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导管封堵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
作者 钟炜 郑宏 +1 位作者 李平 刘志东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21,共7页
目的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 Man5.2软件进... 目的对比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疗效、安全性和经济费用,为临床优化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国内外有关经导管封堵术和外科手术治疗VSD的临床对比研究进行综合定量分析,采用Rev Man5.2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VSD大小、住院时间、手术费用等,计算两组患者的性别构成比、成功率、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等发生率的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符合纳入标准共11篇文献,总样本量2 07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经导管封堵组和外科手术组性别构成比、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经导管封堵组患者的年龄较高,治疗的VSD直径较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导管封堵组的成功率与外科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3%比98.4%,P=0.99);经导管封堵组总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次要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9%比25.05%,P<0.000 01)、(0.56%比2.44%,P=0.002)、(9.91%比22.69%,P<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住院时间低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3±2.05)d比(11.08±3.76)d,P<0.000 01];经导管封堵组的手术费用稍高于外科手术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 793.76±2 196.06)元比(16 919.96±2 647.63)元,P=0.36]。结论经导管封堵VSD成功率、手术费用与传统外科手术比较无明显差别,但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患者,因此随着封堵器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在适应证范围内经导管封堵术可作为VSD外科手术治疗的替代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导管封堵术 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老年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经导管封堵术后心功能变化 被引量:9
2
作者 潘静薇 秦永文 赵仙先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0-92,共3页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 目的 探讨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用导管封堵术治疗后的心功能变化。方法 采用封堵术治疗 2 1例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 ,并于术后 6个月进行随访 ,观察心脏彩超和心电图所得结果与术前比较。结果 心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 6个月 ,心脏彩色多谱勒超声提示心脏收缩末期右房最大容积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显著降低 ;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和左室短轴缩短率显著提高 ;心电图提示PR间期和QRS宽度明显缩短。结论 40岁以上心房间隔缺损患者行心房间隔封堵术能够降低右心室的容量负荷 ,提高左心室的收缩功能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心脏导管插入 导管封堵术 超声心动描记 ASD 心功能 中老年 心电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巨大型冠状动脉瘘经导管封堵术后的临床随访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张睛 宋治远 +4 位作者 景涛 仝识非 姚青 刘锋 郭燕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73-675,共3页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8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1、3、6个月及1、2年的临床随访... 目的评价经导管封堵治疗巨大型冠状动脉瘘(coronary artery fistula,CAF)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对2006年11月至2010年8月在我科住院并接受经导管封堵治疗的8例巨大型冠状动脉瘘患者的术前、术中及术后1、3、6个月及1、2年的临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自身前后对照研究。结果 8例巨大型CAF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年龄8~68(30.38±22.83)岁。病变类型包括右冠状动脉-右室瘘4例、右冠状动脉-左室瘘3例、左冠状动脉-右房瘘1例。患者经导管封堵治疗均获成功,术后心脏杂音消失,冠状动脉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见残余分流。随访24~36(30.63±3.85)个月。术后2年右心室、右心房、左心房及左心室内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则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1),无封堵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导管封堵巨大型CAF安全、有效,有助于改善患者心脏结构重塑及心脏功能,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瘘 心脏插管 介入治疗 经皮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左浩 黄月 +2 位作者 管雪 徐亚丽 曾百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胸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80例为研究组,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112例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 目的:对比超声心动图引导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与经导管封堵术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胸微创封堵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80例为研究组,经导管房间隔缺损封堵112例为对照组,采用统计学方法对2组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封堵成功79例,失败1例,成功率98.8%;对照组封堵成功109例,失败3例,成功率97.3%。研究组术后有3例残留少量心包积液,其余无其他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发现1例股静脉血栓,1例穿刺处血肿,5例少量心包积液。所有病例随访1年,研究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右房横径、右室横径及肺动脉直径均较术前明显缩小,三尖瓣反流面积减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使用的封堵器大小与超声心动图评价的ASD最大径呈正相关(r=0.940,P<0.01),对照组使用的封堵器大小与超声心动图筛选的ASD最大径亦呈正相关(r=0.928,P<0.01),研究组的相关性略高于对照组。结论:经胸微创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房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并发症少,治疗效果不亚于经导管封堵术,有重要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房间隔缺损 微创封堵 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腔内超声在“潜在型”卵圆孔未闭潜水员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
5
作者 冯媛媛 姜靖 +3 位作者 陈焱 傅青岭 陈登勇 童锴 《实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68-1372,共5页
目的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在“潜在型”卵圆孔未闭(PFO)潜水员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心内科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收治的PFO行介入封堵的青年潜水员,所有患者术前行右心声学造影均显示仅在... 目的探讨应用心腔内超声(ICE)在“潜在型”卵圆孔未闭(PFO)潜水员行介入封堵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九七一医院心内科2023年1月至2024年11月收治的PFO行介入封堵的青年潜水员,所有患者术前行右心声学造影均显示仅在Valsalva动作后出现右向左分流,根据术中是否应用ICE分为ICE组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组。记录两组患者的常规情况、超声结果、并发症、手术时长和辐射剂量等临床资料。结果共36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TTE组19例,ICE组17例。即刻封堵成功率100%,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血管穿刺并发症,术中术后无心包积液,无封堵器移位及栓塞发生。ICE在术中可指引导丝通过卵圆孔,明显减少总手术时长、透视时长和辐射剂量(P<0.05)。结论ICE在“潜在型”PFO潜水员介入手术中可实现精确封堵,减少射线透视时长和辐射剂量,有显著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腔内超声 卵圆孔未闭 潜水员 减压病 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间隔缺损患儿经导管缺损封堵术中氯胺酮致肺动脉高压危象2例报告 被引量:4
6
作者 张筑华 殷税香 +2 位作者 刘晓桥 方华 章建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160-1160,F0003,共2页
1病例资料例1,男,4岁,15kg,昏倒后发现有心脏杂音3个月余于2010年5月18日人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患儿于3个多月前昏倒后在当地医院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为先心病,未予治疗。自幼生长发育及运动耐力较同龄儿稍差,平时易感冒... 1病例资料例1,男,4岁,15kg,昏倒后发现有心脏杂音3个月余于2010年5月18日人我院行介入封堵治疗。患儿于3个多月前昏倒后在当地医院检查时发现心脏有杂音,诊断为先心病,未予治疗。自幼生长发育及运动耐力较同龄儿稍差,平时易感冒,无活动后蹲踞,无口唇发绀,无头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室间隔缺损 导管封堵术 氯胺酮 肺动脉高压危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和手术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对照研究的Meta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永为 黄敏 华仰德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CSCD 2007年第1期7-13,共7页
目的总结国内、外经导管封堵和手术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对比研究的结果,采用Meta分析法评估经导管封堵ASD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在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 目的总结国内、外经导管封堵和手术修补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对比研究的结果,采用Meta分析法评估经导管封堵ASD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制定原始文献的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及检索策略,在美国医学索引(Medline)、荷兰医学文摘(EMBASE)药理学分册、中国生物医学文摘(CBMA)及Cochrane图书馆的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TR)内进行相关的对照研究检索,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和资料提取,检索年限均从建库至2006年5月。所有经2种方法治疗ASD的对比研究纳入此项Meta分析,研究指标包括:操作失败率、术后残余分流率和并发症(包括主要并发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等,应用RevMan4.28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效应尺度以相对危险度(RR)及其95%CI表示。结果共检索到相关对照研究文献17篇,排除4篇,符合纳入标准的13篇进入Meta分析,所有研究均为非随机对照试验,未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其中1项研究采用意向性分析。Meta分析结果显示,介入组(n=1085)的操作失败率高于手术组(n=631)(9项对照研究,4.61%傩0.32%,RR=5.48,95%CI:2.28-13.21);术后即时残余分流率介入组(n=495)低于手术组(n=182)(2项对照研究,3.84%W0,RR=7.61,95%CI:1.04-55.99),1年后随访的残余分流率介入组(n=402)和手术组(n=182)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项对照研究,1.74%体0,RR=3.54,95%CI:0.45-27.72);介入组(n=1191)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n=845)(13项对照研究,6.80%体28.52%,RR=0.24,95%CI:0.19~0.31),其中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12项对照研究,介入组1155例,手术组780例;1.56%vs4.23%,RR=0.37,95%CI:0.21~0.64)及心律失常发生率(9项对照研究,介入组806例,手术组622例,3.85%vs11.25%,RR=0.34,95%CI:0.21~0.53),介入组均显著低于手术组。结论尽管经导管封堵继发孔型ASD的成功率低于手术修补;但其治疗效果与手术修补相似,且安全性优于手术修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 心脏外科手 导管封堵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脉窦瘤破裂经导管封堵与外科手术治疗对比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牛蕤 王诚 +5 位作者 夏勇 刘加立 程守全 王国祥 周中新 姜波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12,共4页
目的比较经导管封堵术及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7年5月单中心连续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11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平均年龄(36.64±10.87)岁;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龄(... 目的比较经导管封堵术及外科手术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0月至2017年5月单中心连续31例主动脉窦瘤患者。11例接受经导管封堵术治疗,平均年龄(36.64±10.87)岁;20例接受外科手术治疗,平均年龄(28.90±10.06)岁。比较两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残余分流、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输血量及住院费用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术前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技术成功率在导管封堵组为100%(11/11),外科手术组为95%(19/20)(P>0.05)。导管封堵组、外科手术组输血量分别为0 ml、(427.25±331.36)ml(P<0.01),手术时间分别为(60.00±00.00)min、(205.50±129.35)min(P<0.05),入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分别为0 d、(1.50±0.61)d(P<0.01),残余分流率分别为9.09%(1/11)、10.00%(2/20)。两组患者围术期均无死亡,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术式治疗主动脉窦瘤破裂均安全有效,但经导管封堵术在微创、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更具优势。对破口合适患者,可优选经导管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窦瘤破裂 导管封堵术 外科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规范化讨论 被引量:9
9
作者 黄连军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4年第6期571-572,共2页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 肺动脉 主动脉 先天性心脏病 左心房 常见 出生后 胎儿期 肺循环 正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继鸿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10年第5期392-394,共3页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etus arteriosus,PDA)是临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病率在各种先心病中高居第3位,PDA的诊断与治疗是临床医生常需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 先天性心脏病 临床医生 先心病 患病率 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的形态学转归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杰 石秀玉 +2 位作者 孙若鹏 赵翠芬 王玉玮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05-707,共3页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的形态学变化及其随访结果。方法对成功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8例患儿,在术前、术后24 h、3个月、1 a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超声心动图... 目的探讨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进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心脏的形态学变化及其随访结果。方法对成功施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的78例患儿,在术前、术后24 h、3个月、1 a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右心房、右心室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超声心动图检测结果表明,封堵术后24 h右心房舒张末期内径由(36.14±3.15)mm降至(28.36±5.24)mm,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22.61±6.38)mm降至(16.12±4.93)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由(27.83±5.97)mm增大至(33.64±4.32)mm。3个月和1 a随访过程中右心室舒张末期内径继续缩小,而右心房和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早期心脏即可发生明显的形态学转归,但右心室的恢复需要较长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导管封堵术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对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高压患者血浆脑钠素的影响及其药物干预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永华 张志辉 +7 位作者 冉擘力 景涛 钟理 张倩 柴虹 仝识非 刘建平 宋治远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45-347,共3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对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 ary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e peptide,BNP)浓度的影响及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肺动脉收缩压(... 目的探讨经导管封堵术对先心病(congenital heart disease,CHD)伴肺动脉高压(pulmon aryarterial hyperten-sion,PAH)患者血浆脑钠素(brain natriuretice peptide,BNP)浓度的影响及依那普利和美托洛尔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肺动脉收缩压(SPAP)≥50mmHg的CHD患者119例,分为3组:A组(依那普利组,0.3~0.4mg.kg-1.d-1,n=44),B组(美托洛尔组,0.8~1.0mg.kg-1.d-1,n=39),C组(无药物干预,n=36)。分别于封堵术前当天及术后第4天、2个月、6个月抽血检测BNP浓度。药物干预组患者自术后第4天抽血后开始服药。另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检者20例为对照组。结果①封堵术前,A、B、C3组血BNP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3组术前、术后第4天及C组术后2个月血BNP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②用药前,A、B、C3组血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个月及6个月时,3组患者血BNP浓度均较用药前显著降低(P<0.01);A、B两组以及C组血BNP浓度分别于术后2个月及6个月恢复至对照组水平。③组间比较显示:A、B两组血BNP浓度于术后2个月时较C组显著降低(P<0.05),药物干预后A、B两组间血BNP浓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介入治疗术后,CHD伴PAH患者的血BNP浓度先升高后降低,依那普利及美托洛尔均有促进其恢复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心脏病 肺动脉高压 导管封堵术 脑钠素 依那普利 美托洛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2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3
作者 金恒 赵刚 +3 位作者 吴红萍 王毅 马明 管耘园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419-1421,共3页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最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 目的: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观察及其疗效分析。方法:32例PDA患者于主动脉弓降部造影,测量动脉导管大小,在透视下经传送装置将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置入动脉导管内,使之在动脉导管最窄处固定,即刻造影,术后行超声心动图(UCG)检查。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100%;主动脉弓造影即刻无分流26例;5例存在微量或少量残余分流,经UCG复查,其中4例术后48h分流消失,1例术后3个月分流消失;封堵后即刻肺动脉平均压由封堵前(40.0±15.3)mmHg下降至(33.0±14.1)mmHg(P<0.05);术后3个月左、右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均较术前缩小(92.0±29.4)mlvs(110.0±30.2)ml,(54.0±11.3)mlvs(63.0±15.0)ml,P<0.05。结论:应用国产蘑菇伞型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操作方法简便,治疗范围广,成功率高,不失为很有前途的代替进口封堵器的介入性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后右心血流动力学改变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炯 李治安 张纯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9-213,共5页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封闭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5例成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术后48~72 h及3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缺损、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瓣口血流多普勒及三尖瓣前叶瓣环运动的组织多普勒频谱.结果术前测量缺... 目的观察房间隔缺损封闭后右心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25例成年继发孔房间隔缺损患者,术前、术后48~72 h及3个月后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缺损、三尖瓣及肺动脉瓣瓣口血流多普勒及三尖瓣前叶瓣环运动的组织多普勒频谱.结果术前测量缺损平均直径约(2.2±0.6)cm,均成功植入封堵器.术后早期右心收缩期运动速度减低、时间缩短,血流峰值速度及压差降低、射血时间缩短;右房、室间压差降低.3个月后以上参数较术后早期无显著差异,但右室舒张时间延长.结论右心前负荷的降低短期内使右心肺循环高动力状态逆转,在新的前负荷水平达到新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超声心动描记 多普勒组织成像 经皮心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对比研究
15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9 位作者 戴汝平 黄连军 徐仲英 赵世华 凌坚 郑宏 张岩 张戈军 金敬琳 谢若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4-286,共3页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 目的 :比较Amplatzer封堵器和Rashkind封堵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疗效。方法 :42例PDA患者施行Rashkind封堵伞封堵术 (为Rashkind组 )。在施行Amplatzer封堵器封堵术的PDA患者中 ,选出年龄、体重匹配且PDA最小直径≤ 8mm的患者共 42例 (为Amplatzer组 )。对比两种方法治疗PDA的临床效果、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Amplatzer组 ,技术成功率 10 0 % ,溶血 1例。即刻残余分流发生率 16 7% ,术后 1~ 18个月 ,均无残余分流。Rashkind组 ,技术成功率 97 7% ,1例患者Rashkind封堵伞脱落至右肺动脉 ,经手术取出并行PDA结扎术。术后即刻和12个月残余分流发生率分别为 83 3%和 41 2 % ,均显著高于Amplatzer组 ,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比Rashkind封堵伞更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LATZER封堵 Rashkind封堵 治疗 对比研究 动脉导管未闭 介入性放射学 导管封堵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合并二尖瓣反流疗效评价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艳华 尹丹 +4 位作者 郑敏 吕铁伟 易岂建 李谧 向平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517-521,共5页
目的分析单纯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中长期疗效,探究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断PDA合并中、重度MR并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21... 目的分析单纯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中、重度二尖瓣反流(MR)的中长期疗效,探究其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诊断PDA合并中、重度MR并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121例患儿,男27例、女94例,年龄19.8(8.0~28.0)月;合并中度MR 94例,重度MR 27例。超声下PDA直径(6.4±1.8)mm。患儿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12、24月的主肺动脉(MPA)直径、左心房(LA)直径、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直径(LVES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术后各随访时间点MPA直径、LA直径、LVEDD和LVESD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120例(93.4%)患儿MR程度较术前减轻。所有患儿术前,术后24 h,术后1、3、6、12及24月的MR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随访时间点MR面积均较术前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12与24个月之间MR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A合并中、重度MR患儿在严格把握手术指征的前提下,单纯行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可改善MR程度、降低左心负荷,该方法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反流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封堵术 先天性心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胸超声在房间隔缺损封堵术前筛选及术中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7
作者 程艳彬 李楠 +2 位作者 杨光 王晓冰 杨军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905-908,共4页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96例ASD患者,术前采用TTE筛查,测量主动脉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切面、剑下双房切面ASD大小及残余边缘长度。根据测量的ASD直径和缺损周边残端的软...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在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中的应用。方法 96例ASD患者,术前采用TTE筛查,测量主动脉短轴切面、胸骨旁四腔切面、剑下双房切面ASD大小及残余边缘长度。根据测量的ASD直径和缺损周边残端的软硬情况选择合适型号的封堵器,并采用TTE进行术中监测。结果 96例患者中,10例患者未能全部获得各切面清晰图像,其余患者均准确纳入或排除,患者手术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于经胸图像质量良好,经多切面观察ASD效果满意的患者,可单独应用TTE进行术前评估及术中监测,可以根据缺损的最大径平均值选择封堵器型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间隔缺损 导管介入封堵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预防卒中复发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8
作者 孙丽杰 李静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1年第4期394-398,共5页
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预防卒中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备受争议。随着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公布,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从争议变为统一。本综述就卵圆孔未闭封堵相关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一一讨论,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获益患者的特征、... 经导管封堵卵圆孔未闭预防卒中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备受争议。随着近几年随机对照试验结果的公布,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从争议变为统一。本综述就卵圆孔未闭封堵相关的几项随机对照试验一一讨论,并对卵圆孔未闭封堵治疗获益患者的特征、术后管理等内容进行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卵圆孔 未闭 导管卵圆孔未闭封堵 隐源性卒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远期疗效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张庆桥 蒋世良 +7 位作者 黄连军 赵世华 郑宏 凌坚 徐仲英 张戈军 谢若兰 戴汝平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3年第5期331-333,共3页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 目的 评价Rashkind双面伞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远期疗效。方法 1994年7月至1998年12月,对49例PDA患者施行了Rashkind双面伞封堵术。经股静脉途径置入Rashkind双面伞,封堵后10~30min行主动脉造影。术后24h、1、3、6、12个月及以后每隔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和X线胸片检查。结果 47例患者治疗成功,2例进行了外科手术。封堵后10~30min,微量、少量、中量、大量残余分流率分别为12.8%(6/47)、27.7%(13/47)、25.5%(12/47)和14.8%(7/47),完全封堵率19.2%(9/47)。近期(≤3个月)随访36例患者,3个月残余分流率为44.4%(16/36)。中期(3~36个月)随访30例患者,36个月残余分流率为13.3%(4/30)。远期(>36个月)随访25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0±12个月(38~96个月),4例患者仍存在残余分流,其中术后46、48个月有残余分流的2例患者经置入Amplatzer封堵器后达到完全封堵。结论 Rashkind双面伞治疗PDA远期残余分流不能自然消失,需行2次封堵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ashkind双面伞 动脉导管未闭 远期疗效 导管封堵术 残余分流 主动脉造影 超声心动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室间隔缺损3种不同手术方式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妙月 陈沅 +5 位作者 李谧 易岂建 孙文静 吴春 向平 计晓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896-900,共5页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直视修补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3种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有助于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别行经皮... 目的:对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直视修补术和经胸微创封堵术3种治疗小儿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手术方式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以有助于VSD手术方式的合理化选择。方法:2011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在我院分别行经皮导管介入封堵术(介入组,n=123)、直视修补术(直视组,n=104)和经胸微创封堵术(微创组,n=23)的VSD患儿共250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成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直视组手术时间、输血量、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术后ICU监护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大于介入组和微创组(P<0.001)。介入组无需输血、机械通气和ICU监护;微创组手术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长于介入组(P<0.001)。3组手术成功率和主要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别(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均是治疗VSD安全、有效的方法。应充分评估病情,根据不同的手术适应证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室间隔缺损 经皮导管介入封堵 直视修补 经胸微创封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