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度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模型的修订 被引量:5
1
作者 李贵生 何建国 +2 位作者 李桂峰 吴冰 江静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67-71,共5页
根据生产实践的观察和水体理化因子与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杆状病毒感染度关系的进一步分析 ,对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度与水体理化因子关系模型进行了修订 。
关键词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水体理化因子 感染度 关系模型 虾病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率与感染度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2
2
作者 李贵生 何建国 江静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200-202,共3页
应用石蜡切片法调查了不同龄期养殖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 ,MBV)感染率和感染度 .结果表明 :各龄期养殖斑节对虾的MBV感染率达 10 0 %或接近 10 0 % .MBV感染度以养殖早期较高 (最高... 应用石蜡切片法调查了不同龄期养殖斑节对虾 (Penaeusmonodon)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 ,MBV)感染率和感染度 .结果表明 :各龄期养殖斑节对虾的MBV感染率达 10 0 %或接近 10 0 % .MBV感染度以养殖早期较高 (最高可达 142 317‰ ) ,养殖中期下降 (最低为 11 334‰ ) ,养殖后期又呈上升趋势 .这与对虾的免疫状况及环境的改变有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MBV) 感染率 感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李贵生 何建国 +2 位作者 余南 翁少萍 江静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1期84-88,共5页
目的 :为了探究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BV)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指导虾病的防治 .方法 :利用索氏 (Soxhlet)提取法对养殖健康斑节对虾和MBV感染斑节对虾的中肠腺脂肪含量进行了检测 .结果 :健康对虾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4 2 8% ,占湿... 目的 :为了探究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MBV)感染对脂肪代谢的影响 ,指导虾病的防治 .方法 :利用索氏 (Soxhlet)提取法对养殖健康斑节对虾和MBV感染斑节对虾的中肠腺脂肪含量进行了检测 .结果 :健康对虾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4 2 8% ,占湿重平均 9 60 % ,含水率平均 71 0 6% .MBV轻度感染的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31 52 % ,占湿重平均 9 58% ,含水率平均 69 31% ,三者与健康对虾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30、P >0 90和P >0 4 0 ) .MBV重度感染的中肠腺脂肪占干重平均 56 4 2 % ,占湿重平均 2 4 14% ,两者均明显高于健康虾和MBV轻度感染虾 (均为P <0 0 0 1) ;含水率平均 57 2 2 % ,明显低于健康虾和MBV轻度感染虾 (均为P <0 0 0 1) .结论 :严重感染MBV的斑节对虾可出现脂肪代谢紊乱 ,造成脂肪堆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中肠腺 脂肪代谢 病毒感染 脂肪含量 消化吸收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的药物防治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贵生 何建国 +1 位作者 李桂峰 江静波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95-199,共5页
通过广东省廉江市龙营围对虾养殖场的现场试验 ,对 3种防治虾病的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 ,各处理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 ,MBV)感染率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MBV感染度各... 通过广东省廉江市龙营围对虾养殖场的现场试验 ,对 3种防治虾病的药物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显示 ,各处理组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enaeusmonodonbaculovirus ,MBV)感染率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MBV感染度各处理组与用药前及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P <0 0 0 1) .其中以 2号药物的作用较明显 ,但各处理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对照组与用药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 >0 0 5) .研究表明 ,3种药物均能降低MBV的感染度 ,起到预防MBV病发作的作用 .鉴于 2号药物价格较昂贵 ,而 1号药物和维生素C则药源丰富 ,价格便宜 ,其作用和 2号药物无显著性差别 ,故主张 1号药物和维生素C合用 ,作为预防MBV病发作的首选药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Penaeus MONODON baculovirus MBv) 药物防治 斑节对虾(Pe-noeusmonod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凡纳滨对虾对虾杆状病毒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被引量:3
5
作者 雷燕 肖洋 +4 位作者 张会军 张翔 王娟 张文文 王雪鹏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4期63-66,共4页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 根据Gen Bank中公布的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基因片段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检测引物,建立快速检测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对虾杆状病毒的PCR方法。用该方法对BP阳性虾进行PCR扩增,结果得到380 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与实验设计相符,而对白斑综合征病毒(WSSV)、桃拉病毒(TSV)、传染性皮下及造血器官坏死病毒(IHHNV)阳性虾和健康虾的扩增结果为阴性。测序比对结果证实,该PCR方法检测结果准确,最低可检测出约1 pg的病毒DNA。利用建立的PCR方法对来自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和浙江的2 722份临床病料进行检测,共检出阳性病料133份,表明该PCR方法可用于对虾杆状病毒的临床快速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凡纳滨对虾 对虾杆状病毒 PCR检测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PCR复合检测
6
作者 刘鸿玲 刘敏 闫冬春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485-490,共6页
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是常见的2种DNA对虾病毒,在虾类养殖业中经常会出现混合感染。因此,建立这2种病毒的复合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基因库中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保守序列,设计了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 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是常见的2种DNA对虾病毒,在虾类养殖业中经常会出现混合感染。因此,建立这2种病毒的复合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基因库中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保守序列,设计了肝胰腺细小病毒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这2种病毒PCR复合检测的反应条件和试剂浓度进行优化,退火温度55℃,主要试剂Mg2+终浓度为3mmol/L,dNTP终浓度为0.4 mmol/L,引物终浓度为0.8μmol/L。进一步比较了在优化后的PCR反应体系下,检测单种病毒和同时检测这2种病毒的灵敏度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胰腺细小病毒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CR复合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包涵体研究
7
作者 刘加根 李贵生 黄耀熊 《生态科学》 CSCD 2005年第4期347-349,共3页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对斑节对虾肝胰腺正常细胞胞核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感染细胞胞核横切面的直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细胞胞核的直径为3.47±0.30μm、周长为13.03±1.36μm、面积为10.87±1... 利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对斑节对虾肝胰腺正常细胞胞核和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BV)感染细胞胞核横切面的直径、周长和面积进行了测量分析。结果表明:正常细胞胞核的直径为3.47±0.30μm、周长为13.03±1.36μm、面积为10.87±1.78μm2;MBV感染细胞胞核的直径为3.81±0.79μm、周长为14.00±2.87μm、面积为13.52±5.37μm2;两者的直径、周长和面积均存在极显著的差异(P<0.01)。对3种类型的包涵体进行了测量,其中1类包涵体最大,2类包涵体次之,3类包涵体最小,并以1类包涵体占大多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节对虾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包涵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 被引量:2
8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56-57,共2页
2008年农业部兽医局委托动物流行病学中组织专家编写动物疫病释义,为便于解读水生动物的疫病,本刊现将《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病种名录》中水生动物疫病种类的分类及各病的释义分期进行刊登。
关键词 对虾杆状病毒 动物疫病 动物流行病学 农业部兽医局 水生动物 疫病种类 释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杆状病毒病
9
《中国水产》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53-53,共1页
对虾杆状病毒病是由对虾杆状病毒引起的病毒性疾病,主要危害对虾幼体、仔虾和幼虾。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一、病原学病原是对虾杆状病毒(Baculovirus Penaei,BP),又名PvSNPV,属杆状病毒科(Baculoviridae),属地位未定成员。
关键词 对虾杆状病毒 病毒性疾病 杆状病毒 对虾幼体 二类疫病 病原学 幼虾 仔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PCR检测对虾杆状病毒
10
作者 郭福生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4年第12期2-2,共1页
农业部动物检疫所与上海奉贤县畜牧水产局协作,在1993年成功研制PCR检测对虾杆状病毒的基础上,今年5至8月初又检测了69个样品,其中养殖中国对虾36份,海捕虾20份,包括中国对虾、鹰爪虾、细巧仿对虾、日本鼓鼓虾、鲜明鼓虾等,海水。
关键词 对虾杆状病毒 PCR检测 细巧仿对虾 鼓虾 中国对虾 养殖池 畜牧水产局 养殖虾 病虾 上海奉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白对虾对虾杆状病毒病的防治技术
11
作者 雷燕 肖洋 +1 位作者 戚瑞荣 张会军 《科学养鱼》 2015年第2期62-62,共1页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南美白对虾种质的急剧下降,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不但常见的病毒病如白斑综合征、桃拉病毒病和传染性及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对南美白对虾的... 近年来,南美白对虾的养殖在我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南美白对虾养殖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南美白对虾种质的急剧下降,病害也越来越严重,不但常见的病毒病如白斑综合征、桃拉病毒病和传染性及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病对南美白对虾的养殖造成了严重影响,就连被我国列为二类传染性水生动物疾病的对虾杆状病毒病也逐渐增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美白对虾 对虾杆状病毒 坏死病毒 白斑综合征 造血组织 疾病传播 底质改良剂 种虾 仔虾 肝胰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和虾烂眼病的防治
12
作者 瑞青 《农业知识》 2020年第4期55-56,共2页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由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引起。MBV也可感染南美白对虾。病虾体色蓝灰或蓝褐色,胃附近白浊化,厌食、反应能力弱,浮游于水表层,有的头、尾弯向一边,有时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面旋转。体表和鳃易于附着聚缩虫、丝状细...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病由斑节对虾杆状病毒引起。MBV也可感染南美白对虾。病虾体色蓝灰或蓝褐色,胃附近白浊化,厌食、反应能力弱,浮游于水表层,有的头、尾弯向一边,有时发现虾头朝上,身体垂直在水面旋转。体表和鳃易于附着聚缩虫、丝状细菌、藻类及污物,容易并发褐斑病等细菌性疾病,病虾最终侧卧池底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疾病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丝状细菌 病虾 南美白对虾 聚缩虫 体色 褐斑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对虾一种杆状病毒的超微结构
13
作者 陈细法 陈平 +2 位作者 吴定虎 池信才 黄槐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80-183,共4页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 ,发现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甲壳下表皮细胞质中 1种杆状病毒粒子 ,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 (CBV) .该病毒直径 4 4~ 4 5nm ,长度 170~ 2 0 0nm ,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 ,外裹的衣壳不明... 应用电镜超薄切片技术 ,发现中国对虾 (Penaeuschinensis)肝胰腺上皮、肠上皮和甲壳下表皮细胞质中 1种杆状病毒粒子 ,为中国对虾杆状病毒 (CBV) .该病毒直径 4 4~ 4 5nm ,长度 170~ 2 0 0nm ,中央是高电子密度的核心 ,外裹的衣壳不明显 ,但囊膜清晰可辨 ,在囊膜与核心之间有一个中宽端窄的间隙 ,本病毒仅在胞质中增殖 ,不形成包涵体 ,但形成封入体 ,它们所造成的靶细胞病理变化不明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 中国对虾杆状病毒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WSBV)定量PCR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5
14
作者 徐丽美 王玮 杨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1期14-16,共3页
报道了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一段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hiteSpotBacilliformVirus ,,WSBV)的基因组DNA片段中缺失 74bp ,重组得到的内标质粒作为竞争性内标模板 ,并与阳标模板或病虾DNA模板共同扩增 ,建立了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 报道了利用DNA重组技术在一段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hiteSpotBacilliformVirus ,,WSBV)的基因组DNA片段中缺失 74bp ,重组得到的内标质粒作为竞争性内标模板 ,并与阳标模板或病虾DNA模板共同扩增 ,建立了定量PCR检测方法。研究表明 ,定量PCR方法检测灵敏度达 10病毒分子DNA/ μl,样品DNA模板制备回收率约 50 %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量PCR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SBV 内标模板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定量PCR方法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感染与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9
15
作者 徐丽美 杨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1年第12期9-11,共3页
收集了 6批共 134尾不同感染程度的对虾样品 ,测定其WSBV含量。检测结果表明 ,无病症的对虾样品每毫克组织所携带的病毒量低于 10 3 个病毒粒子 ,有病灶的对虾样品每毫克组织所携带的病毒量均高于 10 3 个病毒粒子 ,根据这一结果 ,初步... 收集了 6批共 134尾不同感染程度的对虾样品 ,测定其WSBV含量。检测结果表明 ,无病症的对虾样品每毫克组织所携带的病毒量低于 10 3 个病毒粒子 ,有病灶的对虾样品每毫克组织所携带的病毒量均高于 10 3 个病毒粒子 ,根据这一结果 ,初步确定了疾病爆发的危险临界值为每毫克组织含 10 3 个病毒粒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杆状病毒 WSBV 定量PCR 临界值 感染程度 发病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DNA聚合酶调控序列的克隆
16
作者 范礼斌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5期15-17,共3页
为了揭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的致病机理,将该病毒基因组中推测的DNA聚合酶上游调控序列克隆进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中,以便寻找一个能表达该病毒基因的细胞系统。
关键词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DNA聚合酶 调控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量PCR法判定对虾白斑杆状病毒早期的感染和增殖 被引量:3
17
作者 兰永胜 章晓波 徐洵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77-780,共4页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又称白斑综合症病毒,是对虾养殖业危害最严重的病原体,至今未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充分了解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和分子致病机理,是病害防治的根本途径,了解病毒的动态增殖特征是该研究的基础.本文采用定量PCR技术,研究对虾白斑杆状病毒人工注射感染后,早期的增殖规律以及感染致死对虾的病毒累积.并对对虾感染病毒后存活时间与个体大小的关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初期感染病毒含量有短期下降,然后才呈现递增的过程.死亡对虾病毒累积量大于1011病毒粒子/毫克组织(P<0.01).而在4.6~11.6g范围内,感染对虾存活时间与对虾质量不存在相关性(P>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感染 增殖 定量PCR 分子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对螯虾血淋巴原代细胞的感染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钫 杨丰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2002年第12期74-77,共4页
应用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系统 ,作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hitespotbacilliformvirus ,WSBV )的替代宿主 ,进行体外感染实验。通过PCR及RNA点杂交的方法监测WSBV的DNA复制、转录情况。结果显示 ,来源于对虾的WSBV可以感染体外培养的... 应用螯虾血淋巴细胞的原代培养系统 ,作为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hitespotbacilliformvirus ,WSBV )的替代宿主 ,进行体外感染实验。通过PCR及RNA点杂交的方法监测WSBV的DNA复制、转录情况。结果显示 ,来源于对虾的WSBV可以感染体外培养的螯虾原代血淋巴细胞 ,并在其中增殖 ;WSBV感染螯虾原代血淋巴细胞后 6h左右病毒开始大量复制 ,感染后的细胞可以存活数日。在目前虾细胞系尚未建立之前 ,螯虾血淋巴原代细胞可以作为研究WSBV感染、转录和复制等机理的替代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WSBV 螯虾血淋巴细胞 原代培养 病毒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虾病害可望结束——中美将合作测定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
19
《中国动物保健》 1999年第1期13-13,共1页
中美两国4个科研机构近日签署一项合作协议,旨在今后一年里对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DNA和cDNA进行全序列测定。自1992年以来,对虾病害连年爆发,其主要病源是"对虾白斑杆状病毒"。这种病毒感染范围广,爆发时受感染的对虾两三... 中美两国4个科研机构近日签署一项合作协议,旨在今后一年里对对虾白斑杆状病毒基因组DNA和cDNA进行全序列测定。自1992年以来,对虾病害连年爆发,其主要病源是"对虾白斑杆状病毒"。这种病毒感染范围广,爆发时受感染的对虾两三天内几乎全部死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虾白斑杆状病毒 对虾病害 全序列测定 基因组 亚洲地区 科研机构 病毒感染 对虾养殖业 中美两国 合作协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多重PCR同时检测WSSV和MBV两种对虾病毒的研究 被引量:4
20
作者 徐丽美 杨丰 《高技术通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01-104,共4页
研究了检测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主要致病病原--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及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onodon baculovirus,MBV)的技术.用多重PCR检测方法,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从不同虾池中收集斑节对虾,提... 研究了检测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的主要致病病原--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及斑节对虾杆状病毒(monodon baculovirus,MBV)的技术.用多重PCR检测方法,设计了两对特异性引物,从不同虾池中收集斑节对虾,提取DNA模板,同时检测两种对虾病毒.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可检测至每毫克组织100个病毒粒子;从对虾组织中提取的DNA模板对病毒DNA的扩增无抑制,适合于对虾中两种病毒的同时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检测 对虾病毒 多重PCR WSSV 对虾白斑综合征病毒 syndrome 斑节对虾杆状病毒 PCR检测方法 DNA模板 virus 特异性引物 检测灵敏度 病毒DNA 致病病原 spot 研究结果 病毒粒子 提取 组织 虾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