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占晓 孙俊卓 张道海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4-1533,1542,共11页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4A沸石进行改性,制备了两种改性4A沸石(zeolite-SDBS和zeolite-KH550);然后,以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为基体,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P... 采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硅烷偶联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4A沸石进行改性,制备了两种改性4A沸石(zeolite-SDBS和zeolite-KH550);然后,以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BAT)为基体,通过溶液浇铸法制备了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采用FTIR、纳米粒度及Zeta电位分析仪和TGA对两种改性4A沸石进行了表征;考察了改性4A沸石含量(以PBAT质量为基准,下同)对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力学性能、热性能、水蒸气透过性和亲水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4A沸石(中值粒径4.727μm、Zeta电位23.6 mV),zeolite-KH550和zeolite-SDBS的中值粒径(4.385和4.553μm)降低,表面负电荷增加(Zeta电位–46.2和–45.8 mV)。当zeolite-KH550和zeolite-SDBS含量为20%时,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的拉伸强度(15.4和13.5 MPa)比PBAT/4A沸石复合薄膜(12.6 MPa)分别提高了22.2%和7.1%;当zeolite-KH550和zeolite-SDBS含量为30%时,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的断裂伸长率(331.0%和303.0%),比PBAT/4A沸石复合薄膜(266.0%)分别提高了24.4%和13.9%;当zeolite-KH550和zeolite-SDBS含量为40%时,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的初始分解温度(370.9和370.7℃)比PBAT/4A沸石复合薄膜(366.1℃)均提高了1.3%。zeolite-SDBS更有利于诱导晶体成核,而不利于晶体生长;zeolite-KH550制备的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的结晶温度相对较低,但结晶度相对较高。zeolite-KH550制备的PBAT/改性4A沸石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热降解性能和水蒸气阻隔性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A沸石 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 十二烷基磺酸钠 硅烷偶联剂 复合薄膜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及其衍生物的结构与光谱 被引量:3
2
作者 胡競丹 李权 赵可清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879-882,共4页
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水平上计算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及其OH和F腰接取代化合物的几何结构与红外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性质。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酯基碳氧原子与苯环形成不同的离域大π键,空间位阻效应和共轭效应使... 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G*水平上计算研究了对苯二甲酸-双(4-甲氧基苯酯)及其OH和F腰接取代化合物的几何结构与红外振动光谱和电子光谱性质。研究发现这类化合物的酯基碳氧原子与苯环形成不同的离域大π键,空间位阻效应和共轭效应使三个苯环位于不同平面上,二面角在53°~59°范围。含时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第一激发态的电子垂直跃迁能,表明最大吸收光谱全部源于分子中HOMO→LUMO的π→π*跃迁,对应的最大吸收波长数值位于370~384nm之间,属于紫外区。腰接基对这类化合物的几何结构影响不大,仅由于空间位阻效应,使苯环(1)和苯环(2)之间的二面角增大3°~4°,但对其所在苯环的变形及其氢的振动有一定影响。同时,腰接羟基使HOMO→LUMO的能隙略有减小,最大吸收波长略有增大。腰接氟时因弱的共轭效应使得HOMO→LUMO的能隙减小0.1209eV,导致最大吸收波长红移14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4-甲氧基) 分子结构 振动光谱 电子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3
作者 赵东亚 孟杰 +3 位作者 王媞媞 邓娜 刘秀杰 刘宁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1-24,共4页
以化合物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PO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13个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类化合物(PO1~PO13),其中8个化合物(PO6~PO13)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结构已经由1H NMR,IR,MS确证,并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 以化合物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PO1)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了13个4-甲氧基-1,3-苯二甲酸二苯酯类化合物(PO1~PO13),其中8个化合物(PO6~PO13)未见文献报道。目标化合物结构已经由1H NMR,IR,MS确证,并对各化合物进行了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实验。活性测试结果表明,以上化合物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在4个引入-NO的化合物中,有3个化合物的抗血小板聚集活性明显增强;苯基上引入-CH3的位置和个数对抗血小板聚集活性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甲氧基-1 3-二甲酸类化合物 亚硝基 合成 抗血小板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碳酸酯和2,2′-双(4-羟苯基)丙烷聚苯二甲酸酯的相容原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宇宏 詹茂盛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937-1940,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双酚A型聚碳酸酯(PC)和2,2′-双(4-羟苯基)丙烷聚苯二甲酸酯(PAR)的共混物。采用溶解度参数比较、透明性测试、DSC、DMA、SEM及扭矩流变测试等多种方法,全面研究了PC与PAR的相容性。双螺杆挤出机制备... 通过熔融共混法和溶液共混法制备了双酚A型聚碳酸酯(PC)和2,2′-双(4-羟苯基)丙烷聚苯二甲酸酯(PAR)的共混物。采用溶解度参数比较、透明性测试、DSC、DMA、SEM及扭矩流变测试等多种方法,全面研究了PC与PAR的相容性。双螺杆挤出机制备的熔融共混物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单一玻璃化温度和均相SEM特征,但扭矩流变测试和对溶液共混物热处理后的DSC分析结果表明,PC和PAR是部分相容体系,在熔融温度下酯交换反应得以进行,生成的嵌段共聚物起到了相容剂的作用,使得共混物成为均相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碳酸 2.2'-(4-基)丙烷聚二甲酸 相容性 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3-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合氢氧化锌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5
作者 王军 卑凤利 +3 位作者 李人宇 杨绪杰 陆路德 汪信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03-306,共4页
合成双 ( 3-甲氧基 - 4-羟基 )苯甲醛合氢氧化锌配合物 ,测定红外光谱、热重、单晶结构 ,晶体C16H18O8Zn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Cc ,晶胞参数 :a =2 .2 1 6 7( 4 )nm ,b =1 .0 540 ( 2 )nm ,c =0 .780 0 ( 2 )nm ,β =1 0 6 .9°,Z =... 合成双 ( 3-甲氧基 - 4-羟基 )苯甲醛合氢氧化锌配合物 ,测定红外光谱、热重、单晶结构 ,晶体C16H18O8Zn属单斜晶系 ,空间群为Cc ,晶胞参数 :a =2 .2 1 6 7( 4 )nm ,b =1 .0 540 ( 2 )nm ,c =0 .780 0 ( 2 )nm ,β =1 0 6 .9°,Z =4。结构解析最终一致性因子R1=0 .0 390 ,wR2 =0 .0 91 6。中心Zn原子通过 6个O原子形成八面体结构的配合物。分子间通过氢键和范德华力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N配合物 单晶 (3-甲氧基-4-羟基)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2-(4,6-二甲氧基嘧啶基)]-3-硫代脲酸苯酯合成工艺及生物活性研究
6
作者 陈邦 苟小峰 +1 位作者 刘源发 孙晓红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2年第2期229-231,236,共4页
采用二步反应考察了4-[2-(4,6-二甲氧基嘧啶基)]-3-硫代脲酸苯酯合成的最优反应条件,通过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离体含毒介质法,对合成产物进行杀菌毒力活性的测定。结果表... 采用二步反应考察了4-[2-(4,6-二甲氧基嘧啶基)]-3-硫代脲酸苯酯合成的最优反应条件,通过氢谱(1H NMR)、红外光谱(IR)、元素分析和熔点测定,对所合成的产物进行结构分析。采用离体含毒介质法,对合成产物进行杀菌毒力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0.1 mol氯甲酸苯酯和0.2 mol硫氰酸钾,在乙酸乙酯中50℃反应2 h,滤去生成的氯化钾,加入4,6-二甲氧基嘧啶-2-胺0.08 mol,在60℃下反应4 h,产品总得率不低于75%。产品对植物病害菌有良好的抑制和杀灭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2-(4 6-甲氧基嘧啶基)]-3-硫代脲酸 合成工艺 活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4-苯磺酰基-3-甲基-2-丁烯)-基-2,3-二甲氧基-5-甲基氢醌双苄醚的合成
7
作者 陈田 杨运泉 +2 位作者 刘文英 王威燕 周国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745-748,752,共5页
以异戊二烯为原料,经与苯磺酰氯加成、水解乙酰化、皂化3步反应,制得末端羟基取代的异戊二烯短侧链——(E)-1-苯磺酰基-2-甲基-4-羟基-2-丁烯(简称产物A),并用乙酸乙酯-乙醚混合溶剂对产物A进行提纯精制。以还原型辅酶Q0(氢醌)为母环,... 以异戊二烯为原料,经与苯磺酰氯加成、水解乙酰化、皂化3步反应,制得末端羟基取代的异戊二烯短侧链——(E)-1-苯磺酰基-2-甲基-4-羟基-2-丁烯(简称产物A),并用乙酸乙酯-乙醚混合溶剂对产物A进行提纯精制。以还原型辅酶Q0(氢醌)为母环,杂多酸为催化剂,与产物A进行偶联反应,然后采用溴化苄对母环羟基进行保护,用乙醚-异丙醚的混合溶剂进行提纯精制,选择性结晶得到了侧链延长法合成辅酶Q10的关键中间体辅酶Q1前体,即6-(4-苯磺酰基-3-甲基-2-丁烯)-基-2,3-二甲氧基-5-甲基氢醌双苄醚(简称产物B)。探讨了各主要影响因素对合成反应过程及结果的影响,目标产物B收率达75%(以产物A为基准)。产物A与目标产物B经测熔点、1H NMR分析和FTIR分析鉴定,确证其为(E)-异构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磺酰基-3-甲基-2-丁烯)--2 3-甲氧基-5-甲基氢醌苄醚 (E)-1-磺酰基-2-甲基-4-羟基-2-丁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打孔膜对双孢蘑菇的保鲜效果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晓楠 于泽东 +4 位作者 邹丽娜 周小婉 吴习宇 任丹 徐丹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231-237,共7页
为探究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果蔬保鲜包装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采用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PBAT]为原料制备薄膜,比较了其与聚乙烯(polyethylene,PE)膜的透光率、拉伸... 为探究可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在果蔬保鲜包装中的应用效果,该研究采用可完全生物降解的聚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酯[poly(butylene adipate-co-terephthalate),PBAT]为原料制备薄膜,比较了其与聚乙烯(polyethylene,PE)膜的透光率、拉伸性能和气体渗透性等性能,然后将PBAT和PE膜打孔后用于包装双孢蘑菇,对其保鲜效果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与PE膜相比,PBAT膜具有更高的断裂伸长率、水接触角和水蒸气透过率,以及较低的拉伸强度和氧气透过率。PBAT膜能够有效防止水蒸气在膜上的凝结,所包装的双孢蘑菇虽然与PE组相比具有较高的失重率,但保持了较高的感官品质。打孔数为6的PBAT膜能使包装内保持适宜的气体环境,使双孢蘑菇维持相对较高的白度、硬度和抗坏血酸含量,波动较小的总酚含量,因此感官和营养品质得到较好的保持。总之,可完全生物降解的PBAT膜的气体透过性可通过打孔方式来调节,使其适用于具有不同采后呼吸强度的果蔬,在果蔬采后保鲜中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孔膜 对苯二甲酸-己二酸丁二醇 可生物降解 孢蘑菇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的合成及酯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赵德明 王臣栋 +1 位作者 宋嘉彬 金宁人 《浙江工业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6期627-631,共5页
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常压下经Koble-Schmitt反应得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2,6-DHTA),再经酯化反应得到两种不同的单酯,即2,6-二羟基-4-甲酯基苯甲酸(β-单酯)和2,6-二羟基-l-甲酯基苯甲酸(α酯).合成2,6-DHTA较佳实验条件:... 以3,5-二羟基苯甲酸为原料,常压下经Koble-Schmitt反应得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2,6-DHTA),再经酯化反应得到两种不同的单酯,即2,6-二羟基-4-甲酯基苯甲酸(β-单酯)和2,6-二羟基-l-甲酯基苯甲酸(α酯).合成2,6-DHTA较佳实验条件:在甲酸钾熔融状态下,m(3,5-二羟基苯甲酸)∶m(甲酸钾)=1∶ 5.46,反应温度180~190℃,反应时间4h,收率87.32%,质量分数为99.62%;β-单酯合成:以2,6-DHTA为原料,甲醇作为酯化试剂和溶剂,反应时间0.75 h,收率76.94%,质量分数为98.76%;β-单酯的合成:以2,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双甲酯(二酯)为原料,n(NaOH)∶n(二酯)=4∶1,反应温度0~10℃,氢氧化钠浓度0.6 mol/IL,反应时间2h,收率86.14%,质量分数为98.99%.2,6-DHTA、β-单酯和α-单酯经FT-IR、13C-NMR和EI-MS表征确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 6-二羟基对苯二甲酸 2 6-二羟基-4-甲酸 2 6-二羟基-1-甲酸 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溴-3,5-二甲氧基苯甲醛的合成
10
作者 林木荣 廖联安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S1期388-388,共1页
关键词 甲醛 4--3 甲氧基 二羟基甲酸 甲氧基 对氨基甲酸 甲酸 相转移催化 甲氧苄氨嘧啶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曲替酸关键中间体4-甲氧基-2,3,6-三甲基苯甲醛的合成
11
作者 张爱贵 王玉良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31-734,共4页
设计了一种新的合成依曲替酸关键中间体4-甲氧基-2,3,6-三甲基苯甲醛的方法。以Hagemann酯为原料,通过碳3位上的甲基化,芳香异构化,还原以及氧化共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所得到的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确认,总收率达... 设计了一种新的合成依曲替酸关键中间体4-甲氧基-2,3,6-三甲基苯甲醛的方法。以Hagemann酯为原料,通过碳3位上的甲基化,芳香异构化,还原以及氧化共4步反应合成了目标化合物。所得到的化合物经过核磁共振氢谱,碳谱以及质谱确认,总收率达到49%。本合成路线原料廉价易得,操作简便,反应条件相对温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曲替酸 Hagemann 芳香异构化 4-甲氧基-2 3 6-三甲基甲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C-MS/MS法测定rPET粒料中的双酚A/F/S残留量
12
作者 曾莹 董犇 +3 位作者 孔令熙 梁颖茵 彭绮珊 李丹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62-168,共7页
目的建立溶解沉淀-LC-MS/MS法测定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粒料中双酚A、双酚S和双酚F残留量,并应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方法样品经六氟异丙醇溶解后,用甲醇做沉淀剂将高聚物充分沉淀,取上清液浓缩过滤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 目的建立溶解沉淀-LC-MS/MS法测定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rPET)粒料中双酚A、双酚S和双酚F残留量,并应用到实际样品检测中。方法样品经六氟异丙醇溶解后,用甲醇做沉淀剂将高聚物充分沉淀,取上清液浓缩过滤后供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仪测定,外标法定量。结果双酚类物质含量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均>0.995。该方法对BPA、BPS、BPF的检出限均为0.01 mg/kg,定量限均为0.0500 mg/kg,加标回收率为90.7%~109%,精密度(RSD)不大于2.8%,表明残留量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较好的重现性。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可在实际工作中用于评估rPET粒料中双酚类物质的残留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 酚A 酚F 酚S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分离4-羟基-苯异丙胺对映体 被引量:1
13
作者 胡林峰 张裕平 +3 位作者 王雪静 荆瑞俊 陈娜 杨胜凯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058-1059,1062,共3页
在内径100μm的毛细管内,以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A)和双(六-O-丁烯二酸单酯)-β-环糊精为单体原位聚合制得了手性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拆分了4-羟基-苯异丙胺对映体。考察了背景电解质的pH值、运行电压、柱温、流动... 在内径100μm的毛细管内,以甲基丙烯酸甘油酯(GMA)和双(六-O-丁烯二酸单酯)-β-环糊精为单体原位聚合制得了手性毛细管电色谱整体柱,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拆分了4-羟基-苯异丙胺对映体。考察了背景电解质的pH值、运行电压、柱温、流动相的配比等因素对分离度的影响。在背景电解质pH为4.2、运行电压20 kV、柱温18℃、乙腈-9 m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60+40)为流动相、在4 min内成功地分离了4-羟基-苯异丙胺对映体,其分离度达到1.5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毛细管电泳法 4-羟基-异丙胺对映体 整体柱 手性分离 (六-O-丁烯二酸单)-β-环糊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4-环己烷二甲酸对PBAT的共聚改性 被引量:5
14
作者 葛铁军 张扬 《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61-165,171,共6页
以对苯二甲酸(PTA)、己二酸(AA)、1,4-环己烷二甲酸(CHDA)及1,4-丁二醇(BDO)4种单体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得到一系列聚对苯二甲酸-co-己二酸-co-环己烷二甲酸丁二醇酯(PBCAT)。利用核磁共振仪(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 以对苯二甲酸(PTA)、己二酸(AA)、1,4-环己烷二甲酸(CHDA)及1,4-丁二醇(BDO)4种单体为原料,采用熔融缩聚法,合成得到一系列聚对苯二甲酸-co-己二酸-co-环己烷二甲酸丁二醇酯(PBCAT)。利用核磁共振仪(NMR)、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凝胶渗透色谱分析(GPC)、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万能力学测试仪等方法表征了共聚酯的结构和性能。实验结果表明,PBCAT共聚酯的相对数均分子量随CHDA投料比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当投料比PTA:AA:CHDA为1:1:1.1时PBCAT的数均相对分子量为33 450,断裂伸长率为1 314.66%,与PBAT相比,提升了1.7倍。PBCAT共聚酯的熔点和结晶温度随着CHDA投料比的增大先升高后降低,熔点先由103.9℃升高至119.5℃,后下降至108.6℃。结晶温度先由64.8℃升高至91.7℃,后下降至74.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co-己二酸丁二醇) 共聚改性 1 4-环己烷二甲酸 降解塑料 熔融缩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氢醌–双(2-羟乙基醚)PET共聚酯的合成与性能
15
作者 黄俊成 兰建武 +2 位作者 古隆 李果 郑威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4,共4页
以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和氢醌–双(2-羟乙基醚)(HQEE)为原料单体,通过熔融缩聚合成了三种比例的PTA/EG/HQEE共聚酯(PEHT)。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热重(TG)分析仪和X射... 以对苯二甲酸(PTA)、乙二醇(EG)和氢醌–双(2-羟乙基醚)(HQEE)为原料单体,通过熔融缩聚合成了三种比例的PTA/EG/HQEE共聚酯(PEHT)。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核磁共振氢谱(~1H–NMR)、差示扫描量热(DSC)法、热重(TG)分析仪和X射线衍射(XRD)仪表征了PEHT的结构和性能,同时还测试了PEHT纤维的力学性能。FTIR和~1H–NMR表明,成功地合成了含HQEE的PET共聚酯。DSC和XRD结果显示,随着HQEE含量的增加,共聚物的结晶性降低。TG结果表明,三种共聚酯的起始分解温度(失重3%)都大于350℃,PEHT具有优良的热性能。此外,随着HQEE含量的增加,PEHT纤维的断裂强度以及断裂伸长率都随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甲酸乙二 氢醌–(2-羟乙基醚) 结晶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HBT热致液晶嵌段共聚酯的合成及表征 被引量:1
16
作者 杜拴丽 王久芬 霍红星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82,共3页
首先以对苯二甲酸双β-羟乙酯与过量的对苯二甲酰氯合成了酰氯基封端的ET齐聚物,并以过量的双对羟基苯甲酸丁二醇酯与对苯二甲酰氯合成了酚羟基封端的齐聚物HBT。而后,以四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液缩聚法以ET和HBT为原料,合成嵌段共聚酯(P... 首先以对苯二甲酸双β-羟乙酯与过量的对苯二甲酰氯合成了酰氯基封端的ET齐聚物,并以过量的双对羟基苯甲酸丁二醇酯与对苯二甲酰氯合成了酚羟基封端的齐聚物HBT。而后,以四氯乙烷为溶剂,采用溶液缩聚法以ET和HBT为原料,合成嵌段共聚酯(PET-HBT)。用偏光显微镜、1H-NMR、WAXD及FT-IR表征了嵌段共聚酯的微观结构及结晶行为。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该共聚酯是热致液晶高聚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HBT 热致液晶 嵌段共聚 合成 表征 对苯二甲酸β-羟乙 对苯二甲酰氧 ET齐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烯配位的银(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与荧光性质(英文)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振香 陈鋆 +2 位作者 罗小会 刁银军 吴昌胜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291-2297,共7页
以烟酸(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酯(L)为配体,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设计合成了银-双键配位的新型配合物[AgL(NO_3)]_n(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L和1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光谱及结构特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L和1都为单斜晶系,配体L通过... 以烟酸(4-烯丙基-2-甲氧基)苯酯(L)为配体,在四氢呋喃/水体系中设计合成了银-双键配位的新型配合物[AgL(NO_3)]_n(1)。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对L和1进行了表征,分析了其光谱及结构特征。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L和1都为单斜晶系,配体L通过C-H…O氢弱作用依次形成二聚体、二维层结构。配合物1中,含有通过银-双键和氮原子配位的左旋曲绕链和通过银-氧弱作用形成的右旋曲绕链,两种链通过…ABAB…堆积形成二维结构,最后通过C-H…O弱作用形成三维结构。同时对化合物L和1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酸(4-烯丙基-2-甲氧基) -烯烃作用 银配合物 弱作用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金属镉-有机骨架材料的合成、结构表征及发光性能测试
18
作者 赵仑 张敏 +1 位作者 孙二军 唐栋 《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2-387,共6页
将4,4'-三苯胺二甲酸(H_2L)和硝酸镉分别加入1,4-二(咪唑)苯(bimb)和1,4-二(吡啶-4-甲氧基)苯(bpmb)中,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两种新型的金属镉有机-无机配位聚合物{[Cd L(bimb)_(0.5)]·2H_2O}n(1)和[Cd(HL)_2(bpmb)_(0.5)]_n(2).利... 将4,4'-三苯胺二甲酸(H_2L)和硝酸镉分别加入1,4-二(咪唑)苯(bimb)和1,4-二(吡啶-4-甲氧基)苯(bpmb)中,在水热条件下合成两种新型的金属镉有机-无机配位聚合物{[Cd L(bimb)_(0.5)]·2H_2O}n(1)和[Cd(HL)_2(bpmb)_(0.5)]_n(2).利用X射线衍射(XRD)确定两种聚合物的结构,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IR)、热重(TG)和粉末X射线衍射(PXRD)等对其结构进行表征,并在室温下测试两种配位聚合物的荧光属性.实验结果表明:配位聚合物1属三斜晶系,P 1空间群,其骨架为二维层状结构;配位聚合物2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是由一维锯齿链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的3D超分子聚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4 4'-二甲酸 1 4-二(咪唑) 1 4-二(吡啶-4-甲氧基) 金属-有机骨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OPO-PHBA对PBT/GF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田琴 罗继勇 +4 位作者 秦舒浩 张道海 黄伟江 王奎 严伟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35-139,146,共6页
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磷系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对羟基苯甲醛(DOPO–PHBA)。将DOPO–PHBA添加到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GF)中制备... 以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DOPO)和4-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有机磷系阻燃剂9,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对羟基苯甲醛(DOPO–PHBA)。将DOPO–PHBA添加到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GF)中制备复合材料,并研究DOPO–PHBA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当DOPO–PHBA质量分数达12%时PBT/GF/DOPO–PHBA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提高。阻燃性能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表明,随着DOPO–PHBA含量的增加,PBT/GF/DOPO–PHBA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逐步提高,当DOPO–PHBA质量分数为14%时达30.2%,阻燃等级由添加DOPO–PHBA前的HB级达到V–0级,且DOPO–PHBA的添加可促进复合材料成炭并降低了复合材料的热释放速率峰值和总释放热。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DOPO–PHBA含量的增加,PBT/GF/DOPO–PHBA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和弯曲弹性模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缺口冲击强度持续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 10-二氢-9-氧杂-10-磷杂菲-10-氧化物 4-羟基甲醛 玻璃纤维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 复合材料 阻燃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PETG双连续相形态及流变性能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宋剑斌 杨文斌 +2 位作者 陈丽红 余方兵 吴秋宁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01-104,共4页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高分子合金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采用扫描电镜(SEM)和旋转流变仪对该共混物形态和流变性能进行详细而系统的研究。SEM结果表明,ABS和PETG属于不相容体... 通过熔融共混方法制备高分子合金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1,4-环己烷二甲醇酯(PETG),采用扫描电镜(SEM)和旋转流变仪对该共混物形态和流变性能进行详细而系统的研究。SEM结果表明,ABS和PETG属于不相容体系,且ABS含量在50%~60%之间,ABS和PETG可形成双连续相结构。流变实验也证实了这个结论。提高剪切速率(40 s-1以上)可以大幅度降低ABS黏度,但是对PETG影响很小,所制备的ABS/PETG共混物对剪切速率变化敏感;与高含量ABS(≥50%)相比,低含量的ABS(≤50%)的共混物,具有较高的储能模量、损耗模量和复合黏度,表明低含量的ABS共混物强度较高,韧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烯腈-丁二烯-乙烯共聚物 对苯二甲酸乙二醇-1 4-环己烷二甲醇 连续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