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1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在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介入手术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王葵亮 张旭 +1 位作者 罗刚 泮思林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55-259,共5页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 目的初步评价局部注射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应用在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婴幼儿心导管介入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23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心脏中心6例接受先心病心导管介入手术后血管痉挛致肢体急性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男4例、女2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重度肺动脉瓣狭窄2例。在患肢穿刺处内外两侧采用罂粟碱1.5 mg/kg联合2%利多卡因行局部注射治疗。观察患肢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情况以及患肢经皮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_(2));比较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患肢皮肤颜色等级、周径、皮肤温度以及SpO_(2);记录患肢缺血症状缓解时间以及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72 h时肝功能指标(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结果罂粟碱注射前谷丙转氨酶(18.81±7.07)U/L、谷草转氨酶(37.83±9.56)U/L、血清前蛋白(13.44±1.59)mg/L、患肢周径(19.75±2.48)cm、患肢皮肤温度(34.95±0.18)℃、患者SpO_(2)(88.83±1.72)%;注射后谷丙转氨酶(17.13±6.57)U/L、谷草转氨酶(40.71±15.16)U/L、血清前蛋白(13.61±1.66)mg/L、患肢周径(20.08±2.43)cm、患肢皮肤温度(36.33±0.25)℃、患者SpO_(2)(94.17±1.18)%;对比6例患肢罂粟碱注射前和注射后的皮肤温度、患肢SpO_(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罂粟碱注射前、注射后患肢周径、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血清前蛋白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肢缺血症状恢复时间为罂粟碱局部注射后(1.17±0.53)h。结论罂粟碱联合利多卡因局部注射具有良好的缓解动脉血管痉挛效果,不会导致严重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罂粟碱 导管介入 血管痉挛 外科手术 儿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肺动脉瓣狭窄及闭锁的麻醉管理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杰贤 张永勤 +1 位作者 柴云飞 李真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2718-2720,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6年1月到2009年12月,18例新生儿(其中2例早产儿)危... 目的探讨新生儿危重肺动脉瓣狭窄(critical pulmonary stenosis,CPS)及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pulmonary atresia with ventricular septum,PA/IVS)导管介入治疗的麻醉管理。方法 2006年1月到2009年12月,18例新生儿(其中2例早产儿)危重先天性心脏病(CPS13例,PA/IVS5例)采用经导管介入治疗术。经鼻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以异丙酚、芬太尼、爱可松维持麻醉。术前及术中使用前列腺素E1开放动脉导管,吸氧浓度为40%~60%,监测SPO2、ECG、SBP、T、ETCO2、出血及尿量。PA/IVS患儿先行射频瓣膜打孔再行球囊瓣膜扩张术。结果 17例介入治疗成功,PBPV后血压由(47.9±4.8)mmHg降低至(41.2±3.6)mmHg,SPO2由术前(64.4±3.65)%上升为(87.6±6.6)%,至手术结束血压回升至正常,SPO2上升至(92.4±6.7)%。结论经导管介入治疗新生儿CPS、PA/IVS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快,加强术中麻醉管理有助于手术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重肺动脉瓣狭窄 室间隔完整型肺动脉闭锁 导管介入治疗 新生儿 麻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导管介入诊疗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黄奎 刘寅 高静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06-810,共5页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后期常会因桥血管衰败而需要行心导管介入检查及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早期发现大隐静脉移植物(saphenous vein graft,SVG)内膜增生、薄纤维帽斑块及管腔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后期常会因桥血管衰败而需要行心导管介入检查及再次血运重建治疗。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可早期发现大隐静脉移植物(saphenous vein graft,SVG)内膜增生、薄纤维帽斑块及管腔内附着血栓的存在,这些均是SVG闭塞的预测因素。SVG病变介入治疗的远端栓塞及无复流发生率高,虚拟组织学成像血管内超声可用于评估SVG斑块组成,可预测无复流的发生。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斑块消融术及远端栓塞保护装置为降低远端栓塞及无复流的有效措施。介入治疗首选开通原位冠状动脉,但通常会很复杂,需要较高的介入治疗技术及专业的手术器械。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时程及密切监测随访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远期临床结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大隐静脉移植物 导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介入治疗患者的心理护理 被引量:8
4
作者 杨梅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0年第4期46-46,共1页
关键词 导管介入治疗 患者 心理护理 治愈 先天性心脏病 体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梅 韩玲 +2 位作者 吴邦骏 王霄芳 郑可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5期378-378,共1页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 ( UCG)在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中的应用。方法 术前全部病例均做 U CG,测量 PDA的主动脉端径、肺动脉端径及长度。术中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再测量 PDA大小 ,选择适当 Amplatzer堵闭器置入 PDA内 ,即刻...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 ( UCG)在介入性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 PDA)中的应用。方法 术前全部病例均做 U CG,测量 PDA的主动脉端径、肺动脉端径及长度。术中经主动脉弓降部造影 ,再测量 PDA大小 ,选择适当 Amplatzer堵闭器置入 PDA内 ,即刻或10 min后再次造影。术后 2 4h全部行 UCG检查。结果 术后 6 1例 ( 89.7%)即刻无分流 ;7例 ( 10 .3%)即刻有少量残余分流 ,其中4例术后 2 4h U CG示分流消失。结论  UCG在介入性治疗 PDA的术前诊断及术后随诊方面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图 动脉导管未闭 导管介入性治疗 UCG PD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的体会
6
作者 崔泽敏 吕兴 +2 位作者 蔡定邦 文忠 莫水娣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657-658,共2页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临床疗效。方法 :从 1996年 8月至 2 0 0 1年 5月应用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弹簧圈法以及Amplatzer蘑菇伞堵闭法关闭 6例PDA患儿。结果 :6例均一次性堵闭成功 ,术后... 目的 :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 (PDA)临床疗效。方法 :从 1996年 8月至 2 0 0 1年 5月应用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弹簧圈法以及Amplatzer蘑菇伞堵闭法关闭 6例PDA患儿。结果 :6例均一次性堵闭成功 ,术后即刻造影有小量残余分流 2例 ,其中 1例术后 2 4h心脏彩超显示小量残余分流消失 ;其它 4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无残余分流。结论 :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法及Amplatzer蘑菇伞法堵闭PDA ,临床疗效可靠、安全 ,可作为治疗小儿PDA的首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介入治疗 动脉导管未闭 术后 造影 弹簧圈 堵闭 临床疗效 PDA 显示 分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制水袋用于心导管介入术后止血
7
作者 杨欣 张璐 《护理学杂志》 2011年第1期84-84,共1页
关键词 导管介入手术 水袋 沙袋 止血 革新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丝微粒经导管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8
作者 王颂章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1991年第3期140-142,共3页
经导管血管腔内治疗。使用较多的栓塞物有明胶海绵、无水乙醇、弹簧钢圈、冻干硬脑脑微粒、Ivalon、IBCA、以及乳胶球囊等等,其中绝大多数都因其价格昂贵不易获取,或因病情特殊需要而不能满足。
关键词 导管介入治疗 弹簧钢圈 栓塞物 明胶海绵 血管腔内治疗 导管尖端 供血动脉 动门脉短路 肝血管瘤 颈内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2经导管介入治疗(TCT)会议纪要
9
作者 高立建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2-72,共1页
2012经导管介入治疗会议于10月在美国如期举行,本次会议涵盖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本文将对本次大会亮点包括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顽固性高血压去神经治疗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作一简述,以飨读者。TAVR随着注... 2012经导管介入治疗会议于10月在美国如期举行,本次会议涵盖了心血管病介入治疗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本文将对本次大会亮点包括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顽固性高血压去神经治疗以及冠心病介入治疗作一简述,以飨读者。TAVR随着注册研究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的公布,已获得FDA批准,其在极高危/不能手术的患者TAVR优于药物治疗,在高危患者TAVR不劣于外科手术。PARTNER非随机注册研究显示,随机、对照研究中TAVR高危患者的受益在真实世界中是可重复的,经股动脉途径数据显示30天住院卒中发生率较低,1年卒中、死亡或大卒中非随机队列组更少。德国主动脉瓣注册研究显示高危组TAVR住院死亡率不劣于外科手术,经股动脉比经心尖途径的风险更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导管介入治疗 会议 经皮主动脉瓣置换术 随机对照研究 经股动脉途径 住院死亡率 冠心病介入治疗 高危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瘘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10
作者 宋秋韵 伍广伟 +1 位作者 许能文 师洵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623-626,共4页
目的评估经皮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瘘(PAV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F患者治疗方法,均行经皮导管介入治疗。根据术前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结果选用弹簧圈栓塞或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例植... 目的评估经皮导管介入治疗肺动静脉瘘(PAV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AVF患者治疗方法,均行经皮导管介入治疗。根据术前右心导管及肺动脉造影结果选用弹簧圈栓塞或封堵器封堵治疗。结果 7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其中1例植入弹簧圈3枚,1例植入6枚;3例各用PDA封堵器1枚,2例分别用VSD封堵器1枚;引入血管中位直径6 mm(3.9~63 mm)。术后48 h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均显著高于术前(P<0.05)。随访24~48个月,6例残余分流消失,1例有少量残余分流;NYHA分级均减轻,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经皮导管介入治疗PAVF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静脉瘘 经皮导管介入治疗 肺动脉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管介入在治疗食管吻合口瘘中的应用
11
作者 黄新剑 冯富玉 郭建平 《肠外与肠内营养》 CAS 1995年第4期234-235,共2页
利用导管介入方法将自制带导丝的细硅胶管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鼻腔、食管送入食管吻合口瘘以下的肠管内,重建鼻饲营养通道,向病人提供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及促进组织修复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与TPN相比,该方法具有营养成分更符合生理... 利用导管介入方法将自制带导丝的细硅胶管在X线电视监视下经鼻腔、食管送入食管吻合口瘘以下的肠管内,重建鼻饲营养通道,向病人提供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及促进组织修复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与TPN相比,该方法具有营养成分更符合生理需求、能更快地纠正机体负氮平衡状态、费用低廉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吻合口瘘 导管介入 全肠外营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皮股动脉导管介入治疗Broca失语1例报告
12
作者 朱珠 向月应 +5 位作者 王甘棠 刘荣 谭孝华 莫雪红 苏燕 张爱清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6期369-369,共1页
关键词 脑缺血 BROCA失语 经皮股动脉导管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支付背景下介入导管室护士医疗成本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蒋为秀 鲍志鹏 +2 位作者 何英 刘芳 孙国珍 《介入放射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0,共6页
目的调查已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支付方式的三级综合医院介入导管室护士的医疗成本意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医护人员医疗成本意识量表、中文版安全态度量表,对选取的中国... 目的调查已实施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iagnosis related groups,DRG)支付方式的三级综合医院介入导管室护士的医疗成本意识现状,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医护人员医疗成本意识量表、中文版安全态度量表,对选取的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成员单位39家三级综合医院(分布于13个省市)的251名介入导管室护士进行调查。结果介入导管室护士医疗成本意识总分为(49.11±6.80)分。介入导管室护士医疗成本意识与患者安全态度呈正相关(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团队协作、工作满意、压力感知、医疗耗材管理模式及成本效益培训是成本意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介入导管室护士总体医疗成本意识较好,但实际参与度不足。医院和护理管理者可采取针对性措施来提升DRG背景下导管室成本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导管 护士 医疗成本意识 疾病诊断相关分组 影响因素 患者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U-Net网络和对极几何的介入导管空间形状重建方法
14
作者 王康 何彦霖 +2 位作者 黄宇辰 魏聚群 娄小平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6,共10页
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现有手术主要依靠二维荧光透视图像指导医生操作,无法实现术中介入导管的三维可视化,限制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面向心血管介入手术临床精准治疗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U-Net网络和对极几何的介入... 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方式之一,现有手术主要依靠二维荧光透视图像指导医生操作,无法实现术中介入导管的三维可视化,限制了手术效率和安全性。面向心血管介入手术临床精准治疗的需求,提出一种基于U-Net网络和对极几何的介入手术导管空间形状重建方法,实现术中介入手术导管三维形状的重建。首先利用U-Net网络分割出双平面荧光透视图像中导管的轮廓,并通过骨架化算法提取出导管的中心线。接着研究了基于对极几何约束的立体视觉匹配方法,通过求解极线与导管中心线的交点,求解出双平面投影中导管点集的对应关系,并结合投影模型与导管中心线构造空间射线,通过逐个求解空间射线的相交点,将空间曲线重建问题转换成射线相交问题,实现导管三维空间形状的精确重建。最后,为验证所提出介入手术导管空间形状重建算法的可行性,进行了双平面透视图像重建导管实验,结果显示导管的最大形状重建误差<1.55 mm,均方误差<0.89 mm,豪斯多夫距离不足1.49 mm。表明所提出方法可实现介入手术导管三维形状的精确重建,为提升血管介入手术精准导航和柔性导丝安全操控提供新方法和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透视图像 介入手术导管 形状重建 U-Net 对极几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 被引量:1
15
作者 任成臣 刘涛 王运达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467-1471,共5页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 目的探讨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治疗老年颅内动脉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4年2月济南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老年颅内动脉瘤患者24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120例和对照组120例。研究组采取双微导管技术血管内栓塞,对照组采取自我膨胀型支架结合弹簧圈。比较2组治疗效果、预后、精神状态恢复情况、脑损伤标志物、脑氧代谢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完全栓塞、次全栓塞和不完全栓塞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完全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4.2%vs 55.0%,P=0.019)。2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研究组治疗后记忆能力、回忆功能、计算能力,注意力的集中能力、定向功能、语言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后1 d比较,2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治疗后1 d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静脉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6个月动脉血氧分压、动脉血氧、颈内动脉静脉球部氧差值、脑氧摄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内静脉氧分压、颈内静脉氧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脑梗死、血管痉挛、血管再狭窄、短暂性脑出血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微导管血管介入术可以通过调节脑损伤标志物和脑氧代谢指标,进一步提升老年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双微导管血管介入 脑损伤标志物 脑氧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2例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金心 侯锐 +1 位作者 刘水策 林蓓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746-747,共2页
对临床保守治疗无效的12例盆腔脓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至今无症状复发。认为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 对临床保守治疗无效的12例盆腔脓肿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 12例患者治疗有效率达100%,随访至今无症状复发。认为超声引导下经皮介入导管治疗盆腔脓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脓肿 介入导管治疗 引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难治性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12例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朱彬 曹然 +2 位作者 何耀强 李桂林 邝恒沙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43-1244,共2页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难治性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2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共行16次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11例行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和/或颈内动脉栓塞。栓塞材料有明胶海绵、弹簧钢圈、PVA颗粒、可脱球囊;1例用...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难治性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的价值。方法对12例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患者共行16次动脉内介入治疗,其中11例行上颌动脉和/或面动脉和/或颈内动脉栓塞。栓塞材料有明胶海绵、弹簧钢圈、PVA颗粒、可脱球囊;1例用带膜支架闭塞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结果7例患者至今仍存活,介入治疗后第2、3、5、21天因突然鼻腔再次大出血死亡4例,1例死于感染。5例术后出现复视、半边肢体肌力减退、面部隐痛、麻木等症状,经治疗后恢复。结论虽然经导管介入治疗后仍可能再次出血以及合并其他并发症,但经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鼻咽癌放疗后大出血仍是首选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肿瘤 鼻出血 导管动脉内介入治疗 血管介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A管理模式在介入导管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3
18
作者 韩静 王秀军 +1 位作者 王晓芳 张红梅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3733-3735,共3页
目的:探究PDCA管理模式在介入导管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介入导管室收治的1162例病人及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介入导管室于2019年6月开始实施PDCA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感染管理效果。结果:实... 目的:探究PDCA管理模式在介入导管室感染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20年6月我院介入导管室收治的1162例病人及8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介入导管室于2019年6月开始实施PDCA管理模式,比较实施前后感染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前后介入导管室感染发生率、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率、手卫生合格率、护理质量控制意识、护理质量、满意度及细菌学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DCA管理模式的实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及满意度,有效降低介入导管室感染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管理 介入导管 感染 手卫生 护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入性导管药盒系统废用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被引量:5
19
作者 姜建威 程洁敏 +1 位作者 李新胜 吴震海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关键词 介入导管药盒系统 废用的原因 预防 肿瘤 放射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医用介入导管的扩口模具设计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丽华 王婉 王斌修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72-74,89,共4页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医用介入导管是介入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尺寸微小,属于微细导管。此类导管加工精细,质量要求高。设计了一种医用微细介入导管的扩口模具,介绍了扩口模具的设计思路,... 血管内介入治疗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医疗技术,已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治疗。医用介入导管是介入器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尺寸微小,属于微细导管。此类导管加工精细,质量要求高。设计了一种医用微细介入导管的扩口模具,介绍了扩口模具的设计思路,探讨了影响导管扩口质量的工艺条件。该扩口模具采用了机械式扩口,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扩口精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导管 LDPE 扩口 凸模 凹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