异位至颈部静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 导管异位 颈静脉 颈部静脉阻断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对判断导管异位的效果 被引量:2
11
作者 刘春宁 张玉霞 杨文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3期72-73,共2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能否判断导管异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肿瘤化疗科须置入PICC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观察患...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ers,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能否判断导管异位。方法便利抽样选择在东营市人民医院住院的肿瘤化疗科须置入PICC的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常规置入PICC,置管后观察患者胸腔压力观测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并行X线摄片判断导管位置。结果水柱无波动或微弱波动的导管异位率为76.9%,水柱波动良好的导管异位率为1.1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观察PICC导管末端水柱波动可间接判断导管异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水柱波动 导管异位 胸腔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 被引量:17
12
作者 朱亚 葛学娣 +1 位作者 黄莹 董芳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2期1711-1712,1749,共3页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 目的探讨心电监护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对降低导管心脏异位发生率的效果。方法将129例需行PICC患者按置管时间先后分成两组,2009年7-9月实施PICC的患者64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外测量法确定留置导管长度;2009年10-12月实施PICC的患者65例为观察组,在常规操作的基础上连接心电监护仪,送管至预测量长度时,观察监护仪所显示心率、心律及P波的变化并由此判定和确定留置导管长度。比较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心电监护下行PICC是一种、可靠、简便、安全、经济的方法,可有效预防PICC导管心脏异位的发生率,降低护理操作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心电监护 导管异位 护理操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外周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打结合并异位患者一例的护理 被引量:2
13
作者 夏春芳 周染云 +3 位作者 毕艳 曹艳艳 陈可 郭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2015年第19期60-61,64,共3页
经外周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的重要输液途径,可大大提高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减轻痛苦[1]。但PICC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异位、穿刺点渗漏、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感染等[2]。2... 经外周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肿瘤患者化疗的重要输液途径,可大大提高患者化疗的耐受性,减轻痛苦[1]。但PICC也存在一些并发症,如导管异位、穿刺点渗漏、血栓形成、导管相关感染等[2]。2014年4月,解放军第307医院收治了1例PICC导管打结合并异位的患者,经精心护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导管打结 导管异位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正位方法的改进 被引量:30
14
作者 胡君娥 周志芳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7期34-35,共2页
目的探讨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处理方法,提高正位成功率。方法对28例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患者,针对其体型胖瘦分别采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纠正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28... 目的探讨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入颈内静脉的处理方法,提高正位成功率。方法对28例PICC后导管头端异位于颈内静脉患者,针对其体型胖瘦分别采用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纠正PICC导管头端位置。结果28例患者PICC导管正位均获成功。结论根据患者体型胖瘦采取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法及超声探头压迫颈内静脉加生理盐水推注法正位可使导管头端到达理想的位置,有效纠正PICC导管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静脉导管异位 颈内静脉 超声探头 生理盐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位配合送管对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9
15
作者 黄群爱 林嘉旋 +1 位作者 林伟娟 肖思琼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867-1868,共2页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 目的:探讨避免或减少乳腺癌患者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方法:对乳腺癌患者采取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加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进行PICC送管,PICC置管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拍片,观察其PICC异位的发生率;并与常规法的仅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进行PICC送管的PICC异位发生率比较。结果:常规法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1.66%,常规法加半坐卧位送管组的PICC异位发生率为2.21%,增加半坐卧位法的送管组的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法送管组(χ2=55.497,P〈0.01)。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在肘窝下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5~20 cm,或在上臂静脉穿刺成功后PICC送管至10~15 cm时,常规下颌紧贴置管侧锁骨,再予摇高床头45°成半坐卧位的体位配合,可以显著降低PICC置管异位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异位 经外周静脉置管 半坐卧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探头颈内静脉阻断法减少PICC置管异位 被引量:11
16
作者 陶美霞 张建红 《护理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1-33,共3页
目的探讨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 目的探讨减少PICC置管术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的有效方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需行PICC置管治疗的10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患者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体位,当导管头端到达肩部时采用偏头法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采用视锐Ⅴ超声探头压迫法阻断颈内静脉,比较两组异位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导管异位发生率3.7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0.75%(P<0.01),两组胸廓内静脉异位、奇静脉异位、锁骨下静脉返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PICC置管操作中,采用视锐Ⅴ超声探头压迫法可显著提高导管一次到位率,降低术中导管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减少置管过程中调管次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颈内静脉 超声探头 导管异位 静脉折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协助早产儿异位PICC二次定位 被引量:3
17
作者 胡永群 朱立珍 刘欢 《护理学杂志》 CSCD 2013年第9期13-14,共2页
目的避免早产儿PICC异位退管后行二次X线摄片定位。方法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中影像处理的测量功能,测量46例PICC置入异位的导管尖端距理想位置的长度,根据测量的数字退出导管,再次行X线摄片定位导管并与预计位置比较。结果根据... 目的避免早产儿PICC异位退管后行二次X线摄片定位。方法运用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中影像处理的测量功能,测量46例PICC置入异位的导管尖端距理想位置的长度,根据测量的数字退出导管,再次行X线摄片定位导管并与预计位置比较。结果根据PACS测量长度退出导管,预计退管后导管尖端的位置和再次X线摄片定位导管尖端的位置一致。结论运用PACS可准确测量异位导管所需退出的长度,指导护理人员调整异位PICC尖端位置,避免新生儿接受二次X线照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PICC 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癌化疗患者静脉置管异位原因分析及处理 被引量:4
18
作者 乙苏北 王岩 +5 位作者 康娜 卢燕 陆勤 张贺 李阳 白丽晓 《护理学杂志》 2009年第17期43-44,共2页
目的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 目的对乳癌化疗患者3种静脉置管后发生异位的原因进行分析,为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提供指导。方法根据239例乳癌化疗患者意愿,分别选择PICC、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置管,按标准的操作规程,置管后即刻作X射线定位。对3种置管方法的导管异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种静脉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1);其中PICC置管异位的发生率最高。不同肢体和血管PICC置管异位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静脉置管异位与导管性质及导管在体内行走的长度有关。一旦发生导管异位,需谨慎处理后方可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癌 化疗 静脉置管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ICC穿刺侧上肢外展角度与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关系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吕小芹 张晓梅 徐洪秋 《护理研究(上旬版)》 2017年第11期3981-3983,共3页
[目的]探讨PICC置管穿刺侧上肢不同外展角度对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状况的影响,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150例行PICC置管的单侧乳腺癌病人,分为3组,每组50例,根据美国护理协会《静脉输液实践标准》... [目的]探讨PICC置管穿刺侧上肢不同外展角度对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状况的影响,为临床PICC置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150例行PICC置管的单侧乳腺癌病人,分为3组,每组50例,根据美国护理协会《静脉输液实践标准》及相关文献,将3组穿刺侧上肢外展角度设为45°、90°、160°,置管静脉均选择健侧贵要静脉,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于肘上静脉置管,导管送入预定长度后现场B超判断导管末端位置,首次颈内静脉异位即判定为阳性。[结果]45°组有4例发生颈内静脉异位,90°组有5例发生颈内静脉异位,160°组未发生颈内静脉异位,3组颈内静脉异位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21,P=0.078);160°组与45°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67,P=0.041);160°组和90°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63,P=0.022);45°组和90°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2,P=0.727)。[结论]45°、90°和160°均可作为PICC的置管角度,医务人员可根据病人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置管方法 外展角度 颈内静脉 导管异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式呼吸联合手法复位纠正PICC异位 被引量:2
20
作者 文琼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23期32-32,共1页
PICC的应用减少了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但是置管过程中,置管困难甚至导管异位常有发生。其纠正的方法包括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我科对1例因血管畸形PICC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患者,采用腹式... PICC的应用减少了静脉炎发生,减轻患者疼痛,提高了静脉输液的质量。但是置管过程中,置管困难甚至导管异位常有发生。其纠正的方法包括手法复位、退管改变体位、边输液边送管等。我科对1例因血管畸形PICC异位于颈内静脉的患者,采用腹式呼吸联合手法复位调整,导管异位被纠正,介绍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ICC 手法复 腹式呼吸 静脉输液 导管异位 置管困难 改变体 颈内静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