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间,某医院呼吸内科监护室实施PICC穿刺的971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01...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间,某医院呼吸内科监护室实施PICC穿刺的971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530例共计3 780使用日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41例共计3991使用日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PICC导管堵塞、堵塞后再通失败致非计划拔管及其他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患者PICC完全堵管率(χ~2=4.522,P=0.038)、不完全堵管率(χ~2=5.897,P=0.020)、因堵塞致非计划拔管率(χ~2=13.749,P=0.000)、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χ~2=6.869,P=0.011)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堵塞、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PICC非计划拔管事件的发生。展开更多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137例留置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化疗患者的临...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137例留置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9例留置PICC患者发生堵管,7例经处理后得到再通,2例无法再通而拔管。结果: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结论: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正确的冲管及正压封管,配制浓度适宜的封管液,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展开更多
目的:评估两种不同冲封管频次(每24 h 1次与每12 h 1次)对1~3岁患儿外周静脉导管堵管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4月—6月3所医院1~3岁住院患儿分为观察组(n=115)和对照组(n=117),分别按照每24 h 1次与每12 h 1...目的:评估两种不同冲封管频次(每24 h 1次与每12 h 1次)对1~3岁患儿外周静脉导管堵管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4月—6月3所医院1~3岁住院患儿分为观察组(n=115)和对照组(n=117),分别按照每24 h 1次与每12 h 1次进行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和留置时间。结果:意向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留置针堵管率分别为10.4%、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值为-1.9%(95%CI:-9.4%~5.6%),观察组冲封管频次非劣效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分别为(63.74±19.72)h、(68.43±19.52)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24 h生理盐水冲封管1次可维持1~3岁患儿外周静脉导管通畅,在不影响其留置时间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减轻护士工作量,为幼儿外周静脉导管的维护提供依据。展开更多
目的观察硝酸甘油注射液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液中脂质成分沉积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的再通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硝酸甘油注射液0.25 m l(经颈内静脉非隧道式置管)或0.45 m l(经外周静脉置管)注入中心静脉导管,2 h后抽出导管内液体,用生理...目的观察硝酸甘油注射液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液中脂质成分沉积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的再通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硝酸甘油注射液0.25 m l(经颈内静脉非隧道式置管)或0.45 m l(经外周静脉置管)注入中心静脉导管,2 h后抽出导管内液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管。结果18例患者21例次中心静脉导管部分堵管,经硝酸甘油注射液处置,输液滴速由处置前(32.3±9.1)滴/m in增加到(67.6±4.1)滴/m in,导管再通成功率为100%,留置时间延长(2.2±1.3)个月。处置前后的血压、脉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长期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胃肠外营养液,脂质成分沉积在管壁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部分堵管,应用硝酸甘油注射液能有效疏通导管,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精细化管理模式在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堵塞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6月间,某医院呼吸内科监护室实施PICC穿刺的971例患者临床资料,将2014年7月至2015年12月的530例共计3 780使用日作为对照组,2016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441例共计3991使用日作为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的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PICC导管堵塞、堵塞后再通失败致非计划拔管及其他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后,患者PICC完全堵管率(χ~2=4.522,P=0.038)、不完全堵管率(χ~2=5.897,P=0.020)、因堵塞致非计划拔管率(χ~2=13.749,P=0.000)、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χ~2=6.869,P=0.011)均有明显改善。结论: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能够有效预防PICC导管堵塞、减少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少PICC非计划拔管事件的发生。
文摘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导管发生堵塞的原因和减少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堵塞的护理对策。方法:2005年7月至2008年12月,137例留置PICC导管进行静脉输液、静脉高价营养及化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9例留置PICC患者发生堵管,7例经处理后得到再通,2例无法再通而拔管。结果:PICC导管堵塞与护士操作不当、输注高浓度药物前后冲管及封管方法不正确、老年患者血液黏度异常有关。结论:了解并合理应用PICC导管,正确的冲管及正压封管,配制浓度适宜的封管液,合理用药,严密观察,可防止导管堵塞,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减轻患者的痛苦及经济负担,提高护理质量。
文摘目的:评估两种不同冲封管频次(每24 h 1次与每12 h 1次)对1~3岁患儿外周静脉导管堵管率及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1年4月—6月3所医院1~3岁住院患儿分为观察组(n=115)和对照组(n=117),分别按照每24 h 1次与每12 h 1次进行脉冲式冲管、正压封管,比较两组患儿留置针堵管发生率和留置时间。结果:意向性分析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留置针堵管率分别为10.4%、8.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差值为-1.9%(95%CI:-9.4%~5.6%),观察组冲封管频次非劣效于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分别为(63.74±19.72)h、(68.43±19.52)h,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每24 h生理盐水冲封管1次可维持1~3岁患儿外周静脉导管通畅,在不影响其留置时间的前提下节约成本、减轻护士工作量,为幼儿外周静脉导管的维护提供依据。
文摘目的观察硝酸甘油注射液应用于胃肠外营养液中脂质成分沉积导致中心静脉导管堵管的再通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硝酸甘油注射液0.25 m l(经颈内静脉非隧道式置管)或0.45 m l(经外周静脉置管)注入中心静脉导管,2 h后抽出导管内液体,用生理盐水反复冲管。结果18例患者21例次中心静脉导管部分堵管,经硝酸甘油注射液处置,输液滴速由处置前(32.3±9.1)滴/m in增加到(67.6±4.1)滴/m in,导管再通成功率为100%,留置时间延长(2.2±1.3)个月。处置前后的血压、脉搏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长期经中心静脉导管输入胃肠外营养液,脂质成分沉积在管壁可引起中心静脉导管部分堵管,应用硝酸甘油注射液能有效疏通导管,延长导管留置时间,并且安全、无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