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教育学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导生互动:体验图景、关系类型及其实践转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海生 李立国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4-77,共14页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8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哪些导生互动经历更有助于教育学博士生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角色认同。研究表明,在互动频次上,导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宽容度特征,师生间既有基... 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28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回溯性访谈,旨在明确博士生学术规训中的哪些导生互动经历更有助于教育学博士生个体的学术发展和角色认同。研究表明,在互动频次上,导生互动具有明显的多样性、灵活度和宽容度特征,师生间既有基于一定载体而进行的比较固定的集体化的互动与交流,又有基于个体需求而进行的非固定的比较频繁的个体化、即时性的互动与反馈。在互动内容上,导生互动内容丰富、多元,彼此之间呈现相互交织的特征,师生间既有学术思想上的交流,又有日常生活上的关怀,还有求职就业上的帮助。在互动方式上,导师和博士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个体资源和惯习支持下的集体式与个体化相结合的生活化学术互动模式,即导师会借由一定的活动载体与博士生进行集体式或个体化的学术互动。根据互动频次的多寡、互动内容指涉的事务属性以及互动方式呈现的特征,可以建构一个二维四象限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亲密型(强学术互动–强生活互动)、引领型(强学术互动–弱生活互动)、散养型(弱学术互动–弱生活互动)和生活型(弱学术互动–强生活互动)。在中国语境下,当下教育学领域的导生关系依然带有鲜明的传统师徒制特征,导师对博士生学术能力的养成承担着首要责任人的角色和使命,导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在不同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中,制度性因素(培养制度规约)和个体性因素(导生匹配程度)是良好导生互动关系形成的关键要素。实践中,理想的导生互动关系类型需要根据导师和博士生双方的个性特征、生活习惯和治学态度来确定。为此,在导生互动实践中,导师应主动为博士生提供各种结构化或个体化的互动机会;博士生需要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主动与导师进行有效的、实质性的学术互动,并在互动过程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学术锻炼机会和自主探索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士学术规训 学术社会化 导生关系类型 互动模式 重要他人 博士就读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